目前,国内史学界对炎帝称谓的涵义,有多种观点:一是具体“历史人物”说,二是“氏族”称谓说,三是“时代”称谓说,四是“象征”说等等。这些不同的说法,若从某一个角度看,是有其合理性。但这种“非此即彼”的解释,我认为欠妥,不符合中国原始社会的实际情况。炎帝毕竟为传说时代的人物,其名其姓都是后世人们依据传说而来,不像有文字出现后的人物,有确定的文字记载。所以,我们今人仅从某一个角度说“炎帝”二字指称什么,难免带有主观选择性,也就难以正确认识炎帝称谓的真正涵义。依据史料记载和当时社会的特征,我们认为,炎帝称谓应该是人物、氏族(部落)、时代三位一体的“综合”概念。
首先,炎帝是姜炎族一位杰出的首领。如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所说,炎帝是姜炎族的第一代领袖人物,即具体的“历史人物”。其理由:
其一,炎帝是有名有姓有出生地。《国语·晋语》云“炎帝以姜水成”。《左传·昭公十七年》云“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同书“哀公九年”云“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其二,炎帝是有妻有子又有世系。《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炎帝。”《潜夫论·五德志》云:“有神龙首出常羊,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饫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方首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术器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同书又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同书《北山经》云:“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啄、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饺。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同书《大荒西经》云:“有氐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是能上下于天。”《春秋命历序》云:“炎帝号日大庭氏,传八世,合为五百二十岁。”《说文》云:“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国。”那时国家还未出现,是说周弃之母为炎帝之女。《帝王世纪》云:“炎帝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崩长沙。”当然,这些记载里必有后人附托之言。但结合当时炎帝所处的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社会来看,其妻其子以及“传八世”的世系或许是可信的。
其三,从古籍或记载的炎帝的事迹“修火之利”和黄帝、蚩尤之战等来看,既具体又实在,而不像有的传说那样的空泛。
若把以上的三方面联缀起来,我们说,简直可以给炎帝填写一份“履历表”。再说,若把中华民族的始祖仅看作为一个“时代”,或“氏族”,或“部落联盟”,或“象征”的称谓,也似乎情理不通,炎黄子孙也难以接受。
其次,炎帝作为姜炎族第一代首领的称谓,又具有承袭性,为姜炎部落代代首领所沿用。因而,炎帝又是氏族、部落的称谓。
传说炎帝传八世,合为五百二十岁(又说“五百三十岁”)。如果是的话,这八世的首领也不一定都是父子关系。因为据《吕氏春秋》“慎势篇”说:炎帝“十七世有天下”。一世若以三十年计算,合为五百一十年,与“八世合为五百二十岁”相吻合。由此可见,“八世”为“十七世”之中的杰出首领,才留下称号和事迹。这八世首领都称炎帝是肯定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欲侵陵诸侯”的炎帝,已绝非原来的“第一代”炎帝。晋人郭象在《庄子》注中说,炎帝“之后第八帝日愉罔,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逐榆罔,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据此说,与黄帝同时期的榆罔,就是“欲侵陵诸侯”的炎帝了。
随着以“第一代”炎帝为首的姜炎族的繁衍和发展,而首先成为一个强大而发达的部族,因而被许多氏族部落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第一代”炎帝之称谓也就自然地成为该部落联盟的称号了,而被以后的首领袭用。《路史·蚩尤传》云:“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淮南子·时则训》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赤帝,炎帝,号为神农。”依据这些记载来看,“九黎之首”的蚩尤和“降处于江水”的祝融也曾加入过炎帝联盟并夺得过号称炎帝的首领地位,于是,才有蚩尤“与榆罔争王逐榆罔”之说,和南方有炎帝的传说。
徐旭生先生说:“以后这个氏族(炎帝——作者注)又有了分支,在分支中所记忆到的总是原氏族中英雄的名字。”由于炎帝称谓被分支出来的氏族所袭用,继续以炎帝为称号,所以,在四川、河南、山西、山东、湖南、湖北等地也就出现了炎帝的传说。从这一角度来说,炎帝不仅仅是一个具体人的姓名和名号,而且“应该是部落首领的称号”,是“沿袭称号”,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交叠形成的伟大形象”。
第三,炎帝称谓还具有时代的涵义。史传:有说炎黄传八世。有说十七世,有的还说七十世。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炎帝作为一个氏族或部落,其前后存在了比较长的时间。从考古与有关文献记载相印证,一般认为约2000年左右(距今7000至5000年)。这一时期正是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的生产活动方式已由过去的采集和渔猎逐渐转向以农耕为主。这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而炎帝是率先进入农耕生产的首领和氏族,又是第一个发明了刀耕火种,把火运用于农耕生产方面。故炎帝为身号,神农为世号,合称为“炎帝神农氏”,正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主要特征。因此,我们又认为炎帝称谓还具有时代的意义。
总之,炎帝既是姜炎族众多首领中最杰出的一位首领的称谓,又因其后裔或其他部落联盟首领承袭之、借用之,也成了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因炎帝奠定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基础,于是,后人便赐他一个“神农氏”的“世号”,又代表那个时代。因此,也就有了时代的涵义。
三、炎帝与神农氏
关于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问题,从古到今,史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炎帝非神农氏,神农氏亦非炎帝,二者毫无关系;一种观点认为,炎帝即神农氏,神农氏即炎帝,二者是同一个人(氏族)。对于“神农氏”一名称本身亦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指一个人(氏族),有的说指时代,即整个原始社会。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先阐述神农氏概念的涵义,然后再论述二者的关系问题。
对神农氏的涵义,笔者同意景明先生的说法,是时代的称号,即“对社会形态的一个阶段的称呼,既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氏族,更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理由:其一,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一般认为,我国原始社会经过了有巢氏、燧人氏和伏羲、女娲的“采集天然现成产物”时期(蒙昧阶段);距今一万年前后,又开始进入主要以经营牧业和农业的时期,即恩格斯所说的“学会靠人类活动增加天然产物生产时期”(野蛮的初级阶段)。在考古学上为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在文化区系上包括了大荔沙苑、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等几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初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时间大约为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前后。此时,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众多的母系氏族公社,她(他)们已开始由游牧走向定居,使用着经过磨制的石器及较为精致的骨器、木器工具,经济上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但采集渔猎在经济上还有着较高的地位。陶器和纺织也已出现,但还比较原始。晚期,当为考古学上所说的仰韶文化。放射碳素断代当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在黄河流域有北首岭、半坡和庙底沟文化类型,在江汉地区和长江三峡地区有仰韶文化、大溪文化等。其社会形态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型时期。定居生活相当稳固,出现了数万到数十万平方米的大规模聚落;社会组织中出现了较大的部落联盟;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甚至已经出现了黄铜冶炼的尝试;农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产业部门;制陶业也已相当进步;人们学会了驯养猪、狗、牛、鸡、羊等家禽家畜。总之,这一时期,为我国以农耕为主的原始社会的发达时期。所以,传说中将这一时期称为神农(神农氏)时代是切合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
其二,从古代传说资料来看,大凡提到神农(神农氏)的大都具有时代之特征,即与农耕有关。引文如下: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来耨之利。以教天下。
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神农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谓之神农。
《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神农之治……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未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以上我们比较多地引用了秦汉以前的史料。从所引史料和未引用的史料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三点认识:一是凡提到神农(神农氏)必与农耕有关;二是神农无姓亦无生地,无妻无子亦无世系;三是从“神农之世”、“神农之时”等句子看,明确的是指一个时代。诚然,在秦汉之际,也有记载神农世系的文字,如神农“七十世而有天下”,“神农十七世而有天下”。不过这里已是神农与炎帝发生了关系,以炎帝世号“神农”代炎帝,实际指炎帝。
其三,从神农氏这个概念本身来看,就是一种泛指,即凡在原始农耕上做出贡献的,后人都加封其为“神农”或“农神”,不是专指某一个人或氏族。例如高诱注《吕览》云:“昔炎帝神农能殖嘉谷,神而化之,号为神农,后世因名其官为神农。”郑玄注《礼记》云:“土神日神农者,以其言稼穑”,又说:“田祖,始耕者,谓之神农。”《山海经》说周弃之孙“叔均乃为田祖”。《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从以上史料看,至少在东汉以前既有以神农为农官的名称,又有以神农为农神的名称,其皆源之于“能殖嘉谷”、“始耕田”的历史传说。所以,不仅炎帝称为神农,就连叔均、烈山氏之子柱、周弃等亦称为神农。
其四,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从纵的方面说。从采集、渔猎、游牧到农耕定居,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代或几代人能完成的;从横的方面说,也不是一个人或几个氏族部落所能实现的,而需要许多代人和众多氏族部落的共同艰苦努力才能完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量的新石器考古资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从历史发展次序说,神农是代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的一个进入原始农耕的历史时代。吕振羽先生在其《中国历史讲稿》中说:“神农氏开始知道农耕,轩辕氏知道农业和盖房子……古书神话式的记载关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尧、舜、禹及所谓夏朝,其所表述的社会形态基本上又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原始公社制的社会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相适合。”吕先生的见解是正确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把神农氏看作为一个人(氏族),并与炎帝发生关系而等同起来的说法呢?我们说,这除了世代口耳相传的失误之外,主要的还是古人缺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认识,他们不可能像今人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他们或者认为是自然和社会以外的一种力量,即“神”赋予的,或者认为是由某个神一样的英雄人物创造的。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等神话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将神农氏这一时代称号误认为一个人,进而便与炎帝串连起来。景明先生在分析这一原因时说:“神农氏是后世对原始社会发展农业时代的总结性提法。当时人类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初期……因此,他们便干脆将炎帝神农氏合而为一。”这一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炎帝即神农氏的说法,古人中已有人提出了怀疑。清代中叶的崔述在《补上古考信录》中说:“然则帝于之前者自为神农氏与炎帝无涉也。”近代的一些学者也看出了这一点,他们说:“炎帝与神农氏在先秦古籍中本不相谋。至汉以后始而为一也。”
说炎帝与神农氏“本不相谋”,并不是说二者就风马牛不相及。既然在秦汉以后的史书中,炎帝神农氏为一体的说法颇多,就不能认为是毫无道理和无根据的。第一,在传说史料中,炎帝与神农氏都排列于伏羲之后黄帝之前,具有时代的一致性;第二,神农时代原始先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耕,而炎帝作为神农时代晚期的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姜炎部族的首领,他所代表的这一时期正是神农时代农耕生产最为发达、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时期。于是,提到炎帝就必然联系到神农氏,说到神农氏亦就自然地联系到炎帝。可能基于以上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古人在研究这一历史时代时,便将二者(人物与时代)合在了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或“神农氏炎帝”。从这一意义上说,炎帝与神农氏又是不可分割的。
(原栽于《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