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扶持对象
瑞金是贫困老区之一。1986年,全县有21149户10.6万人属特困或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188元。全县19个乡(镇、场)均被列入国家定点扶持对象,270个村民委员会中的264个属贫困村。1986~1993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地方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全面扶持,老建扶贫初见成效,至1993年末,全县贫困人口降至11138户、5万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至492元,全县农村人均年收入增至813.7元。1994年,瑞金市不再列入国家定点扶持对象。市内仍有12个贫困乡被纳入江西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列,含沙洲坝、合龙、日东、黄柏、瑞林、丁陂、冈面、万田、云石山、泽覃、武阳、大柏地。同时,境内79个村被列入经济薄弱村名单,予以扶持。
国定、省定特(贫)困乡,分别享受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特殊政策和资金扶持。市定经济薄弱村,享受市委、市政府特殊政策和资金扶持。确保贫困人口在20世纪末解决温饱问题,告别贫困。
2000年末,全市贫困人口由1994年初的48177人,减少到9014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34元。
(第二节)项目资金
瑞金老建扶贫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选择扶贫项目时,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当地资源,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逐步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扶贫项目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农田建设、乡镇企业、电力建设、交通建设、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等方面。合理安排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提供的发展资金、扶贫资金、专项贴息贷款资金、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立求节约,专款专用,步步到位,讲求实效。
1986~2000年,全市用于老建扶贫的发展资金项目522个,金额1744.9万元;支穷项目67个,金额92.6万元;专项贴息贷款项目617个,金额G223万元;财政扶贫项目522个,金额1748.8万元。
(第三节)扶贫措施
实施温饱工程自1986年起。根据中共江西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三年解决温饱,五年摆脱贫困”的老建扶贫工作目标。瑞金县实行资金倾斜,对特困户予以重点扶持。
县委、县政府组织扶贫队伍,建立扶贫责任制。乡、村两级健全老建工作机构;县属机关选派干部下乡、村兼任实职,蹲点扶贫,实行系统包乡、部门包村,挂钩联系,对口支援;农村党员也实行“一帮三”扶贫包干责任制。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地的扶贫优惠政策。对林、果、茶、桑、烟、蔗、矿等开发型产业实行项目、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种苗)供应和产品销售优惠政策,对人均年收入200~300元的特困户减免农业税;减少贫困乡的国库券认购数;对自产粮人均不足250千克的特困户,平价供应口粮;提高育林基金分成比例;优先安排国家新增农业投资,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及“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果业工程”等开发项目;帮助水库库区的移民脱贫;支持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老区工作,集中财力人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巩固“温饱工程”成果。
实施农业总体开发创办经济实体1988年起,瑞金老建扶贫重心实现四大转变,即由解决温饱转到脱贫致富;由扶持千家万户转到扶持经济实体;由扶持温饱型项目转到扶持综合产业开发;由单项输入型转到综合产出型。到1993年末,全县兴办各类扶贫经济实体300多个,年产值2000余万元,利润3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空壳村”大大减少。沙洲坝乡沙洲坝村利用扶贫政策与资金,兴办建材厂、轧钢厂、农药厂、耐火材料厂、果茶厂、小煤窖及农电站等经济实体。全村百余户特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在村办企业就业。自1994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后,市老建扶贫方案进一步调整。变救济式为开发式,与农业总体开发有机结合;变资金到乡为资金到村到户,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到2000年,全市已建成以落叶果、橙柚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3733.3公顷;甘蔗、烟叶生产基地1666.7公顷;商品蔬菜生产基地2000公顷;食用菌生产基地年生产规模达100万平方米;高效林生产基地667公顷;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年出栏生猪25万头,肉牛8万头,出笼家禽1000万羽。同时,贫困乡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
科技扶贫从1991.年起,全县开展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中心的扶贫开发工作,实现第二次战略重点的转移。
1991年至1993年,全县投入科技培训资金73万元,举办各类适用型技术培训班1281期,累计培训学员112320人次。全县有5000余人参加农业函授大学学习,138人送往高校培训。1994年以后,利用市、乡、村党校、夜校及各种农业科技协会,对乡村干部、能人、专业户、贫困户进行各项实用技术培训。全市90%以上的贫困户,都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与此同时,市老建扶贫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合组织科技下乡活动,连年不断。并协助乡村建立各种咨询服务网点,组建植物医院、果茶服务站、饲料兽医咨询处;成立良种猪、牛技术指导站和鸡、鸭、兔服务公司等。结合“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向农民推广科技新成果,传授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水稻半旱式栽培、多效唑育秧、大豆套种玉米、食用菌开发、“叶面宝”喷施等科学技术。每一个行政村建立一支科技队伍、一所农民科技夜。象湖、泽覃、叶坪等乡镇依托区位优势,引进良种,推广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新技术,建成蔬菜生产基地1111.7公顷,年产鲜菜4万吨。
1999~2000年,全市创建肉牛、食用菌、樱桃鸭等示范基地40多个,签订农技合同1.8万份,推广实用技术103项,引进红薯深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技术21项,开发新产品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