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68000000026

第26章 儒臣李孟

李孟,字道复,潞州(治今山西长治)上党人。其曾祖李执为金末进士。祖李昌祚,归附蒙古,蒙廷授金符、潞州宣抚使。父李唐,先后在陕西、四川任官,因此徙居汉中。李孟十分聪慧,七岁能文,博闻强记,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之道。李孟学成后开门授徒,远近争从学之。当时的名士商挺、王博文等,都屈尊与李孟交游。

至元十四年,李孟随父亲来到四川,行省、行御史台先后欲任用之,李孟均辞不就。后李孟因事来到大都,中书右丞杨吉丁一见奇之,推荐给真金太子。不料真金随即去世,李孟没有来得及受到真金的擢用,因未得重用,他不久就离开了大都。成宗即位后,为了编写先朝实录,命采访先朝圣政以备史官记述,陕西行省于是命李孟讨论编写相关内容,乘驿传送至京师。当时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尚未成年,祖母徽仁裕圣皇后阔阔真求名儒为他们辅导,这时有人将李孟推荐给了阔阔真,于是李孟成为二人的老师。大德三年,海山受命抚军北方、出戍漠北,爱育黎拔力八达则继续留在宫中,跟随李孟学习。李孟向爱育黎拔力八达“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也就是在李孟为代表的一批儒士的熏陶下,仁宗逐渐接受了儒学汉法。

成宗统治后期,卜鲁罕皇后干政。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顺利继承皇位,卜鲁罕皇后将答己母子出居怀州,又至官山。答己母子遭受这一重大变故期间,李孟一直跟随在身边,在怀州居四年,始终诚节如一,不断用儒家思想感化爱育黎拔力八达。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其影响下,也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与李孟讲论古代帝王得失成败,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义,这就为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吸收儒学汉法奠定了基础。

成宗死后,由于卜鲁罕皇后所生太子先于成宗夭折死去,故其与安西王阿难答勾结,准备让阿难答即位。以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为代表的一些大臣坚决反对。为了阻止卜鲁罕皇后集团的图谋,哈剌哈孙派人通知海山兄弟,准备扶植他们夺取皇位。在这一政局变动的关键时刻,李孟充当了爱育黎拔力八达的重要谋臣,他先是说服爱育黎拔力八达听从哈剌哈孙的建议返回大都夺取政权,在其控制大都后,他又力劝其即位。不过海山以武力为后盾,最终迫使爱育黎拔力八达让出皇位。

海山即位后,李孟害怕受到惩罚,于是逃去,不知所终。这也可以看出李孟是在政治上十分圆滑的人物,他既想利用平生所学参与朝政,有一番作为,又惧怕政治斗争,尤其是在政治形势对己不利时,他选择的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逃避隐遁。“孟久在民间,备知闾阎幽隐,损益庶务,悉中利病,远近无不悦服”。果然,海山即位后,有人揭发李孟曾经劝爱育黎拔力八达抢先即位一事,此时武宗已与弟弟达成了“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的约定,不想再追究,故没有追查此事。爱育黎拔力八达深知武宗这样做只是不愿激化兄弟二人的矛盾,武宗肯定对李孟心怀忌恨,于是也暂时不敢在武宗面前提及起用李孟之事。

至大二年,一日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与武宗、答己太后宴饮之时,陷入沉思,颇为伤感,武宗问及何故闷闷不乐,遂借此上奏李孟在平定卜鲁罕皇后集团中的功绩,所谓“成今日母子兄弟之欢者”,李孟立下了汗马功劳。武宗甚为友爱,为其言所动,命人寻访李孟,最后在许昌陉山找到了李孟,武宗遂遣使召见。

至大三年春正月,李孟朝见武宗于大都玉德殿。武宗指着李孟对宰执大臣说:“此皇祖妣命为朕宾师者,宜速任之。”同年三月,武宗特授李孟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待到次年仁宗即位后,更是对李孟大加重用,拜中书平章政事,进阶光禄大夫,推恩其三世。仁宗对李孟说:“朕之旧学,其尽心以辅朕之不及。”李孟在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后,勤于国事,帮助仁宗纠正武宗朝弊政,“以国事为己任,节赐予,重名爵,核太官之滥费,汰卫士之冗员,贵戚、近臣恶其不利于己而莫敢言也。前所建新法有未便者,奏请革去,百司庶政一遵世祖皇帝成宪而行焉”。但李孟的性格里还有曲意迎合、保全自己的一面。至大四年四月,仁宗刚刚登上皇位仅一个月,李孟进言道:“陛下御极,物价顿减,方知圣人神化之速,敢以为贺。”帝蹙然曰:“卿等能尽力赞襄,使兆民乂安,庶几天心克享,至于秋成,尚未敢必。今朕践阼曾未逾月,宁有物价顿减之理?朕托卿甚重,兹言非所赖也。”

针对朝廷名爵太滥,僧道官扰乱政事等现象,李孟请罢之,“滥冒名爵者,悉夺之,罢僧道官,天下称快”。仁宗早年在出居怀州之时,亲眼目睹了国家吏治的腐败,即位后“欲痛刬除之”。李孟则进言道:“吏亦有贤者,在乎变化激厉之而已。”李孟的这番话得到了仁宗的认可与称赞:“卿儒者,宜与此曹气类不合,而曲相护祐如此,真长者之言。卿在朕前,惟举人所长,而不斥其短,尤朕所深嘉也。”当时承平日久,朝中奢靡之风泛滥,车服僭拟的现象普遍,上下无章,近臣不断恃恩求请。而宰执官员对此不但不加以抑制,甚至更相汲引,谋求赏赐,“耗竭公储,以为私惠”。李孟上言:“贵贱有章,所以定民志;赐与有节,所以劝臣下。请各为之限制。”

李孟虽想有一番作为,但面对蒙古权贵及近侍充斥朝堂,蒙古旧制依然为国家政权核心的局面,常常感到难以自保,无力回天,萌生了再次隐退的念头。于是李孟上书请求辞官:“臣学圣人道,遭遇陛下,陛下尧、舜之主也。臣不能使天下为尧、舜之民,上负陛下,下负所学,乞解罢政权,避贤路。”不过,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仁宗一直视李孟为亲信,并十分欣赏他的治国之术。仁宗拒绝李孟的请求,并安慰道:“朕在位,必卿在中书,朕与卿相与终始,自今其勿复言。”仁宗赐爵李孟为秦国公,亲自授以印章,命学士院降制。在仁宗未即位前,尝因公所自号,命集贤大学士王颙书“秋谷”两大字,并盖上自己的玉玺赐给李孟。此时,仁宗命绘工画其像,又敕词臣作画像赞。每次李孟朝见,仁宗必赐坐。交谈之时,仁宗常称呼李孟的字而不直呼其名,可见李孟受到的礼遇之高。仁宗尝语近臣曰:“道复以道德相朕,致天下蒙泽。”并赐李孟钞十万贯,营建私邸。李孟辞曰:“臣布衣际遇,所望于陛下者,非富贵之谓也。”对仁宗的赏赐皆辞不受。

皇庆元年正月,仁宗授李孟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仍平章政事。不久,李孟以归葬父母于潞州先茔为由,请求离职,仁宗为之饯行,说道:“事讫,宜速还,毋久留,孤朕所望!”同年十二月,李孟入朝,仁宗甚为高兴,对李孟大加慰劳。不过李孟还是请求辞官,仁宗婉拒了李孟的请求,但鉴于李孟的坚决态度,命李孟以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承旨翰林。到皇庆二年夏,李孟连续三次上奏,请求归还国公之印,仁宗最后只好勉强同意。

仁宗每次与李孟谈论用人之道,李孟又常建言恢复科举制,谓“人材所出,固非一途,然汉、唐、宋、金,科举得人为盛。今欲兴天下之贤能,如以科举取之,犹胜于多门而进,然必先德行、经术而后文辞,乃可得真材也”。仁宗最终同意李孟的意见,下诏行科举。此后,延祐元年十二月,仁宗复拜李孟为平章政事。二年春,命知贡举,及廷策进士,又命为监试官。七月,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改封韩国公,任职如故。不久,李孟以年老有病为由再次请求辞官,仁宗不得已,同意了李孟的请求,但仍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李孟也常可以与仁宗共同宴饮,受到了极高的礼遇。

延祐七年,仁宗崩,英宗初立,权臣太师铁木迭儿复为丞相。由于李孟曾经不愿归附铁木迭儿,铁木迭儿向英宗进谗言,诽谤诬陷李孟,结果英宗下诏,“尽收前后封拜制命,降授集贤侍讲学士、嘉议大夫”。铁木迭儿认为李孟必然会辞而不受,正好可以再次借机中伤李孟,不料李孟欣然拜命,毫无怨言。当时翰林学士刘赓前来慰问李孟,李孟即与之同入集贤院。宣徽使上奏英宗,李孟今天担任的这一职务,按照旧例皇帝应该赐酒给他。英宗对李孟的行为颇为惊诧,他说:李孟怎么能愿意降尊到集贤院任职呢?时铁木迭儿子八尔吉思正在英宗旁边,英宗对八尔吉思说道:“尔辈谓彼不肯为是官,今定何如!”结果铁木迭儿等人的阴谋没有得逞。

李孟曾对人讲:“老臣待罪中书,无补于国,圣恩宽宥,不夺其禄,今老矣,其何以报称!”英宗听到李孟的言论后开始敬佩李孟,对李孟也有所开恩。至治元年(1321),李孟辞世,御史台官员屡次上书为李孟申辩,英宗最终下诏予以平反。至治年间,赠旧学同德翊戴辅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文忠。

李孟胸怀开阔,才能过人,三次任职中书省,洞悉民间疾苦,知无不言,在议论时政之时,引古证今,表述准确得当。他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对于发现的贤能之才,不管贵贱,他都予以提拔。他生活简朴,“退居一室,萧然如布衣”。故时人云:“皇庆、延祐之世,每一政之缪,人必以为铁木迭儿所为;一令之善,必归之于孟焉。”

诚如前述,李孟也有其圆滑的一面,他曾参与了一些中书省官员打压御史台的行动。一年大旱,庄稼没有收成,御史台臣奏言云:一定朝中奸臣当道,民间多冤狱,从而“感伤和气所致”。仁宗下旨举行御前会议讨论此事。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孟认为,此事应该由自己负责,愿意辞官让贤。另一名平章政事忽都不丁则说,御史台臣应该负有主要责任。而平章刘正则说,御史台、中书省本是一家,应该同心同德治理国家,所谓“台省一家,当同心献替,择善而行,岂容分异耶!”应该说刘正的说法是颇为公允客观的。不料李孟竟然不同意刘正的意见,转而支持忽都不丁所言。李孟这样做显然有着打击御史台的意图。另有一次,中书省右丞相铁木迭儿传旨,各地监察机构廉访司的职权太大,经常判案有误,自今不许独立处理六品以下的官员。中书省平章忽都不丁、李孟都赞同这一规定,并准备推行之,只有刘正奏言反对,认为需要做的是认真遴选合格的廉访司官员,而不是更改现有的法律制度。最终这项动议因为刘正的反对而作罢。(《元史》卷一百七十五《李孟传》;《元史》卷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仁宗本纪》;《元史》卷一百七十六《刘正传》;《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三《元故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李公行状》)

同类推荐
  • 秦国的战争

    秦国的战争

    那是两百多年前,秦国的秦始皇掌握全中国。可是,外国军来看上了我们的中国的土地。外国军让我们中国人赶尽杀绝,却让外国军占我们的中国的土地。秦始皇的士兵也有无数的,我们的中华人民绝不让外国军踏进我们的中华的土地。
  • 鼎之痕

    鼎之痕

    紫宸印记,云窟寓言!一统天下,是的血染苍穹的果实,还是腾盛王气的序曲!
  • 巨变岁月

    巨变岁月

    本书以安史之乱的爆发为背景,以李泌(bì)力挽狂澜,拯救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的事迹为主线,将李泌与妻子卢巧稚的相爱故事穿插其间,描写了李泌这位“白衣丞相”,由一介平民,荣升为皇帝宠信,百姓敬仰的贤相的故事。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中,展现出了一代贤相李泌,协助大唐朝廷平定安史叛乱,重新统一天下,稳定社稷,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
  • 万里西风独自凉

    万里西风独自凉

    不穿越,不重生,一个小人物混迹于一段乱世历史!他从万里西风中走来,黄沙披身,只为曾经的一衣之恩。辗转流离,十年踪迹,再相遇,还能否做兄弟?流水拳,绣花弩,竟是一夜白发叹生灵!
  • 龙魂转世

    龙魂转世

    他,不得以而进入轮回转世,却成为灾难象征。他,只想孤身自守隐居山林,却因她踏入异空。他,穿越来到群英并起时代,却引发系列战乱。他,不是霸据一方实力诸侯,却左右三国时局。您,要想知道他的深切根源……
热门推荐
  • 少年兵皇

    少年兵皇

    “白马金羁侠少年”,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当烽烟四起,少年军团势不可挡。少年雄于地球,则华夏雄于地球。少年军团在,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桥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桥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 噬天修罗

    噬天修罗

    屠最恶之人,戮最悲之人,弑最恨之人。他身为一代修罗,屠尽世上无数人,只为给父母报仇。修杀伐之道,杀无数人,踏上无情之道!
  • 琐窗闲记

    琐窗闲记

    琐窗闲记是作者应坚的散文集,抒情、诗意、唯美———写这路散文对应坚来说并不是难事。这从他文集中偶尔惊鸿一瞥般闪现的诗意情怀和扎实的古典文学的功底可以洞知。但是,他不炫才,也没有读中文的男生那种特有的忧郁气质。他为文,温和平易,如老友品茗,娓娓而谈。
  • 足球革命

    足球革命

    人生犹如比赛,比赛彷似人生。前一分钟风平浪静,后一分钟瞬息万变,不到最后一刻,未知鹿死垂手。时间有限,而变化无限;如何在这短短的数十分钟里,操纵起自己的命运?
  • 拐个明星回家当老公

    拐个明星回家当老公

    遇见你,不是确幸,是我一辈子牵挂的人。你可以幼稚,我也可以陪你幼稚。――慕晓琴我可幼稚也可成熟,只因对象是你。――墨凌轩本文一对一的宠文,甜的像蜂蜜。秀得一手好恩爱,让你醉入爱情长河。小插曲:“凌轩,他们说我矮。”某女委屈地说。只见该男子嘴角上扬,搂着怀里娇小可爱的女子哄着说:“这是最萌身高差,我可以做你的避风港,一辈子为你遮风挡雨。”
  • 界王道

    界王道

    封神以前有这么一个人,他穿越阴阳,纵横人、妖、神三界,可谓无上巅峰之存在,然而也就在众人仰望之时,他却消失了……
  • 信仰收集者

    信仰收集者

    意志消沉的王红兵意外的穿越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周围的还都不是人——因为他们全部是神!不仅如此,他还意外的发现自己也成了一个神,因为他竟然“好运”的得到了一个破碎的神格,只不过……竟然是他妹的——盗神!只是很快,王红兵就发现了盗神的好处,他竟然能够盗取其他神的信仰——而在这个神话世界之中,信仰代表的就是神力!只可惜,神格需要修复,神力需要修炼,王红兵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且看王红兵如何玩转人神两界,利用他前世组织部长的号召力,建立起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信仰!每天保底两更,中午和晚上,不定时爆发,干戈希望这本书能够比上一本更给力!
  • 星海封天

    星海封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结果依然注定,牢笼已经建好,即便圣人,也终究逃脱不了。
  • 超级玉扳指

    超级玉扳指

    一个平凡的少年李轩,在逛古玩市场时被骗,高价买下一枚作假玉扳指。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枚玉扳指内部竟然有一个能够让李轩自由进入的神奇空间。一面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被李轩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