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79100000006

第6章 读书·写作·危机·困惑——苏童访谈录

读书与写作

张宗刚(以下简称“张”):你的读书观是什么?

苏童(以下简称“苏”):为功利而读书。要读你需要读的书,其他与自己创作无关的书没工夫看。书读多了难免入乎其内不能自拔,这是一种悲剧。

张:谁的书给你印象较深?

苏:英国人伯林。他对自由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我们说的传统意义上的自由,另外一种是可以放弃什么、拒绝什么、排斥什么、逃避什么的自由。这种更适合我。伯林划分出了积极自由、消极自由、勇敢自由、主动自由等,他的自由包括这么多意思。伯林还对知识分子作出了“刺猬型”与“狐狸型”的划分,我应该属于后者。对于世界,对于生活,我常常持逃避、拒绝和放弃态度,不喜欢主动出击。对于我,世界永远是个庞然大物,只能局部地感知,不能理性地条分缕析。

张:你读金庸吗?

苏:我不读金庸,我知道读金庸会入迷。再说我与金庸走的不是同一条路子。我第一喜欢的类型,是短篇小说。除此之外,也了解一些我应该了解的东西。中国是个出版大国,现在的出版物太多,时间有限,应当合理分配。我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读金庸,叶兆言也在读,但我不。我是个比较功利的人,与自己创作无关的书不读,大家都认为好看好读的书不读,真正对我的创作状态有所帮助的才去读。我充电的方式主要是靠阅读经典。我的书架上找不到黑格尔康德叔本华萨特,我从不读太过艰深的书。

张:剑走偏锋,剑走空灵。你的读书观,正符合你的创作路数。创作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事。金庸说过他之所以能成为作家,主要靠的是一种天赋的结构小说的能力。

苏:尽管我很少看武侠,却赞同他的观点。创作确是这么一回事,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正如鲁迅讲过的,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倒糊涂了。人的心灵是一个黑洞,一片源源不断的强力磁场。某种意义上,创作是一种完全源自心海发自性灵的东西,一切的言语表达都是一种渐近线,无限接近,却也永远无法到达本体。就像小孩子练琴,有的孩子,让父母掐死了练,都练不好;有的一坐下,如同见到亲人,得心应手。后一种琴童他面对钢琴,像摸到一个开关,一下就打开了;前一种琴童他练一辈子,刻苦了,努力了,却总是摸不到开关。作家也是如此。所谓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并非耳提面命可以做到。一个作家的才情即性情。性情是好作家的标志。比如经常受到误解的贾平凹,就是一个有性情的人。他忠实于他的性情。

张:你觉得一个作家的学历,或者说受教育的程度与他的创作状况成正比吗?

苏:学历对作家来说无关紧要,有时也许是一种损害。

张:你怎样看待人性?

苏:关于人性,抱悲观的态度看它,比抱乐观的态度看它更科学一点。

张:你的作品里,非常态的、丑恶的东西表现得比较多。

苏:我从不觉得小说家有这么一个任务:告诉别人世界是美好的。小说家能够做的,是聚焦你生活范围中所有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对你冲击最强烈、记忆最深刻的世界的某个角落的某一种人;你要叙述这些人,以便造成强烈的冲击力。这当然跟美学评判和道德评判有直接关系,但不要坏的、好的搅在一起,搞一些审美平衡。我不希望出现这种平衡。大家都见到过、写到过、想到结局的,我去写干什么?要写就写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喜欢关注别人不关注的东西,冷门的东西,有空白点的东西。不喜欢表现所谓美德、气节、贞操等,我笔下的一些东西,跟传统是有距离的。对此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我的笔下常常是精神残缺的世界,精神残缺的人;关注他们对于我来说产生意义。罗伯·格里耶说,作家不是一个现实的人,也不是一个虚构的人。我笔下所写,大都是超验的东西。许多作家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成分,但我的不是。

张:现实人格与艺术人格、世俗人格与文化人格往往相映成趣。如你,在现实世界里羞涩内向,腼腆胆小,在艺术王国里却排空驭气,骋神驰思。你笔下写的,分明是一个非现实的、心理的、意象的、感觉的时空。但不少读者为文本所迷,对你本人存有误解。他们不知道生活中真实的你,耽于幻想而天性本分,从不张牙舞爪,更不蜂狂蝶浪。

苏:小说跟心灵有关系,而跟作家的日常生活形态毫无关系。托尔斯泰一生无趣无味至极,很多人却认为他丰富多彩。这种错觉,是将艺术与现实混为一谈导致的。托尔斯泰一生有悖于常人的唯一一次出格行为表现于晚年的出走,在一个小车站几乎冻僵。但就是这样一个单调得好玩的人,心灵却至为丰富。从他身上考察,作家与作品本身是悬而未决的关系。比如托翁一生生活在庄园里,锦衣玉食,有女仆伺候,几乎足不出户,但他对身外的世界予以极大关注:战争、和平、社会变革、政治体制等,以包罗万象的热情投入,并有自己的形象阐述,其作品被公推为“十九世纪的社会发展史”。总之,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呆在庄园里。他的创作,按世俗的说法,整个儿是在闭门造车。还有福克纳,美国小镇上一个脏不拉几的小老头,一个孤独自闭的乡巴佬,终生都没有离开他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地方,但却写出了最为神圣的东西。

我一直不太相信今人所参与的种种社会生活:工厂、部队、农村等,这样的生活,是否可以直接提供东西?从这样的生活获得的一些东西的数量,跟写作能否成正比?归根结底,心灵的过滤是最重要的,要有心灵的存在。心灵,这个词汇听上去很玄,实则不然。心灵不是一个可以看透的东西,心灵是人类的内宇宙,有着取之不尽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甚至连作家本人也不能充分发掘。我们无法估计心灵的长度、宽度,探测心灵的深度、厚度。

张:你描摹女性公推为文坛一绝,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

苏:我写女性是比较擅长。为什么男性写女性反而写得比较好?想当然罢了。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不调换位置,仍站在男性角度上设想女性的语言反应,放不下架子,这样写出来的女性形象一般是失败的。同理,如果照这个样子站在女性角度写男性,也免不了要失败。我在创作中写女性时,常设身处地,站在女性角度运思,不断琢磨揣测,就像置身戏台,男扮女装反串演一回戏,演完便卸妆,轻松潇洒。这样创造出来的人物,能够得到大家认可。

张:能谈谈你对诺贝尔奖的看法吗?

苏:鼓吹诺贝尔文学奖是比较可笑的,因为诺贝尔奖操持在瑞典人手里,是瑞典式、西方式的。西方话语霸权的存在毋庸置疑。那些评委,他们看日本文学还好,因为体制相近;看中国文学,首先定义在中国是非主流的,视社会主义为异类。所以中国作家最好不要谈这个话题,往往在我们这里是鲜花,到了他们那儿就是粪土了。像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小兵张嘎》,西方人就认为非常残忍:一个孩子,怎么可以加入到战争游戏中去?但这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儿童团呀。

张:你如何看待新生代作家的创作?

苏:新生代有他们的锐气和特色。新生代的弊端在于每个人都很相近,看一个就等于把所有人都看了。

批评的缺席

张:作为一名活跃的作家,你对当今的文学批评怎么看?

苏:总的说来不满意。现在都感慨大陆文学批评是缺席的,不是在场的,我看这话很到位。所谓批评的缺席,是指缺乏这么一个群体,一种状态,本质上指的是一种精神匮乏,一种主体性灵的缺席。

张:近年美籍评论家王德威携带一组有关当代汉语作家——包括你、叶兆言、余华、莫言在内的作品研究的文本在《读书》杂志闪亮登场后,光芒四射,令大陆评论界惊呼“他是谁”,可算一景。

苏:大陆不少搞评论的,总喜欢先入为主,拿作品文本来套他的观念。王德威是性灵派,他的评论我读过,很合胃口。王德威下笔精彩绝艳,气象伟丽,时有过人之论。他那些纵横飞动的文字,与我们读惯了的笔法不同。

张:从当代文学评论的斜阳旧影里,走出这样一匹神骏的赤兔马,确实令人击节。

苏:他的评论跟文本贴得比较近,外师造化,内师心灵,行文活色生香,既保持了汉语的纯洁性,又与西方文化背景相通。王德威搞的是一种追踪研究,他对作品本体的关注,做出的就是一种在场的反映。他们搞研究的路数,是先读作品,感受作家气味,然后再说事,没有一个固定目标;不急于像我们那样从社会学层面切入,先发现社会学意义,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再找一种急功近利的解读方式。应该说,国外的汉学研究是有中文背景的,他们看你的作品比国内人看得要多,不受国内文坛一些喧嚣浮躁的东西影响,能够取一种比较纯净和相对独立的视角。

张:如今国内一些文学评论,常被讥为“半死不活”,圈内人看了发笑,圈外人看了发蒙。

苏:评论完全应该是自发的。首先评论者要被打动,自己发现了一些东西才好。但现在评论却必须被组织了,这就不正常了。远离大众的自闭式评论正越来越多。现在报刊充斥的多是组织过的评论,我就懒得看。其实我对评论并非不屑一顾,凡写到我的评论,我都会认真仔细地看,有的好,有的坏,有的认同,有的不认同,但多多少少总会对我有益。

张:当前文学评论界的不景气与污浊,已成公认。现在搞评论,在高校好多是为了评职称,当导师,拿学位;在高校之外,则往往是为了拉关系,搞帮派,图一点现实的好处。

苏:评论成了地道的为稻粱谋。当然,图一点实利,也可以理解。但评论不能成为鬼火,把人引向坟场导入混沌。

张:文学评论,从20世纪80年代的举足轻重到今天的无人喝彩无人理睬,出现了巨大落差。造成落差的原因很多,如商潮的汹涌,人心的浮躁,传媒的勃兴等,更多的是评论自身品格的失落。如果说现在的文学没劲,文学批评更加没劲,成了影子的影子,附庸的附庸。

苏:许多评论者喜欢玩弄一套别人不懂自己也未必真懂的批评话语,满足于痴人说梦的把戏,结果是言者昏昏,听者沉沉。

张:评论前辈李健吾们那种恢弘细腻富于才情的美文式印象式批评,已难得看到了。应该说,王德威的评论有意无意师承了李健吾的风格套路,感悟与理性交织,写来神采奕奕,青出于蓝。

苏:不少评论家往往不读作品而空发议论,贩卖自个肚子里早已内存好了的那点不变的货色。反倒是无名的学生,读作品读得很多,但缺陷在于没有能力对作品理出一个脉络,作出理想的反应、过滤和梳理,从而上升到一种高度。有能力的恰恰相反。这就是尴尬的批评和批评的尴尬。久而久之,文学批评成了二流以下的东西。

张:评论家要是完全看脸色和红包行事,就真成了“食腐肉者”。朱文们那份不无偏激的《断裂》问卷调查显示,当代文学批评因为对创作无补早已乏人关注,失去了基本的指导意义。这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苏:其实许多评论者的功底修养可圈可点,只是用歪了地方。北大一位学者说他从不研究活着的作家,耐人寻味。文学评论不应受到与作者关系的限制。从这意义上,作者与评论者最好两不相识,否则无法站在一个纯客观的视角思考评判。

张:评论需要一颗正直公道之心。目前,不少评论文章尽管洋洋洒洒却不着边际,在一种机械的操作中失落了心智性灵。更有甚者,不但流于职业吹鼓手的媚俗,更沦为长舌妇式的挑衅,小痞子式的叫阵,没事找事的恶毒;在一片虚假的众声喧哗中走火入魔。

苏:评论者利用作者获利,作者利用评论者成名;评论者与作者同床异梦,心照不宣,成为一种赤裸裸的投桃报李,成为功利主义的联盟。这似乎就是当前评论的现状。

张:好多评论者和作者称兄道弟,卿卿我我,令人发腻。当然一味指责,也不现实。想想看,写几千字的评论,须看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作品;写作难,发表更难,发表后稿费又低得让人心寒。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能坚持搞评论,已经不易。因此,不好空谈坚守。当代文学评论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有赖于今后社会体制和文学机制的完善来解决。

危机与困惑

张:你这两年的文风有了变化。从前,你的文风绚丽感伤,浪漫浮华,浓得化不开,那种独特的文体,诗化的风韵,令人惊艳。现在,你的文风是趋于明白如话朴实无华了,原本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恣肆笔法渐渐转为平和。你近期发表的《驯子记》《桂花连锁集团》《白杨和白杨》等作尤其如此。

苏:我的文风,前几年跟这两年确实不太一样。有些变化连自己都不知道。现在的我,喜欢上了朴素、简单的叙述手法。这种变化蛮玄的,涉及到别人怎么看你的问题。《我的帝王生涯》的想像力,一旦丧失,可能要出麻烦。大家会有两种猜测:一种是既有的风格丧失了,你完了;另一种是承认你的改变,但不接受你的价值。这样一旦失去,将是可悲的。作家历来所谓的“求变”是最不好变的,是危险系数最大的。而不变是死路一条。你可以永远写你25岁的作品,但不能永远以25岁的态度对待文学。

张:你如何看待作家创造力的衰竭?

苏:作家创造力的衰竭是个问题,谁都怕才尽。真要衰竭了,也没办法。

张:在创作生涯中,你有没有一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感,如同死神不断扇动且迫近的翅膀?

苏:有,一直有。除了没脑子的作家,每个作家都伴随这种危机感。什么样的人能没有危机感?在他写作发表都成问题、文坛不予认同时,恰恰没有危机感。一旦别人认识你熟悉你,危机感也便有了。一个作家的折腾与变化,都是危机感在起作用。

危机感人人都有,大师也难幸免。鲁迅晚年,小说创作出师不利,内心焦灼,免不了有一种危机感。这一点上,西方的一些高龄作家,在60、70岁时,仍然有很好的状态和心态来创作,让人羡慕。像约瑟夫·海勒的《最后一幕》,是他70岁时写的,非常令人喜欢。很难想像一个70岁的作家能写得跟他30岁时一样好,可海勒做到了。这就是一个创作生命力的问题。一个作家成功不成功,老了,仍然是一个标志。

张:中国作家很容易出现创造力枯竭的现象,这可能跟心灵受到较多的外界干扰有关系。

苏:中国作家一旦德高望重,甚至稍有名气,牵涉你精力的职务、会议、事情就多了,很难全身心投入地写作。在西方,作家就是作家,不会因为写作而出人头地。但在我们这里,还存在着得了全国奖当省作协副主席、得了省级奖当地区作协副主席的说法,文人被硬生生地纳入仕途。这是很要命的,它不断牵涉着作家的精力,使一个好端端的原本前途无量的作家的心态被莫名其妙地扭曲;更要命的是它已成为不少文人的人格支柱。这实际也是科举制度以文取仕的潜在反映。在这方面,我们是太形而下了。西方人就比较形而上,没有文人因为成功地搞了文学便可以在仕途发展的先例。

张:这跟中国社会的文化历史传统有极大关系。

苏:不错。唐以诗取仕,宋以文取仕,都不好。科举是很怪的,皇帝老儿亲自主持殿试,文章写得好,就能把国家交给你掌管。我们知道,现在,经常有文章写得好的人人不好。过去就有,像宋之问、秦桧、徐阶、严嵩、阮大铖都这样。文如其人,这是一般规律,但并非绝对正确。文不如其人的情况也经常见到。总之,科举制度是很奇怪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把社稷江山交给这个人,但他能不能把国家治理好呢?反过来,文人才华不好,国家治理得好的也有,如张居正。我觉得文章是文章,作家是作家,最好不要混为一谈。

张:你当年出道时红透半边天,迄今一直活跃于文坛。俗话说早熟的果子先烂、早开的花朵先谢,你是如何避免这种状态,并使自己在创作中保持不下坠的?

苏:既然下坠是一个必然的轨迹,那么想躲也躲不了。一个作家,想永远保持高峰不可能,唯一可做的是尽量延续你的创作生命。重视心灵的力量,放飞心灵的力量,这就是我保持不下坠的策略。我所能做到的,是使下坠的幅度小一点,下坠的弧线延长一点,或再创一个高峰,让奇迹出现。事实证明也未尝不可,文坛常青树是有的。我希望自己的创作生命中会出现几个高峰。我愿意永远保持在创作抛物线的顶点,并尽己所能多向探索,把单一的抛物线化为多重的抛物线,呈波浪式前进。必要时,我也会休养生息。比如我最近正在阅读中国古代散文,读福楼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我可以连续两个月不动笔,不过超过两个月不写也难受。这点叶兆言跟我很不一样。叶兆言一天不写就痛苦万状。

张:你对自己的创作状态满意吗?

苏:我一直对自己的创作状态不甚满意。我对自己任何阶段的创作,始终都怀有意见。可以说,除了对短篇情有独钟外,对中长篇都有不满。我觉得自己的作品,中长篇有问题,短篇也有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根据以往经验,大凡想不到控制,状态良好情绪饱满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满意;刻苦、用功,结结巴巴才能写出一点来的,最后仍然会不满意。一般而言,一气呵成的、三两天时间写完的最好。创作状态对于一个作家,是没法把握和抗拒的。它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水准。我的创作,从不刻意摆高姿态,那样太累。我只喜欢用语言来讲述故事,讲述一个个好看、好读、打动人的故事。别无他求。

张:现在的作家,真正要养活自己也不容易。难怪好多人要“下海”。对此你怎么看?

苏:目前的稿费制度确实不尽如人意。在港台可以拿到千字千元,大陆就差多了。像我发表的小说,一般是千字60到80元。一些纯文学刊物,比如《收获》《大家》还可以,给我开过千字百元。其他刊物就难达到了。在中国,靠写小说当百万富翁,一般来说是比较可笑的。作家要养活自己不容易。真要逼急了,也没办法,只好触电。《妻妾成群》拍成电影时,版权费只给了5000元。后来《红粉》多一些了,《米》就更多了。目前我的生活状态,养活自己还可以。不然,这15元一包的香烟,我又怎能抽得起。

张:你现在还触电吗?

苏:偶尔为之,也是迫不得已。我老是被人理解为跟影视关系密切,太冤枉了。其实仅仅是出卖版权,整个都没参与。有些影视确实署了我的名字,那是碍不过朋友面子才挂了个策划人。我一般不写剧本。影视剧这玩意儿,也就是客串客串,写多了会把手写坏。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作家在文学圈内的知名度和他的社会知名度不同。身为作家,还是要坚守纯文学阵地,准确看待自己,看待这种成名的成分的复杂性。

张:最后,我要问的是,你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满意吗?

苏:既然我已把自己绑在了文学的花车上,就无法终止文字的舞蹈。不太做作地说,写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作家这一称谓,意味着把我的一生变成文字,把文字变成我的一生。我写作,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是因为我写作。

2001年2月28日定稿

同类推荐
  • 最经典的文化常识

    最经典的文化常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成果,有很多的表现形成,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体现为文化的积累。本书选取了其中经典的一部分,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了各类事物精彩的历史文化。
  • 大荒四经

    大荒四经

    长达30年的《山海经》文化精研,汇聚最丰富、最深入、最有趣的远古文明信息,全方位多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再现数千年前华夏大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活动盛况,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宝典,亦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 祝酒辞与红白喜事致辞金典

    祝酒辞与红白喜事致辞金典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祝酒辞。通过从酒的起源到祝酒辞的兴起、发展、演变,乃至最后成型,对祝酒辞进行了全方位阐述,希望读者了解祝酒辞的“前世今生”,并对酒文化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此外,还遴选出数百例题材丰富的祝酒实例。下篇为红白喜事致辞。书中对红白喜事的礼俗和红白喜事致辞的特色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同样选取了诸如婚礼、生日、节日、会议、商务庆典、送行、就职、升迁、升学、乔迁等多种不同场景的案例供参考。本书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实用性。“一杯美酒,笑迎五湖四海宾客;一本奇书,恭奉千秋万代读者。”
  •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人的蛮狂是执著坚忍,同时也是僭越否定。这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性格结构。靠着怀疑、否定和浪漫的少年品质。楚人为中国贡献了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世界、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一种标新立异的价值传统。
热门推荐
  • 炎黄军团

    炎黄军团

    现实的无为青年,因意外来到了战乱纷纷的年代,他能做些什么?是面对现实还是逃避?发现自己能回到现实后他又选择了怎样的人生?他面对鬼子的冲锋,毅然的选择冲锋。他带领一群本该被社会遗忘的人,为新中国改变着。人们也许只记得他们的功勋,却忘却了他们的牺牲。小鬼子也是肉长的,子弹打身上也会死。打炮就像是愤怒小鸟一样,多试几次准会打中的嘛--三皮语录
  • 萌妻来袭:霸道总裁爱上我

    萌妻来袭:霸道总裁爱上我

    父母莫名其妙的将她嫁给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冰山男。“天哪,我还是未成年啊!”她莫名其妙接受了时间最快的订婚,莫名其妙的从自家搬进了那个男人的家。“天哪,我还是未成年啊!”这样糊里糊涂的进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时间随风逝,高冷的冰山男似乎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难以相处。晚上怎么会做这样的梦?“天哪,我还是未成年啊!”未成年少女卫玮玮因为父母任性的决定嫁给了霸道总裁商榷文,两大家族相约卫玮玮成年之后举行婚礼。而在成年之前,她搬进了商家,和商榷文开始了一段诙谐,搞笑,浪漫,温馨,腹黑,甜蜜的相处之旅。这份只是契约的感情,会被月老祝福吗?我们拭目以待!
  • 宿命缘浅三生梦尽

    宿命缘浅三生梦尽

    第一世,她是万人敬仰的女娲之后,也是万人恐惧的宿灵女;他是女娲座下第三灵兽——独角白泽,他因家族之恨,为复仇在她体内埋下噬魂之种,并亲手杀了她,但却在她死的那一瞬间,他发现自己已深爱上了她第二世,他苦等千年,她转世为狐妖,谁知她却恋上了第四灵兽——麒麟玉祾。几经波折终于挽回她的心,却因玉帝之女心生嫉妒,加害于她,她再次堕入轮回第三世,又是千年,她转世为修仙人,他找到了她,但噬魂之种渗透灵魂,不断摧残着她的身体和灵识,最终在六界大战中,以魂飞魄散为代价,使六界再度安定“泽,恐怕我又要辜负于你,三世等待只换得如此结局,但恐怕我是还不起了……”
  • 斩魂使

    斩魂使

    每当有一种新的物种出现,伴随着能与他抗衡的力量也会出现,这是大自然的定律。噬魂和斩魂使便是遵循定律的产物,噬魂来着与魔签订欲望协议的人类,斩魂使是衍生出的噬魂的对手
  • 独宠萌妻,霸道男神爱上我

    独宠萌妻,霸道男神爱上我

    一个富家小姐,小时候就没了母亲,后母、继妹心肠狠毒,表面上对她很好,其实心里有着坏心思,打着她财产的主意,而她的父亲,贪图谋利,对她不管不顾。可是她天生就有神力,可以预知未来,只是他们一直没有发现,知道她24岁生日的前一个月神力开始帮助她……
  • 重生之一代机神

    重生之一代机神

    孟凡获得了来自未来的记忆,让孟凡纠结的是这个世界的走向和他获取的未来世界的记忆走向完全不一样。好在,技术是通用的。可让孟凡更纠结的是,他鬼使神差的制造出一个变形金刚。“在我眼中,不论神族、虫族、旧人类、新人类,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当孟凡统帅着他制造出的变型金刚大队,世界因他而改变!
  • 金牌制作人

    金牌制作人

    “李然总制作人,能不能谈一下你获得这个十几年来未有人能摘取的奖项有什么感想。”一个记者看着站在颁奖台上,高举着奖杯的李然问道。李然看着周围不断闪烁的镁光灯,笑了起来,回答道:“《全民偶像》值得这座奖杯!我相信观众的选择。”话音刚落,四周哗然,现场的每一个记者都不肯错过眼前这历史性的一幕。翌日,关于李然的消息席卷了每一个角落!从人生惨败的失败者,重生为一个即将失去小组的小小制作人,如今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金牌制作人和让人又爱又恨的毒舌评委,对这重新来过的人生,李然很满意,但他的步伐从未停止。
  • 无限电视台

    无限电视台

    因为一通电话九日来到了无线电视台,什么!原来是无限电视台。在无止尽的剧情任务里,九日学会了很多,放弃了很多。九日:果然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限穿越文,女主成长型。
  • EXO之霸道的边总

    EXO之霸道的边总

    边伯贤,让人闻风丧胆的鬼爷,黎若是他一世的柔情,第一次见面某女烂醉,抱着边伯贤又是要抱抱又要亲亲,边伯贤搂着某女说这个女人我要了,我娶你你嫁我自选一个敢欺负爷的女人爷毙了他闲闲时:咱滚个床单吧!小小边出生时:这货跟我强老婆,扔掉!黎若……说好军人的严肃呢?死板呢?
  • 秦时明月之暗夜君王

    秦时明月之暗夜君王

    暗夜笼罩秦时,金色的蝠翼遮蔽夜空!搅动起无边风云。巅峰的大秦,诸子百家之间的对抗!妖娆的各色美女!割舍不下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