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83900000011

第11章 瓦格纳

姓名:瓦格纳

出生地:德国莱比锡

生卒年:1813—1883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瓦格纳是19世纪影响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大的作曲家之一。因为他在漫长的一生中,接受了来自文学、哲学、政治的各种影响,思想非常复杂多变。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对浪漫主义歌剧作出了大胆的改革,艺术上极有独创性。

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第二年夏天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盖雅尔,全家迁往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中工作。幼年时期,瓦格纳可以自由出入剧院,并经常陶醉在戏剧舞台之中。天长日久,在这位未来戏剧家的幼小心灵中渐渐地点燃了戏剧创作的火种。当瓦格纳14岁的时候,竟然写出了一部长达五幕的大悲剧《莱巴尔德与阿德莱达》。这部戏剧虽然明显地带有莎士比亚悲剧的印记,但作为一部少年习作,的确令人惊叹。瓦格纳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不太早,11岁才开始学钢琴。由于听了威柏亲自指挥的歌剧《自由射手》,又使他对音乐的兴趣由钢琴转向歌剧。使瓦格纳立志走上音乐道路的真正动力还是贝多芬的音乐。1828年,在莱比锡布商公所的音乐会中,瓦格纳第一次听到了贝多芬的作品。充满热情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音乐使瓦格纳大为震惊,他第一次感到音乐的伟大,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无穷的力量。1829年,瓦格纳在莱比锡剧院观看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史诗般宏伟的音乐使他再也无法摆脱这门艺术的吸引力。瓦格纳立志作曲,并以贝多芬为指路明灯,开始踏上探求音乐艺术的征途。

相关链接

“瓦格纳症”

又称“音响震颤麻痹”,是指听觉、视觉神经受到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诗人、作家理查·瓦格纳的作品及言论刺激后,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突变心理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位于神经系统末梢部位“黑质”中的细胞群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同时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心理情绪的“震颤麻痹”,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不稳定,面对目标对象(即瓦格纳)时爱憎易极端化、偏激化、非理性化,甚至导致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异。

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瓦格纳于1831年随托马斯教堂的音乐家梯沃多·魏利格学习和声、对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促使他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就掌握了这些理论,并且用之于实践。1832年,瓦格纳创作了《C大调交响曲》,由于这部作品在莱比锡上演获得成功,使瓦格纳在音乐界的地位有所改善。紧接而来的机遇,又使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出现新的转变。1833年,瓦格纳应威尔茨堡剧院的邀请,担任了该剧院的合唱指挥。不久又先后在柯尼堡和里加歌剧院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歌剧作品,并通过演出实践,逐渐地摸索到歌剧艺术的特殊规律和当时流行的不同流派歌剧的艺术风格。歌剧院的工作,使瓦格纳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不但提高了指挥能力,而且在歌剧创作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在此期间他写了两部歌剧:《女奴》和《恋禁》。尽管这两部作品还比较幼稚,但它们却打开了瓦格纳毕生从事的歌剧创作的大门。在柯尼堡剧院工作期间,瓦格纳与女歌剧家米娜·普兰纳结成夫妻。

1839年瓦格纳来到巴黎。巴黎是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之一,瓦格纳久已仰慕这块土地。并希望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但事与愿违,他完全被人材济济的“海洋”所湮没了。瓦格纳没有获得上演自己作品的权利,只能以抄谱来糊口求生。在巴黎的三年,是瓦格纳一生中最贫困的时期。他曾因鞋底破洞,买不起新鞋而无法外出。他甚至连最便宜的剃刀也买不起,并常常饥肠辘辘。在他的自传《我的生涯》中,瓦格纳曾写过下面一段令人伤心的回忆:“有一天,我走到贫乏的尖端。由于真的身无分文,很早我就奔出屋子,一直步行到巴黎。因为我根本没有钱可以买票坐车。我一直盼望着,即使能弄到五个法郎也是好的。于是我整天在巴黎街头游荡着,直到黄昏。最后我的使命还是落空,不能不照原来那样,再步行回到缪顿”。

贫困的生活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挫败瓦格纳的创作决心。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中,以惊人的毅力写完了两部歌剧,一部序曲和数首歌曲。

他广泛纳交社会上的文化名流,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作曲家李斯特、柏辽兹和诗人海涅都是瓦格纳经常往来的好友。

1842年初,德累斯顿歌剧院准备排演瓦格纳在巴黎完成的歌剧《黎恩济》,于是,瓦格纳启程回国,投入了这项工作。同年四月,《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瓦格纳一举成名,这使他生平第一次体验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黎恩济》的成功引起了德累斯顿剧院对瓦格纳的兴趣,他的另外两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与《唐豪赛》也相继在该剧院上演。在此期间,瓦格纳还被任命为德累斯顿剧院的指挥。

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势十分高涨,瓦格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场革命。他在《人民报》上发表了题为《革命》的文章,把革命描写为伟大的女神:“她奔驰着,高高地昂起头,右手持剑,左手持火炬,目光阴暗、冷淡而带怒气,但是对于那些敢于正视这黯淡的目光的人,它却发射出最纯洁的爱的光芒。”瓦格纳不但慷慨陈词,以笔墨投入革命,而且投身到战斗第一线。他参加了1849年5月发生在德累斯顿的一场街巷防御战。当时,炮火连天,形势十分危急。瓦格纳不顾生命安危,和战士们一起反击政府的军队。战斗期间,瓦格纳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墙上和篱笆上张贴革命传单,并且还在克雷斯托夫塔上坚守了两昼夜。结果,革命遭到了镇压,瓦格纳也遭到了追捕。德累斯顿的街巷上到处可以看到逮捕瓦格纳的通缉令:“本地皇家司乐官理查德·瓦格纳,因参加本地发生的暴动,应受法律审判,但至今尚未抓获。特提请一切警察机关注意上述情节并请如在贵区所辖的地区找到瓦格纳本人,立即予以逮捕并通知我处。”

他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就在这途穷日末之际,瓦格纳碰上了鸿运,他得到了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二世的大力支持,使他得以继续从事歌剧创作和改革事业,以后还出大钱帮他修建拜雷特剧院。

瓦格纳在音乐史上是以歌剧艺术的改革者出现的,他以始终不渝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力量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奋斗。他反对当时意大利歌剧中常见的空洞的声乐技巧,也反对当时法国大歌剧那种表面效果的堆砌,而主张音乐应与戏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歌剧应该宣扬进步的社会理想。瓦格纳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1849年以前,瓦格纳在创作《漂泊的荷兰人》《唐豪赛》和《罗恩格林》这三部歌剧的时候,已经开始实践他的歌剧改革的理想,1849年以后,在流亡瑞士的最初几年中,瓦格纳则对歌剧改革的理想从理论上和美学上进行了思考。他先后写出了《艺术与革命》(1849年)《未来的艺术作品》(1850年)《歌剧与戏剧》(1851年)等著作,以及为三部歌剧的剧词(《漂泊的荷兰人》《唐豪赛》《罗恩格林》)而写的序言《致友人书》(1851年)。瓦格纳在这些理论著作中,阐明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歌剧改革的思想。它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改革者的伟大魄力。他在《艺术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好镜子。”“只有在我们的伟大的社会运动的肩上,真正的艺术才可能从文明化的野蛮的状态中上升到它应有的高度。”《歌剧与戏剧》是瓦格纳一生中最主要的一部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把多种艺术综合为一体的艺术理想,他把自己的音乐剧称作“未来的戏剧”,他认为当时的歌剧已误入歧途,音乐在歌剧中本来应是表现手段,却变成了目的,而戏剧本来应该是目的,却变成了手段。他认为,在未来的歌剧中,音乐和戏剧都要连续不断地发展,而不为个别独立的曲子所打断。瓦格纳关于歌剧改革的主张是他毕生事业的指导思想,他先后创作了八部歌剧,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实践了他的歌剧改革的理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瓦格纳一直梦想兴建一所新型剧院,这所剧院必须能够适合他的音乐剧演出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于1872年在巴伐利亚的一座小城拜雷特破土动工。

——传世佳言——

艺术总是在生活不能达到的地方开始。

我不想做君主和帝王,我只想做一名指挥。

你必须以对方的语言来说话。如果你对双方都有所了解,才会大有益处。

拜雷特剧院落成后,瓦格纳开始着手创作他最后一部歌剧《帕西发尔》,这是一部宗教神秘剧,它深刻地体现了瓦格纳晚期皈依宗教的消极的世界观。瓦格纳于80年代初写过一篇题为《艺术与宗教》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断言音乐只有和宗教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而《帕西法尔》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实践。

1879年以后,因为健康关系瓦格纳连续四个冬天都是在意大利度过的。1881年春,瓦格纳赴柏林参加《神异的黄昏》的公演,在一片喝彩声中他突然脸色苍白,急忙退入休息室。一阵阵的心脏剧痛威胁着他的生命。瓦格纳顽强地活下来了,但从此健康状况日益下降。1882年,瓦格纳重返拜雷特,在那里参加了《帕西法尔》的首演,在最后一场演出中他还亲临指挥。随后,瓦格纳又回到威尼斯休养,终因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883年2月13日死于威尼斯。

同类推荐
  •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刘彻出生于帝王之家,小小年纪就面临着生存之战。他的母后王娡是后宫争夺战的主力。很快,这场“一姐”之战就演变成了太子之争。历经了一波三折的数轮对决,刘彻终于登上了太子宝座。继位后,他雄心勃勃,先是发起前所未有的“思想革命”,把儒家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的理论根基;随后又发动“武力革命”,使大汉帝国走上了“虽远必诛”的漫漫征程。然而,随着“绝代双骄”李广利和李陵的先后兵败、投降匈奴,刘彻的称霸梦彻底破灭。“巫蛊之祸”又引发了太子争夺战,刘彻手下的良臣名将纷纷卷入其中……
  • 智慧之光: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五位传奇人物

    智慧之光: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五位传奇人物

    这是一部解密中华古典超级智慧的力作。书中介绍的十五位传奇英雄,运用他们超凡的智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他们有的善于洞察天下大势,顺势而为;有的善于抓机,乘时而进;有的善于借助外界势力,借势而发;有的善于用人,集众人之智,成就大业;有的善于出奇,以奇制胜;有的善于因祸为福。转败为功;有的善于使反间计,离间敌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善于忍耐,在忍耐中寻找机会;有的放弃虚名,务实求真,创立伟业;有的功成身退,青史留名;有的弃政从商,成为巨富;有的则集几种智慧类型于一身。
  • 流浪的权杖——晋文公传

    流浪的权杖——晋文公传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晋献公宠爱骊姬,便废太子申生,立骊姬之子为嗣,重耳(晋文公)也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在其舅舅狐偃、好友赵衰等一班文武贤才的护送下离开了晋国,并流亡国外19年,在其流亡期间先后到达过狄、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狄、齐、楚、秦等国的礼待。这期间,他先后与狄国公主季隗、齐国郡主齐姜相遇,并与她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继而结为夫妻。在流亡的19年里,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也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政治经验,为他后来称霸诸侯创造了条件。本书为你一一阐述了晋文公的传奇传奇一生。
  • 李嘉诚的智慧

    李嘉诚的智慧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心人永远在别人前面,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个聪明的有心人。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楼当学徒,他勤奋工作、努力上进,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同时,他在这里凭借着“聪明伶俐”学到了很多的“赚钱技巧”,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
  • 莫言:诺奖的荣幸

    莫言:诺奖的荣幸

    本书是国内唯一部零距离、长时间,及时而又深度解读莫言的权威读本。莫序,道出了他们同窗同道之间的深情厚谊;朱文,更见证了莫言从北京魏公村走向斯德哥尔摩红地毯的神奇道路。附录中朱寒汛的万字散文《小鼠侃象》更真实地记录了一个“80后”文学青年对莫言的别样观察,前后呼应,形成了父子两代研读莫言的独特景观。代后记,全面真实地回顾了近30年前,莫言与朱向前们追逐文学梦想的小环境和大背景。
热门推荐
  • 洪荒之神道称尊

    洪荒之神道称尊

    洪荒世界仙道称尊?NO,NO,NO,在盘宇这个小蝴蝶的影响下,整个洪荒世界都被弄得是面目全非,朝着未知的方向前进。有了盘宇,三清还会兄弟反目吗?圣人就真的最强吗?就只有一个混沌吗?盘古是为了证道成圣才开天的吗?开天后盘古究竟有没有陨落?未来等待盘宇的又会是什么呢?一切的一切都要盘宇去探索。
  • 赤炎

    赤炎

    大陆的巅峰,大陆的传说,能人所不能者是为夏炎。
  • 跑蜗牛

    跑蜗牛

    每个秘密会开花,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她有想不起的秘密,他有不想面对的秘密,她,他,他,都有掩埋心底的秘密。有点疼,却依旧靓丽如春。以此写给青春,写给受过伤的眼泪......
  • 蠡测汇钞

    蠡测汇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浮幽

    浮幽

    我,有属于我的世界。在众多天才之中,他年少成名,演绎着一场关于他的传奇。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他的名,仍让天下震惊。
  • 孕育经典全书

    孕育经典全书

    本书除了对妊娠、产后做了科学系统的介绍之外,还着重介绍了0-5岁养育宝宝的方法。
  • 妖妃住隔壁

    妖妃住隔壁

    她,曾一心报仇,不惜背负万千骂名,却为一曲柔情放弃所有。他,胸中自有乾坤,奈何身居寒门,为博一纸功名铤而走险。命运将两人连在一起,本是不同命,奈何命相知。
  • 无良大盗:看好你丫的节操

    无良大盗:看好你丫的节操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邪恶腹黑假善良,我是宇宙超级无敌可爱小纯良,春药随身装,珠玉夹板炕头藏。大叔和少年,幼齿小正太,万里追踪在身旁,吃干抹净在床上。花痴女一朝穿越成无良大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你……你要干什么……”看着眼前花容失色的动人玉公子,林筱飘吞了一口口水,从袖口中摸出一精致小盒,“嘿嘿,别怕,奴家特制玫瑰膏,气味幽香,回味悠长,相公且躺床中央……”
  • 宠妻无敌

    宠妻无敌

    冷酷霸道而又邪魅无赖的他,年少遇见了还是婴儿的她,不想却被一个笑容所俘获。成年后的他再见狡诈多变,可爱调皮的她,心更是跳动不已,腹黑的他和狡诈的她,在这场名为感情的战场上,到底谁胜了谁,谁又扑倒了谁?当爱情与命运相撞,他们还能否彼此相守?
  • 伴歌而行

    伴歌而行

    职场就是江湖,直肠子的方媛在江湖上跌跌撞撞的闯荡,她不知道遇上音乐才子张铎是缘还是劫,她也不知道两个人应该修成侠侣还是应该相忘于江湖,后来在歌声中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