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做不成事
做生意最重“时机”二字,当出手时就要出手,再好的事情拖拖拉拉地做也没有做好的道理。胡雪岩在其经商生涯中,办过不少令他自己也很得意的漂亮事,其中有不少正是以快取胜。很多人做事不成功不是因为脑子里没有好的想法,而是因为有了想法以后前瞻后顾、畏首畏尾,结果大好机会就在这一瞻一顾中丢失了,岂不惜哉。
1.越是大事越要尽快办出结果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即使他具备其他一些优秀条件,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高效地完成自身的工作。这是因为,即使他有着自我促进的愿望,即使他处于最佳状态,但如果没有雷厉风行的作风修炼,他一样永远达不到自己所预定的目标。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朝廷嘉奖左宗棠及其部下,胡雪岩也因为有功而被授为布政使。然而,太平天国虽然被镇压,但新疆历来是个隐患之地,清政府很是担忧,便想趁着剿灭太平天国的余威,一鼓作气,荡平乱民,稳固大清江山。这个重任最后落到了左宗棠的身上。
左宗棠于是把胡雪岩叫去。要其代筹250万两白银,以作西征军军饷之用。胡雪岩觉得别处无路,只能从洋人身上打主意,他决定前往上海。在去上海的船上,胡雪岩坐在舵内,一言不发。左帅远征西北,从此靠山远去,这些年生意火红,既有自己奔波之功,也赖左宗棠荫庇之力。这些,胡雪岩都心知肚明,但250万两不是个小数目,怕只怕用时容易还时难。
但胡雪岩依然决定替左宗棠出这把力。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藩高高在上,左宗棠次之。若西征事成,左帅必能封侯拜相,恐怕就要与曾国藩平分秋色了。曾国藩已年迈,左帅却年富力强,以后朝廷恐怕得赖左帅维系。树大根深,自己的生意也好做得多了。况且战事一开,自己也可从中发展生意,买卖军火器械,衣食药品,获利恐怕难以计数。
一到上海,胡雪岩马上奔老朋友古应春家,古应春是英国渣打银行的帮办,此人精明能干,银行内外事务处理得尽善尽美,极得洋人的信任。
胡雪岩也不必拐弯抹角,一见面就将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古应春一听顿时面露难色,数千数万,他一句话就可以定下来,如今胡雪岩一张口就是250万两,谁也不敢轻易做主啊!况且,银行借钱未借先谈还。一旦到期拖欠,谁能担当得起?不过,他还是向胡雪岩推荐渣打银行,由他亲自同英国经理德麦利谈判。
在古应春的安排下,胡雪岩同德麦利到了一家饭店,宾主双方很快就贷款进行了商谈,德麦利听说250万两,吃惊得无言以对。如果成功,银行将获取惊人的利润。如果到期不能还款,银行损失自不待言。愣了会儿,德麦利道:“这数目,得由你们政府出面交涉,否则我们不能考虑。”
德麦利的回答合情合理,因为在此之前清政府还没有向洋人贷款的先例。此事纯粹是胡雪岩同左宗棠的主意,叫胡雪岩怎么对德麦利说呢?于是胡雪岩道:“谈得成功,朝廷自然会做主,谈不成功,就代表我自己。谈都未谈,谁出来做主是不重要的,只要有了眉目,自然会有人做主。”
对胡雪岩,德麦利也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英国在中国的许多生意都与之有关,而且此人来头颇大,听说京中的高官都与之有联系,当然,如果能通过胡氏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其利更是可观。念及此,德麦利决定还是谈下去。他对胡雪岩道:“反正我只当你是中国政府的代表。”
在接下来的数天中,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包括贷款数量及利息,偿还期限及方式。然而,第一轮谈判就出现僵局,德麦利认为期限过长,胡雪岩又认为利息太高,两人不欢而散。
在第二轮谈判中,胡雪岩开始对德麦利以利诱之,他答应在账目上可以给德麦利私下分红,这笔钱不见于账面,如此下来,德麦利可获数万利润,相当于他在中国10年的收入。
果然,德麦利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他答应向英国总银行汇报。
胡雪岩一想左帅望穿秋水,等待回讯,德麦利这一汇报,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不过这都是他内心的想法,他当然不敢暴露给德麦利,否则,不知他又要如何要挟了。
胡雪岩从侧面了解到德麦利在中国这么多年,他已养成这种习惯,无事则到烟花巷中,依红偎翠,耳鬓厮磨,尽享风流。然而,他作为渣打银行中国地区的总经理,对这些风流勾当还是有所顾忌的。因为万一让另外银行的那些竞争对手知道了,拿出去大做文章,恐怕对渣打银行的声誉影响不好。
胡雪岩买通小刀会成员拍下了德麦利在妓院里鬼混的丑事,以此为价码进行第三轮谈判,情形自然好转,进展顺畅,不久,双方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等很快达成了一致。
胡雪岩终于把左宗堂的大事给解决了。
要成就大事就不能拘泥于小节,所谓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小节延误大体是愚蠢。真正不断进步,把事业做大的人,是那些不允许自己拖延,默默地提高做事效率的人。2快速决断,只需确定“做”或“不做”
一个人,特别是心存志向要有所成就的人,应当培养自己快速决断的能力。一个做事不拖延的人,在接受一项任务或是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头脑中只会闪现两个答案,做或者不做。一旦决定做,那么就要立刻行动,决定不做,那是考虑到了自己的时间安排与处理一件事的能力,就立即放弃。
胡雪岩认为,只要发现是财源,甚至只要产生一个念头,就立即想到去付诸实施,这就是要反应迅速,敢想敢干。生意人面对的总是与时局紧密相连,且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具体的市场。市场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变化,对于生意人来说往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能及时针对具体市场情况做出迅速反应,才能不断地为自己开辟新的经营渠道,也就是为自己开拓出新的财源。
胡雪岩为销“洋庄”走了一趟在上海的“长三堂子”吃了一夕“花酒”,酒宴上与那位后来成为他可以生死相托的朋友古应春一席交谈,就让他抓住了一次赚钱的机会。
古应春是一位洋行通事,中国开办洋务之初,这样的通事是极要紧的人物。他们表面上主要充当的是类似今天的外事翻译的角色,但由于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在当时的“外贸”活动中,他们其实还承当着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职能,实质上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买办。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生意,自然一定要结识这样的要紧人物。胡雪岩来到上海后,设法托人从中介绍与古应春相识。请吃花酒是当时上海场面上往来应酬必不可少的节目,于是便由胡雪岩做东,尤五出面,在怡情院摆了一桌以古应春为主客的花酒。
酒席上,古应春谈起他自己参与的洋人与中国人的一桩军火交易。那一次洋人开了两艘兵轮到下关去卖军火,本来价钱已经谈好,都要成交了,半路里来了一个人,直接与洋人接头,听说太平军有的是金银财宝,缺的是军火,洋人一听就立即单方毁约,将原来议定的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买方需要的军火在人家手里,自然只能听人家摆布,白白让洋人占了大便宜。古应春讲这段经历,是因为愤慨于中国人总是自己相互倾轧,以致让洋人占了便宜。
但古应春的这段经历,也引起了胡雪岩要尝试与洋人做一票军火生意的兴趣。在胡雪岩看来,当时有两个情况决定了这军火生意可做,而且一定可以做成功。第一,当时上海正闹小刀会,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为此大伤脑筋,正奏报朝廷,希望多调兵马,将其一举剿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先备下一批军火,官兵一到,就可以派上用场。胡雪岩知道江苏巡抚是杭州人,他可以通上这条路子。第二,此时太平军也正沿着长江一线向江、浙挺进,浙江为地方自保,正在办团练,也就是组织地方武装。办团练自然少不了枪支火药,借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促使浙江地方购进一批军火,也不成问题。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枪炮既然可以卖给太平军,也就没有不卖给官军的道理。
事情一旦想到,立即便着手进行,这是胡雪岩一贯的作风。请古应春吃花酒的当晚,酒宴散后已是子夜,胡雪岩仍不肯休息,留下尤五商谈与古应春联手同洋人做军火生意的事宜,甚至将如何购进、走哪条路线运抵杭州、路上如何保障军火安全都考虑到了。第二天他又约来古应春,又细细商定了购进枪支的数量、和洋人进行生意谈判的细节、如何给浙江抚台衙门上“说帖”等事宜。第三天,胡雪岩就和古应春一道会见了洋商,谈妥了军火购进事宜。从动起做军火生意的念头到此时,不到72个小时,这笔生意就让胡雪岩做成了。
快速决断的能力,有助于一个人筹划应付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避免因为犹豫不决带来的失误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