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揽局面才能做大局面 控揽局面才能做大局面
掌握大局面的人喜欢追求一种控制力,这种控制力使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调遣天下资源为我所用。当然,这种调遣要以适当的手段来完成。揽在根本上是一种向心力,把周围边缘的东西挟裹进以自己为中心的漩涡里,让其他人随着自己的节奏起舞。当你确信已经控揽局面的时候,整个大局也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
1.通过合适的人才控揽局面
胡雪岩以自己为纲,以手下合用的人才为目,通过这些目把全局抓在自己手里。一个目是一个小局面,小局面做好了,众多做好的小局面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任其操纵的大局面。
“牡丹虽好,绿叶扶持”的俗语,就形象地指出了只有依靠众人的力量,才能办成大事的道理。与这句俗话意思相同的格言并不少,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众”,等等,话语虽然浅显,道理却很重要。像武大郎开店——高的都不要,或像梁山泊的王伦秀才忌贤妒能,最后只能是孤家寡人难成大事,甚至送掉性命。
胡雪岩长于算计,谋事周到,“公关”厉害,招数高明,所做之事多能办成,这是他的本事,对此他也很自信。然而,仅靠他一个人的本事,只能唱独角戏,顶多一个“个体户”,不会成为一个集钱庄、丝行、典当、军火、粮食、房地产生意于一体,经营范围涉及浙江、江苏、上海几乎半个中国,甚至还把手伸到外国人那里去的红顶商人。他成功的秘诀,在于能用人,也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为我所用,从而创造出经营上的奇迹。
胡雪岩的用人,一是内部聘用,二是外部利用。在聘用职员上,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要有所长,即大胆使用。如小船主老张,老实忠厚,人缘好,对丝茧较为熟悉,胡雪岩就投资一千两白银聘他当丝行老板。刘庆生本是一个钱庄站柜台的伙计,但人很精明,是可造之才,胡雪岩就用他当阜康钱庄的档手。陈世龙是一个类似街头混混的小青年,还好赌,胡雪岩发现他很机灵,也能管住自己,是个可堪造就的人才,就收他当伙计,而且还肯下本钱培养他,要把他造就成一个如古应春那样的“康白度”。如此这般,胡雪岩为自己网罗了一批十分能干的帮手。他不仅善于识别、选拔人才,而且能根据他们的专长,各有所用,充分信任。老张当丝行老板,为人老实,才能有限,胡雪岩却一再鼓励他大胆去干。刘庆生当阜康钱庄“档手”,胡雪岩就放手让他独挡一面,并不过多干涉刘庆生的经营。对伙计的信任,使这些伙计能留住心,替胡雪岩效力。
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这种信任是十分必要的。企业领导毕竟不是超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亲为,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就不得不交给部下来完成。有些领导对员工缺乏必要的信任,自己做不来的事也不愿交给部下,对他们不放心,硬是把活儿死揽着,到头来误时又误工,是很不明智的。
“用人勿疑,疑人勿用”是管理学家常用的管理法则。企业领导只有充分信任部下,部下才会因为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努力地工作。相反,如果部下知道领导不信任自己,他们就会很敏感地觉察到,对这种度量狭窄的领导失望而轻蔑,自然工作起来便会不认真,敷衍了事,对命令的执行也只是应付差事。这样领导与部下的关系便会处于尴尬的境地,领导的权威因而也会受到影响。
信任部下不能只是嘴巴上说出来就行了,一定要切实地做起来。领导在分配给部下工作时,应同时给部下以相对的权力,否则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在赋予部下权力时,要说明权力限制,之后就完全放手让部下自己决策,自己完成。假如在授权之后,仍然以不信任的眼光盯着部下,处处管着部下,让他的行动不越离自己的某种限度,这样他就会感到上级的不信任,他们就会失去其进取的积极性而流于一般的应付。这一点,胡雪岩就做的很好,深得人心。在对外部人员的利用上,胡雪岩也是巧借东风的高手。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或以利诱人,胡雪岩均能恰到好处地打动对方,从而使对方与自己合作。
湖州府衙门的户房书办郁四,虽只是一个小吏,但因他在地方经营多年,不仅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在地方上也有一定影响,而且掌管着征钱征粮的“鱼鳞册”,胡雪岩要代理湖州府库,要在湖州做生丝生意,都要借重他的力量。胡雪岩对他采取以情、利并用的手段,帮他处理家务,和他联合做生意,在湖州收丝销洋庄采取与他利润分成的方式,获得郁四的大力支持。胡雪岩为了帮助王有龄,说服嵇鹤龄进新城县安抚造反的“刁民”,用的也是攻心之术。嵇鹤龄是个穷困潦倒的候补知县,已丧配偶,留下一大群孩子,欠下一大笔债务。他虽有勇有谋但因恃才傲物、性格耿介,不为人所用。王有龄要安抚新城县造反的百姓,必用此人。胡雪岩暗中给嵇鹤龄赎回当铺的衣物、还清债务,还替嵇鹤龄物色了一个丫环做妻,令嵇鹤龄感激不尽,冒死进新城去安抚造反的百姓。胡雪岩替王有龄解决了大难题,也使他与王有龄的关系更进一层,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找到牢固的靠山。
胡雪岩深知“绿叶”的重要,也是从“绿叶”那里获得支持的好手。
从胡雪岩身上,我们可以悟到,上帝在每个人身上都种有伟大的种子,每个人都有能力完成某些重要的事。基于这种观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顾客是重要的,你的员工也是重要的。
很多商业人士在工作时却往往忘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生意就是生意,员工不该指望自己被重视。因为这并不是管理人员的工作。
这种想法完全错了!让员工觉得重要正是管理人员的工作——因为使员工觉得重要,才会鼓舞他们有更好的工作表现。
韩非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说,只会用自己力量的人,是下等君王;能用别人力量的人,是普通君王;善于激发臣下智慧的人,才算得上高明的君王。韩非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人,不能事必躬亲,而要善用他人,但在用人之际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只是用他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用他人的智慧。
2.稳住根本才能做得大局面
胡雪岩做生意既善于出奇招,又坚决地稳住根本。他所认为的根本就是服务于世人,以仁德之心做生意。只要这个根本稳住了,任他风吹浪打,大局也就始终控揽在自己手心里。
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创业之始,投入运作的第一步,想到的就是做名气。为了做名气,他又以“仁”为本,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多卖乱世当口急需的救命药,对买不起药的人,免费奉送。第二,为军中提供只收成本的捐助型药品,比如“诸葛行军散”之类。他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自己创出一块牌子。胡雪岩这一举措来自一个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故事受到的启发。
雍正年间,京城里有一家规模很大的药店。这家药店制药选料特别地道,连雍正皇帝也很相信他们的药,让他们承揽了为宫中“御药房”供应药品的全部生意。有一年恰逢辰戌丑未大比之年,会试在三月里,称为“春闱”。由于前一年是个暖冬,没下多少雪,一开春又气候反常,导致春疫流行。赶考举子病倒很多,有能够坚持的,也多是胃口不开,萎靡不振。古时科场号舍极其狭小,人在里面站起来立不直身子,靠下去伸不直双腿,而且一连三场考试不能出闱,体格稍差就支持不住,何况精神不爽的人?
根据这一年的情况,这家药店抓紧配制了一种专治时气的药散,并托内务大臣奏报雍正皇帝,说是愿意将此药散奉送每一个入闱举子,让他们带入闱中,以备不时之需。雍正皇帝本来就有些为当年会试能否顺利进行担心,有此好事,自然大为嘉许。于是这家药店派专人守在贡院门口,赶考举子入闱之时,不等他们开口,就在他们的考篮里放上一包药散。这些药散的包封纸印得十分考究,上有“奉旨”字样,而且随药包另附一张“方单”,把自己药店有名的丸散膏丹都刻印在上面。
结果,一半是这家药店的药好,一半也是这些赶考举子的运气好,这一年入闱举子中报病号中途出场的,人数大大减少。这一来,出闱的举子,不管中与不中,都上这家药店买药。更重要的,由此一举,也让这些来自各省的举子把这家药店的名声带到各地,使天下十八省,远至云南、贵州,都知道了京城里的这家药店,这家药店的生意一下子就兴隆起来。这家药店只用了少数的一点本钱,就大大地扩大了店铺的名声,不可谓不高明。
胡雪岩同样是开药店,但是他的做法更加复杂而且计高一筹。首先,他是从人道主义、从“仁”字出发的。
在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之下,社会动荡,百姓常常背井离乡,流离颠沛,因而瘟疫、病患常常是防不胜防。而此类之百姓又常常是贫寒之民,无钱治病。基于此,胡雪岩下令各地钱庄,另设医铺,有钱收钱,无钱白看病,白送药。
那个时侯,南京已经被太平军打下,清廷派重兵驻扎南京外围,称为“江南大营”。各路百姓则是颠沛流离,四处奔逃。打仗自有死伤,逃难自有瘟疫,军民两方面都是需药应急,药材生意自然看好。
胡雪岩点子多,马上就心生一计,他的计策是:准备大量应急药材,赠予江南大营,施予逃难黎民。这些药材并不昂贵,也无非是“诸葛行军散”之类的普及性小东西。以今天标准来看,大概也就是风油精、消炎粉、云南白药之类的成药。
而且胡雪岩还同湘军、绿营达成协议,军队只要出本钱,然后由他派人去购买原材料,招集名医,配成金疮药之类,送到营中。左宗棠知道后,感叹道:“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我。”胡雪岩的仁举换来了封疆大吏左宗棠的一句盛赞,而这一句盛赞,对于借助官场势力的商人来说,就更加博得了众人对之的信任与支持。
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天下士子云集应天府,进行科举考试,胡氏又派人送各种药品、补品给这些士子。因为每年考试期间,许多士子由于连夜奔赴,或临阵磨枪,身心都极度疲乏,往往一下子就病倒了。胡氏此举,乃是有因而为,当然,也受到考官、士子们交口称赞,并纷纷托人向胡雪岩致谢。
然而,胡雪岩广施小惠,得到的利益却是不可估量的。
他开药店进行义诊,使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有个“胡善人”;他为军营送药,曾国藩忍不住夸他,而使他成为忠义之士;他为应考的士子送补品,天下士子都感激他,朝廷也因他的种种举动而赏他二品官衔。就施舍对象而言,不论是清廷官兵,或是逃难百姓,无论如何,总是得到免费药品,对健康总是有所助益;就胡雪岩而言,经由赠送药品,“胡庆余堂”的名声得以远播,声名传开之后,就可以和清军粮台打交道,建立正式的官方销售渠道,把药材卖到军队里去。这样的生意,说实在的,真是一辈子吃不完。胡雪岩这一招,真称得上是“一石二鸟”,既做好事,又做生意。
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但其实,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义利分不清的。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商人,应该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取其一端,因为无论取哪一端,作为商人,他都不是成功的。
这个道理在现代应该是被许多商人看清了,所以许多大商人往往又是大慈善家,他们到处捐款,救济孤老,兴办学校,受到社会的好评,他们的商业机构或产品也因之受到更多的认可。所以说,“仁”也是胡氏商法的重要精髓,是胡雪岩从商的大智慧之一。其主旨在于,“有慈善心,肯施惠于广大群众”,才能树立起企业的形象,才能给自己带来较好的利润。因此,可以说,胡雪岩的“仁”,也是他取财的正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