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16200000031

第31章 情绪的理论

7 .3.1 早期理论

7.3.1.1 詹姆斯—兰格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是关于情绪的早期理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 . 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 .Lange)分别在1884年和1885年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内容一样的理论,其中詹姆斯是该理论最主要和最清楚的阐述者。詹姆斯指出,按照常理人们会认为,是对外部事件的知觉使人产生情感,进而情感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的出现。但他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情绪的产生应该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

詹姆斯在阐述他的观点时说,“当我们面临公开行动时,我们先发抖,哆嗦和口吃,而后对这种身体变化的感觉使我们感到焦虑。”对于身体变化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更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我们哭泣,所以发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害怕。而并不是因为发愁才哭泣,并不是因为生气才打人,并不是因为害怕才发抖。”

除了提出理论外,詹姆斯还列举了一些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这些证据在很大程度上以内省为基础。詹姆斯认为,任何感觉都会有极端复杂的生理表现。虽然这些表现都会被感知,但程度不同,有的明显,有的模糊。他让被试想象一些强烈的情绪,然后从意识中努力排除与生理反应有关的感觉。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留下任何感觉,其实也就已经完全排除了情绪。此外,他还用个体可以根据身体症状来区分正常和异常行为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假说。

兰格的理论在描述上和詹姆斯的理论有所差别,但两者在内容上是几乎一致的,即都认为情绪刺激引起生理反应,生理反应又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所以心理学家通常把两者合二为一作为一种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认识到了情绪的发生与机体内部生理变化之间存在的关系,促进了对情绪的生理机制的研究,但是它缺乏科学的事实根据,而且片面夸大了有机体内部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忽视了皮层中枢的作用,否定了皮层对机体变化的调节作用,因此学术界对该学说存在很大的争议。尽管如此,詹姆斯—兰格理论作为第一个真正的情绪理论,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的,这是因为詹姆斯与兰格提出的假说,才促使研究者们更深入和全面地探讨情绪产生的机制,进而促进了当代理论和大量研究的产生。

7.3.1.2 坎农—巴徳学说

坎农(W 。Cannon)是第一个注意到詹姆斯的学说的人。他一向对詹姆斯采取批评的态度,这次也不例外,他提出了几点疑问,一是身体的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差异并不大,因此根据身体变化很难区分各种不同情绪;二是身体变化受到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是很缓慢的,但情绪反应通常都是很迅速的;三是有些药物也可以引起身体变化,但是并不能引发情绪反应。

坎农因此提出了自己的学说来解释这些现象。在不同的时期,坎农的理论被称为丘脑的理论、首要应激理论或神经生理理论。在最后的神经生理理论时期,由于大量的实验工作是由巴徳(P 。Bard)来完成的,所以该理论又常常被称为坎农—巴徳理论。

坎农—巴徳理论认为,情绪的中心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当感受器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刺激信号后,通过神经系统把神经冲动传到丘脑,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信号,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情绪体验;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与具体情绪表现相对应的生理变化。按照坎农的话来说,“当丘脑过程被唤醒时,情绪的特殊性质就附加于简单的感觉之上。”这意味着当丘脑活动时,我们就体验到情绪。

坎农—巴徳理论强调了被唤醒的丘脑过程是情绪产生的主要机制,引起了人们对丘脑的重要性的注意,提出了情绪的特定的脑中枢,预测了躯体和心理反应的独立性,成为人们探索情绪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先驱。

7 .3.2 情绪的认知理论

7.3.2.1 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女性心理学家阿诺德(M .Arnold)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该学说是以现象学、认知理论和生理学的混合面目出现的。评定—兴奋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阿诺德举例说,在森林里看到熊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熊却不产生恐惧,这是因为情绪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因此,阿诺德给情绪下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的倾向,这种体验倾向被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

阿诺德对认知因素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评定”构成的。她指出,当我们遇到某个事件,就会直接地、自发地对该事件的意义进行评定,这种评定会引导个体接近好的事物,远离坏的事物。评定—兴奋学说的主要观点在于评定对直觉起着补充作用,并产生行动的倾向。依照阿诺德的学说,情绪是这样产生的:情绪刺激作用于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至丘脑,更换神经元后再上传至皮层,在皮层上产生对情境的评估。这时只要情境被评估为对有机体有足够重要的意义,皮层兴奋即下行激活丘脑系统,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将兴奋发送到血管或内脏。而外周变化的反馈信息又通过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并与皮层最初的估价相结合,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情绪体验。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指出刺激情景并不是直接决定了情绪本身,强调情绪的产生需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该理论将情绪与人的认知相联系,开启了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的先河,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7.3.2.2 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到现在为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一本论述情绪理论的著作不会不提到沙赫特这个名字。沙赫特(S 。Schachter)在对情绪的研究中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景,并在1958年、1964年和1972年详述了他的三因素情绪理论。沙赫特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作用,而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认知。

沙赫特和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辛格(J 。Singer)设计了一项实验来证明情绪的三因素理论。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前告诉被试,要考察一种新维生素化合物对视敏度的影响效果。在被试同意的前提下,为他们注射药物。但实际上控制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导致心悸、颤抖、灼热、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反应)。药物注射后,将实验组被试分为三组,“告知组”:告诉被试药物会导致心悸、颤抖、兴奋等反应;“未告组”:对被试说药物是温和的,不会有副作用;“误告组”:告诉被试药物会导致全身麻木、发痒和头痛。然后,人为地安排两个实验情境:“愉快”情境与“愤怒”情境。实验组的三组被试各有一半进入“愉快”情境,另一半进入“愤怒”情境。当被试进入“愉快”情境时,看见一个人(实验助手)在室内唱歌、跳舞、玩耍,表现得十分快乐,并邀请被试一同玩耍。而进入“愤怒”情境的被试则看见一个人(实验助手)正对填写着的一张调查表发怒、咒骂、跺脚,并最后撕毁调查表;被试也被要求填写同样的调查表,表上的题目带有人身攻击和侮辱性,并会引起人极大的愤怒。

他们认为,如果生理唤醒单独决定情绪,那么三组被试应该产生同样的情绪;如果环境因素单独决定情绪,那么所有进入“愉快”情境的被试应该产生快乐体验,所有进入“愤怒”情景的被试应该产生愤怒。

实验结果显示,控制组和告知组被试并没有愉快或痛苦的行为或体验;未告组和误告组被试则倾向于追随室内同伴的行为,变得欣快或愤怒。这个结果说明,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必要条件,但是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个体利用过去经验和当前环境的信息对自身唤醒状态作出合理的解释,正是这种解释决定着产生怎样的情绪。

沙赫特认为情绪状态是以交感神经系统的普遍唤醒为特征的,各种情绪状态在表现形式上会有所不同。人们将环境特征的知觉和记忆中储存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和分析,当知觉分析和已有的经验不一致时,会引发一些生理反应和神经活动,最终促使大脑改变神经激活状态以适应当前情景的需求,这样情绪状态就产生了。

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体验受到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的影响,并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巧妙地对情绪进行了研究,但实验结果发现影响情绪的实际上有三个因素:环境、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其中认知的作用最为重要。

7.3.2.3 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A .Lazarus)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阿诺德的理论,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认知理论框架,成为情绪的认知理论的集大成者。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的产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情绪的发展来自于环境里面的信息,并且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在情绪活动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这种评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初评价、次评价与再评价。

在初评价(primary appraisal)中,个体需要确定刺激对自己是有益的,或有害的,还是无关的。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并且一旦确定为无关刺激后,整个评价过程就会结束。

次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是初评价的继续。当个体确定刺激与自己的利益相关以后,会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进行调节和控制,确定自己是否能控制该情景刺激,以及能够控制的程度。因此,次评价是一种控制性的评价。

而再评价(reappraisal)则是一种反馈性的评价,它估计采取行动的后果,考虑适应的应付策略,选择有效的应付手段。再评价包括对应付策略以及应付后果的评价。如果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那么评价过程就会再回到次评价甚至是初评价,直到找到合适的反应模式为止。而情绪唤醒就是通过对情景的再评价及之后的行为活动中产生的。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提倡情绪体验不只是个人或者大脑中的简单产物,强调情绪是个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后通过考虑和评估所产生的。但是,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至少某些情绪体验的解释是不需要评价的,例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伴随不同的不确定情绪。

7 .3.3 动机—分化理论

1972年,美国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伊扎德(C 。Izard)提出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这个理论至今已成为最有影响的情绪理论之一。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详细地论述了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因而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一套情绪—动机体系。伊扎德指出人格是由六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分别是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和动作系统。人格子系统组成了三种类型的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认知相互作用,以及情绪—认知结构。在这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关键与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还是与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涵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伊扎德还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成分,各种情绪体验是促使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伊扎德还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与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此外,他还继承了达尔文对面部表情的学说,指出人类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与生俱有的模式,并且参与了情绪发生的整个机制,面部运动的感觉反馈并激活了个体的情绪体验。

在对情绪性质的阐述上,动机—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的产生根源,又说明了情绪的功能,在情绪的动机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伊扎德对情绪与认知的联系缺乏实证的研究和论述,这是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

    弗洛伊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

    弗洛伊德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精神分析大师。他像一个幽灵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徘徊了很久,像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物一样,他们的出现都没有受到人们的欢迎,不是被视为“异类”,就是被视为“洪水猛兽”。他们的思想也往往被人们误解和歪曲,遭到世人的冷落和唾骂。幸运的是,并非所有人的思想都是那么狭隘那么虚伪和目光短浅,社会的进步给这位精神病理学家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尽管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看到其学说的意义,但他创造的心理分析理论,作为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因其在治疗神经官能症中的运用和广泛传播,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 辣口味心理学

    辣口味心理学

    这本《辣口味心理学》以解读身体语言密码为主旨,教给我们破译身体语言背后隐藏的心灵秘密,通过细节中的各种身体语言洞察先机,看穿人心,了解人性。可以说,掌控了身体语言,就等于掌控了人生局面。书中对身体语言的丰富表现形态、深刻内涵及其广泛运用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带你走进人类潜意识的最深处,帮助你窥破人际关系的奥妙,掌握和运用比说话更高效的沟通技巧。另外,还包含极少数与众不同、意义独特的身体语言表现形式及其解读,使得本书全面细致而又深入浅出,口味麻辣而不失乐趣。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提高洞察力。
  • 人一生要知道的心理学全集

    人一生要知道的心理学全集

    你是不是正为上述种种问题而感到心力交瘁、无所适从呢?你想了解心理学吗?你想运用心理学获得生活的幸福吗?本书将揭开神秘的心理世界面纱,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大量实例,对关系人一生的爱情、婚姻、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给予深刻剖析。通过它,可以加强心理引导,增强情绪修养,培养乐观心理品质,构建和谐社会。请在这本书的带领下,走进心理健康的世界,去收获属于你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 爱情中的心理学

    爱情中的心理学

    本书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恋爱、婚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从而帮助读者提高对爱情的正确认识,获得完美幸福的爱情和婚姻。
  • 最神奇的心理学智慧合集

    最神奇的心理学智慧合集

    本书通过对各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发现、解决,揭示心理学中的各种定律和法则,使读者对心理学有一种大纲式的认识,也给处于现代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些心理自愈的方法和技巧。本书与市场同类书籍相比,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分别是。第一,角度非常全面,几乎囊括心理学的所有方面,包括成功、情绪、幸福、职场、管理、竞争、教育、情感,等等;第二,内容清晰凝练,同时还分有板块,思路观点一目了然;第三,语言风格清新有趣,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非常具有阅读性。
热门推荐
  • 韩娱之大爆炸

    韩娱之大爆炸

    2015年成功被Bigbang圈粉了,如果Bigbang不是五个人而是六个那会怎样,如果Bigbang并没有经历吸毒、车祸等一系列的变故,那他们会达到怎样的高度,这是一个重生的韩娱粉带着Bigbang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故事。书群574498832,有兴趣的同学加一下
  • 存韩

    存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第二百零七根骨头

    第二百零七根骨头

    透过《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第二百零七根骨头》,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 中华处世经典:谦忍大智慧

    中华处世经典:谦忍大智慧

    中国古时候的先贤极为推崇“忍”,视“忍”字为最妙,奉忍为“众妙之门”;工业强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港台地区,也非常重视“忍”,将“忍”作为工业伦理学来研究。
  • 先来后到的爱情

    先来后到的爱情

    一个关于爱情的预言,一项有关爱情的任务。一切,只因命中注定
  • 创业颠覆者

    创业颠覆者

    《创业颠覆者:青年创业投资点石金策》内容简介:人类是一个以群居为主的社会,个体的力量相对薄弱。为了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生存下来,人类必须要彼此协作凝聚成巨大的力量,才可以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社会又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如果大家都处于平等的位置,那就很难协调和调动人类的资源和力量,也就无法形成强大的作用力。
  • 醉后赠马四

    醉后赠马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现代奇人续

    现代奇人续

    他,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个华夏最为年轻的上将,掌握着华夏最为精锐的军队;在自己国家民众的眼中,他是一个英雄,因为在他领导之下,一支强大的军队被组建了起来,在他的领导之下,他所带领的军队收复了原本就属于自己国家的海疆。而他的口号就是“箭过之处,有我无敌”。
  • 家有忠犬

    家有忠犬

    别人家养的都是小猫小狗,为啥她家的……扔出一块红烧排骨,壮硕的汉子欢快地蹦跶上前,低头大口大口吃得有滋有味,酱汁与骨头齐飞,仪态风度神马的都是浮云。秦明月见状不禁叹息,仰望长空喃喃地问:“老天,我干了什么坏事,你让这家伙爬我的床,吃我的肉?!”
  • 中国大儒·光耀万古

    中国大儒·光耀万古

    他们各自分立于不同时代,屹立于学术巅峰:他们又上下彼此传承,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本书将带领大家穿越千年时空,从隋唐五代至宋元,与一代代光耀万古的儒学宗师并行,领略他们风华绝代的儒者风采,死守善道的儒家本色,以人弘道的儒学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