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拿的薪酬就越低于期望值。这就相当于你是为世界级品牌代工的工厂,产品质量世界一流,但是没有牌子,你只有做代工。如果你贴自己的牌子,产品只能卖50元钱,可是如果贴上世界级品牌的商标,就能卖到5元钱。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这种学历的通胀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你想对自己进行保值,就不得不“被考研”。不得不考的研究生——考研的形势
1999年,本科生扩招;
2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212万人,比2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
2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280万人,比23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32%;
2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338万人,比2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
2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
2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480万人,比26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16%;
2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7年增加79万人,增幅达16%;
2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10万人,比28年增加51万人,增幅达9%;
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30万人,比29年增加20万人,增幅达3%。
看到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都知道,高等教育的恶性通胀时代已经来临。大学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而社会新增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应届毕业生的需求,这一状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本科学历的大幅度贬值!在1999年以前,本科学历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再往前追溯几十年,许多院士也不过只有学士学位,而目前北京好一点的高中招聘教师都需要名校博士学历了!
现在的本科学历的含金量甚至还比不上以前的大专学历,而现在的大专学历基本上相当于没有学历,而如果只有高中学历,在现代社会就等同于文盲!所以,考研这件事是本科毕业生为了学历保值,不得不进行的选择,参加考研其实是一个“被考研”的过程。
在学历贬值狂潮中最受伤害、最吃亏的一部分同学,不是本科生中最差的,而是本科生中最优秀的那批。这个道理是比较好理解的,恶性通胀来临的时候,你手里的钱越多,损失就越大,一无所有的人反倒没什么损失。
清华、北大的本科生是全国高中生中的佼佼者,可是如果他们应届毕业的时候不读研,也不出国,而是选择直接工作的话,就会发现越是优秀的本科生越吃亏——核心的公务员岗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厅级以上的事业单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5强企业的重要岗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NGO也要求硕士以上学历!
我们相信,这些同学的能力是很强的,相当多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岗位他们是完全能够胜任的,但就是因为不是硕士,他们损失了太多的选择机会。因为学历直接被挡在招聘规定的门外,他们的简历被网申系统无情地拦下,再也进不了HR的法眼。
当然,盲目地追求学历高消费,对于招聘方来说,除了为了满足某些虚荣之外,更实际的因素是企业需要提高人才招聘的效率。在招聘时对学历进行门槛控制,能够大大降低简历筛选的成本——因为总体来讲,硕士的素质要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又要高于大专生,用人单位没有必要为了个别优秀的本科生,而降低整个招聘工作的效率。而且现在研究生也很便宜,用以前招聘一个本科生的薪酬就可以招聘一个比较不错的研究生了——用买奥拓的钱买到一辆奥迪,这种好事谁不愿意做呢?
所以,如果不考研,这些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就会发现,自己越优秀碰壁就越多,越优秀就越怀才不遇,越优秀就越心理不平衡,越优秀拿的薪酬就越低于期望值。这就相当于你是为世界级品牌代工的工厂,产品质量世界一流,但是没有牌子,你只有做代工。如果你贴自己的牌子,产品只能卖50元钱,可是如果贴上世界级品牌的商标,就能卖到5元钱。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这种学历的通胀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人才想对自己进行保值,就不得不“被考研”。
同时,社会的阶层分布是一个类似金字塔的结构。基础比较好、智力水平比较高,吃了更多苦、用了更多心的人,往往处在金字塔的较高阶段。每一年本科毕业生有6多万,而硕士毕业生只有40多万,接近15∶1的比例。不管怎么说,从统计上来看,这个比例决定着硕士的就业竞争力确实比本科生要强,因为硕士是本科生中的佼佼者。物以稀为贵,考研本身对本科生进行了选拔,用人单位只要使用这个选拔结果就好了。
如果说硕士和本科生同样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硕士的“难”更多地体现在如何从几个工作中挑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本科生的“难”则体现在如何摆脱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地。一个是好和差的问题,一个是有和无的问题,准确地说,这两个问题不是一个层面上的。
我们父母那个年代,有个大专学历都能当上处级干部了,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未来硕士学历将会成为人才的缺省配置。如果不是硕士,你进入比较高社会阶层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为你敞开的成功之门也会越来越少。
考研正在成为一场你不得不参加的“升级版高考”。
今天,你“被考研”了吗?
考研究竟为了什么——错误的考研目的剖析
除了天寒地冻的就业形势和人声鼎沸的考研大军之外,参加考研的学子对考研的态度和准备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错误的考研目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五花八门的考研原因。
盲动型考研
这种目标类型的考研占了考研大军的大多数,他们看见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总是认为绝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事情一定是好事,根本没有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角度考虑考研问题。别人考,我也考,考上再说,考不上拉倒。
躲避就业型考研
有的同学上学比较早,年纪比较小,到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把自己当成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不想早早过上朝九晚九的加班生活。有的同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里啃老,无所事事又不甘彻底堕落,反正待在家里时间也是沉没成本,不能白白浪费,于是找点事情做,就开始了考研。
路径依赖型考研
有一些同学的能力还比较强,不至于找不到工作,可是由于没经过训练,他们对找工作的过程感到陌生和恐惧,不知道怎么找工作,也不敢去找工作,一想到找工作就感到紧张和害怕。他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就是考试,别的什么都不会。看来看去,考研也是一种考试,他们很熟悉,也很喜欢,虽然备考很辛苦,但起码熟悉复习套路,轻车熟路。找工作还需要自我分析、行业职业调研、简历、网申、笔试、面试、形象礼仪、高薪口才、自我营销、体检……还是考研简单,只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只要会写名字会涂答题卡就可以了,因为路径依赖,所以选择了考研。
赌气型考研
有些同学不想考研,可是学校老师逼得紧,父母亲戚催得急,周围同学喊得凶,被折磨得心烦意乱,索性胡乱报一个学校和专业,胡乱复习一通。反正考研是给父母看的,考到哪里,考得上考不上,都不重要,这是他们的事情,与我无关,我去参加考试了,给他们一个交代,就算完成任务。
体验人生型考研
这种同学的境界比较高,他们的考研口号是“重在参与”——我考研,我参与,我快乐,我奉献。考研的目的就在于体会考研。他们认为,考研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有考不上的可能,但要誓死捍卫自己可以考研的权利。他们认为“不曾考研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为了这个目标,不管爱不爱、需不需要考研,有事没事都应该考一把,否则一生就虚度了。全国1多万人都积极参加的事情,要是没体会一把,多可惜呀!全民都参加奥运了,我怎么就不能参加一次考研呢?
莫名其妙型考研
还有一些同学的考研目的是莫名其妙的,基本跟考研本身没什么关系。比如,有的同学女朋友到外地工作了,为了像超级玛丽一样追随公主,于是通过考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有的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生活,感到毕业以后买房无望,连租房都困难,通过考研还能解决住宿问题,三年下来至少省下几万元的房租,不管硕士学没学到东西,这钱省得真值;甚至还有同学身体不好,常年要往医院跑,巨额医疗费令自己头痛,于是通过考研获得学校的公费医疗,上研三年,相当于住院疗养了。
这就是在考研的严峻形势面前,我们的考研大军的现状——世界大战在即,可是保卫国家的却是一群手握扫把、歪戴帽子的邋遢兵,怎能不让人捏着一把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