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55400000003

第3章 教育思想(2)

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王国维发展高等教育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因为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初等教育虽质量不高,甚至“卤莽灭裂实甚”,总还存在一些,“然仅可谓之不全,未可谓之绝无也”,但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谓之无也可矣”。所以,他根据当时“国事之亟而人才之乏”的状况,指出“吾国之所素乏及现在之所最需要者,高等及中等教育也”。王国维认为,当时中国“学术之绝久矣”,他把“学术之绝”的问题看作是与国家兴衰相连的,若“举天下之人而不悦学”,则“胥天下而亡”。因此,要兴学术、振兴国家,则非办高等教育不可。他由此分析了兴办高等教育的好处:培养学术人才必须由高等教育来完成,高等教育发达了,才能为国家培养“兼通世界学术之人”,并且“发扬光大我国之学术”,使之自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由此可废外国留学。高等教育还可为中等教育培养师资,进而惠及初等教育,最终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大学理念

王国维指出,大学是研究学术的场所,重在理论研究,而不是职业培训基地。他指出大学是国家最高之学府,不能把最高学府与工厂相提并论,因为“此必非国家振兴学术之意也。”因此,大学不仅要研究应用学科,而且要进行基础理论的“学理”研究,因为“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即理论可用来指导实践。此外王国维还主张,大学还要讲授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问题,这样大学才成其为大学,才能以示世界。

同时,王国维指出,大学是培养学术人才的地方,培养的学术人才应是“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要造就这样的人才,使之能自立于世界科学之林,发展我国的学术事业,就应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必须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授世界最进步之学问之大略,使知研究之方法”。可见王国维的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学术心态。

在学术方面,王国维认为,“学术之发达,存乎其独立而已。”大学的学术要发展,必须要有学术自由和独立,应当“苟有研究者,则必博稽众说而唯真理之从”。学术要自由与独立,首先应做到视“学术为目的”,不能把学术当成“政论之手段”。因此,学术独立,应破“以官奖学问”。以官奖学,实为剿灭学问,使学者官僚化。此外,他认为中国的大学要去知识有用无用之见,主张在各种文化的互相观照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今之时代已进入研究自由之时代,而非教权专制时代了”,所以,一方面不仅应学宋明儒学,诸子之学也要学,“欲知儒学之价值,亦非尽知其反对诸家之说不可”。另一方面,他还指出西洋之思想并非异端,“吾国今日之学术界,一面当破中外之见”,主张学习西洋哲学。

一言以蔽之,在王国维看来,真正的大学应该是自由研究学术与培养学术人才之场所,应当做到学术独立、兼容并蓄,培养的人才应学贯中西。

精英教育

王国维所谓的教育“贵族主义”,有别于政治上的贵族主义,准确地说应该是指智力上的贵族主义。在他看来,人的智力有高有低之分,初等教育是基础,因此“下愚之人亦有受教育之权利”,国家有义务提供,并应该以普及为宗旨,但高等教育“其性质全与此异”,是显示“国家学术之发达者的晴雨表,培养的是学术精英,因此应当注重质量,实行精英教育”。因此,应通过在全国中学生中进行选拔试验,挑选智力超群及有普通学与外国文知识的学生数千人,先进行一两年的预备学习,然后授以专门之学。如此以来,这些受过正规训练的精英,即使和“外国之蹈小学中学之次序而按格入大学者”相比,也决不逊色于他们,“必有优无劣”。全国上下,所选学生不过数千人,真可谓精英中的精英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精益求精的方法呢?因为“今日人才之取乏如彼,而国家待用之亟如此”。他认为这种方法最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贵族主义,今日最适之主义也,况其余润及,又足以立中学小学之根柢乎!”在他看来,高等教育不是普及化的教育,而是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级人才,而我国的高级人才又极其缺乏,因此只能实行精英教育。这种精英教育同时又可以为中学小学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为初、中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这一点,看似与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甚至是高教的大众化趋势是相悖的,但就当时的中国国情而言,也确实是形势所迫,未尝不可。

同时,对于留学教育,王国维也主张“智力上之贵族主义”。20世纪初,中国留学愈渐成风,王国维冷静地观察,发现这虽然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王国维指出,留学生大半学的是“速成政法”和“速成师范”,甚至“以不谙外国语之人,涉数千里之外,学到粗浅之学”,其质量不容乐观。这样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国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由此,他主张必须适当控制留学的名额,挑选分科大学毕业生中的精英,赴国外留学,以规范留学教育,提高留学生的质量,培养对国家有用之人才。

通专结合的人才观

关于大学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由来已久。对此王国维指出:“通专结合,以通辅专;一习其事,终身以之治。”

关于通才教育,王国维指出,一方面做学问要中西贯通,他本身国学功底深厚,又曾留学日本,并深受叔本华、尼采等欧洲哲学家的影响,可谓是学贯中西。他曾经指出,张之洞“惧邪说之横流,国粹之丧失”而固守宋明理学,不设西洋哲学,这是一种狭隘的教育思想。在他看来,要将我国的孔孟之道发扬光大,应当研究外国的学说。首先不谈西方哲学本身有没有价值,就是要完全搞懂中国哲学,也得研究别国哲学,不了解世界,是做不好学问的。“夫尊孔孟之道,莫若发明光大之,而发明光大之道,又莫若兼究外国之学说”,“今即不论西洋哲学自己之所价值,而欲完全知此土之哲学,势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学,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决也”。在对待西学方面,提倡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主张文学、经学、哲学融会贯通。文学、经学、哲学不可分家,三者是紧密相联的。“六经天下之至文”,“约六经之皆以成文”,因此经学即文学。因此,他认为在高等教育中,“经学科大学与文学科大学之不可分为而二也”。至于“文学与哲学之关系,其密切亦不下于经学。”他举例说,许多文章与书,如《系辞上下传》《孟子》《戴记》、柏拉图的《问答篇》都具有哲学文学界二者的资格。“凡此诰子之书,亦哲学,亦文学”,故文学与哲学也不可分。“今文科大学中,既授外国文学,不解外国哲学之大意,而欲全解其文学,是犹却行而求前,南辕而北其辙,必不可得之数也。”只学文学,不学哲学,文学也是学不通的。“今舍其哲学而徒研究其文学,欲其完全解释,安可得也?”

此外还要做到群经贯通。王国维对我国西汉时代遗留下来的专研一经,并由此形成的家法、师法传统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群经不可分科”,“不通诸经,不能解一经,此古人至精之言。”因此治学要博览群经,力求融会贯通,才可能有所成就。“所谓经师,无不博综群经者。”在高等教育中,群经不能再细分下去,应都设在经学科中。同时以哲学、教育学、外国文三科来贯通文学科大学中的所有学科。王国维认为应将张之洞所提的经学科大学合于文学科大学中,并提出自己所设的学科与课程。他通过与欧洲各大学及日本大学的对比,指出设哲学必要性,驳斥张之洞不设哲学的三个理由:“有害之学”、“无用之学”、“外国哲学与中国古来之学术不相容也。”他在所设的经学科、理学科、史学科、国文学科、外国文学科中都安排了哲学概论、教育学、外国文三科。他认为其他科目“非有哲学之预备,殆不能解其真意”,因此哲学是贯通一切科目所必备,又因为做学问要中西贯通,故不可不设外国文。

关于专才教育,王国维强调做学问应有专攻。他说:“今之世界分业之世界,一切学问,一切职事,无往而不需特别之技能,特别之教育。一习其事,终身以之治;一学者之不能使治他学,任一职者不能使任他职,犹金工之不能使为木工,矢人之不能使之为函人也。”既然所处的是一个社会分工的时代,学问与职业都专业化了,因此更需要特别之教育。前面所讲的“通”都是为后面所说的专服务的,一习其事,终身治之。

可见,王国维主张既要“通”,又主张要“专”,“一习其事,终身以之治”。广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精深;但没有广博作为基础,精深也是“必不可得之数也”,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实践仍然很有指导意义。

同类推荐
  • 我的中国梦

    我的中国梦

    刘平生于1955年,1967年时,不满12岁的她成为一名红卫兵,至2005年成为CEO,38年间,她曾是红卫兵、大学生、工人、教师、政府官员。5次身份更迭,7次超前抉择,9种可贵品质,成就1位CEO。刘平曾当过红卫兵,童年时经历一个接一个的运动,少年时恰逢上山下乡运动,青年时感受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中年时在国企与政府部门打磨沉淀,最终走出体制——这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中国妇女,可以在地球任何一片大陆上当一名成功的CEO。这正是她的传奇经历的真实写照。
  • 第六帝国(下)

    第六帝国(下)

    十九世纪,欧洲有六大势力,大英帝国、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法兰西、奥匈帝国、俄国……还有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家族还有另一个显赫的外号,就是“第六帝国”。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形容二十世纪二战前的美国情况“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而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实在这句话后面还应该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于18世纪中期,其创始人是梅耶·阿姆斯洛·鲍尔(MayerAmschelBauer),后更名为梅耶·阿姆斯洛·罗斯柴尔德。
  • 唐太宗

    唐太宗

    隋朝末年,炀帝苛政,民不聊生,各路豪杰,群起反隋,共逐天下。山西唐公李渊趁势起兵,一路攻城略地,渐有王者之相。李渊二子世民年方十八,有雄伟之姿,韬略之谋,率兵之才,其在浅水原之战平定薛仁杲,柏壁、雀鼠谷之战荡平刘武周、大败宋金刚,洛阳之战逼降王世充,虎牢之战生擒窦建德……战功赫赫,为大唐王朝奠定了领土基础。因累累战功,李世民被封秦王,官至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其身边聚集了一大批顶尖人才,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武有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传奇人物,荣耀之极,由此也引发了秦王与太子的储位之争。
  • 做最好的自己:苹果CEO库克传

    做最好的自己:苹果CEO库克传

    2011年接替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CEO的库克被认为是“除乔布斯外最了解苹果的人”。库克为人低调内敛,长期以来在乔布斯的光环背后默默为苹果公司掌舵。
  • 王懿荣传

    王懿荣传

    《王懿荣传》全书近40万字,以丰富的材料,全面详实叙述了王懿荣的家学渊源、生平交友、跻身殿堂、金石巨匠、发现甲骨文以及爱国爱民和血洒京师的伟大爱国学者一生的事迹。
热门推荐
  • 永恒的宝藏

    永恒的宝藏

    一个特种兵以另一重身份与犯罪分子们血战到底,最终又在努力为祖国找回一批失落已久的宝藏...
  • 向大庆精神学习

    向大庆精神学习

    本书包括:美丽的宝岛、成长印记、音符旅程、天凉好个秀、罗李罗嗦、现象、纽约、京城夜等文章。
  • 绝世战尊

    绝世战尊

    少年吴岳携友同游,不料天降大祸,意外来到一片陌生却奇诡多姿的世界!这里有搬山纳海的强者,有吞天裂地的魔兽,还有闭世数千载不出的绝顶妖族,和天生半神之体的神之后裔,更有那尘世罕现的仙灵……且看羸弱少年,如何一步步强大己身,战天斗地,弑神灭仙,终成绝世战尊!!
  • 诡秘的禁地

    诡秘的禁地

    延秋高中有一个不敢被提起的禁地,那里是灵异还是人为,目的在于哪里。有过伤痛,有过纠结,也有过放弃,小时候的事被人提起,沐兮真的能抓到凶手吗?在爱情面临危机时,沐兮能否权衡两边,不让任何人受伤吗?一切的一切到了最后,能否还延秋高中一个清净......
  •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谈起道家,最难懂的当然是这个道字。道并不是我可以客观加以界定的对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观与主观之物的整体。整体是唯一的,我们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狭隘范围,那么随着观点的提升与扩大,眼界与心胸也将不同凡响。如果抵达道的境界,亦即可以从道的角度来观察万物,则将觉悟一切都很好。
  • 再回首愿你还在原地停留

    再回首愿你还在原地停留

    第一次相遇,他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而她只是一个低调却不平凡的大小姐。命运的红线将这两个不同的人牵在一起,是放开还是把握........所以只盼那岁月静好,能让我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你。
  • 七伤记

    七伤记

    刺客,既是一池臭水中的死鱼,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刺客有自己的力量体系,天下四大刺客宗派:奇门宗、遁甲宗、六壬宗、太乙宗,盛产刺客。暗杀叛徒、暗杀贪官、暗杀皇帝。热血少年周七伤从东瀛归来,在前往东海监狱的途中,发现自己体内活着另一个人。活在体内的人毫无预警的预言:“你将有不定期杀身之祸。”在周七伤一步步成长为刺客之王的道路上,他带领自己的组织,暗杀努尔哈赤,暗杀皇太极,暗杀顺治,接下来便要去暗杀康熙……PS:本书专门描写刺客,背景设定为明朝,不能认为是明朝,写书就不能玄幻,恰恰相反,历来武侠小说所表现的神奇世界,本就是脱离现实的,既然如此,作者斗胆写一个稍微疯狂的武侠世界。七伤记书友群:257429304
  • 夏目同人夏日为妖

    夏目同人夏日为妖

    当夏目为妖时他对妖怪,对人的感情身份的不同是否还温柔
  • 萌娃驾到:鬼少的麻辣鲜妻

    萌娃驾到:鬼少的麻辣鲜妻

    他是冷漠只顾修炼的鬼少,修炼路上碰到瓶颈,什么?只能跟一个至阴之年、至阴之月、至阴之日、至阴之时出生的女子结合?为毛她刚好就是那个至阴人?不要,她不要被当成道具;然而,一笔交易让她心甘情愿献身,等等,鬼少,你留下东西了…………五年后、“妈,门口有只鬼找你。”“……”
  • 繁花门前:狐狸不请自来

    繁花门前:狐狸不请自来

    “姑娘!不要逼我,只要把东西给我,我就可以放你离去!”准备收工的李纷纷内心遗憾地叹了口气,看着眼前的人拨了号码。胡勤栽了,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妹妹,你怎么如此狠心!我只是在跟你开玩笑啊,你难道不认识哥哥了吗?”李纷纷很后悔跟这中二男人扯上关系,决定举家搬到新住址继续过小日子。可是这个堵在她家门口的男的是怎么回事?胡勤摆着笑脸,低头对着反应不过来的矮个子说:“妹妹,你可让我好找呀。没想到搬到这来了,方便我住进来吗?”于是,矮个子跟中二男的小日子哭笑不得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