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58600000020

第20章 大事年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他留过学,出过洋,也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深深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有着一颗强烈爱国之心的陶行知,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热切地希望祖国能够尽快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早日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因此,他怀着强烈的改造环境、改造社会的愿望,自觉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渐渐地由一个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最终成为一个“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路线走”的“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陶行知自小聪敏好学。6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15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做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后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繁荣富强而发奋学习。他学习刻苦,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08年17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即愤而退学。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他更加自觉而刻苦努力地学习,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读大学期间,在他倡导并主编的中文版校刊《金陵光》上,他写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大放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他写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他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这表明他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国家进步发达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已基本确立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思想和志向。毕业后他赴美留学,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因为他认识到学市政只能做官,不能救国。1917年毕业后,他毅然谢绝校方请他继续留学深造的邀请,踏上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神圣之路。他在归国时乘坐的船上,与同学们畅谈自己今后的抱负,豪迈地说: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从此,陶行知开始了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不止的光辉一生。

1918年秋,27岁的陶行知担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务主任,为改革陈旧教法,提出用“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精辟主张,表现了非凡的胆识和创新精神,由此开始其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伟大实践。

1919年,他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教学革新问题,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明确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应根据学的法子”。这一思想从根本上改正了长期被颠倒了的教法和学法,成为今日教学民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思想的先声。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他号召师范生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去改革中国的旧教育,开辟新教育的光明路。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提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的自我教育思想,为专制沉闷的教育界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1923年,他创办了安徽公学,并任校长,用“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作为自己做校长的准则,并倡导师生应相亲相爱、共学共事、共修养、共生活、共甘苦。他深刻认识到平民教育的伟大意义,深刻指出:“中国以农业立国,一百个人中有八十五个住在乡村里。”因而他大力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上下求索,八方奔波,去为农民创造受教育的机会,以实现他那要让农民“成为快乐的活神仙”的美好理想。

1926年,陶行知开始其乡村教育的艰苦创业。为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解决农家幼儿受教育问题,他大力开展创办乡村幼稚园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在这里陶行知提出了他的伟大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928年,他提出师范学校和小学总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康健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他尖锐指出:“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中国之所以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和帝国主义之宰割,追到根源,也要算教书先生为罪魁”。这些话表明了他对小学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极端重视和殷切期望,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迪作用。

1930年,他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学书》中满怀深情地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他爱人类中最多数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之农人。”陶行知出身贫寒农家,自幼饱尝农家孩子为得到受教育机会而受的艰辛,因而倾注满腔心血和无限挚爱去为贫苦农民创造受教育的机会,这一发自内心的、诚挚博大的爱心是促使他奋斗一生的最深刻的动力和原因。正因为如此,他终生艰苦卓绝,虽九死而不悔。晓庄的革命实践和巨大影响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当局派军警封闭了晓庄学校,下令通缉陶行知,使他被迫流亡日本。

1931年,他回国隐居上海,用笔名发表文章,抨击不抵抗主义,主张抗日救国。他倡导“科学下嫁”运动,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号召把科学带给人民大众和千万儿童。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仍很落后,科教兴国任重道远,这不能不使我们从心底钦佩陶行知的远见卓识。这一年陶行知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歌词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批判了旧教育,倡导了新思想,至今仍能给我们莫大的启迪。

1932年,陶行知发起普及教育运动,在上海郊区大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引导工人、农民边劳动边读书,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实实在在进行平民教育的最真诚的实践。陶行知从他对人民的真切挚爱出发,以他对人民子女极端负责的精神,严厉警告某些糊涂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话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铭记在心里的,应该看到世界上最不可饶恕的罪过是毁灭人才的行为,毁灭了人才便是毁灭了希望和未来,是以陶行知说在教师的手里握着人类的命运。对此现实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牢牢记取,在实践中更要慎之又慎,不要做那误人子弟的糊涂先生!

1934年,43岁的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提出富于远见卓识的终生教育观:“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体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可贵精神。在他所创办的《生活教育》半月刊上,他发表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见解,标志他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彻底形成。因此,他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1936年,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陶行知发起成立了“国难教育社”,被推举为社长。7月,他被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委任为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救国精神,动员侨胞们共赴国难,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939年,陶行知开始他一生最后时期的光辉实践——为民主和平而奋斗呐喊。7月,他在重庆凤凰山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培养难童中的人才幼苗。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第一问:我们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们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们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们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督促师生每天自省。同时鼓励育才师生“人人成为创造之人”。

1943年10月,他在《创造宣言》中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技术”。在给广东百候中学复校10周年的题词中他写下了“千教万教兮,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兮,学做真人”的名句。

1946年1月,55岁的陶行知与李公朴先生在重庆创办了社会大学,并任校长。4月,陶行知到上海,积极投入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百天内演讲百余次,在十万人大会上高呼:“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闻一多、李公朴先生先后被国民党暗杀了,陶行知得知自己被列在特务暗杀黑名单的第三名,他以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说:“我等着第三枪!”7月16日,他在给育才师生最后的一封信里谆谆告诫:“平时要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7月25日晨,陶行知终因“刺激过深,劳累过度,健康过亏”,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于12时30分溘然长逝,终年仅55岁。周恩来同志闻讯赶到陶行知床前,他悲痛至极,在给党中央的电报中指出:“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的悼词,对陶行知作了极高的评价。宋庆龄女士写下“万世师表”的挽词。

1946年12月1日,陶行知的灵柩从上海运往南京安葬,全国53个人民团体的数十万人民群众和爱国人士参加了葬礼。陶行知安息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劳山之麓,墓碑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的一生是伟大的爱国者的一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人民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是不断进取、勇于献身、富于创造的一生。他用自己光辉的一生实践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誓言。

同类推荐
  • 无冕女皇:慈禧太后

    无冕女皇:慈禧太后

    本书介绍了慈禧太后扭转乾坤的政治舞台,内容包括:官宦世家、政治生涯、撒帘归政、一宫独裁、维新变法。以一个出身官宦的满洲女子身份入宫,慈禧一步步地从兰贵人做到懿嫔,不仅仅是因为她为咸丰帝诞下一子,更是因为她睿智的头脑和好强的性格。她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敢做出丝毫超越权限的事情,正因为她的贤淑和懂事,荣宠加身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刘备发迹史

    刘备发迹史

    三国是个战国纷飞,群雄并起的时代,就像《三国演义》片尾曲中所唱“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可是时空变化,岁月流逝,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却不曾被带走,那些在历史的天地中纵横驰骋的鲜活面孔,跨越前年,依然在眼前飞扬,在我们心中永恒……谨以《刘备发迹史》献给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刘备,向非一般的刘玄德致敬!
  •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150年前,李文斯顿深入非洲这块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黑暗大陆”,面对异教文化、从林猛兽的强势围攻,李文斯顿满怀敬畏、热忱与信心。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其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探险奇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之兴味盎然不忍释手。除了险象丛生的惊奇之旅外,非洲的山川河流之美,动物植物之奇,风土人情之最,莫不跃然纸上,作者娓娓道来,令人感动莫名。本书配有多幅珍贵的图片、插画与地图,更助人享受身临其境的阅读印象。
  • 开国将帅历险记

    开国将帅历险记

    再现了二十位开国将帅在革命战争年代死里逃生的历史细节。他们有的昏死过数次,有的已躺在棺材里又被救活,有的归队时正赶上部队为自己开追悼会……故事惊心动魄,充满传奇色彩,一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鲜活的教材。
  • 秀出东南(2)

    秀出东南(2)

    该书记述了泰兴名人的主要业绩、重大事情、生平回忆、兴趣雅致等,留下美好的人生回味。但此书又不限于名人。《秀出东南(2)》共收编了29人的作品,弘扬泰兴文化,光耀前辈,启迪后代。
热门推荐
  • 公主大人求放过

    公主大人求放过

    “什么,我都哈弗毕业了还要去上高中”亦羽沫抗议,另一边“什么,去上高中”也在抱怨。没办法,长辈的命令不得不听,商场他们相遇结下了缘,机场再次相遇,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 站在阳光的方向

    站在阳光的方向

    路遥是很聪明能干的女生,不断的在思考着一些,生怕出一点儿差错,也不喜欢改变。脑洞很大的她幻想着、热爱着,她什么都好奇、也想要去尝试。生活很美好,只要你热爱!
  • 癫泪

    癫泪

    佛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她动了在这世间中最不该有的感情,动了心,动了情,而这一切终是在最后不争气的付诸东流,她只道是痴心错付,终是万斩情愫葬了这年少的痴狂。原来世间所谓情字,便是谁都躲不过的,情之一字便是由天由地由人,终究也是由不到我。
  • 小王子

    小王子

    《小王子》是一部充满诗意而又温馨的美丽童话,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销量仅次于《圣经》。讲述了“我”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上遇到了一个古怪奇特而又天真纯洁的小王子——他来自一颗遥远的小星球,游历了分别住着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地理学家的6个星球。作者通过小王子的游历暗讽了成人世界的荒唐和虚伪,情节别致而曲折,行文富于诗情和哲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于爱、人生等重大命题的深刻体会与感悟,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用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自己的话来说,是写成“还是孩子时”的那个大人看的文学作品。
  • 爱过的那个少年

    爱过的那个少年

    那样一个暑假,她碰上了他,一起学围棋,两人同样的倾城无双。她恍然的发现,她真的爱上了他。高中,他们是邻班,恍恍惚惚的一同上下学,似交往又非交往半年后,他对她忽然冷淡,使她发誓再不爱他,却又无法忘记他。五年过后,优雅淡然的她因他的拒绝变得冷漠,两人关系却已不似从前。他那样倾城,她那样无双,在眼神相遇,双唇相接之时,他们才真正明白了自己的心。
  • 秘密小组在行动

    秘密小组在行动

    这是一部关于灵异事件的小说。第一次写,多多关照。
  • 易烊千玺笔尖上的盛夏

    易烊千玺笔尖上的盛夏

    就算我们离得再近,也只是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莫名的心酸,为你扬起的嘴角和掉过的眼泪你都不会知道
  • 锦绣权色之嫡女为尊

    锦绣权色之嫡女为尊

    萧明瑜,萧家五房嫡次女,大冬天被人推下水。她是现代职场精英,一朝重生,成为古代世家中的小小嫡女萧明瑜。姨娘阴险,庶妹闹腾,堂姐恶毒,伯母狠辣,老太太偏心,老爷子只讲利益不讲亲情,环境险恶,人人算计。她是穿越女,她岂能让这些伪善的人如愿。斗姨娘,斗堂姐,斗伯母,斗所有一切,狠狠的撕下这些人伪善的面孔,将她们死死的踩在脚下。喂,骚年,是不是想跟她来一场相杀相爱?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可以说,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人的性格。所以,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便成了至理名言。然而,是否能够由此而引申出人的外貌与性格之间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却很难轻易地下结论。但是,自古以来,外貌与性格两者的相关性说法较多,同时这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特有的偏重于感性的模糊经验型思维方式。《外貌与性格》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 混战篇

    混战篇

    想写一部关于都市战争的小说,但还没想好发展情节,所以先把战争的内容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