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厚
中途“辍学”是纠缠着我们农村中学班主任的头疼问题。其根源是一些学生不理想的成绩和受挣钱潮流短见的蛊惑。
为了防止学生流失,学校对每位班主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尽管我们对每一个有动摇思想的学生进行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教育,但由于中考的压力,六个毕业班的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流失。
第一次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的我,自然对学生流失不敢大意。一发现有辍学思想的学生便竭尽全力地做工作,找各科老师了解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燃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即便如此,依然收效甚微。在第一个学生抱着书本要回家时,教数学的赵老师让我把学生的联系电话记下来。我想,那么多思想工作都没能让他回心转意,他辍学后就不再是我们的学生,记他的电话号码又有什么用呢?然而赵老师是从教二十多年资格较老的老师,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我还是问了学生的电话,随手记在了班主任工作笔记上。
以后的几个流失学生我都是发动所有科任老师来“助阵”,每次都有赵老师在场,而每次教育失败后,赵老师都没忘记提醒我记下辍学学生的联系电话。
期末前夕,赵老师问我跟辍学学生联系了没有,我说没有。赵老师说,试试和他们联系一下,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我就一一找出班主任工作笔记上的电话又一一打过去。有两个孩子的电话已经无法联系,其他的几个孩子都感到惊讶:老师还在惦念着他们。有个孩子在接到电话时哭了,他说当初一直在等我的电话,因为离开了学校和书本,他很快就后悔了,感到了那么的空虚和失落,但是总觉得自己已经离开,没有勇气再回到学校。在我的鼓励下,有五个孩子在几天后陆续又回到了校园。结果我们班成了流失人数最少的班级,还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我也在期末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学校让我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防止学生流失的经验和做法。我别无他法,只有“记下辍学学生电话号码”这一“起死回生”的细节。但多数老师就像我当初一样,认为这一细节纯属多余,而没有实施,也就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我们都知“细节”决定成败,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决定成败的“细节”藏于何处呢?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学习工作中被认为多余的那部分付出,就是决定成败,甚至是“起死回生”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