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生
恰当或适时的表扬,会使孩子们有一种荣誉感和满足感,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无可厚非。但是,并非只要表扬,就会产生如此明显的效果。能否产生更好的效果,就要努力讲究表扬的艺术。
我班的小杰不但淘气,而且成绩很差。为了让他对上课、对学习感兴趣,我一直不停地表扬他。但不知为何,表扬对别的学生有用,在他身上什么反应都没有。这件事在我心里产生了疑虑。
一次,周老师在我们班上公开课,课上的情景又引起了我的思索。
那节课是对方程的复习,开始学生很配合,但十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开始在下面做小动作了。而令人惊诧的是,一向调皮的小杰却一直坐得端端正正。周老师随口说道:“现在小杰同学坐得最好,大家都该向他学习。”学生们闻此言都向小杰投去羡慕的眼神,小杰也显得很高兴,他挺了挺腰板。但才过了几分钟,一向调皮的小杰就“现了形”,居然在周老师转身板书时回头向同学挤眼睛。这个小动作没有逃过周老师的眼睛。“小杰,注意听讲!”周老师稍显严厉的话,让小杰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也再次引来了其他学生的注意,甚至有几个学生还小声笑了起来。从这时起,小杰听课的情况来了个天壤之别,他一会儿又和同桌说两句话,一会儿玩玩手里的笔,周老师好像也意识到了小杰的转变,又有意表扬了他几次,但他再也没有像开始时那样认真听讲。哎,应该怎样教育小杰这个孩子呢?
最近,读一本书,我豁然开朗。书上说,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同一位老师分别跟这些学生谈话。第一组只表扬,第二组只批评,第三组先批评后表扬,第四组先表扬后批评。最后发现,最喜欢该老师的居然是先批评后表扬组的学生,却不是只表扬的那一组,因为这些学生普遍认为,老师假如只是表扬或先褒后贬都显得虚伪,一味批评又显得不实际,而先贬后褒则显得既客观而又有诚心。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们称为“增减效应”。即学生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欣赏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欣赏持续减少的人;即:更令学生们喜欢的人是对他们的欣赏逐渐增加的人,而不是一贯欣赏他们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但是,学生的心理也会在老师对他们的喜欢与否的变化中微妙地变化着。
可见,艺术化的表扬,不但让学生感到喜悦,而且更能让他们认识到一点:如果我更加地努力,就会获得老师更多的表扬。在心理作用下,就拿小杰来说,如果周老师一开始对小杰的表扬从“坐得最好”变为“坐得比较好”,也许取得的效果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