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群芳同志:
蒙你推荐,有幸担任本科生院教学督导员一职,惭愧的是限于能力和精力,未能做一个称职承责的督导员,深表遗憾。我想就我任教学督导一职的感受作一简要汇报。
我应邀担任了浙江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评委和浙江大学申报第六届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以及巡视了计算机学院6个考场。前两项活动使我对我校本科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看到了一批年轻的教学精英们认真的教学态度和一流的教学技能。我们浙江大学教学工作后继不仅有人,且大有人在!我感到应该扩大这批年轻教学精英的影响,让更多青年教师有机会观摩他(她)们的示范教学。然而这一次计划只局限于几位评委,实在有点浪费,实在没有很好地发挥这批精英的作用。我参加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评审第一组———培养模式的评审工作。该组共有18项成果,可谓件件突出。听下来美中不足的是报告人往往只重数据的堆积,而忽视了重点突出,因为我听后只感到他们做了许多许多工作,却无法抓住他们工作的要点,有的报告的P P T 有50~60张之多,哪里有可能在短短的10分钟里讲清楚。这些意见我都在现场提出了。巡考计算机学院操作系统课6个考场的感觉很好。各个考场主考、监考教师认真负责,考场组织有序,考场纪律良好。我认为这6门课的考试是认真的。下面我想就本科教学督导员工作和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本科教学督导员的工作
被聘为教学督导员的大多是我校有关院系的老教师。如何发挥这批老教师的督与导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认为教学督导员的工作不应该局限于听课,统计到课率和巡视考场等具体工作,而应该针对当前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做专项调查和研讨,即本科生院提出问题,督导员分组做专题调查和研究,然后提出整改意见。泛泛的听课很难找到共性问题;督导员在听一门课时看到的、听到的仅仅是一个个案,好或不好都说明不了问题,只有对那些已有共识的问题才需要开展调研,才是这批督导员发挥作用的地方。我感到本科生院没有很好地发挥我们这批督导员的作用,我希望多做专题调研工作,多做研讨工作。
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大学最根本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之道在于学习和继承,而不是创新。学习和继承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之举,而创新则是锦上添花之举。在人类文明史中诞生了多少教育家、思想家。古有孔夫子,近有蔡元培。现代大学体系国外已有五百年历史,我国也有百余年历史。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国外先进大学的教育体系,而不要把重点放在创新上。这么讲似乎与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法唱反调,这里我不是反对创新,更不是与举国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口号唱反调,而是深知教育创新之艰难。创新不是突发的奇思妙想,更不是随心所欲之作,而是需要证明的行之有效之举。现举两个我经历过的不敢苟同的教学创新实例。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有一门必修课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是计算机硬件的基础教程,纵观国内外所有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无不把这门课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浙大计算机系也不例外,从1978年成立系以来一直把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大约5年前,当时学院有关领导从国家发展软件产业思想出发,认为应该重视软件知识教学,适当减少一些硬件知识教学,从而决定把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由必修改为选修。作为一个教学创新成果而大张旗鼓地修改了教学计划,并开始执行。当时几位任课的年轻教师找到了我,反映这一重大变革。我曾任这门课主讲教师多年,刚刚退出这门课的教学不久。我深深感到学院这一决策是错误的。这一变革不仅不能给浙大教学加分,实际是有损浙大教学名誉的,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计算机系是把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作为选修课的。我给系有关领导写了信,要求能给予纠正。可喜的是学院领导及时采纳了群众的意见,并及时修改了教学计划,重新把计算机体系结构课定为必修课。另一件事发生在这次浙江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时,一位医学院的年轻教师在讲课时开宗明义地称作教学创新措施之一是把教师临床经验总结为教材,供上课之用,把原来的教科书改为参考书。这一创新之举着实令我大吃一惊!因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历来把教科书奉作金科玉律;一定要系统地讲完,讲透教科书上全部基础知识。我把临床经验看做实践教学环节,任何实践知识在没有上升到理论以前总是具有局限性,即可以是局部真理,但无指导一般的价值。因此我觉得这位年轻教师本末倒置了。我当场作了上述点评。我不敢苟同这类教学创新举措。我举这两个例子无非想说明教学创新不易,应严肃、慎重地进行。在提教学创新前,先提学习和继承前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好。
根据我的经验,抓教学质量关键有以下三个要点:先进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称职和承责的教师以及规范和稳定的教学秩序。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永远是主要矛盾,也就是说教师要负主要责任。在上述三个要点中,称职承责的教师是第一要素,承责又比称职更重要。教学秩序中重要的环节是考试,我一直认为教师能够给学生帮助的就是考试,因此一个不认真考试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个好教师,或者可以反过来说,一个是否承责的教师可以从他考查学生的认真与否来鉴别。如何鉴别?通过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曲线来鉴别,查看学生的成绩是否有不及格的,优秀的比例,成绩的分布曲线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一个承责的教师其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曲线一定符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否则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因此建议本科生院做一次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曲线统计就可以鉴别教师的责任感了。最好的考试方式不是笔试,而是口试,口试能把应试者的水平考查得一清二楚。这是我留苏时考试的经历,苏联采用口试,包括高等数学等科目都是采用口试。口试锻炼了我一语中的的本领,我至今感谢这段留苏时应试的经历。当然在今天学生数量如此之大时,要采用口试方式是不可能的了,但如果有需要不妨试一试口试方式,这时教学质量高低便一目了然了。当然领导要有面对事实的勇气才能这么做。
拉拉扯扯地写了这么多,无非是一个老教师对浙大教学质量的关心而已,是对是错仅供你参考。
致礼!
石教英
2009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