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87000000006

第6章 能方能圆,手段决定身段

把恭维进行到底恭维也分为三六九等,上等的恭维称之为"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下等的恭维则被贬为"讨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据心理学家分析,人受恭维的欲望是无休止的,人人都希望受到赞美,特别希望自己在意的优点受到众人重视和夸奖。

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在后宫养了很多位面首(引申为男宠)。在众多面首中,排行老六的张昌宗因为长得漂亮,所以深受武则天的宠爱,张昌宗因此权威逼人,如此一来,身边自然有很多恭维者。

开始时,大家都以他的容貌为恭维对象,说道:"六郎呀,您长得可真是漂亮,红润的脸色看着非常美丽,整体都散发出清香四溢的美感,就像文人笔下写的莲花一般",最初张六郎听着很高兴,整天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有句话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张六郎整天受同一个话题恭维,当然会很烦,所以恭维也需要创新,杨再思就是创新第一人,他将此顺序转成"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尔!"如此一来,其主次、轻重之间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夸得六郎绽颜一笑,喜上眉梢。

其实,人人都喜欢恭维,因为它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恭维也要适当,否则就会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使自己失利。

恭维也分为三六九等,上等的恭维称之为"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下等的恭维则被贬为"讨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

要想将恭维变成赞美,而非讨好,奥秘就存于心间。要想脱离令人生厌的低俗恭维,又不想过于提高成本,没有良好的心机和技术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对于任何一次恭维都要小心谨慎,全力以赴,否则非常容易弄巧成拙。

乾隆刊印二十四史,常常亲自做校核,每校出一处错误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显露出一副学者风范和满足感。

和珅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他就故意在抄写时抄几个明显的错字,然后交给乾隆过目,以便让乾隆校对出来。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问深,其收到的效果也要比当面奉承他学问强。但是,它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指出任何错误了,但是人人都有疏忽的时候,乾隆帝改过的书稿也存有不当的地方,于是,这些问题和错误就流传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

和珅的功过暂时先不做评价,但是他工于心计和机敏的智慧,是值得恭维者学习的。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和生活习惯等细小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恭维几乎是百发百中。此外,和珅还对乾隆的脾气和爱憎了如指掌,所以当乾隆想要什么时,不等他开口,和珅就早早地为他准备好了,有些时候乾隆还未考虑好,他就将事情安排得很好,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得宠呢?

和珅的成功与他恭维的本事是分不开的,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对方在浑然不觉中身心舒服,让对方悄无声息地接受他的夸赞。

适当的恭维是对人的一种肯定,这和那些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奴颜媚骨和毫无原则地随声附和的"马屁精"是截然相反的。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恭维时适当地加一些修饰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定要在上司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不要过火,也就是说恭维别人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和分寸,做到"不卑不亢"。

在交际中,适当的恭维是必要的,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沟通手段,如果你能将恭维的话讲得恰当,并且自然地运用到被恭维的人身上,那么,你无疑就为前程铺平了道路,你离成功的宝座也就更近了。

恭维要真诚,如果让对方一听就知道不是出于内心的,那就无异于是对他人的嘲弄。所以要将美丽的外衣套在合适人的身上,而不是张冠李戴,记住:宁肯不去恭维,也不宜夸大无边。

背起吃亏的"黑锅"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为上司充当"替罪羊",揽过他的黑锅,你将受益无穷。权力再大、职位再高、能力再突出的上司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决策和行动都百分之百正确,有时候甚至还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差劲,致使决策漏洞百出,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时,难免会有事故调查,但上司毕竟是上司,他所犯的错误碍于面子、权威、尊严,有时不能在下属面前或公众场合承认,此时就需要一名"替罪羊"。

有人愿意背起不是自己的黑锅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是前提要看是谁将锅抹黑的。如果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你就很有必要顶替他,背起那个看似很黑、很重的锅。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但是到了晚年却逐渐糊涂起来,他过于追求奢华的生活,却依然想要以勤俭节约、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示人。以和珅的聪明才智当然能够看出皇帝的想法,就义无反顾地背起了乾隆的黑锅。

乾隆表面上下令不允许铺张浪费,和珅却暗中经过乾隆的默许,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富商捐献贡赋。为了赚取更多的财富取悦皇上,和珅更是创造性地发明了"议罪银"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有过失或者是犯罪的官员,可以以缴纳银子的方式减轻或减免罪行,而"议罪银"中85%都用来供乾隆挥霍享受。

有了经济基础的乾隆,便打算南巡,但是他又怕落下个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骂名,因而一直犹豫不决。善于察言观色的和珅当然能够看出乾隆的想法和顾虑,就怂恿乾隆说:"江南的官员和富商都对您心存感激,并且愿意为皇上您捐献银子,因此皇上不必担心费用问题。"乾隆听后龙颜大悦,当即让和珅全权安排南巡事宜。

有了乾隆帝的圣旨,和珅立即昭示江南各地,要求各地官员和官商要细心准备。于是,江南各地官员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开始搜刮民财、大兴土木建设,由此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大官吃小官,小官压榨百姓,江南百姓被迫出工、出钱疏通运河,兴建大型行宫。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帝不费国库一分一厘就风光无限地完成了南巡。在南巡过程中还到曲阜拜祭了孔庙,以向天下人说明他尊重仁道。和珅的"苦心"当然没有白费,南巡结束之后,乾隆就任命和珅为户部尚书,把大清国的财政大权都交给和珅掌管。

后来,和珅更是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财,为乾隆帝兴建大型行宫乐园,并且提供大量的金钱供乾隆挥霍。

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寿,和珅理所应当地成为庆典的负责人,史料记载:"皇帝虽令节省,而群下奉行,务极侈大......自燕京到圆明园外,楼台饰以金珠翡翠......营办之资无虑屡万,而一毫不费官需......"乾隆帝表面上命令节俭,而实际上却非常希望大操大办。揣摩透其心理的和珅当然不会放弃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加紧搜刮,享乐的是乾隆,千夫所指责、挨骂的是和珅。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也摸透了乾隆帝的晚年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备受乾隆帝的喜欢和重用,和珅因此成为乾隆的心腹。

很多人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些事情明明是上司不小心或一时疏忽或能力有限造成的失误或错误,致使决策失败,但是在追究问题时,却往往指责下属办事不力,或者是没有及时汇报,再者就是汇报的情况不准确所致。

如果你遇到上面说到的这种情况,最好不要驳斥上司,即使事故明显是他的失误所致。你要知道,其实很多上司明明知道那不是别人的错,都是自己的责任,但还想找只替罪羊,为自己开脱责任,保全自己的面子,而据理力争的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你从此被上司冷落,另一种是你被盛怒的上司解雇。

上司也有他欠缺的地方,犯错误出洋相在所难免,切忌当众指责他的过失,这是对他权威的挑衅,再大度的领导也不会容忍此事的发生。所以,你应做的就是给领导一个台阶下,将过失承担过来,巧妙地帮助上司从尴尬的境地中走出来,这样他日后将在不经意间给你莫大的帮助。

不把喜怒挂在脸上不喜形于色的战术,被认为是克敌制胜、反败为胜的法宝。中国人常讲有城府的人能成大器,心中能埋住高兴和怨气的人通常有很大的机会成就伟业,所以请将喜怒留在心里,而不是整日悬挂在脸上。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大战兵败后北逃途中路经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个险要处时,不顾兵困马乏和焦头烂额的事情,在马上扬鞭大笑,引来三处埋伏。这种做法似乎很难让人理解,却激励了将士的精神。有的领军者能够在"敌军围困千万重"中,做到镇定自若、不动声色地指挥,随从的将士也能够做到稳扎稳打,而不是惊慌失措地逃亡。

不喜形于色的战术,在史书中被认为是克敌制胜、反败为胜的法宝。例如,在官场中,无论对上司的怒斥和咒骂多么不满,怨气冲天,最好还是将真实情绪埋藏起来,满脸笑意地答道:"是、是、是"。在商场中就更是如此了,谈判时"喜怒不形于色"是商战成功最起码的要求。

据心理学家研究,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哲学只能被称为一种谋略,因为尽管你脸上不表现出来,心中的怒火和喜悦却是真实存在的,正像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样,这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

还有一种境界更高,叫"宠辱不惊"。一般人想要修炼成这种境界是很难的,原因就在于你的喜怒哀乐不仅"形于色"更"形于灵","宠辱不惊"的人一般对宠爱、升官、发财不起任何波澜,对屈辱、贬官、损失更是如此。

其实,"喜怒不形于色"和"喜怒不形于灵"乍看起来都属于中国"天机"学问的一部分,但是其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不形于色"者,属于有心计、有城府、会表演的一类,这类人不是不恨、不悲、不喜,而是为了"成大事"强迫自己脸上不外露任何情绪,使对手或他人难以揣摩自己的心机和情绪。此种掩饰功能只有大奸大雄能够做得来,因为他要把灵和肉的痛苦分离开,代之以喜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并且装扮得天衣无缝。

在这个方面,曹操可算是一位千古一绝的人物,史书记载曹操从小就工于心计。曹操小时很调皮捣蛋,惹得叔父经常去他父亲那里告状,曹操为此经常受到毒打。于是曹操不动声色,寻机报复。正巧叔父刚要出门,曹操就抱着肚子佯装痛得直打滚,还大声疾呼救命,叔父见状忙去告之哥哥,说曹操肚子疼得要死了。

过了一会儿,曹操见叔父从大门进来,赶紧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父亲责问曹操,他却笑着说:"没有哇,我身体很健康,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肚子痛的症状,您别听叔父在那儿胡言乱语。"从此之后,曹操的父亲再不也听信叔父的话了。

而"喜怒不形于灵"者则需淡泊名利,"心境宽松,身在局中,心在局外",即使是面对死亡也同样不会惊恐万分,而是从容自若地镇定接受,就和平常一样谈吐高雅。

陆机在这方面运用得非常好。陆机在河桥战败后,又遭到卢志的谗言加害,所以成都王司马颖决定将他正法。在被处决之前,陆机叹息道:"我是多么想再听一听家乡华亭台的鹤鸣声呀,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听到?"

做到喜怒不形于外是一个人阅历和性格的体现,而非一时之计能够控制的。成功人士或者是社会经历比较丰富的人都会将喜怒深深地埋在心底,所以在心智上就会显得特别成熟,遇到棘手的事情一般都是先听再看,并不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而是将所有因素都考虑周全以后才处理。

智者做事一般都会先忍耐,在处理事情上一定会给自己留有余地。所以遇事要少说话,少表态,当不公平的待遇来临时,你首先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用理智的心态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

假痴不癫,深藏不露所谓"鹰立如睡,虎行如病",君子要聪明而不显露,有才华而不逞,适时表现出虚弱不堪、无法成事的样子,以此来迷惑强大的对手。假痴不癫、深藏不露并不是胆小怕事的表现,是对自己实力的掩饰而不是扼杀。这种计策在商场上被广泛应用,它能迷惑敌人,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实力,可谓是权宜之计。暂时的装痴只是为了寻找时机,以便有机会露出"真相",以谋得自身利益。

在敌强我弱的状态下,首先要做的就是"隐忍"。切记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气势虽然能逞一时之快,但是往往会招致敌人更猛烈的打击。

装痴往往是与权谋联系在一起的,只是暂时将自己隐藏起来,打消对手的估计和猜疑,以此保护自己,进而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或等待良机的到来,以便大展宏图。

高洋是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一任皇帝,他小时勇毅聪慧。一次父亲高欢想试一试六个儿子谁最有才华,就拿出一团乱丝让几个儿子理清,其余的兄弟都束手无策,只有高洋果断地抽刀就砍,并且说道:"乱者须斩",他的举动颇合父亲的心意。还有一次,父亲高欢给六个儿子配兵出击作战,又在暗中令猛将彭乐伪装成盗贼率甲士截击。诸子看见盗贼都望风而逃,只有高洋率部猛击,打得彭乐被迫脱甲,然后告诉高洋"截击"的真相,但是高洋还是不依不饶,最终活擒彭乐,献给父亲高欢。高欢对此很是满意,于是笑着说了句"此儿胆识过吾",但是高洋由此被兄长高澄所嫉。

聪明的高洋察觉到兄长的态度时,便马上开始装傻,对待自己的爱妻也是终日不言不语,在外面受到屈辱,就会在府中袒胸露腹奔腾跳跃。妻子对此感到很好奇,问起原因,高洋笑而不答。

高澄怀疑弟弟高洋在装傻充愣,就数次到弟弟高洋家借故调戏高洋的妻子。高洋为了顾全大局,隐忍不发。久而久之高澄就对高洋放心了,认为高洋整日沉默不语,而且做事非常愚钝,根本就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并常对人说:"这样的人也能生得富贵,那么,预计凶险的相书就没有办法解释了。"

高澄与弟弟高洋的处事态度相反,他这个人锋芒毕露,狂傲不逊,凶狠暴力,还独揽朝纲,对皇帝和群臣任意欺辱,与高洋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次高澄的建议没有被东魏帝元善见接受,高澄对此大为不满,于是暗中和几个心腹计划秘议废帝。不料此事被家奴兰京知道,因为平日里兰京经常被高澄责骂,对高澄早已心存不满,便想乘机刺杀高澄。

高洋获知此消息时,亲自率领兵将将兰京及高澄等人全部剿灭。为了稳定大局,高洋对外宣布大丞相高澄只是在家奴造反时受了一点轻伤,又向皇帝元善见请求送高澄回晋阳养伤。元善见一听自然暗喜,认为高澄受伤,而高洋又愚钝之极难成大器,朝中的大权自然会回归于皇室宗亲手中,于是马上准行。

高洋回到晋阳后,立即召集手下布置政事,革除弊政,推行新法,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居然把晋阳治理得井井有条,百业俱兴,令官员和百姓赞叹不已。高洋见国家内外已安定,这才向外公布高澄已经去世,并为其发丧。经过这件事情,东魏帝元善见看到高洋这个人毫无野心,对自己的帝位构不成威胁,便晋封高洋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袭封齐王的爵位。

又过了几个月,高洋见时机已经成熟,不需要再装痴,就露出了真面目,率兵抵达东魏的国都,逼迫元善见退位。元善见闻后,惊得目瞪口呆,怎么也没想到平常这个沉默不语、愚钝憨厚的高洋居然如此有心计,但大事已成定局,元善见不得不退位禅让于高洋。于是高洋篡夺了东魏的政权,改国号为齐。

深藏不露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打消别人的疑心,从而为自己的仕途扫清障碍。中国古代的那些开国功臣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人只占很少数,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功高盖主,且不知道藏敛锋芒,很容易就引起皇帝的疑心,最终只能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但是也不乏智者的存在,这些权臣一般都懂得藏敛锋芒,甚至不惜自污名声,借此来打消皇帝的猜疑,从而做到善始善终。

总之,为人处世要圆滑些,只有懂得随机应变的人才能保住青山,以防没柴烧。

装疯卖傻,委曲求全装疯卖傻是佯装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委曲求全,保存实力,获取最大的利益,更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表现。当对手的实力过于强大,而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就要隐藏自己真正的实力,以图自保,切不可沉不住气,逞一时之快,做有勇无谋的匹夫。

在官场中更是如此,官场就是一场无烟的战争,在这"刀光剑影"中,对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不择手段,所以为了保住身家性命,就要使用各种计谋和手段,如果情况紧迫,也有必要采用装疯卖傻的手段来麻痹对手,躲避杀身之祸,奠定保存实力的基础。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一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庞涓的资质虽然比孙膑差很多,但他为人十分奸猾,善于玩弄权术。他非常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表面上从没有流露过,还一再表示将来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和师兄同享富贵。孙膑不知道这是庞涓骗人的话,对他还如同亲兄弟一样。

过了几年,孙膑和庞涓的兵法与谋略都大有长进。这时,魏惠王为了建立霸业,颁发了求贤令。庞涓是魏国人,马上收拾行装返回魏国。临走前,庞涓信誓旦旦地对孙膑说,富贵后马上将他举荐给魏惠王。

庞涓确实有些才学,到了魏国不久就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并率领军队打败了周边的几个小国。一时间,庞涓成了魏国上下皆知的人物,深受魏国君臣的尊敬。

这时,庞涓想起了孙膑,便写信让他来与自己同享富贵。孙膑来到魏国后,庞涓把他推荐给了魏惠王。魏惠王从孙膑的谈吐中,知道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就让他做庞涓的副手。此时,庞涓觉得孙膑和自己同朝为官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想方设法陷害他。他在魏惠王面前说孙膑的坏话,致使孙膑被判髌刑。这时,庞涓还不想杀死孙膑,因为他想得到《孙子兵法》,于是他假意为孙膑求情,博得了孙膑的信任,孙膑答应给庞涓写出《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释。

一个照顾孙膑的小男孩从庞涓的仆人那里得知孙膑被判髌刑是庞涓所害,而且等孙膑把兵法写完,庞涓就会杀害他,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孙膑,孙膑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孙膑当着小孩儿及两个卫士的面,忽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大呕大吐,四肢乱颤,两眼翻白。醒过来后,神态恍惚,大骂不止:"你们为什么要用毒药害我?"骂完,抓起花费大量心血,好不容易写成的部分《孙子兵法》扔到火盆里,不一会儿,《孙子兵法》化作了灰烬。

庞涓得到消息后急忙跑来,只见孙膑浑身上下脏不忍睹,又趴在地上,忽而呵呵大笑,忽而磕头求饶,完全是一副疯癫的样子。见庞涓进来,孙膑爬上前来,抓住他的衣服,连连磕头道:"鬼谷先生救我!鬼谷先生救我!"

庞涓怀疑孙膑是在装疯,于是令人把他扔到猪圈里。孙膑全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在猪圈里爬来爬去,又哭又笑,还把猪屎抓到嘴里吃。

庞涓见孙膑这样,以为他真疯了,便不再怀疑他,对他放松了警惕。

有一天孙膑得知齐国的使者来到了大梁,便偷偷地爬到了齐国使者的住处,向齐使诉说了自己的遭遇。齐使觉得孙膑是个人才,就把他偷偷藏在马车里,带回了齐国。

孙膑到了齐国后,做了将军田忌的门客。后来通过"田忌赛马"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被拜为上卿。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大军攻打赵国,赵国不敌,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前去救赵。田忌采用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军攻入魏国,向大梁进军。庞涓得知齐军攻入魏国,赶紧撇下赵国,回师救援。魏军在回撤的途中,被以逸待劳的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公元前342年,庞涓又率大军进攻弱小的韩国。韩国不是魏国的对手,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仍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前去救韩。孙膑这次还是用上回的计策,把魏军引回,然后用"减灶法"麻痹庞涓,并在马陵道设下了天罗地网。庞涓率军赶到时,正中了孙膑布下的埋伏,一时间齐军乱箭齐发,魏军死伤大半。庞涓见败局已定,无力回天,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孙膑本来打算和庞涓同朝为官,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想自己的才能被庞涓所妒,险些招来杀身之祸。这个时候,聪明的孙膑没有慌乱,而是采取装疯的策略,骗过了庞涓,后来还报了大仇。

智者永远不会将自己的真正实力完全暴露在众人面前,更不会暴露自己的目标,他们懂得将自己的锋芒掩藏起来。

人生好比一场战斗,无论在商场中,还是朋友之间,都要学会隐藏自己,适当地埋伏自己,只有学会防守,才能在保护伞中韬光养晦。所以智者首先做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样他们才能在帷幄之中运筹进攻的策略和等待进攻的时机。

总之,装疯卖傻只是佯装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委曲求全,保存实力,获取最大的利益,更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转败为胜。

平常心下的"不平常"在官场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你才能理智地处理突发事件,才能不给对手机会,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官场上能够如鱼得水的人,通常都拥有一颗"平常心",遇到任何变故都能镇定自如地处理,化解一次次争斗,从而保住性命,进而有所作为。然而光有平常心还不够,还要在平常心的后面隐藏着"不平常"。表面的平常是为了结果的"不平常"服务的,人应该另有所图。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政权,托古改制,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绿林、赤眉两支义军适时而起,举起了反抗王莽的旗帜。刘秀的兄长刘是最早反抗王莽的,他作战勇敢,威名远扬,受到了百姓和军士的爱戴,但同时也引起了更始帝刘玄的猜忌,特别是在昆阳大战后,更始帝对刘、刘秀兄弟起了杀心。

公元23年,更始帝设计杀死了刘秀的哥哥刘,并打算将刘秀也杀掉,以除后患。刘秀得到消息后,内心虽然十分悲痛,但没有显露出来,他要打消更始帝对自己的猜疑,不然定会招来更始帝无情的杀戮。

这天,更始帝拟好圣旨,准备召回刘秀杀掉他,但突然得知刘秀不召而至,便想找个借口,名正言顺地杀掉他。于是,更始帝马上宣刘秀上殿。

刘秀来到大殿,恭恭敬敬地行三拜九叩大礼,伏地道:"陛下,微臣没有追随陛下左右,没有尽到督察臣兄刘的职责,致使刘大逆不道,冒犯了陛下,臣以为刘罪有应得。微臣愿竭尽全力,效忠陛下,以补兄长之过。"

刘秀的这一招令更始帝及大臣始料未及,他们本以为刘秀会为其兄申冤,没想到他却来请罪,更始帝抓不住把柄,只好说道:"念在同族的分上,你就替刘收尸吧!"

"谢陛下!"刘秀谢完恩,退出了大殿。刘秀来到哥哥刘的府上,见侄儿和嫂子哭得像泪人似的,心里如刀割一般,但由于兵丁杂役在场,不便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来,就对嫂子和侄儿说:"刘大逆不道,既已被诛,没有什么好悲伤的。当今圣上皇恩浩荡,没有连带他人,就该知足了。我没有得到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离开,你们自己扶灵回老家吧!"说完,也不按照礼数去刘灵前哭一场,就走了。

刘的家人本指望刘秀回来能够帮助刘讨个公道,哪承想刘秀是这样一个态度,一下寒了心,于是命人装上棺木,连夜离开了京城,走的时候,也没有和刘秀打一声招呼。

刘秀在自己的兄长死后,装出"平常心",成功地骗过了更始帝,保住了性命。但是,更始帝从此以后没有让刘秀再带兵,对他还是有戒心。刘秀为了打消更始帝对自己的戒心,继续装出没事人的样子,起居饮食一如既往,并不因为兄长被杀而显出伤心的样子。为了进一步麻痹更始帝,刘秀请更始帝赐他与自己心仪的阴丽华结婚。刘秀结婚后,闭门不出,天天与妻子缠绵。

这样,刘秀终于骗过了更始帝和他的一帮文武大臣,并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更始帝觉得刘秀已经消沉,而且没有"野心",于是就让他带兵出征河北,为自己打天下,就这样,刘秀得以重掌兵权。

刘秀来到河北境内如龙入大海、虎入山林,在这里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更始三年(公元25年)春,羽翼丰满的刘秀公开与更始帝刘玄决裂。同年6月,刘秀登基,建国号为汉,史称东汉。此后,刘秀率军打败了绿林军、赤眉军,统一了天下,更始帝则被赤眉军杀害。

刘秀刘秀在兄长被杀后,能够做到面不改色,强装笑颜,保持一颗"平常心",深藏不露,非一般面薄之人所能为也!由此可见,刘秀深得先祖刘邦的厚黑真传,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官场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你才能理智地处理突发事件,才能不给对手机会,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看似平常的人轻易不发出声音,但是一发出声音就会有惊人之举。

厚黑学中认为"不得不"还不够,而要做到"一定",将不平静的内心伪装成"平常心",只有这样才能隐藏自己的真实实力和真实意图,更好地保护自己,如此一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趁对方毫无戒备时你就可以转败为胜。

行圆志方、韬晦隐忍、善于"伪装"都是升官之道,历史上能够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且受人敬仰的官员,无一不是此中高手。如果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没有领会官场的方圆之道,不但不能升迁,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生活中的你,应该懂得伪装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蔽自己的闪光点,将自己安放在最保险的地方,以等待时机成熟时一鸣惊人!

投其所好,看人下"菜碟"处世高手在待人处世时,一般都会做到知己知彼,往往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其随机应变性很强,所以才能事事顺心,让自己前程无忧。与人交谈时,倘若聊的话题与别人的心意不相符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如果聊得较投缘时,则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官场得意的人往往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正所谓"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说话的技巧正是如此。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正是待人处世的技巧和本领,假如你了解对方的喜好和兴趣,就要顺着他喜欢说的话去说,顺着他喜欢做的事情去做;了解他的忌讳和厌恶,就要巧妙地逃避他忌讳的话与事情。这样一来,你就会成为对方的知己,对方便会把你视为自己最好的倾诉对象,当你遇到任何事情,他都会为你多说几句好话,替你办事也会多出几分力气,这样走起路来自然顺畅无比。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的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说张仪刚出道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带了几位同乡来到楚国,并希望楚王能够重用他,但是楚王不相信他这样的小人物能有什么过人的能耐和本领,所以根本就没有采用他的想法。不受重用的张仪带来的盘缠几乎要花完了,生活十分潦倒。

无奈的张仪只好再去求见楚王,他说:"我到这里相当久了,大王还没有给我一点差事做,如果大王不想用我的话,那么,就请准我离开这里,我准备去晋国看看!""好吧。"楚王干脆地回答道。因为楚王早就烦透了张仪,正想找机会将他赶出楚国,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这次张仪自己提出想离开,正应了楚王的想法,就一口答应了。

张仪见状又说:"我到晋国只是看看他们的情况,还是会回来的,大王需要我给您带一些好东西回来吗?"楚王冷笑道:"金银珠宝、象牙犀角,我国什么没有呀,还需要你带吗?你也太小看我们楚国了!"

"据说晋国的美女很多,大王您可知道?"张仪知道楚王是个好色之徒,便诱惑楚王说,"晋国的女人哪一个长相不似天仙呀?粉红的脸蛋儿,雪白的肌肤,乌黑的头发,走起路来如风吹杨柳......"

张仪的一席话使得楚王顿时垂涎三尺,忙说:"那你回来的时候就给我带几个美女吧!"楚王立即命令下属给张仪一些银两。

那时候,楚王身边已有两位十分得宠的妃子--南后和郑袖。于是,张仪就故意将去晋国找美女的消息传到两位妃子的耳中,当两位妃子知道此事以后,怕将来失宠,就赶忙派人送一些金银首饰贿赂张仪,因此,张仪又从中捞到一笔好处。

张仪装出依依不舍的样子对楚王说:"我这次去晋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请大王赐予我几杯践行酒吧,给我壮壮胆子。"于是,楚王将自己最心爱的两位妃子南后和郑袖叫来,轮流给张仪敬酒。

就在张仪见到两位妃子时,他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并对楚王说:"大王,我犯了欺君之罪,请大王降罪吧!"楚王一听感到很惊讶,于是忙问其原因,张仪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大王的贵妃,现在见了如此美丽,晋国美女远远不如,因此,我觉得欺骗了大王,请大王降罪吧!"楚王松了一口气,对张仪说:"我以为什么事呢,那你不必走了,世界上哪有比我的妃子还漂亮的女人呢?"楚王的两位妃子听到张仪的话后十分高兴,日后便常在楚王面前为张仪说好话,因此张仪才被楚王重用。

张仪的成功很具有说服力,他主要抓住了楚王好色以及虚荣心强等特点,受到了楚王的重用。

元世祖忽必烈是个孝子,一次母亲生病了,他就四处求医,找到了曲沃县医师许国桢。在许国桢的精心调理下,没过多久,忽必烈的母亲--庄圣太后就痊愈了。

为了感谢许国桢,忽必烈就任命他为大汗的私人医生,主要掌管太医院的事务。母凭子贵,许国祯的母亲韩氏也一同随其进宫,韩氏烧得一手好菜,所以就毛遂自荐做了庄圣太后的厨师。

庄圣太后去世以后,韩氏就给忽必烈做饭,由于常年吃一些山珍海味,忽必烈对此早已厌烦,所以就想换一换口味。于是韩氏灵机一动,将瘦肉切成长条,将鸡蛋面糊包裹一层,下油锅炸,最后再清炒一下,做出一道酥而不散、肥而不腻的好菜。

忽必烈吃后赞不绝口,便问道:"这叫什么菜?"韩氏说:"喇嘛肉。"忽必烈听后更加高兴。原来,忽必烈的父亲去世早,母亲便和一位喇嘛好上了。忽必烈为了取悦母亲,就搭建了一座石桥,为两人开启了方便之门。忽必烈自然很厌恶喇嘛,但是碍于母亲的原因也不好说什么。等太后一去世,忽必烈就将喇嘛杀死了,韩氏因这道菜名得到忽必烈的赏赐。

正宫娘娘听说韩氏烧得一手好菜,也请她露一手。韩氏先将猪肝切成三角形的薄片,然后再裹上一层鸡蛋粉面,用油炸后再炒。正宫娘娘品尝后,夸赞此菜又鲜又嫩,便问:"菜名是什么?"韩氏知道正宫与西宫素来不和,因为西宫的妃子年轻漂亮,而且很受忽必烈的宠爱,经常会拿"心肝宝贝"称呼她们,便将菜名取为"炒肝尖"。这个菜名遂了正宫的心愿,令她舒坦极了,便立即赐给韩氏一对如意。

在待人处世时,一定要针对对方的身份、地位、喜好的不同说不同的话,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讨得别人的欢心,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与人交谈时,如果能较好地运用这种方法,投其所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定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小不忍则乱大谋古训有云:忍得一时之气,换得百日无忧。人生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处于困境中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是智者的选择,也是成大事者必有的度量。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历史上,在逆境中韬光养晦以待时机的人终能成就大事。宠辱不惊,在威势下不露锋芒,不仅可以减少许多麻烦,也能赢得转机的到来,如果不识时务,不知避让,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季布是楚国人,为人讲义气,颇有侠义心肠,在楚国很有名望。他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立了许多战功,而且还曾经多次率兵围困汉主刘邦,使刘邦陷于绝境。楚汉争霸以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做皇帝告终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

季布藏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对季布说:"汉王悬赏重金捉拿将军,要不了多久就要追踪到这里。将军若肯听我的,我就帮将军出个主意。如果不肯,我们就都别想活了。"季布走投无路,只好按周氏说的办。于是,周氏让人给季布剃光了头,带上颈箍,穿上破烂的布衣,然后,把装扮好的季布和几十个家童一起送到鲁国朱家,当作家仆卖掉了。

朱家见到季布,认出了他,遂安排他到田里劳动。朱家告诫儿子说:"田里的事都要听从这个家奴的,在饮食上,我们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切勿怠慢。"

朱家安排好季布,便乘马车赶往洛阳拜见了汝阳侯滕公。滕公跟朱家关系密切,朱家问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为什么要追捕他?"滕公说:"楚汉战争的时候,季布多次围困皇上,如今皇上耿耿于怀一定要捉住他。"朱家又问:"依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人呢?"滕公回答说:"当然是个贤能之人。"朱家又说:"凭季布的本领,汉王这样追捕下去,他若向北逃跑投奔匈奴,或者向南逃跑投奔南越,就是无意中资助了敌国,这可不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事啊!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不就是因为这种事吗,您为什么不劝劝皇上呢?"滕公听了朱家的话,知道朱家是位侠义之人,季布一定躲在他家里。于是,答应朱家劝说皇上。

滕公来到皇宫对刘邦说:"作为人臣,为君主效命理所当然。季布为项羽效命是他的职责,也是他应该做的。如今皇上刚得到天下,只因为这件事花大力气去追捕一个人,岂不让天下人说皇上没有气量吗?如果季布逃到临国,得到重用,不是让敌国得到一位贤才吗?"刘邦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传令赦免了季布。

季布从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沦落成通缉犯,又被卖为家奴,最后得到了赦免,又封了官职。他的能屈能伸,以柔克刚,在历史上深受钦佩和称赞。

有道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当自身实力不济时,能够暂时退让是非常重要的。只知道进攻、争强好胜、锋芒太露的人,最后终会招致祸患。只有进退有度,收放自如,才能随时扭转局面。作一个成功者,这种屈伸之道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战术和谋略,同样是交往中的手段,是领导者必备的能力。屈伸之道简而言之,一字记之曰"忍"。所谓"忍",就是在自身形势不利时当退则退,为了以后的转机,要能容得下一切屈辱而不愠怒。

古训有云:忍得一时之气,换得百日无忧。聪明的人对这一古训必定深有体会,而冲动的人,则会对这一古训产生质疑:忍,岂不是让人笑话?其实不然。

明朝时期,苏州城内有位开典当铺的老者,人称尤老翁,此人为人一向低调,处事也不喜欢显山露水。

有一年年关将至,典当铺的生意还算红火,尤老翁正准备将账簿核算一下,忽然听到外面柜台内有吵架的声音,就赶忙前去看看。

原来是附近的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他的伙计争吵,尤老翁一向谨守"低调做人"、"和气生财"的信条,就先将伙计训斥一番,然后再好言好语地向赵老头赔礼道歉。即使这样,赵老头还是不依不饶地板着面孔,一丝和缓的神色都没有,且靠着柜台一言不发。

挨了骂的伙计悄悄地告诉尤老翁:"老爷,这个赵老头是出了名的不讲理,前些日子他将自己的衣服典当了,而现在却一定要取回去,但是又不愿还当衣服的钱,我刚要解释,他就破口大骂,这事也不能怪我呀,您给评评理吧!"

尤老翁听后点点头,让这个伙计去照顾其他的生意,然后请赵老头到桌边坐下,且语气诚恳地对他说:"老人家,我明白你的来意,这不是要过年了吗,每个人都想穿得体面一点,这是人之常情,所以这是小事一桩,你我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发生什么事情都好商量,没有必要与伙计一般见识,所以您就消消气吧!"

说完此话,尤老翁没有给赵老头开口辩解的机会,立刻就吩咐另一位伙计查看一下前些天的账目,然后从赵老头典当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归还给他,并指着这几件衣服说:"棉袍是过冬不可缺少的衣服,而罩袍拜年时您也用得着,其余这三件衣服孩子们也要穿,所以您先拿回去这些吧,其余的衣服也不着急穿,可以先放在我这里。"

拿起衣服的赵老头似乎一点也不领情,连个招呼也不打,急匆匆地就走了。大度的尤老翁对此并不在意,依然含笑拱手地将赵老头送出大门。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天夜里赵老头居然死在另一家开店的街坊家中。于是,赵老头的亲属们就乘机控告街坊,说是他将赵老头逼死的,于是两家打了好几年的官司。无奈之下的街坊被此事拖得筋疲力尽,只好拿出一大笔银子将此事摆平。

原来赵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即使把所有的家产都变卖一空也无力偿还所有的债务,因此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预先服了毒药,寻找机会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想借死敲诈一笔钱财,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尤老翁做人一向低调,即使自己明显吃亏也不会过于计较,所以,赵老头觉得坑害这样的好人会罪上加罪,即使到了阴曹地府也不安宁,只好赶快撤走,选择了另一家店铺进行讹诈,正巧毒性在此时发作,赵老头便在另一家店铺毒发身亡。

真相大白之后,有好事者问尤老翁,是不是预先就知道赵老头会以死进行讹诈,从而忍让了赵老头的无理取闹,以此躲过了一劫。尤老翁说:"我并不知道,更不可能预料到赵老头会走上绝路。只是在我当伙计的时候,我爹常常对我说就是天大的事情发生,只要忍一忍就会过去的。若是只在小事情上纠缠不清,很可能会使小事变大,最终酿成灾祸。"

能屈才能伸,能忍才有能耐。能够忍别人的一时之辱,能够忍耐别人的片刻之疑,那么自己必定能够摆脱被动的局面,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人的一生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所以人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磨难,如果自己不会从容对待,那么只会烦恼丛生。"忍"不仅是一种生存本领,而且也是医治磨难和痛苦的良药。

装作"可怜"惹人疼"惺惺相惜,装作可怜"是一种战略。每个人都有同情心,所谓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很多时候,即便道理是站在强者一方,人们也往往会对弱者伸出援助之手,这时强者反而会被扳,变得孤立无援。所以,有时实力强的人不一定能笑到最后,往往是那些实力不足,无法与对手相抗衡的人,才会取得胜利。这是因为这些人懂得强化自己的弱势,装作可怜的样子,以博取他人的怜悯之情,从而加以利用,转败为胜。

有人说,女人最会利用"惺惺相惜,装作可怜"的招数,因为女人天生就柔弱,而大多数男人又都有"怜香惜玉"的天性,一见到女人的可怜相,先会同情,再是帮助,然后就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继而就会引起泛滥的同情心。

春申君聪明的女人会选择男人的软肋,运用"可怜"的招数实现自己真实的目的。女人运用这招经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相国春申君的夫人名字为甲,而他却非常宠爱另一个小妾余。夫人甲觉得自己失宠的原因在小妾余身上,所以对小妾余恨之入骨,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小妾余则窥视正房夫人的位置,所以,面对夫人甲的攻击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以便取代她的位置。于是,两人开始明争暗斗。

小妾余虽然一直颇得春申君的喜爱,经常有机会对春申君说一些夫人的坏话,但是她的地位与夫人相比毕竟轻微,说尽夫人的坏话也无济于事,因为春申君毕竟与夫人甲是多年的夫妻,且夫人甲对春申君也算是有情有义,对于小妾余的话,春申君自然置之不理。

为了除去夫人甲,小妾余挖空了心思,终于找出一条锦囊妙计。有一天,小妾余趁春申君不在家时,将自己的衣服撕烂,并将身体抓破,弄成伤痕累累的样子,等到春申君回来时,她就披头散发地倒在床头号啕大哭,引起春申君的注意。等到春申君走到她面前,小妾余的哭声由号啕大哭转为楚楚动人,看似一副可怜相。

当春申君看见平日爱惜皮肤的小妾余身上出现红一道、紫一道的伤痕时发自肺腑地感觉心痛,于是可怜之情油然而生,就问起原因。小妾余趁机诬陷夫人甲,说:"是夫人嫉妒妾身受宠,所以就经常趁您不在家时欺负妾身,今天更是变本加厉地对妾身大打出手,因为招架不住夫人的蛮力,使自己受伤了。"情到深处,小妾余还不时用手可怜兮兮地指着身上的伤痕让春申君看。

春申君看着楚楚可怜的爱妾,心中自然想起夫人的种种不好,但是他没有立刻发作,只是对夫人的不满情绪大大增加。小妾余见春申君左思右想就是不替自己做主,随即计从心来,她寻死觅活地假装往墙上撞。春申君见状,急忙上前紧紧抱住她,然后好言相劝,并且许诺说:"立即废了她,立你为夫人。"

小妾余知道,春申君虽然答应立她为夫人,但是夫人甲的儿子依然是春申君法定的继承人,如果某日夫人甲的儿子得势,自己势必会遭到他们的毒手,于是就故技重演,再一次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然后可怜兮兮地对春申君诉说这一切。

小妾余对春申君说:"夫人现在对妾身是恨之入骨,居然明目张胆地教唆她的儿子来调戏妾身,将妾身的衣服都撕扯破了,欲行非礼,妾身因为奋力抵抗才使自己受伤。"说完就泣不成声地潸然泪下,哭得春申君更是不知所措,只能好言相劝一番。只要小妾余的哭声稍微小一点,她便要求春申君替自己做主,然后就旧戏重演,又是一番寻死觅活地假唱。对于小妾余的"遭遇",春申君这次深信不疑,一气之下,就命下人将夫人甲和儿子杀掉,然后立小妾余为相国夫人。

小妾余两次用了相同的计策--"装可怜",就把一个足智多谋的春申君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不但使自己成功地坐上了相国夫人的宝座,还斩草除根让春申君愤怒地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杀掉,可谓高明之至。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惺惺相惜,装作可怜"是多么有用的战略战术。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强势的人只能暂时压制住别人,并不能取得人心,反之,装出可怜相的人,往往能够直达人心中的某处软肋。在与高手、强势的人过招时,尤其是有求于人时,如果种种方式、方法都不能打动对方的话,不妨换一种计策,自暴难处,装出一副可怜相,以博取对方的同情心,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效。

炼就火眼金睛,烧香不要拜错佛做任何事情都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尤其是在扑朔迷离的官场中更需要居安思危,炼就火眼金睛,预测未来的变化,才能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是智者成功的法宝之一,许多勤奋的人即使付出很多努力,结果却毫无收获,只能以徒劳无益的局面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对人。

设想,你如果给送子观音烧香求财、给财神爷磕头求子,怎么可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呢?但是,有史以来,这样的"糊涂虫"不乏其例。自己的贵人和各路"神佛"都是"隐身"存在的,要准确地找到你该拜的"神佛"并不容易,所以,想成功的你,要睁大双眼、细心查访,方能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到自己的"真佛"。

萧何与刘邦都是沛县人,萧何在沛县当主吏掾,是县令的主要助手,在县政圈内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就是这个具有很高名望的萧何,却偏偏与当时还是一无所有、整天游手好闲的混混刘邦交上了朋友。萧何认为刘邦绝对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将来有朝一日肯定会出人头地,因此倾力相交。刘邦见萧何这么有名望地位的人却愿意与自己结交,当然不会拒绝,从此,二人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友。

萧何对刘邦的事情格外上心,那个时候的刘邦经常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每次犯事都是萧何替他解决。萧何觉得刘邦在政界发展很有前途,于是向县令推荐刘邦当泗水的亭长,还经常给刘邦讲解做官之道。

刘邦有一个很有名望的叫吕公的人由于得罪了权贵,举家避居到沛县,县里有名望的人都来看望吕公,吕公就请萧何来当"司仪"并负责收取贺礼。萧何为了让刘邦结识一些地方上的豪杰名士,便让刘邦也过来拜望。刘邦来了以后,没有钱作为贺礼,就谎称贺钱一万,萧何知道他没有钱也没有揭露他。吕公听说刘邦贺钱为一万,就连忙将他请入大厅内,通过谈话,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把女儿嫁给他了,萧何无意中帮刘邦娶上了媳妇。

刘邦身为泗水亭长曾经押解差役到咸阳服役,沛县的其他官员都出钱资助,别的人都拿出300钱,只有萧何拿出500钱。当时一石粟重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只值30个钱,萧何送给刘邦500钱就相当于给了他一年的伙食费,这让刘邦大为感动。

萧何的感情投资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刘邦当上了汉王以后,立即任命萧何为丞相,刘邦坐上皇位时,又封萧何为酂侯,封给他的城邑最多。很多大臣对此都不满,并对刘邦说:"我们跟随陛下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有的多达一百多战,少的也有几十战,而萧何未曾有丝毫战功,只是做一些后勤工作,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道理何在呢?"

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逐狡兔的是猎狗,而发号施令的是人,各位将军的功劳是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作用在于发号施令,是有功之人。"

封赏完毕之后,刘邦下诏议定谁的功劳最大,很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攻城略地,身受七十余伤,功劳最大,应该排名第一位。"

关内侯鄂千秋说:"这种说法不正确,曹参之功只不过是一时之功。萧何治理关中,补充军需,输送兵力,供给前线。陛下多次战败,而萧何保全关中,这是万事之功。如果没有曹参,大汉的损失不大,如果没有萧何就没有大汉的根基了。因此,萧何应该排名第一,曹参第二。"

刘邦一听这话正合心意,就赐给萧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同时,刘邦还加封萧何2000户食邑。

如此看来,萧何早期的投资得到了何止万倍的回报,这说明在官场上,要时刻擦亮自己的双眸,善于结交那些没有发迹却又有才能的人,说不定他们什么时候就能飞黄腾达,那时你就会像萧何一样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好处。

隋唐之际的封德彝就是一个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厚黑人士,每当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他都能左右逢源,成功攀附上权贵,一生得享荣华富贵。

隋炀帝的时候,封德彝在权臣杨素的手下当差,等杨素病死后,他马上投靠在权臣虞世基的门下,教他"谄顺主心",为他"密为指画"。在封德彝的"出谋划策"下,虞世基很快讨得了隋炀帝的欢心,成了隋炀帝的宠臣,而他也水涨船高,成为隋炀帝身边的大红人。封德彝是一个"有奶便是娘"的脸厚心黑之人,当隋炀帝、虞世基等人困守江都、坐以待毙的时候,他马上投靠了隋炀帝的大臣宇文化及,积极参与策划江都兵变。

封德彝为了打消宇文化及对自己的疑虑,想做一件"盖世功勋"的事,以博得新主子的赏识。隋炀帝被抓获后,封德彝认为时机来了,等不及宇文化及吩咐,就气势汹汹地走上前去,指着隋炀帝的鼻子开口欲骂,哪承想隋炀帝抢先发问道:"卿是士人,何为亦尔?"意思是:你身为一个读书人,为什么也如此趋炎附势,这么厚颜无耻呢?

封德彝此时脸还不足够厚,心还不足够黑,听到隋炀帝这样骂自己,顿时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悄然退去。但不管怎样,刚才的一幕总算给宇文化及留下了好印象,博得了他的信任。

封德彝本想在宇文化及这棵大树底下"乘凉",哪承想宇文化及这棵"大树"徒有其表,外强中干,难成大气候,于是找了个借口,转而投向宇文化及的对手--另一个大贵族李渊,走的时候还背后插了宇文化及一刀--拉着他的弟弟宇文士及一起走了。李渊素闻他的为人,见到他后连讽刺带挖苦,难听话讲了一大堆。这个时候的封德彝脸已经足够厚,听完李渊的讽刺挖苦居然毫无愧色,竟又向李渊献上对付宇文化及的"秘策"以示效忠,这一下终于打动了李渊,将他封为内史舍人。这样一来,封德彝就从隋朝的大臣变成了唐朝大臣。

封德彝这个人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而大行朝三暮四之计,只要发现对自己有利的人,他都运用各种计谋进行"搭讪",以取得对方的信任。所以,他能在数人手下做事,且得到重用,不能不说封德彝具有火眼金睛的本事,能判断出将来谁得天下,然后就在夹缝之中求生存。虽然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和基本的政治立场,更没有起码的道德观念,但是他识大局,能透过火眼金睛看见对自己有用的"佛",所以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保住身家性命和地位,这才是真正的厚黑处世之道。

刚柔并济,彼此互依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所谓"太刚则折,太弱则废"、"滴水穿石",讲的就是刚与柔之间的辩证哲学。我国古代早就对刚柔之间的关系深有研究,《道德经》中载:"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简单翻译为:天下最弱的东西,往往能够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无阻。

老子将"柔"纳入自己的三大处世理论原则之一,守柔、处弱是《老子》中的决胜之道。孔子也是"柔"的忠实支持者,据载,孔子为人温和而严肃,威严又不凶猛,庄重又安详,这是他的做人之道,也是刚柔之间的一种恰当平衡。

以上讲的都是柔能克刚,但是刚柔之间也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所谓"柔多积则刚,弱多积则强",说的就是刚柔之间相互对应、相互转换的关系。所以,处世最好的方法就是刚柔并济,彼此互依。

人生在世,饱经沧桑,当然不能至刚不柔,也不能至柔不刚,而应该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单柔无法立威,单刚不能成事,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伴,相得益彰。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典型人物,名为蔺相如。公元前229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昭襄王请赵国的惠文王到渑池相会。双方以喝酒谈话为乐,但是昭襄王仗着国富民强,就想趁机羞辱惠文王一番,所以故意让惠文王给他弹琴助兴,无奈的惠文王只好委屈自己给昭襄王弹琴一曲。一曲终了之后,昭襄王拍掌大笑,并故意大声地命令手下的史官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就说:"某年某月某日,秦赵两国大王在渑池相会饮酒,赵王为秦王弹奏一曲以助兴。"赵惠文王听了之后又气又恼,脸色通红却又无话可说。

蔺相如当时,在赵惠文王身边的蔺相如见自己的君主受了如此大的羞辱,便有心扳回面子。于是他计从心来,拿了一个缶在手中,然后走到秦昭襄王面前说道:"我听说大王对秦声很有研究,我特意给您拿来了缶,请大王也打奏一曲,让我们欣赏一下如何?"昭襄王大怒,断然地拒绝了蔺相如的请求,但是蔺相如仍旧请求,昭襄王依然不肯。于是蔺相如将缶高高举过头顶,凛然大怒地说:"请在我离大王你只有五步远的时候答应,如果大王不答应的话,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王的侍卫想要上前救驾,却被蔺相如一声大吼吓得不敢上前,因为蔺相如离秦王的距离最近,侍卫的刀剑再快,也不能比蔺相如手中的缶快。昭襄王被逼无奈,就不甘心地在缶上敲了几下,于是,蔺相如也大声地让随行的赵国史官将事情记录下来,并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赵两国大王在渑池相会饮酒,秦王为赵王击缶以助兴。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的表现帮助赵惠文王赢取了面子和尊严,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刚烈不惧,真是一个奇才,于是回国之后就重用他,将蔺相如升至上卿。这个官职比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廉颇的职位还要高,于是,廉颇就认为蔺相如只不过是个凭嘴吃饭的家伙,毫无真才实学,现在所取得的官职都是凭借着向赵惠文王献媚得来的,所以在言行举止上就对蔺相如很不客气,还公开宣称一定要找个好机会羞辱蔺相如一番。

蔺相如听到传闻之后,不但没有找廉颇的麻烦,还真像怕了廉颇似的总是到处躲着他。蔺相如的手下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以为蔺相如真像廉颇说的那样,是一位无能之辈。有一天,蔺相如的手下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于是就对蔺相如说:"我们千里迢迢跑到你的府上,抛家舍业地投到你的门下,是因为你是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觉得跟着你能干出一番事业,却没想到,你如今官越做越大,胆子却越来越小,你连廉颇的面都不敢见,我们觉得和你在一起丢人,所以,我们决定要离开你。"

蔺相如听完,说道:"你们说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手下不解地回答道:"那还用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你说我会害怕廉颇将军吗?我之所以忍让廉颇将军,正是因为有了我和廉颇将军在,秦国才不敢侵犯我们赵国,我们必须把我们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个人得失,明白吗?"蔺相如的一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于是就引出一段家喻户晓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面对秦王,该刚、该强时决不退缩,连秦王都被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所震撼,只能屈从击缶;而在国家利益面前,面对同殿大将的羞辱,他又似柔似弱,不与之正面发生冲突,而是采取避让的态度,令"对手"廉颇明白其中的缘由,折服于他的面前。正是因为他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的处世方法让他终成一代名相,载入史册。

曾国藩认为: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在处世处人时就必须刚柔并用,以圆融为做人的基本原则。

这里讲的圆融其实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它让人们懂得视情况而定,做到审时度势,凡事要掌握好余地,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也会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既不让别人看轻自己的能力,又不至于因为光芒过多而招致敌意。

同类推荐
  • 一开始,我们都显得没什么才华

    一开始,我们都显得没什么才华

    本书由淳君结合自己多年来工作、生活和成功的经验教训告诉你如何缩短梦想和现实的差异,如何在平凡中坚持,如何从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中获取灵感,如何从吃亏中成长,如何坦然面对失败,如何豁达面对人生起伏。书中,淳君用交谈的语气,毫不吝啬地披露了自己的音乐创作思路、创作时的注意点、打造早安少女组时的点滴、为了让曲子出名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推销等,告诉我们成为第一靠的并不仅仅是运气!如何缩短梦想和现实的差异,如何在平凡中坚持,如何从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中获取灵感,如何从吃亏中成长,如何坦然面对失败,如何豁达面对人生起伏?这些都由淳君通过多年来工作、生活和成功的经验教训告诉你!
  • 女人成功靠什么

    女人成功靠什么

    现在,男人不再是女人的主宰,女人早已不是男人的附庸,女人也开始渴望成功的人生,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那么,女人究竟怎样才能摒弃内外的不利因素,挖掘、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使成功不再是奢侈的梦想呢?
  • 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出路。拥有好思路,就是拥有了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最有价值的员工,在面对困难时,能破除大脑中的陈规陋习,在逆境中投入激情,大胆突破,从而找到出路,迈向成功。
  • 优雅与气质

    优雅与气质

    现代的女性把追求优雅的气质作为一种境界。一个优雅而气质十足的美丽女人,总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人,并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增添魅力。做一个优雅女人,就必须从自己的气质开始入手,真正学会从气质上包装自己,让自己的个性产生迷人的魅力。
  • 快乐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

    卡耐基生前总是建议读者把本书与《人性的优点》放在一起阅读。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性的优点》主要告诉人们克服忧虑的一些基本原则,《快乐的人生》则更多的是指导人们如何获得快乐。
热门推荐
  • 创世纪回声

    创世纪回声

    有纯粹的创作家,也有纯粹的批评家;最好既是创作家同时也是评论家。创作是创造,是一种燃烧;评论也是创造,是另一种燃烧。创作多用形象思维,评论多用逻辑思维;但是两种思维往往综合使用,不可截然分开。有生活的功底也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就可以成为作家;但是做一个评论家不仅应有生活的功底,文学的功底,还应有思想的、哲学的、美学的、历史文化的功底。
  • 缥渺苍穹录

    缥渺苍穹录

    一部似乎完全没卵用的天书,一把看起来不怎么值钱的宝剑,一个自称曾经是山大王的中年大叔,一个不知道怎么就自来熟的算命先生。天道!人道!究竟该如何抉择。机缘巧合下穿越的张巡兄弟为了各自的信念开始了神秘的修真之路。
  • 糊涂月老俏姻缘

    糊涂月老俏姻缘

    神话故事里,月老一根红线促就无数姻缘。岂料他也有糊涂的时候。是劫还是缘,一切,不可说。前世,她是钟家二小姐钟梓天,因一次在骊山瀑布沐浴,邂逅了桀骜不驯的苏将军。她小女子报仇,十天不晚。却在一次次斗争离合中爱上了那个冷面男子。恰逢实习月老在凡间巡视,有意为两人牵线;可是在姻缘谱上却将钟梓天的名字写成了钟梓夫。今生,她本是一个孤女,却不依不挠地成为当红编剧;众人只知她的冷傲神秘,却没有人走入她的世界。除了,当年不小心在瀑布遇到的莽撞少年。一次华丽的身份互换,她的世界彻底被颠覆。“墨儿,你就这么恨我?”苏旭紧紧地抓住面前的女人,他冷俊的脸上写满了苦涩。“我不想成为第二个钟梓天。”她的答案。一朝灵魂穿越,她本想冷冷地看完整个故事,可他却爱上了这个灵魂。一次隔空对白,她已泪流满面。
  • 热闹喧嚣的彪悍人生

    热闹喧嚣的彪悍人生

    所谓硬汉子,就是用拳头而非用头脑解决问题的人因为只有拳头,才能打破重重阻碍,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当然,在路上的时候,切不可错过两边明媚的风景因为对硬汉子来说,热血和柔情,都是和空气、美酒一样,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这是一个勇猛果敢的硬汉子,用拳头打出一片天地的故事这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动漫白痴,以行动力开拓人生的故事
  • 重生仙缘仙情

    重生仙缘仙情

    穿越重生,不家斗,不宅斗,不宫斗,要仙斗!灵石,符箓,妖兽,丹药,仙宝,空间……一手掌握!仙路坎坷奈何不了本尊仙缘深厚!什么?情劫深重,不配成仙?看本尊挥仙宝,放老公杀向三十三天外!
  • 铁幕

    铁幕

    带着收养的小女孩,在被遗弃的星球生存,解开万年前文明崩解之谜,横扫一切前行道路上的障碍。解救千万遗弃之民。踏上王者之路!
  • 梦后

    梦后

    在梦中相遇那一刻,便开始进入梦幻般的生活,世界。那熟悉的身影开始出现梦境的某个角落,我又开始一步一步地寻找那梦境的入口……
  • 幻影迷踪

    幻影迷踪

    本书包括四篇幻想故事,故事生动,情节曲折,文笔干净简洁,想象奇特,趣味性强,对青少年读者有一定的启发引导意义,能够引起共鸣。
  • 宠兽魔女

    宠兽魔女

    打小便听得懂兽语的她,很喜欢小动物。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动物们居住的地方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末日般的灾难发生了,而她却因与倾慕的神秘男子冥焰赌气,跟着一些熟识的动物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因此而躲过外面的灾难。却不想,遇到了传说中的仙人,并误打误撞与刚出土的冰灵之精完美的融合。于是,她平凡的一生便那么结束,千年之后,她再度复苏,一切都已经不一样……
  • 一生一世,云淡风轻

    一生一世,云淡风轻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大起大落,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没什么过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