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87000000009

第9章 善于借势,寻找人生的"跳板"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能够放低姿态,而后贤才聚之。贤才聚,而后一呼百应。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一个企业莫不如此。姜子牙发迹之前,生活在商朝国都朝歌,靠宰牛为生,甚是穷困潦倒,空有一身才华而不能遇到明君,只能做默默无闻之人。姜子牙得知周文王正欲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他觉得自己施展抱负的时候来到了,便拿起了钓鱼竿到渭水之滨垂钓,虽终日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但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真正的鱼不是河中的鱼,而是周文王。他是想考验周文王是否真正能够识才,能放下架子。

而此时的周文王也是一心在等待得到贤士的辅佐。一天,周文王要打猎,按照惯例,在出行之前,都要占卜一下凶吉,占卜的结果是:他此次出行所获的猎物并不是虎豹豺狼,而是能够辅佐他成就霸业的贤德之士。周文王甚是高兴,也自然格外留意,在出猎的时候,他果然在渭水之滨遇见了姜子牙,姜子牙深入浅出的满腹韬略使得周文王豁然开朗,他从这位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的垂钓老人身上看出了无限的智慧。于是周文王竭诚相邀,并与姜子牙同车打道回府,委以重任。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文王的事业得以大展,并开创了西周王朝300年的基业。

正是由于周文王的求贤若渴以及他的慧眼辨才才使得姜子牙一展抱负,美名也得以千古流传,同时使得周文王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于诸葛亮的故事,同样证明了一个结论: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郁郁不得志的刘备在和荆州名士司马徽的交谈中听说了"卧龙"的名字,并在司马徽和徐庶的大力推荐下决定请其出山辅佐自己。

三顾茅庐然而刘备接连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就在他第三次准备再访的时候,一直对此很不理解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说:"为了一个区区书生,竟然要大哥亲自去请,不如让我们去把他叫过来。"刘备大声斥责道:"当年周文王请姜太公的时候,亲自到渭水之滨去迎接他。文王尚且如此爱贤,我又怎么能够无礼呢?"

然而刘备为什么要"卑微"地三顾茅庐于隆中?

刘备对一个素未谋面的青年谋士如此重视,是因为局势的危急已经让他深感时不我待,他清楚自己在事业上不得志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帮他谋划全局、运筹帷幄的人,对他来说,高卧隆中的诸葛亮是他完成大业的一根救命稻草,而诸葛亮未出隆中就已经"三分天下",他将天下大局和未来之势都分析得透彻见底。因此,刘备才不惜屈尊三顾,并说出"孤得孔明,如鱼得水"的肺腑之言。对在当时既没有根据地,又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刘备来说,礼贤下士是他占据"人和"、笼络人才的唯一筹码。事实上,诸葛亮在出隆中之后,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确实是一个忠实而又聪明的军事家,他丝毫没有辜负刘备的一片苦心。

刘备用自己的"厚"换来的不仅仅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还有天下士人的归依之心,同时也换来了傲然不群的"凤雏"庞统的青睐,也换来了西川名士张松和法正的折节,最终实现了成就一番霸业的梦想。

一个君主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招揽到帮助他的人才,而招揽人才最重要的是诚意,只有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才能够让人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甘心效命。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大凡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君主,往往都是能够聚集人才并善于依靠人才之人。

1642年,明军和清军在松山展开大战,明军主将洪承畴被清军俘虏,皇太极派范文程来劝降。在当时的汉人心目中,清军是外方蛮夷,明朝是中华正统,而且当时明朝的法度极严,如果大将背叛朝廷其家属将被诛杀。因此,任凭范文程威逼利诱,洪承畴就是不肯投降。

然而,皇太极心里很清楚,如果清军想要入关建国,就必须赢得汉人的支持和信任。因此他便亲自到狱中看望洪承畴,问道:"先生在这里冷吗?"一边说着,一边脱下身上的貂裘,亲自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大为感动,遂叩头请降。

皇太极收降了洪承畴后,心中十分高兴,不仅赏赐了他大量的金银珠宝,还大摆宴席,表示庆贺。满清的将领们很不高兴地说:"皇上为何如此看重洪承畴?"皇太极说:"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刀光剑影为的是什么?"将领们说:"当然是想得到中原了。"皇太极笑道:"我们要进中原,好比瞎子走路,现在找到个带路人,我怎能不高兴?"

由此可见,礼贤下士的"厚"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周文王、刘备的礼贤下士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皇太极的求贤若渴是为了入主中原。但是一个君主如果不懂得收拢人心,那么他必然落得众叛亲离、孤军奋战的下场。

晏子曾说过:"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一个企业都是这样。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千里马,将贤才聚之,而后才能一呼百应,成就伟业。

良主善识人,方能成大器自古为君之道,在于用人;用人之首,在于识人。一个人要想坐拥天下,就必须知人善用。识人而将贤德之才纳为己用是贤明君主之为。

燕昭王燕昭王收复破败的燕国之后继位为王。他卑躬屈节,借用重金来广纳人才,希望这些招募来的人才能帮助自己完成伟业,为燕国报仇。

于是,燕昭王找到郭隗问道:"齐国将趁着我国内乱之际袭击我们,但是我燕国势单力薄,根本就不是齐国的对手,报仇暂时是不可能的,我需要有贤之士和我一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请问我要怎样做呢?"

郭隗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君主能够以人才当作自己的老师,并与之相处;成就王业的君主把人才当作自己的朋友,并与之相处;成就霸业的君主把人才当作自己的忠臣,并与之相处;而偏偏忘国之人才把真正的人才当作自己的奴婢来使唤。如果燕王能够尽早礼贤下士、善待人才,并且能够真心去接受他们每个人的教诲,那么就将会有超过您现有人才百倍的人来投奔您;如果燕王能够自己操劳在前、休息在后,积极并虚心请教于人,那么就会有能力胜过您十倍的人才来到您的身边;如果您事事都跟随他人后面,那么就只有和您一样的人来投靠您;如果您仅仅靠着桌子,拄着手杖,然后用眼睛和手指来指使人,那么投奔您的就只是供您差遣的差役罢了;如果您野蛮粗暴、滥杀无辜,抑或暴跳如雷地训斥你的臣民,那么前来投靠您的就只有唯命是从的奴才。燕王如果诚心招纳全国上下的人才,就要登门拜访他们,如果天下的人才听说燕王去拜见自己的人才,那么所有人才就一定都会来投奔燕国。"

燕昭王说:"我拜访谁合适呢?"

郭隗回答说:"我听说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想用千金去购买千里马,但是三年过去了都没有买到,国君的一个随从就请求国君说:'请您让我去买吧。'于是国君就派这个人去了,这个随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已经死了,他便用五百两黄金买回了马的骨头向国君交差。国君一见是死马的骨头就大发脾气:'我要的是活马,你却买来死马?还白白浪费了我五百两黄金。'随从回答说:'如果天下人知道国君你花五百两黄金买来死马,一定会认为您会出高价买好马,这样的话,你要的千里马一定很快就会来了。'果然,不到一年,活的千里马就送来了3匹。如今燕王如果真是求贤若渴的话,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吧。天下人一定会认为,燕王连像郭隗这样的人都能够重用,难道他们还会嫌弃燕国远在千里之外而不来吗?"

燕昭王听完郭隗的话,就立即行动起来,他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老师。于是,乐毅从魏国去了,邹衍从齐国去了,剧辛从赵国去了,天下的人才都纷纷投奔了燕国,燕昭王也确实做到了非常珍惜和尊重人才,他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28年后,燕国逐渐强盛起来,燕国的战士个个精神抖擞,全国上下也都非常支持打仗,他们把打仗看成是一件轻松自如的事情。于是燕昭王就让乐毅担任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等五国一起商讨如何讨伐齐国。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齐国惨遭失败,齐闵王逃离都城。而燕国的军队一直穷追猛打,直攻到齐国的都城临淄,在临淄,燕国军队夺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

总之,能够广纳贤臣,就必然能成就一番伟业。

王侯无种,学会识人善用王侯将相本无种,作为伯乐,要慧眼识得千里马。齐国的孟尝君养了食客几千人,这些人文能通今博古,武能斩关夺寨。当然其中也不乏鸡鸣狗盗之徒,比如搞杂耍的江湖艺人,甚至江洋大盗也混在其中,但是孟尝君不分贵贱,平等看待每一个食客,所以江湖上的人都认为孟尝君不错,也都愿意投奔他,为他出谋划策。

孟尝君一度被招到秦国去做宰相,后来孟尝君想离开秦国,但是秦国不愿意放他走,于是孟尝君被扣在秦国,脱身不得。

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是个惯偷,只要某件东西存在于世,就没有他偷不到的。于是门客们吩咐这个惯偷食客夜晚摸到秦王宫内,偷到一件价值连城的狐皮大衣。于是,孟尝君私下将这件价值连城的狐皮大衣呈献给了秦王最宠爱的妃子,并请求这个妃子向秦王说情,于是他借此最终得以脱身。

不久秦王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于是派人快马加鞭去追赶孟尝君。当时孟尝君一伙人在夜间到达了城门口,可是城门已经紧闭,根本逃不出去。千钧一发之际,食客中恰好有一个会口技的,于是他开始学鸡叫,惹得四周的雄鸡应声鸣叫起来。把关的士兵听见鸡叫以为天快要亮了,就将城门打开了,孟尝君趁机溜出了秦国,完全脱离了险境。

孟尝君孟尝君能脱离秦国,保全自己,得益于无论高官达人还是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是人才,他都能不计较地尊重。

王侯将相本无种,只要是有识之士,就都能够成为千里马,卫青就是这样一匹千里马,终被伯乐汉武帝所识得。

卫青出身非常卑微,卫青的父亲郑季只是一个很小的官吏,在平阳侯家服务。卫青的母亲是平阳侯家的婢女,后嫁到了卫家,生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女儿叫卫子夫。后卫子夫的父亲死后,其母亲与郑季私通,生下了卫青。卫青因是侯家婢女所生,从小就是平阳侯家的童奴,所以地位特别卑贱,常常被人看不起,其他孩子都把他当作奴才,而不把他当兄弟看。卫青长大后充任平阳侯的家骑,常常骑马跟着平阳公主。

有一次,卫青跟随公主进宫,一位官员看见他的相貌之后,就跟他说:"你现在贫穷,但你有贵人之相,将来必定官至封侯。"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送入宫中,皇后因嫉妒卫子夫,便暗中派人将卫青逮捕了,准备除掉,后经友人营救他才幸免于难。

汉武帝听说此事之后十分震惊,立即召见了卫青,并提拔卫青为建章监侍中。汉武帝与卫青频繁接触后,见识到了卫青的高超骑术,并且特别赏识卫青对军事理论的见解,认为卫青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于是又提拔卫青为太中大夫。

但直至公元前129年,卫青的锋芒才得以真正的展露。匈奴骑军大举进犯谷郡,汉武帝虽已经有了长期的准备,但感到单纯的抵御已经不能阻止匈奴的进犯,于是大胆起用了卫青为车骑将军。这引来了满朝文武的争议,但是出乎大家所料,抗匈之战中四路军马,唯独卫青是初次出征,其他三个将领都是汉朝的名将,结果却是其他三位名将都失败了,唯独卫青生以闪电般的速度,出其不意地直捣匈奴祭祀的圣地--龙城,打得匈奴潜逃四处,击杀了匈奴将士70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得到卫青首战告捷的消息后,立即赐卫青为关内侯,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此后,卫青也确实成为了汉朝的肱股之臣。

卫青出身卑微,但却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将才,贤明的君主汉武帝知人在前,善任在后。事实上,贤明的君主大都如汉武帝一样不为表象所迷惑,且识人善用,清朝的康熙也是这样一位明君。

康熙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皇帝,对汉族知识分子更是深爱有加,但当时满汉并不是一条心,于是康熙即位之后,首先着手于感化汉人。他收买人心,颁诏天下,"征聘宋京,以便惧用",明令地方官员大力举荐各方有才学的知识分子,但是收效甚微。

这时陕西总督鄂善向康熙推荐了关中著名学者李颐,但是李颐一直以有病为由,誓死不跟鄂善入京面见皇帝。康熙得知李颐是个人才,于是派大员们不断地看望李颐,想着等他病好了就催促他入京。但是大员们天天都到李颐家来催促,每次去的时候都见李颐卧在床上,无奈之下,大员们就直接把李颐从家里抬起直奔西安。鄂善亲自到床前多番好言相劝,试图劝服李颐,让他答应进京。李颐竟然采取了绝招,每天不饮不食,还趁人不备时用佩刀自刺,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鄂善只好将这件事禀报了康熙,但康熙似乎一点儿都没有生气,还吩咐大员们不要再这样紧逼李颐了,他决心要以德将其感化。

1730年,康熙西巡到西安,特意让督抚转达李颐,又尊崇他为当代大儒,并打算前去拜访李颐。

李颐仍旧还是老一套,以有病无法接驾为借口拒绝面见康熙,康熙帝很宽容地表示没关系。但是康熙并没有就此死心,他放风出去说要亲自到李颐府上探望其病情,这下李颐当真了,匆忙叫自己的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面见康熙,其实他的这个举动表明他已经"臣服"了。他非常佩服康熙对人才的厚重,只是觉得自己是大明的子民,是不能跪拜康熙帝的,而自己的儿子则是大清的子民,完全可以跪拜康熙帝。

康熙知道李颐不愿归顺于清朝,让儿子来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颜面,将儿子和老子分得清清楚楚也是极为妥善之举。于是康熙召见了李颐的儿子,得知李颐确实有病,就不再强人所难了,但也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康熙帝对李颐的儿子说:"你的父亲拥有一身的智慧,而且其守志可谓忠节。朕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赐予他,以此来表彰你父亲。"康熙帝并谕示巡抚,一定要妥善照顾李颐。

康熙既没有伤害李颐的尊严,也向全国人民彰显了他爱才惜才的行为。正是康熙如此的大度和珍惜人才,才使得满汉关系慢慢融合,也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欲成大事,谋"势"为先欲成大事,必先谋"势",以顺应天下之势。孙子有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欲成大事者必须谋势在先。只有审时度势,顺势因时,乘势而上,方能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面,以创造新的辉煌。

杨坚就是这样一个顺应天下潮流之势,创立自己一番事业的人。

武帝去世后,国家的忠臣被杀的杀、贬的贬,朝廷零落如同散沙。静帝宇文衍时年未满8岁,更不足为虑,而皇亲国戚及其他宗室的亲王几乎都被打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所以他们对于京师之变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虽说还有一个天元皇帝的御弟汉王宇文赞,但也只不过是一个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几番掂量布置之后,杨坚觉得诸事妥帖,遂先以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和亲作为理由,矫诏征宗室五王回京。杨坚估计他们已经在路上之时,这才为天元皇帝发丧。杨坚扶静帝宇文衍入居天台,大宴百官,新王登基,随即大赦天下,尊杨后为皇太后,其余诸后一并削发为尼。这时的杨坚官职为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节制百官。

杨坚早做了准备,便在大会天下之后,径自往正阳宫(以前的东宫,后来作为丞相府)而去。与此同时,杨坚大喊一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尽管有的跟了上来,有的人却在犹豫,但是眼见到处都是虎视眈眈、全副武装的士兵,最终也只好投靠于他,向杨坚俯首效忠了。

杨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将自己的亲信和党羽安插在各个机要部门,尤其是军事和枢要部门。在这些人中,有杨坚的姐夫窦荣定、妹夫李礼成、堂弟杨弘、家将李圆通和老部下卢贲,甚至连岳丈独孤信当年的残部、前朝北魏的宗室皇亲,杨坚都将其纳为己用。杨坚如此精心的安排为其大业得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京师的权力机构建好之后,杨坚就开始考虑如何清除剩下的异己势力了。

杨坚所采用的排除异己势力的方法是双管齐下、软硬兼施。他首先废除了天元皇帝的严酷之政,向天下施恩,以广揽人心。下令停建洛阳宫,营造了一种反对奢侈淫逸之风的气象。杨坚还恢复了曾经被禁毁的佛、道二教,允许人民出家,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深得民心。

五王进京之后,杨坚并没有要动他们的意思,而先是瞄准了毕王,当时毕王掌控京师治安、任雍州牧,杨坚对其加以谋害,杀其全家,这是杀鸡给猴看,给五位王爷来了个下马威。五王各自想着如何自保的时候,杨坚让静帝下诏,令五王入朝不趋,可以剑履上殿,五王闻讯先是一惊,后又一喜,还没缓过来神之际,杨坚又以刺杀未遂罪将赵王招和越王盛诛杀了,此时,五位王爷只剩下三位了,他们这才如梦初醒,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杨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皇位的,可见成大事者要善于谋"势",谋"势"正是为成功之树的成长造就适宜的环境的必要手段,因此必不可少。

顺风扬帆,舍小取大乘势而为,以大局为重,舍小而取大者,必能实现自己的计划。汉朝著名的开国功臣陈平,就是一位懂得"随风就势、舍小取大"之人。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驾崩,当时吕后哭得昏天暗地,但"哭而不哀"。陈平猜中了吕后希望用吕氏家族取代汉家江山的心意,为避免自己遭到牵连,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便向吕后推荐了她的3个侄子吕台、吕产、吕禄去军中任将领,即将兵权完全交于吕氏势力掌控。吕后当即心花怒放,对陈平大加赞赏,并宣诏大赦天下。随后,少帝刘恭即位,吕后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吕后临朝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吕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力量,并打算为吕氏家族诸人封王。

一次,在上朝时,吕后向右丞相王陵询问此事,王陵说:"高祖皇帝在世时,曾经和大臣们杀白马而订立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现在你要把吕姓人封王,与盟约不合。"

吕后听了,怒不可遏,又转身问陈平及周勃等重臣元老。陈平明白,此时的吕后权倾朝廷内外,与之针锋相对只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与其自取灭亡,不如暂且顺应,以待时机,于是陈平说:"高皇帝定天下,封他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称制,要把自己的亲属封王,没有什么不可以。"

事后,陈平对王陵说:"如今朝廷大权在吕氏手中,你不让她把自己的宗族封王,她可以废掉刘氏皇帝而另立吕氏皇帝,那样汉室江山还能够安然存在吗?现在她的野心大,但还没有代汉的胆子,我们应当以大局为重,暂时顺应她的意思。吕氏如此强横作恶,必然会招致朝中老臣的不满,一旦吕氏过世,吕氏的那些'王爷们'能保持长久吗?你现在顶撞了她,恐怕很快她就要报复你了。"

果然,自从自己的提议被王陵拒绝之后,吕后就对王陵恨之入骨,不久便找了个机会将王陵迁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升任陈平为右丞相,郦食其为左丞相。少了王陵的阻挠,吕后便立刻分封诸吕,共封了七王九侯。

此时,吕氏的势力已经在朝廷内形成,对汉室江山有着极大的威胁。就在吕氏家族掌控天下之时,刚刚懂事的小皇帝刘恭得知自己并非吕后亲孙,而自己的皇位是以生母惨死的代价得到的,不由在悲愤之中说出要为生母报仇的话来。此事不久便传进吕后的耳中,吕后恼羞成怒,打算将小皇帝废掉。群臣慑于吕后淫威,谁也不敢反对,陈平虽然不满,但他知道此刻还不是公开反对吕后的时候。于是在众臣的默认之下,吕后将小皇帝秘密杀害了。

刘恭被害之后,吕后又在刘氏家族中选中了恒山王刘义做皇帝,将其改名为刘弘,当然刘弘仍然没有摆脱成为傀儡的命运,朝廷的大权依旧掌握在吕后的手里,至此,吕氏的势力达到了顶点。

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去世。吕后死后,陈平就开始了积极地准备,他和周勃商议后认为推翻吕氏政权、恢复汉室江山的时机到了,于是联合刘襄、刘章一同讨伐吕氏势力,从吕氏家族手中夺取了南北军,一举消灭了诸吕,并拥立刘恒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汉文帝。

刘邦去世之后,陈平就清楚地看到了吕后的野心,但为了汉室江山的稳固,陈平忍辱负重,为日后重新控制朝政做了充足的准备。

欲成大事的人要先有长远的打算,然后服从于这个长远的打算,并不惜委曲求全、违心办事,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借冕生誉,提高自己欲成事需借冕生誉,提高自己。善于借势者能更快地成就自己。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业,仅仅靠出类拔萃的本事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能够使他的才华得以施展的平台和大环境,这样他的个人能力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但这个平台不是不请自来的,而是要抓住时机,提高自己。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后留在翰林院供职,从此以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逐渐升迁至二品官位,并最终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曾国藩升迁如此之迅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与他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曾国藩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才华之人,在翰林院期间,他就苦读积学,厚积薄发。其次,他在京城期间,很会把握有利时机,结交了许多对他有用的朋友,这不仅仅使得他在学业上有很大的进步,而且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非常善于利用人际关系,借冕生誉,使自己平步青云,这其中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穆彰阿。

穆彰阿是一个爱才之人,且在朝廷中一直受宠不衰,典乡试三次、典会试五次,大凡复试、殿试、朝考等朝廷考试,他无一不参加,所以他的门生遍布朝野。

曾国藩戊戌年会考得中之时,便与穆彰阿有了师生之谊,曾国藩遂抓住此次机遇,频繁与之来往。曾国藩确实有几分才气,且又勤奋好学,经常向穆彰阿请教各种问题,因此,他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赏识。

1843年,曾国藩参加大考,穆彰阿为总考官。当答完卷之后,穆彰阿便向曾国藩索要应试诗赋,曾国藩随即回住处将所写的诗赋工工整整地誊清,亲自送往穆府。

一天,曾国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见的谕旨,于是他连夜赶到穆彰阿家中请教。第二天被带到皇宫后,曾国藩环顾四周,发现此处并非平日里召见的地方,白白地等了半天,也没有见到皇帝,就又回到穆府。晚上,穆彰阿问曾国藩:"你在白天被带到的地方可见悬着的字幅没有?"曾国藩回答说:"没有。"穆彰阿怅然地说:"机缘可惜,可惜啊。"穆彰阿惆怅久之,最后他召来自己的奴仆,吩咐他立即拿上四百两白银到皇宫给某内监,让这位内监把曾国藩白天所待的地方的字幅抄下来,然后拿回来。穆彰阿见到了抄写回来的字幅,遂令曾国藩熟记于胸。次日觐见,皇帝问曾国藩的问题皆是墙壁上所悬的祖训,曾国藩从容地一一回答,这让皇帝大感意外,从此以后,曾国藩便受到了皇帝的赏识。

如果没有穆彰阿对曾国藩的提携和指引,曾国藩的连连跃级也许就是天方夜谭。

一代巨商胡雪岩也曾巧借势成就了自己。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小小的守门吏就可以搅乱一个小商贩的生意,让他从此没有了活路。面对这种情况,商人要把生意做下去,就必须和官吏阶层有所沟通,以争取他们的保护。胡雪岩就想到了这个策略,并大加施用。

封建官僚制度发育周期甚长,并且在其内部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官场规则:"朝中有人好做官"。于是,胡雪岩长期做跑街,与各方人士打交道,逐渐谙习了这一规则。他很明白,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必然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更少的冒险。

当胡雪岩遇到王有龄的时候,听说他要捐班盐大使,胡雪岩觉得机会来了,就为王有龄筹借了五百两银子,资助他进京拜官。王有龄得到了胡雪岩的钱之后,在官场上得到了实权,胡雪岩从王有龄那儿也得到了很多好处,生意也慢慢红火起来。

有了这一经验后,胡雪岩开始明白了顺应时势、寻找官场的保护的重要性。借着这种手段,后来,胡雪岩的生意几乎称霸于东南沿海一带。

学会借势,凸显自我学会借势,将个人的才能告知于人,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冯谖是齐国人,生活一直贫困潦倒,于是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做孟尝君门下的食客。

孟尝君就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吗?"

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

孟尝君又问:"他有什么才能吗?"

回答说:"没什么才能。"

孟尝君听后笑了笑,说道:"好吧。"

于是冯谖就被收留在了孟尝君的府下,而孟尝君其他的食客觉得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每次都只给他粗茶淡饭吃。没过多久,冯谖依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腰上的佩剑大声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

孟尝君手下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孟尝君就吩咐下去,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鱼吃。

这之后没过多久,冯谖又依靠着柱子,弹着剑大声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

左右的人都笑话他,于是又把这话带给了孟尝君。孟尝君又吩咐下去,照别的食客那样给他备车。于是冯谖就坐上了车子,拿起他的宝剑去拜访朋友,并常常说:"孟尝君待我像客人一样!"

又过了一阵子,冯谖再一次弹起他的剑,大声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这引起了左右人的讨厌,他们觉得冯谖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这事之后就问下面的人:"冯谖有亲属吗?"下人回答说:"家中有一位老母。"于是孟尝君派人给冯谖的母亲送去了吃的和用的东西,送去的东西足以使他的母亲不再感到清贫。

从此之后,冯谖就不再弹铗而唱了。

孟尝君的食客有三等,自然会有三种不同的待遇,初做食客的冯谖当然是最低的一等。冯谖知道自己有才能,但是不被孟尝君所重用,所以他再三弹铗,以引起孟尝君的注意,当然三次他都能够如愿以偿。

如愿以偿的冯谖真是一位"无所长"之人吗?

一次,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食客:"谁能代我去薛地收债?"于是冯谖在记事本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很自信地签上一个"能"字。

孟尝君见了名字之后感到很惊讶,问:"这是何许人士?"左右的人就说:"就是那位常唱'长铗归来'的人啊。"

孟尝君笑道:"果真是位有才能之人啊,是我亏待了他,还不曾见过他人呢!"于是孟尝君立即派人请冯谖来见。

见到冯谖,孟尝君当面赔礼道:"烦琐之事搞得我精疲力竭,处处忧虑搅得我心烦意乱,加之我又懦弱无能,整天埋头于国家大事之中,以至于怠慢疏忽了您,可是您丝毫都不责怪,倒愿意前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这样吗?"

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他套好了车马,载上契约票据,整装待行。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需要买什么回来呢?"

孟尝君说:"您就看着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后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都聚到了一块儿核验契据。契据核验完毕之后,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都赏赐给了欠债人,并当着百姓的面把所有的债券都烧掉了,百姓们见状都高呼"万岁"。

担着假借之名,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地直奔齐都。孟尝君见冯谖回来得如此迅速,感到十分惊讶,就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会见冯谖。

孟尝君问道:"债都收完了吗?回来得这么迅速?"

冯谖说:"都收完了。"

孟尝君问:"买什么回来了?"

冯谖回答道:"您曾经说'看我家缺什么',我就私下考虑了一下,您府中积满了黄金白银、珍珠宝贝,家中马房的猎狗、骏马也多得很,后庭美女如云,算下来您家里所缺的就只有'仁义'罢了,所以我将这些债款为您买下了'仁义'。"

孟尝君问:"这买'仁义'是怎么回事?"

冯谖道:"现在您有的不过是一块小小的薛地,但是如果您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只是借以商贾之道向百姓牟利,这怎么能行呢?因此我擅自假借您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全部都赏赐给了百姓,顺便也烧掉了契据,薛地的百姓都高声欢呼'万岁',我就是这样为您买来的仁义。"

孟尝君听后虽然有些不快,但还是说:"嗯,先生,算了吧。"

这样过了一年,有一天,齐闵王突然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来用。"

孟尝君只好回到了他的领地薛地。在孟尝君到薛地还差百里之时,就见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的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激动地说:"您为我买的'仁义',今天我看到了。"

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尚知道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难,现在您只有一个洞,因此您尚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另外两个洞吧。"

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冯谖五十辆车子,五百两黄金。冯谖带上这些一并前往魏国,到了魏国,他就对魏惠王说:"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了,现在如果哪位诸侯先得到他的话,便可以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起来。"

魏惠王听完之后,就把相位给空了出来,让原来的相国担任上将军,还特意派了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齐国请孟尝君。

冯谖立即驱车赶在魏惠王的使者之前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已经是很贵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也算得上是显贵的使节了。我想齐国的君臣大概也听说这事了吧,但是对于这些聘礼您要坚决推辞。"

结果,魏国的使臣往返三次,但都遭到了孟尝君的坚决推辞。

齐闵王听到这一消息后,果然大为震惊,于是急忙派遣太傅拿着黄金千斤,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着的豪华车子,同时还带上了一把佩剑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都是寡人的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的报应,寡人听信了身边阿谀逢迎之臣的谗言而得罪于您,寡人是不值得得到您的帮助的,但是希望您念及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到国都来帮助寡人一起治理国事吧。"

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您向齐王请求在薛地为先王建立一座宗庙。"

孟尝君向齐王请求,齐王果然照办了。

待宗庙建成之时,冯谖回报孟尝君道:"现在三个洞都已经营造好了,这时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之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跟冯谖的精心策划有很大的关系!

冯谖的三弹三求旨在凸显自己,希望得到孟尝君的重用。贫民出身的冯谖深知百姓的疾苦,毅然焚卷市义,为孟尝君赢得了民心,也为他预留了退路,此乃一窟;冯谖借助诸侯之间的矛盾以及争夺贤德之才的行为保全了孟尝君在齐国的相位,此乃二窟;在薛地建宗庙,借以宗庙之重巩固了孟尝君自己的封地,此乃三窟。冯谖为孟尝君求得三窟,也更加凸显了自己的才华,使自己成为孟尝君的得力助手,可见冯谖确实是一位大将之才。

很多事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要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乘势而为,要善于借势、借力来营造对自己有利的氛围,凸显自己,为自己铺就成功之路。

借鸡孵卵,为自己增值借鸡孵卵,借用他人的名气作为自己的敲门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原本很难办的事情有了柳暗花明的那一刻。《兵经百篇》中讲:"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鲜军将则借敌之军将,不可智谋则借敌之智谋......"总之,兵战强调要善于借敌之势,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孤独奋战难以取得大的成就。同样的,欲成就大事者要学会善于借用他人的名气、财力和智谋等为我所用,为自己办事,这样才会更加容易取胜,否则不仅劳累,甚至还会事倍功半,很难达到成功。

唐代京城中有一位窦公,他头脑聪明,特别善于理财,但是由于他没有什么资本,所以很难大展才华,无奈之下,他只有从小处着手开始赚钱。

窦公时常在京城里四处闲逛,以求能够找到可以赚钱的门路。一日他来到郊外,见青山绿水,风景极为优美,正沉浸在美景之中的窦公突然之间发现了一座大宅院,向过路的人打听后,才知道这原来是一位宦官的外宅。他来到这座宅院的后花园墙外,但见一个水塘,塘中水清澈见底,塘与小河相连,既有水进,又有水出,但好似闲置无人管理,水塘外面显得有点零乱肮脏。

思考之后,计上心头,窦公拍一下脑袋:财路来了。

水塘的主人觉得那是一块不中用的闲地,所以窦公得以以极低的价钱将它买到了手,他又凑了一些钱,在水塘边砌起了石岸,将水塘里的进出水道疏通了,并且在水塘里种上莲藕,喂养了金鱼,在水塘的外围也围上篱笆,种上玫瑰。

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那个权臣休假在家,于闲逛中闻到了花香,却不见花影,到花园后一看,顿感惬意。窦公知道鱼儿上钩了,便立即将水塘大大方方地奉送给了这位宦官。

这样一来,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一天,窦公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故意谈起自己想到江南走一趟,权臣忙说:"这样吧,我给你写上几封信,让地方官吏多加照应,或许对你有一些帮助。"

窦公带着这几封信,往来于几个州县做他的生意,他所经手的货物大多都是贱买贵卖,又有地方官府给撑腰,没几年的工夫便赚了大把大把的钱。江南逛得久了,就又回到京师,他找到了看中已久的皇宫东南处的一大片低洼地。这块地由于地势低洼,价格并不是很贵,窦公将其买到手,又雇人从邻近的高一些的地段挖土来填平这片洼地。窦公计划着在这上面建造一座驿馆,极力模仿不同国家的房舍形式来建造,以便专门用来接待往来的外国商人。

这个驿馆刚一开张便宾客盈门,连那些遣唐使们也乐意来往。这边生意红火的同时,他又辟出一条街来,在驿馆的附近引来了很多人投资建妓馆、赌场甚至杂耍场,使这条街道成了"长安第一游乐街",日日夜夜游人爆满。

不出几年,窦公挣的钱就数不胜数,成了名副其实的富翁。

窦公看似亏了血本,把水塘送给了权臣,却获得了更大的资源,那就是权臣的人脉资源,这为他开通了一条康庄大道,之后窦公借权臣之势,贱买贵卖,江南的生意一派红火,这一切无疑是因为窦公很有远见所致。

回到京师,窦公的生意更是无往不胜。驿馆的强大靠山就是皇宫,地理上有优势,窦公又看准了这里过往的外国人特别多,于是建造了别具一格的驿馆,后来又借人气建起了妓馆、赌场等,形成了"长安第一游乐街"。

窦公借助他人的势力,以正当的渠道,取得了正当的利益,从而施展出了他的才华和抱负,而有些人也会从旁门左道中获益。

晚清时期,左宗棠任军机大臣之时,他的一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做候补知县多年也没有得到实权。

黄兰阶见他人都有大官们给写的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的时候与左宗棠很要好,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门路,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分外激动,但是当黄兰阶表示希望左宗棠帮他写一封推荐信给福建总督之时,左宗棠立刻就变了脸,两三句就把黄兰阶给打发走了。

被轰走的黄兰阶又气又恨,为散心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去了。无意间,他看到一个小店的老板在临摹左宗棠的字体,走向前细看后发现异常逼真,几乎分不出彼此来,他灵机一动就想出一条妙计。

于是,黄兰阶请店主为他写把扇子,并落上款,然后黄兰阶就得意扬扬地摇着扇子回到了福建。

这天,黄兰阶去参见总督,他手摇着把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黄兰阶摇着把扇子,觉得奇怪就问黄兰阶:"外面还热吗?都立秋了,老兄怎么还拿着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故意把扇子再晃一晃,说:"还真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是太热,只是这把扇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扇是我此次进京之后左宗棠大人亲自送给我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此言一出,着实让总督大为吃惊:本以为这姓黄的并没有什么后台,所以一直把他给空下来了,不想他还真有这么一个大后台。这左宗棠可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啊,如果他做出来什么不好的事情,左宗棠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上一句半句不就要了他的脑袋吗?

总督借过黄兰阶的扇子细看,发现确实是左宗棠的笔迹,就将扇子还给黄兰阶,自己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量此事。

没过多久,黄兰阶被正式任命为知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黄兰阶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以一把假扇子骗过了总督,从而获得了知县的官职,这确实是棋高一招的点子。虽然说欺世盗名、瞒天过海不宜提倡,但是适时用于正当渠道,为自己添加筹码,也不失为一个方法。

借鸡孵卵,用他人的名气作为自己的敲门砖,会使原本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柳暗花明,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顺水推舟,学会巧做人情曾国藩说:"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你两分面子。"所以顺水推舟,既可保全他人的面子,又可巧送人情,给自己增分。三国时期,吴国李衡担任丹阳太守之职时,曾因为很多事情而多次公然对琅琊王有所冒犯,无论妻子怎么劝阻他,李衡都听不进去。不久,琅琊王即位为王,李衡既担心又害怕,惶惶不可终日。

李衡的妻子是个很有计谋的女人,就对他说:"琅琊王刚即位,肯定希望举国上下都对他有个好印象,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一定不会因为私人怨恨杀了你的。所以,你不如主动请罪,并向琅琊王呈上你的奏章,将你以前的各种罪过和过失一一写上,向琅琊王请求惩罚。这么一来,或许他反而会饶恕你。"李衡觉得妻子说的话在理,就按照妻子所说的去做了。

果然,琅琊王下诏说:"丹阳太守李衡因为过去一些小事情上的恩恩怨怨而自责入狱,不过既然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念及李衡诚恳的态度,还是派他回丹阳郡去做一个好太守吧。"

就这样,李衡安然回到丹阳,继续做他的太守。

李衡妻子的计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她识破了琅琊王在非常时期一定特别希望在民间标榜其如何宽宏大量和施以仁政的心机,便顺水推舟,既成全了琅琊王的愿望,奉上了自己的人情,更救得了丈夫的性命。

顺水推舟,巧送人情,可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以打得圆场,化解矛盾,平息风波。

清朝末年,陈树屏任江夏知县,当时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同僚谭继询关系不和,但陈树屏能巧妙处理,两头不得罪。

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之洞、谭继询二人和其他一些官员。座谈之中,有人提及江面宽窄的问题,谭继询说有五里三分,而张之洞却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开始争执起来,谁也不肯让对方,宴席上的气氛顿时分外紧张。

陈树屏知道张之洞与谭继询素来不和,这次不过是他俩借题发挥而已,虽对此很不满,但自己作为东道主又不便扫了大家的兴致。正在犹豫间,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手上前去,言辞颇为谦虚地说:"江面水涨之时就宽到七里三分,潮落之时便只有五里三分。张督抚言指涨潮,而抚军大人所说则是指落潮。所以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又有什么可值得争论的呢?"

张之洞和谭继询本来就是信口胡说,故意挑衅,结果弄得两人都下不了台面,而经陈树屏这么有趣地圆场,巧妙地处理,这两人都不再争执,既保全了两人的面子,也没有扫官员们的兴致,两人觉得很开心。

为官之人,若学会顺水推舟,能够面面俱到,总能得到更多的人气。单道台也是这样一个圆滑之人。

晚清时期,湖南有个官员叫单道台,为人十分圆滑,办起事来也是面面俱到,所以当地的大小官员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一年,一个到中国来游历的外国人在集市上买东西,孩子们从来就没有见过洋人,于是都尾随着他看。洋人见状非常愤怒,拿来棍子就驱赶那些孩子们,其中一个孩子躲闪不及,被打中了太阳穴,没过多久便死了。

死了孩子的父母当然不肯罢休,愤怒中也不怕洋人了,当即便要扭住那个外国人。外国人见状,举起棍子又是一通乱打,结果打伤了围观的人,这下更是激怒了在场所有的人。出于公愤,大家一齐而上,活捉了那个外国人,拿起绳子便将他捆起来,直接送衙门了。

这件事人命关天,而且犯案之人又是一个外国人,官员们感到非常棘手,怕弄不好会两头都不落好。

后来单道台将此案接手,有着丰富办案经验的他不愧是官场老手,马上就上演了一场卖乖的绝活。

单道台认为湖南富商特别多,而且此地民风开放,如果办得不妥,富商肯定会聚集起来闹事,或者聚众为难外国人。倘若到那个时候被外国领事们知道了此事,再想处治这个外国人是做不到的,而不处治会将自己置于险地,不如先将官场上的为难之事告诉富商们,并请他们出来帮助官场伸张正义,只要富商、百姓们都公然愤怒,并一同出面与外国领事们强硬起来,形成僵持的局面,外国领事们看见这引起了老百姓的愤怒,必然就会害怕了。这样,等这边的事情都闹腾起来的时候,官府再出面来说服老百姓,让百姓不要再闹下去,而同时,外国领事见官府出面压服了老百姓,替他们解了围,也会感谢官府。如此一来,单道台顺水推舟,就可落得两边欢喜,而且还得了人情。

主意已定,单道台马上行动起来,他先是拜会了几个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们尽心尽力与领事馆争辩,为百姓说理,为中国人争气,倘若争赢了,他们不仅为老百姓申了冤,而且为国家争得了面子。此话一传扬出去,百姓都说单道台是一个好官,他在极力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拜会完乡绅、富豪们,他又来到领事馆,说倘若这个案子判轻了,肯定会引起老百姓的不服。外国领事见状,又看着外面聚集的人群,果真感到有些害怕。单道台又说:"领事们也不必太害怕,只要这个案子判决适当,我们官府会竭尽所能地去说服老百姓,不会让他们滋事的。"

案子就这么判了下来,虽然是虎头蛇尾,但单道台却是多面都得到了好处:大人们夸他案子处理得好,领事们心存感激于他,而乡绅、富豪们也认为他是在维护老百姓,为国争光了。

单道台顺水推舟,两头卖乖,巧送人情,他主动地迎合了双方心理,巧妙地为重重矛盾圆场,落得两头好。

总之,适时机而巧送人情,顺水推舟,可以使自己落得皆大欢喜的结局。

同类推荐
  • 素质的打造(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素质的打造(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有些人将旅行视为生活,有些人的生活就是旅行。生活在京都的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旅行,每天都在发现。曾几何时,我们都被庸庸碌碌的生活磨损了敏锐的感性,忘记了这世界的许多美好。偶尔沉淀下来,想写下一点什么,才发现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将每天见到的事物记下,或摄影、或涂鸦,一把茶壶、一扇窗,点滴记下,都是生活。生活的味道就此氤氲地发散。
  •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内容简介:有的人,也许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不得人缘,屡遭人忌;有的人,也许刚正不阿,品德高尚,却常遭暗算;有的人,也许勤奋努力,满腔热忱,。却不被赏识,郁郁终生……你可以说,他们对为人处世缺乏了解;也可以说,他们在办事求人方面缺乏手段;还可以说,他们的人生经营得很失败。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是不成熟的人,这种人不但在社会上吃不开、行不通、玩不转,而且还会时时受掣肘,处处碰霉头。即便是那些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如果不通达人情世故,最终也将难成其事。
  • 商脉

    商脉

    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打造成功的商场成就的所有因素当中,专业知识仅占15%,而其余的85%几乎都取决于“商脉”的应用。商脉,指的是是商业交流中的人际关系网,它是人际关系在商场上的具体表现。本书是一本最简单易学的商业人脉学宝典,也是一部活用商业脉络的黄金法则,让你今天的商脉,变成明天的钱脉。
  • 职场新人五年32律

    职场新人五年32律

    本书介绍了职场新人三十二律,内容包括:“忘记过去,从‘新’开始”、“唯有埋头,才能出头”、“认识自己,择‘擅’”而从、“行走职场,微笑是最好的名片”等。
  • 中庸处世智慧

    中庸处世智慧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内核,在为人处世上,中庸思想的实用性在历史上没有任何思想可以取代。本书“千年智慧枕边书”,以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庸的处世智慧,处世、办事、说话、心态、做人,正如港澳台频道风云人物李嘉诚所言,“人有五商(智商、情商、财商、逆商、心商),若想人生成功,须五商俱备。在我看来,五商无一不可从《中庸》中获益。”让我们重拾我们固有的智慧,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
热门推荐
  • 狂暴医生

    狂暴医生

    一个可以控制细胞的狂暴医生。龙入都市,你敢抢我医经,我敢灭你满门!谁说医生打架不行?控制你细胞,分分钟钟秒杀你!
  • 拉克萨斯你别跑

    拉克萨斯你别跑

    时空猎人可能是一个动画片也可能是一个小说,但爱兰的时空猎人不是哦穿越到妖精的尾巴世界的神之子爱兰迪露偏偏爱上了贵公子拉克萨斯当好不容易所出自己心里别了好久的那句话后,却遭到的拉克萨斯的拒绝,拉克萨斯你个傲娇,为神马不说出自己的心里想法···结果如和呢?
  • 她们为复仇归来

    她们为复仇归来

    她们曾经是名门千金,曾经的活泼可爱直到现在的冷酷无情,为了复仇她们踏上了「毒亡岛」进行魔鬼训练,十年之后她们为复仇而归,她们创造了世界第一大宫'玄灵宫'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冷酷嗜血的杀手。她们来到樱爵学院开始实施复仇计划却不曾想遇见了他们慢慢的陷入到爱情的漩涡中。
  • 夕风媛阳

    夕风媛阳

    阳曦:我等你,只要你需要,我就在。林媛:三年里,你依旧是如风般霸道,时光荏苒,我学会了抵挡。阳莹:如果说我错了,我错在青春不长我却浪费了最好年华,如果说你错了,你错在把青春的某个篇章当成了你人生的一大半。其实青春无谓谁对谁错,真的顾风:你说我是你望尘莫及的美好,而你却是我到不了的天堂。
  • 心态的激励(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心态的激励(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开掘心理,发挥潜能,追求人生的最大成功和幸福,这就是全面推出这套书的主旨。前言马斯洛指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自己,你的成功、健康、财富全靠你如何应用你看不见的法宝——积极心态。成功是由那些抱有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并由那些以积极心态努力不懈的人所保持。心态能使你成功也能使你失败,不要因为你的心态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可悲的失败者。同一件事抱有两种不同的心态其结果则相反,心态决定人的命运。
  • EXO姜生

    EXO姜生

    我叫姜生,我是杀手。柠檬新小说,望支持。扣扣;1250540504EXOWEAREONE
  • 百变妖锋

    百变妖锋

    一个神奇的优盘让一个业余球员变成了集因扎吉的抢点,梅西的过人,罗纳尔迪尼奥的想象力,巴蒂斯图塔的爆射,克洛泽的头球于一身的百变妖锋。百变妖锋书友群:336837432百变妖锋铁杆群:118285871
  • 80后少妇艰难创业记

    80后少妇艰难创业记

    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成家立业,所谓成家立业就是先成家后立业,那么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先成家生育后再立业呢?每当看到招聘启事里要求“女,未婚”等字眼我就觉得特别讽刺,都说男女平等,怎么一则招聘启事就显出了不一般呢?那我就偏不走寻常路,一定要证明我们女人也行。人这一生挺奇怪的,当我们回头看看的时候,有几个能心安理得的告诉大家:“我能够为我之前所犯的错误买单,之前我犯的错误我不后悔!”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如果我认识如此有担当的人的话,那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他的。虚拟的小说写得多了,今天突然大脑开窍想要写点儿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情,其实我知道太现实的文字没人爱看,好吧,也让我任性一次吧!
  • 孤红之月

    孤红之月

    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乱世多离别,侠客以武犯禁,有人建城于沧海之上,有人搬山于云端之间,有人镇守一国,永世不坠,有人写史于幽阁之中,俯瞰人世间,超凡脱俗,可还有的人偏偏不喜欢那些超凡脱俗的人,胸怀天下的世子,仗剑天下的侠客,再次把这乱世搅了个天翻地覆……
  • 人族昌盛

    人族昌盛

    阳星闪耀万古,月星归宁寰宇,荧惑守心,星核耀星宇,九星归一。,祖星可盛。人族的成长向来是一步血泪史,多少万古人杰喋血苍穹,多少惊才艳艳人族圣者铺骨寰宇,只为人族万古长青。上古万族归流寰宇,人族千古灾难复始,上古人族势弱,万族以人为食,这个残酷的时代,是昌盛长青还是毁灭。宿命不过只是不够强大,轮回只不过是骗局。这寰宇终究还是存留不下来,我人族终究不是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