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89100000012

第12章 寺院的功能及其建设第

寺院,是佛教的“硬件”,为佛教面向社会的窗口,其建设对佛教建设而言,至为重要。

寺院的来由和沿革

佛教创立之后,随僧团之扩大、信众之供养,佛陀及其出家弟子们起先那种以天地为庐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条件,有了改变,建起了名为“僧伽蓝”(梵语Sanghsrama)的固定居止处所。僧伽蓝意译“众园”、“僧院”,指众僧居住办道的园苑庭院,从房舍的角度亦名“精舍”,意谓精进修行者所居宅舍。由给孤独长者施建的祗树给孤独园,和迦兰陀长者、频婆娑罗王施造的竹林精舍,为佛世的两大伽蓝,佛陀于中说法多年。《十诵律》卷五云:

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坊舍故。

佛听许众僧接受布施的地基园苑,营造伽蓝,并制定了营造伽蓝的基本法则。佛弟子如大迦叶尊者等,皆亲自带头建造僧舍。当时的僧伽蓝,只是众僧集体居止修行的处所,其建筑主要有僧房,讲堂、食堂、浴室等,并无佛殿、佛像之设,仅殿廊壁上画有五趣生死轮、佛本生故事、大神变、执杖夜叉等图,以警策行者,与外道作为祭祀处所的天祠、神庙性质颇为不同。除大伽蓝外,还有小型的兰若(Aranya),须建于离村落一拘卢舍半(约三里许)的僻静地方,为少数或个别僧尼修行之处。在山林中开凿的石窟伽蓝,早期也只有禅窟,中间大厅为僧众集会行之处,两边排列僧房。

佛陀灭度后,尤其是大乘盛行后,印度僧伽蓝中才有了佛像之设,石窟中也出现了造有佛像、供人瞻礼的礼拜窟,具有了“浮屠祠”和僧居两种职能,然所供佛像,早期仅为释迦牟尼佛。南传佛寺至今尚基本保留着早期印度僧伽蓝的风貌。在国王臣民的虔诚供养下,佛教盛期的印度僧伽蓝,规模宏大,建筑壮观精美,如著名的那烂陀寺,居僧恒达万人,不但是修行的大道场,而且是国际性的佛教高级学府。

佛教入华之初,因汉明帝敕命馆白马驮经东来传教的摩腾、法兰二尊者于鸿胪寺(朝廷接待外宾的机构),后于洛阳雍门外别建寺以居之,后世沿袭, 遂称僧居为“寺”,又称为“院”,为梵文罗摩(rama)意译。西晋以来,随佛教之盛传,寺塔石窟纷纷建立,渐遍布神州大地,至佛教盛极的南北朝,北方佛寺在北魏末达三万余所,南方佛寺在萧梁达二千八百余所,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仅举其著名者而言。北魏洛阳永宁寺的宏伟壮丽,曾令天竺来的菩提达摩大师叹为希有,赞赏终日。唐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禅宗僧居,称“丛林”,当时丛林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寮舍等建筑,不设佛殿,与佛世僧伽蓝的风格最为相近,并适应中土国情民俗,建立了农禅并举的制度。

宋代以来,丛林寺院逐渐形成诸宗大体一致的规制格局。寺院主体建筑一般按照“川”字形布列,包括供佛、菩萨、护法神像的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又称大悲坛)、地藏殿、伽蓝殿,安置法宝藏经的藏经楼或毗卢阁,供祖师的祖师殿、影堂、罗汉堂,供讲经说法、集会、坐禅、传戒用的法堂、禅堂、念佛堂、学戒堂,供僧众起居、接待用的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客堂、斋堂、僧寮、客寮、延寿堂(养老之处),藏舍利、骨灰的佛塔、塔院、海会塔,置钟鼓的钟楼、鼓楼,及放生池、莲池、亭台园林等。明代以来,最常见的“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一直沿袭至今,形成集信众礼拜游观场所、僧俗学修道场及园林佛塔等于一体的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佛教设施。藏传佛教的寺院,规模更为宏大,如甘孜的噶陀寺,最盛时集僧达十三万人之多。藏传佛寺中还多设有僧伽教育,印经造像、医疗等机构。中国佛寺适应中国社会条件,在人们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寺院的社会功能

佛寺的主要社会功能,大略有宗教、文化、福利三大方面。

首先,就宗教方面来说,佛寺为弘扬佛法、进行社会教化、满足民众精神需要,及僧俗佛徒修学佛法的道场。寺院以其巍峨壮观的殿堂,悲智双融的佛菩萨像,庄严富丽的法器供具,浩瀚的藏经及柱壁门楹上随处可见的经文、楹联,僧尼清净离欲的生活方式和威仪风度,向人们直观地展现出三宝的形象与佛教的基本教旨教风,在观瞻者心识中留下对佛法僧的深刻印象。寺院,实为住持三宝的实物性表征,为瞻望佛国净土的窗口。中国人受三归五戒的佛弟子未必很多,但直到如今,一生未曾到佛寺观瞻游览者,恐怕没有多少。作为瞻礼祈祷的投诚之地,佛寺首先提供了满足广大民众最迫切的宗教需要的实体。朝山拜佛,拈香祈愿,是比三皈五戒的佛教圈子大得多的广大民众信仰佛教的基本方式。这种低层次的信仰,尽管带有中国传统多神崇祀的气味,其正面的教化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观瞻礼拜,祈祷供养,即使是出于某种世俗的功利目的,也起码能使人放松心理负担,获得精神安慰,受佛菩萨形象的熏染,心灵得到净化,并积集了福智资粮,种下了成佛种子。《法华经》卷一偈云: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礼拜供养,功德更不可思议。佛寺,经像给予民众的这种究竟利益,及安定人心,净化人心的社会教化作用,不是短浅的经济眼光所能衡量的。佛寺作为住持僧宝居止之处,自然成为佛教法事活动和弘扬佛法的中心,成为联系佛教与民众的枢纽。讲经说法、举办法会集体念佛参禅等学修活动,从来都在寺院中进行。佛寺还是培育弘法人才的学府,无数高僧大德,都是在寺院的洪炉中冶炼,成长为人天师表。诸宗之学,无不诞生于寺院,多数佛学撰述,都出于寺院中的高僧之手,寺院实际上也是历代佛学研究的机构。

其次,从文化方面来看,寺院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在文物保管、旅游观光、图书收藏、外交、文艺、园林、医疗、武术等多个方面,都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中国大型佛寺多建于通都大邑、名山胜地,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寺院装扮祖国山河,点缀名山胜景,是具有极高游赏价值,是丰富文化内涵的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那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塔影、暮鼓晨钟,与历代僧人精心培植的园林花木相辉映,与自然景观结合为一体,提供给人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清净境界,所谓“僧寺无尘意自清”,使人在赏心悦目中默受佛光法雨的沐浴熏陶,得到清凉安稳。自古以来,游观佛寺,为雅俗相共的高级享受,唐人“偶来萧寺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诗句,道出了人们游赏佛寺所得的受用。中国佛寺,几乎无不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无不是文物古迹(日语名为“文化财”),而且集古建筑、园林、雕塑、碑碣、书画,楹联、题咏、图书等为一体,实为宗教胜地。博物馆、文物馆、艺术馆、园林的综合体,较之现代新建的那些单纯游乐的园林亭台,无疑要有高得多的文化价值、游览价值,对开展旅游事业,极为重要。多好的自然景观,一缺了佛寺的点缀,便如同一个美丽的物品不具装饰及内在美,吸引力便会降低许多。综合了文物、图书、园林、艺术、佛事活动、僧宝于一体的佛寺,是保存、传续东方传统文化精华的最为牢固的基地。即便仅从游览观光而言,也能给予人多方面的传统文化熏陶,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课堂。宋儒当年观佛寺钟鼓齐鸣,梵呗清幽,僧众威仪整肃,进退有序,赞叹“三代礼乐,尽在于斯”,从而激发他们复兴先秦儒学。现代人游观佛寺,起码应能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甚而激发有识者继承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文明礼乐的信愿。

第三,就社会福利事业而言,中国佛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福利设施。依大乘利乐众生的精神,隋唐时代的佛寺,曾设有救济养护贫病孤弱的悲田院、养病坊,和积集佛教净财的“无尽藏”(一种佛教银行)。佛寺曾收留保护过各种难民,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隋文帝、武则天、唐宣宗、明太祖等帝王,即位前皆曾寄迹于佛寺。佛寺还成为贫士寒儒读书治学的处所,古来不少名人,如刘勰、范仲淹等,都曾读书于佛寺,不少名篇巨制就是他们在寺院中写成。饥馑年月,佛寺还往往施粥施药,赈济灾民。近代以来,佛寺开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传统进一步得到发扬,不少寺院曾办过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等。

此外,中国佛寺还是一种生产机构。1949年以后,农禅结合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寺院一般都经营工、农、林业等生产,近十年来又有开办素餐馆、茶馆、旅馆、法物流通处、旅游服务部等,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佛寺护山育林的成绩,更是显而易见。

具有多方面有益于社会的功能,积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图书、艺术品的佛寺,自属佛教和全社会的宝贵财产,应受到珍惜爱护。然而,在十年浩劫中,多数佛寺遭受劫难,经像、文物被毁坏,殿堂被占,仅在文物方面的损失,即须以亿万计,至于人们精神上所受的损伤、社会所受的污染,更是殃及后代。但愿这种宗教的、文化的、精神的劫难,永远再不会出现。

关于寺院建设的刍议

破坏容易建设难。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以来,恢复佛教的首要工作,自然是修复寺庙。在社会经济还不太发达,并有诸多人为障难的情况下,恢复“文革”前的旧观,殊非易事。近十年以来,佛教界老一辈大德的精力,可以说主要用于修复寺院。他们的热忱和辛劳,是很值得赞叹的,成绩也相当可观,多数名刹祖庭,已修复一新或正在修复中。全国现有佛寺已达万余所,在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常开展佛事活动、培育僧才、保护文物,旅游观光、外事活动等方面,正在日益显示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根据传统和国情时势,寺院为住持正法、弘扬佛法,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又为各级佛协的所在地,其地位在今天益显重要。寺院能否在设施、建制、道风等各方面建设成功,成为佛教徒和社会人士心目中的法城净土,是中国佛教能否振兴的关键。寺院肩负的重任,要求寺院的建设、主持者,必须以智能眼审视佛教传统和时势人心,根据弘扬佛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需要,树立寺院建设的正确主导思想。笔者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以供当事者参考。

寺院建设的基本原则,大略有两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应机弘法。传统必先继承,名山祖庭应基本依旧制修复,在建筑风格、园林规划、佛像塑画等方面,宜古香古色,保护佛寺的文物价值,造成一种古而常新、清净脱俗的梵刹气氛。现代化的建筑、商业性的设施,应尽量置于正院之外。旅游观光的寺院,须努力维持秩序,严禁男喧女闹、喝酒抽烟、播放靡靡之音,保持庄严清净。还须从应机弘法的需要出发,对传统寺院格局巧作取舍,增加必要的新设施。一所能适应新时代弘法需要的寺院,应具备四个中心的设施和功能。

一、四众学修的中心

今天的寺院,再不仅是出家众居止修道的场所,而应是僧俗四众学修佛法的中心。据此,殿堂寮舍的建造、布局和佛像的塑画,应本诸佛世和唐代禅宗丛林的原则,主要满足修学的需要,佛殿、佛像可适当减少、集中,罗汉堂、伽蓝殿等可以不设,中小佛寺以一大殿集中供三方佛、四大菩萨、十六罗汉即可。佛菩萨像宁可少,但须塑画精良,符合法度,这是佛寺修建中画龙点睛之一着。法堂、禅堂、客寮等为僧俗修学服务的殿堂寮舍,应予扩大,客寮、僧舍,不妨用西式楼房,建于正院之侧,客寮与僧舍,男居与女居分开。坐禅打七应成为寺院最重要的修持活动,因修禅者根机不等,禅堂应不止于一处,还应有小型禅室及个人闭关之关房。藏经楼下,应设有佛教图书馆、阅览室以方便四众阅读。还应辟有供四众交流学修心得的会议室、佛学咨询室、复印室等。

二、佛教教育的中心

开展佛教教育,提高广大佛教徒的佛学水平,培养弘法人才,应列为寺院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性工作。教育的范围,不应仅限于僧尼,而应普及于广大在家佛弟子。虽然不一定所有寺院都开办佛学院,但起码应经常举办佛学学习班、讲习班、学修经验交流会等,开展佛学研讨与佛法咨询、函授。为此服务的大小型教室、会议室、宿舍等,当规划入建设蓝图。

三、弘扬佛教文化的中心

通过音像、美术、书法等载体,广泛传播佛法的信息,把佛法渗透于人们的文艺、娱乐生活,是现代弘法的一个重要方便法门。寺院应尽量发挥这方面的有利条件,把寺庙办成有吸聚力量的佛教文化活动中心。有文物古迹的,应妥善保管利用,加以说明讲解,文物多的寺院应辟有文物展览室,将死的文物变为活物,让人们通过它们了解与其有关的佛教历史、教义。寺院应在祖师殿设有本寺历史的介绍,及祖师、大德的行业、遗物、遗著的展览。寺院廊壁,可办墙报、黑板报,展出有关佛教的图片摄影、连环画等,通俗形象地宣讲佛法,流通教务信息。还可举办佛教内容的书画、雕塑、摄影展览,举办佛乐欣赏会,教唱梵呗,放映有关佛教的录像、幻灯等。有条件的寺院,应设有佛学尤本宗之学的研究所(室),进行学术研究,并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交流。

四、佛教福利事业的中心

举办福利事业,体现佛教随顺、利乐众生的精神,是现代弘法的另一重要方便法门。除了目前不少寺院已开设的养正院、素餐馆、茶馆、流通处、诊疗所等外,还可开办佛化婚礼和佛化葬仪,扩建海会塔安置四众亡故者的骨灰,把寺院和人们的生老病死、生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如此,则不但能大大增强、巩固寺院的凝聚力,而且只要开办如法,便不难解决僧尼的自养和寺院维修扩建的经费等问题。各寺院最好能筹集、积集一笔佛教福利基金,以保障僧尼的生活和寺院的建设,并以余资资助社会的教育、科研、福利事业,救济灾荒贫病。

具备以上四大中心功能的寺院,大概可肩负住持佛法的使命,成为具有深沉佛法内涵和强大活动力、凝聚力,葆有永久生命力的弘法堡垒。建设这种寺院,首先必须有一批有道心、有学修、有弘法才干的人才,就此而言,培养人才的工作,比修建寺院更显迫切、重要。而寺院的建设,亦应列入佛教院校的必修课目。人(四众佛弟子)的建设包括严净律仪、清整道风、踏实修学、热情弘法等,是寺院建设的根本保证。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3

    圣经故事3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佛教常识问答

    佛教常识问答

    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虛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佛法的实践,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这说明自性本来清;争自在,因受尘垢妄执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复本来的样子,否则就应该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动,这说明修习佛法,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
  • 心经随喜

    心经随喜

    胡兰成亡命日本,1966年应邀在名古屋讲述佛教重要经典《心经》,这段期间,他流亡如新,生命亦彷佛在萧条之境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生机。胡兰成讲《心经》,彷佛是在聊生活、谈时局、说历史、观赏艺术,但谈着聊着,却又印证了佛法不离人生。此书是胡兰成不世出的日文著作,孕育了他之后写作《禅是一枝花》的思想核心。
  • 佛法与人生

    佛法与人生

    佛法与人生是在博大精深的佛学中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和通俗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佛教的创建,佛教的信仰,佛教的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本书的另一特色是介绍了佛家的修炼,其中有面壁参禅、四禅八定、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藏密功法、观音咒、和超自然的功能——神通等。还有佛家的剃度、受戒、佛事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 道教基本常识

    道教基本常识

    本书包括教义规诫、宗派传承、道门宗师、道教经典、神仙体系、名山宫观、科仪方术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内容。
热门推荐
  • TFboys我们的相遇

    TFboys我们的相遇

    本文偏虐,喜欢的同学投我票票,不喜欢的同学在QQ上告诉我,QQ号在下面的文中会告诉大家。谢谢
  • 仙灵之地

    仙灵之地

    如果我不开心,那这场重生将有何意义~开开心心打怪兽。欢欢乐乐养萝莉。美美滋滋泡御姐。
  • 让心开出太阳花

    让心开出太阳花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 南冥神域

    南冥神域

    一个宇宙中域主级别的强者,在心魔一劫被叛徒袭击,为最爱的人,他踏入魔道,魂飞魄散,神识洛在了太阳系中一颗行星名为地球中的一个少年身上,且看少年如何一步步的重返神域。
  • 超越人力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超越人力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 次元帝国:烈阳

    次元帝国:烈阳

    烈阳不落,帝国不灭。——烈阳军团聚天地龙气,化吾身为帝。列强臣服,吾将一统次元!——苏若阳
  • 元祖

    元祖

    天地玄黄,盘祖开天,而后道祖传道,众圣争运,确立道统!亿万年之后,远古洪荒早已成为神话,甚至连修炼之道也日渐走向湮灭!…………
  • 青春校园之辰月之恋

    青春校园之辰月之恋

    失去双亲的她,误打误撞来到了顾家,进入了圣丹利学院。不知道,走这一遭,是欢乐?是哀痛?还是悲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你是想报恩吗?”“是。”“那,以身相许如何?”他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慢慢的靠近,黑曜石般的眼眸,俊美的脸,差点让人窒息。“不,我们只是兄妹!”
  • 非在江湖

    非在江湖

    我堂堂企业继承人,睡梦中穿越。啥?一时疏忽,勾错人?哼,请神容易送神难,带着阎王老头的宝贝,来到架空时代。江湖任我游,王府我照偷,啥?太子?哼哼,他的老婆偶照样拐!
  • 萌萌娇妻:误入豪门

    萌萌娇妻:误入豪门

    他,书法界大师,商界的新星,睿智多谋的总裁,头顶的光环重重。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没地位,没学历,没财产,只有一身的房贷。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生活,在命运的安排下,产生了一次次的碰撞。她仰慕他,恋慕他,爱慕他。然而,他恋着的是另一个女人。可是,爱就是爱了,她默默的爱着,只希望有一天,他能感受到。终于,他将她拥在怀中,给了她一场暴风雨般的痛苦与快乐,但在午夜的梦呓中,他呢喃着的是那个女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