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96200000005

第5章  运筹帷幄 以小搏大

商场如战场,靠的是谋略和战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买与卖。善商者能巧妙运筹,以一搏十,这需要有一定的经营头脑和竞争手段,而不是一味的过于保守。李嘉诚的“搏”字功尤为突出,他在制定自己的商业计划时,决不步人后尘,而是着重以妙取胜,在这过程中他练就了一套以一搏十的竞争手段,因而他能成为商海中的强手。

1.低进高出,两头赚钱

所谓“人弃我取,低进高出”,原是商场上的一种常识,始作俑者是战国时期的陶朱公。陶朱公就是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灭吴的大夫范蠡,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辞去官职,与美女西施泛舟五湖,经商致富,成了一位著名的商人。从那时至今已经2000年了。

“人弃我取,低进高出”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出,也就是如何把握市场脉搏。李嘉诚运用此法相当熟练。他往往火中取栗,但却能安然无恙且顺利赚钱。这样的“人弃我取,低进高出”,非有极高明的手眼,达到胸有成竹不可。

市场的脉搏,是精明的商人非常注意把握的一个关键点。应该讲,最成功的商战都是紧跟市场而进行的一场智慧之战。李嘉诚的发迹,是靠地产和股市,他的事业壮大,是一部中小地产商借助股市杠杆急剧扩张的历史。李嘉诚的作风,一如赌场上的豪客。他的生意原则是赌但不是无目的赌,而是把握市场脉搏来一个“人弃我取”,“低进高出”。

1972年,股市大旺,股民疯狂,成交活跃。李嘉诚借此大好时机,令长实骑牛上市。长实股票以每股溢价1港元公开发售,上市不到24小时,股票就升值1倍多。李嘉诚第一步迈进股市就是典型的“高出”。

接着,1973年大股灾突然爆发,恒生指数于1974年12月10日跌至最低点。1975年3月,股市形势好转,开始缓慢回升,深受股灾之害的投资者仍“谈股色变”,视股票为洪水猛兽。

这时,眼光独到的李嘉诚,看到了股市的升值潜力,因此,在当时低迷不起的市价基础上,他亲自安排长实发行2000万新股,以每股3.4港元的价格售于他本人。

同时,李嘉诚还宣布放弃两年的股息,这既讨得了股东的欢心,又为自己赢得了实利——股市渐旺,升市一直持续到1982年香港信息危机爆发前。长实股升幅惊人,李嘉诚后来赢得的实利远远超过了当年放弃的股息,进就是“低进”。

“人弃我取,低进高出”是李嘉诚搏击股市的基本原则,他在这方面的实战案例不胜枚举。

1985年1月,李嘉诚收购港灯时,就是抓住卖家置地公司急于脱手减债的心理,以比前一天收盘价低1元的折让价,即每股6.4港元,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仅此一项,就节省了近4.5亿港元。6个月后,港灯市价已涨到8.2港元一股,李嘉诚又出售港灯一成股权,结果净赚2.8亿港元。这就是低进高出,两头赚钱。

天水围之役,也是一次典型的“人弃我取,低进高出”战术运用实例。当时,由于港府的“惩罚性”决议,使天水围开发计划濒临流产,众股东纷纷萌发了退出之意。

早就看好天水围发展前景的李嘉诚,从其他股东手中折价购入股权。于是,嘉湖山庄大型屋村的宏伟规划横空出世,长实成了两大股东中最大的赢家。1989年“六四”风波后,香港股市一度低迷。1991年9月,李嘉诚斥资近13亿港元,购入一个有中资背景财团的19%股权。稍后,此财团收购了香港历史悠久的大商行“恒昌”。4个月后,这个财团的大股东“中信泰富”向财团的其他股东发起全面收购,李嘉诚见出价尚可,便把手中的股权售出,总价值15亿多港元,净赚2.3亿港元。低进高出,关键在于扣紧市场脉搏,眼光准,出手时机适宜。李嘉诚每一次大进大出,几乎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

这似乎很神奇,其实不然。大凡股市的兴旺与衰微,大都与政治经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要研究这一规律,就要时刻关注整个国际国内大环境的时势变化。一般股民坐井观天,眼睛只盯着股价变化表,而不探究大势的变化。这样,就可能被表象、假象迷惑,时有被套住之危,即使偶有所获,也不过是侥幸罢了。

李嘉诚经商语录:

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单要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心,提出自己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见解,最重要的是创出新颖的意念。然而,当你作出决定后,便要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走,常常记着名誉是你的最大资产,今天便要建立起来。

2.巧妙筹划,四两也能拨千斤

武林高手在与对手过招时,有时并不硬打硬拼,而是见招拆招,见势借势,以巧取胜,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做生意也是这样,生意场上的死拼硬冲,是不足取的,真正可取的是学会借力,尤其是在自己势单力薄时,学会以巧取胜。

李嘉诚退出九龙仓角逐,将目标瞄准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主要从事印度棉花、英产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香港零售业。初时规模名气不大,远不可与怡和、置地、邓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战前,和记有下属公司20家,初具规模。

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船坞几经迁址,不断充资合并易手,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到本世纪初,黄埔船坞与太古船坞、海军船坞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

二战之后,几经改组的和记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该家族与怡和凯瑟克家族、太古施怀雅家族、会德丰马登家族,并列为香港英资四大家族。60年代后期,祈德尊雄心勃发,一心想成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牛气冲天,展开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把黄埔船坞、均益仓、屈臣氏大公司和许多未上市小公司归于旗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祈德尊掐准了香港人多地少、地产必旺的产业大趋势,关闭九龙半岛东侧的码头船坞,将修船业务与太古船坞合并,迁往青衣岛,并将其他仓场码头,统统转移到葵涌去发展,腾出的地皮,用来发展黄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厦等。祈德尊满天开花大兴土木,地产成为集团的支柱产业。

他一味地吞并企业,鼎盛期所控公司多达360家,其中有84家在海外。祈德尊虽长有“钢牙锐齿”,“肠胃功能”却太差,以致“腹泻不止”——不少公司状况不良,效益负增长,给他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幸得股市大旺,祈德尊大量从事股票投机生意,以其获得弥补财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灾,接着是世界性石油危机,接着又是香港地产大滑坡。投资过速、战线过长、包袱过沉的和记集团掉入财政泥潭,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

汇丰控得和记洋行,标志着祈德尊时代的结束,和记成了一家非家族性集团公司。汇丰物色韦理主政。后来,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韦理有“公司医生”之称,但他一贯是做智囊高参辅政,从未在一家巨型企业主政。又因为祈德尊主政时,集团亏空太大,“公司医生”韦理上任,未见其妙手回春——和黄的起色不如人们预想的好。

乘虚而入,是战场常见并有效的战术。李嘉诚在觊觎九龙仓的同时,也垂青和记黄埔。他放弃九龙仓,必然要把矛头对准和黄。

收购沦为公众公司的和记黄埔,至少不会像收购九龙仓那样出现来自家族势力的顽抗反击。身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黄集团,各公司归顺的历史不长,控股结构一时还未理顺,各股东间意见不合,他们正企盼出现“明主”,力挽颓势,使和黄彻底摆脱危机。只要能照顾股东并为他们带来利益,股东就不会反感华人大班入主和黄洋行。避实击虚,去瘦留肥,这便是李嘉诚舍弃九龙仓而收购和黄的出发点。

和黄拥有大批地皮物业,还有收益稳定的连销零售业,是一家极有潜质的集团公司。香港的华商洋商垂涎这块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为和黄在香港首席财主汇丰的控制下,均暂且按兵不动。

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根据公司法、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接管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一旦该企业经营走上正常,必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其他企业,而不是长期控有该企业。

在李嘉诚吸纳九龙仓股之时,他获悉汇丰大班沈弼暗放风声: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对象,将所控的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这对李嘉诚来说,是个福音。

李嘉诚权衡实力,长江实业的资产才6.93亿港元,而和黄集团市值高达62亿港元。长实财力不足,蛇吞大象,难以下咽。若借助汇丰之力,收购算成功了一半。

李嘉诚梦寐以求成为汇丰转让和黄股份的合适人选,他停止收购九龙仓股的行动、获汇丰的好感就是为了得到汇丰的回报。这份回报是不是和黄股票,李嘉诚尚无把握。

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诚拉上包玉刚,以出让l000多万股九龙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李嘉诚一石三鸟,既获利5900万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购的九龙仓让给包氏去收购,还获得包氏的感恩相报。

在与汇丰的关系上,李嘉诚深知不如包玉刚深厚。包氏的船王称号,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汇丰的支持。包氏与汇丰的交往史长达20余年,他身任汇丰银行董事(1980年还任汇丰银行副主席),与汇丰的两任大班桑达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诚频频与沈弼接触,吃透汇丰的意图: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黄经营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马敲边鼓,自然马到成功。

于是,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长实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沉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

“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在场的大部分记者禁不住鼓起掌来。有记者发问:“为什么长江实业只购入汇丰银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购入其优先股?”

李嘉诚答道:“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家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其地产部分和本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李嘉诚被和记黄埔董事局吸收为执行董事,主席兼总经理仍是韦理。

记者招待会后的一天,和黄股票一时成为大热门。小市带动大市,当日恒指急升25.69点,成交额4亿多元,可见股民对李嘉诚的信任。李嘉诚继续在市场吸纳,到1980年11月,长江实业及李嘉诚个人共拥的和黄股权增加到39.6%,控股权已十分牢固。其间,未遇到和黄大班韦理组织的反收购。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难以令人置信,难怪和黄前大班韦理,会以一种无可奈何,又颇不服气的语气对记者说:

“李嘉诚此举等于用美金2400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10多亿美元的资产。”

和黄一役,与九龙仓一役有很大不同,李嘉诚靠“以和为贵”、“以退为进”、“以让为盈”的策略,赢得这场香港开埠以来特大战役的胜利。

此役使李嘉诚博得了“超人”雅号,但他并不以为他有什么超人的智慧。他避而不谈他的谋略,而对汇丰厚情念念不忘,“没有汇丰银行的支持,不可能成功收购和记黄埔。”事实确如李嘉诚所说的那样,但也可以看出其为人的厚道。

从商战谋略方面说,李嘉诚在入主和黄的过程中引人注目的是:

第一,他在实际收购和黄之前,早已做好了人事方面的铺垫,其收购九龙仓就是收购和黄的序曲,而收购和黄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树上开花”而已。

第二,李嘉诚梦寐以求成为汇丰转让和黄股份的合适人选,他停止收购九仓股的行动,获汇丰的好感就是为了得到汇丰在和黄一役中给予回报。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以出让1000多万股九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在获利5900万港元的同时,把自己不便收购的九龙仓让给包氏去收购,还获得包氏的感恩相报,从而使收购胜算在握。

第三,由于事先做好了人事方面的铺垫,整个收购过程没有剑拔弩张,没有重锤出击,没有硝烟弥漫,而是和风细雨,兵不血刃。故有人道:“李氏收购术,堪称商战一绝。”

李嘉诚经商语录:

商界一定要跟随时代发展,今天要谨记知识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3.点中死穴,蚂蚁撼大象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必将三分,可谓坐观天下之事,一旦得遇明主便出山相助,可谓厚积破薄发。得遇刘备之后他如鱼得水,尽显才华,尤其是导演火烧赤壁一役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事隔近两千年,李嘉诚在商场上也导演了一出“火烧赤壁”的战役。他犹如诸葛孔明等待时机,蓄势而发,联合众华商财团合战置地,此役与“火烧赤壁”相比有过而无不及。

被李嘉诚视为赶超目标、号称世界最大地产商的置地公司,一直为老牌英资洋行怡和集团所控制,它拥有香港中环的绝大部分物业。

中环在香港岛的繁华地带,是香港最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地区。这里鳞次栉比地屹立着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而且一幢比一幢显得神秘莫测,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左右香港的经济气候,同时这里又是最容易受经济气候影响且波及面最大的“敏感地带”。

其中,有一幢高耸入云的大楼,它的圆形窗户面临风情万种的维多利亚海湾。它耸立在香港经济的金字塔尖,显得更为神秘而又高深莫测。

这就是香港著名的怡和大厦。大楼各层中有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国著名中心以及驻香港办事处。大厦的顶层,就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也是香港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旧称怡和洋行的怡和财团总部。

怡和洋行于1832年在广州设立,1841年将总办事处迁入香港。怡和公司最初靠贩卖鸦片起家,以后逐渐将业务扩大,成为一家经营范围广大、实力雄厚的多元化国际集团。

1961年6月26日,怡和以有限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从此成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并获得“怡和王国”的称号。

怡和系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一批大型公司,拥有中区黄金地段的大厦物业,包括国际一流酒店、百余家超级市场及精品连锁店等。论控股地位,以怡和最显;若论资产,以置地最大,故而怡和系又称怡置系,怡和集团主席理所当然地成为置地公司的主席。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香港地产大幅度增值,伴随而来的是华人资本的迅速膨胀,资产成倍、甚至是几十倍地增长。怡和这个商界巨人越来越显得暮气沉沉,渐渐不敌这批虎气生生的华人财团。

九龙仓、和记黄埔、会德丰、港灯集团等大型英资企业,先后落入华人财团之手后,香港商业界便盛传华人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会是置地。因为这些华人财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地产建筑商,谁不垂涎置地在中区的豪楼名厦?

如果控制了置地公司,才可称得上是香港地产界的“王中之王”。这对于志向远大的李嘉诚来说,其诱惑力之大,可想而知。

早在包玉刚收购怡和系的九龙仓时,怡和高层已对华资财团有了防备。纽璧坚为防意外,重新调整了全系控股结构,其核心是怡和与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与怡和证券控制置地的四成股权,置地反过来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权。证券分析家将此结构称为“连环船结构”。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强化了抵御外敌的能力。

不过,“连环船结构”也有很大的弊病。敌手若控得一“船”,另一只“船”也难以幸免,可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

1984年间,怡和置地双双陷入低谷,债务累累,使投资者大大丧失信心,股价迅速滑落。其中怡和最惨,市值仅剩下30亿港元左右;置地情况稍好些,尚有100亿港元。柿子先拣软的捏,此时市场又一改原有的传闻,说华资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是怡和,进而控得置地。

有一些股评家认为,这种连环互控的股权结构,就像两只大闸蟹,各用一只钳子把对方控制住,然后又各腾出一只钳子来抵御外敌。两者虽然同系,同一位大班,但两者的股东利益并不一致,因而彼此各伸出的一只钳子难以协调作战。

也有人认为,并非纽璧坚设计的这种互控结构不好,而是怡和大势已去。若在10多年前,即便怡和这头雄狮酣睡不醒,亦无人敢扰其美梦,更不要说斗胆拽其一根毛了。

西门·凯瑟克上台后不久,便发现了连锁互控结构的弱点,于是他又从美国请来投资银行家包伟士,重组怡置系结构。

包伟士到来后,设计了怡置脱钩的计划。1986年10月,置地宣布将其全资附属公司牛奶国际分拆上市,尔后又宣布将另一家全资附属公司文华东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改组后的怡和系控股结构为:怡和控股与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的股权,怡策握有26%的怡控股权。怡控、怡策分别控有置地11%和15%的股权,分别控有牛奶国际9%和27%的股权,怡策控有文华东方35%的股权。

凯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权,据传在10%~15%之间。这样,凯瑟克家族的大本营怡和便如铜墙铁壁一般,同时又击碎了意欲收购者借收购怡和达到控制置地的美梦。

但也有人说这种结构是凯瑟克家族“保帅舍车”之举。凯瑟克家族通过这种结构削弱了对置地的控制,这就使得外敌入侵置地的可能性相应增大。分析家认为,已将怡和迁至海外的凯瑟克家族,有意将置地这块大肥肉,置于垂涎已久的华南虎面前,以便待价而沽,卷资远走高飞。

李嘉诚一直对置地拥有中区豪楼名厦羡慕不已。现在,置地被置于怡和核心结构的外围,如此大好时机,岂可错过?

于是,李嘉诚在以广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该公司股东会时,首次向舆论透露了长实持有置地股份,是做长期投资,并无意出任置地董事参与管理。

“天机泄露”,华南虎吞并垂暮狮子的传言愈发不可收拾。

4月底,华资财团持有的合持股权,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于是,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新财团致函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东年会上,增加一项委任新世界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为董事的议案。

此事被炒得沸沸扬扬,使置地股价如同被阳光直射的温度计一般,急窜到8.9港元。这是股灾之后,置地股升幅最大的一天。

这一回合,李嘉诚瞄准对手的致命弱点,因而占据了极其有利的地位,是商战中一经典之役。

李嘉诚经商语录:

有机会表达意见时,一定要讲真话,我认为最怕有人有机会表达意见而没将香港实际情况讲出来,那对香港是一种危害!

4.关键时刻打出王牌

凡是做大事的人,手中都有一张王牌,就像孙悟空的救命毫毛,又似东海中的定海神针,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对李嘉诚而言,他手中也有王牌,这张王牌就是他搏击商海的“定海神针”,关键时刻定能发挥作用。

1987年1月1日,李嘉诚与合和主席胡应湘赫然推出“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立即轰动全港,亦引起港府的高度重视——此乃香港开埠以来与地铁相当的浩大工程。

该计划提出由长实、合和为核心的私人财团,投资250亿港元,在香港岛西部海湾的大屿山东角,移山填海兴建双跑道国际机场及西部海港,并开发工业区、住宅区,兴建多条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使机场新区与港岛、九龙连接。另追加投资兴建联系香港、广州、澳门的广深珠高速公路。

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超人气魄与立足香港的信心。这个计划虽然被否定,但促进了新机场方案早日出台。这年下半年,港府成立“新机场发展研究小组”,对纷至沓来的方案进行对比研究。

1989年10月11日,港督卫奕信宣布确立在大屿山北端小岛兴建新国际机场的方案。

以是年价格计算,完成整个工程需动用1270亿港元,为香港历史上最庞大的工程,由政府和私人财团共同开发。

土木工程不是长实的强项,长实的强项在楼宇工程。

至1995年11月,李嘉诚先后投得机场铁路车站上盖001号、013号的发展权,权益由长实、和黄、中泰三家分享。

兴建新机场的计划被称为“玫瑰园计划”。

这个计划早在70年代末,就由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在到北京作例行访问时,向中国政府提出过。后来,两国政府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后,此事就悄悄地一直搁置了下来。

李嘉诚十分看好新机场的建设计划,因此汇合胡应湘,意欲以私人财团发展。

事实上,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港府是不可能单让私人财团承担的。后来的现实是,“玫瑰园计划”还引起了中英两国政府长达9个月反复讨论、磋商、谈判,并达成《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由此可见,李嘉诚的商业眼光是何等锐利!

如何在商业竞争中打出有用的王牌,是李嘉诚特别思考的一件事情。前文曾经谈到李嘉诚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坚持政治导向,其实李嘉诚不仅善于根据政治气候的变化调整投资方向,而且善于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打政治牌。李嘉诚在争夺9号码头的发展经营权的过程中,就打出过一手颇为漂亮的政治牌,只不过由于形势发生变化而没有成功而已。

李嘉诚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在葵涌坐大。80年代,葵涌集装箱港现有的6个码头,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拥有2、4、6号三个码头,另三个码头由其他集团分别拥有。

1988年4月,拥有葵涌半壁江山的李嘉诚,以44亿港元在政府投标中中标,获7号码头发展经营权,7号码头共3个泊位。两年后,国际货柜码头、现代货柜码头两公司与中国航运公司联合投得8号码头,该码头在昂船洲西北填海区,共4个泊位。

李嘉诚不仅是香港屋村大王,还是货柜码头大王。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占据同业市场约7/10,是同行业的绝对霸王。

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一词的李超人,当然不会满足现有占有额。香港经济迅猛发展,国际航运越来越集装箱化,葵涌现有和兴建中的货柜码头越来越难适应形势发展。9号码头的选址及招标渐上议事日程,李嘉诚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李嘉诚至少占有地利人和。论地利,国际货柜业绩惊人,经验丰富,素有葵涌地头蛇之称。论人和,即李嘉诚在方方面面的良好关系,尤其是港府决策机构立法局,9名非官守议员就有6名是李嘉诚的私下“幕僚”,他们是长江集团“特邀”的董事,每年可享不菲的酬金。行政局通过的决议,港督通常不会否决(港督亦兼行政局主席)。

然而在天时方面,李嘉诚遇到了阻碍。1992年7月,英国职业政治家彭定康接替卫奕信出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到港不久,视察葵涌码头,正值国际货柜码头公司举行处理2000万个货柜庆贺盛典。有好事者评议道:李氏与其说是庆贺自己,不如说是借盛典之名来取悦港督。

好些有意角逐9号码头的财团,看见彭定康与李嘉诚父子晤面时的微笑,如寒天里淋了一身雪水,心想事情黄了。

具有地利人和的李超人,现在又占尽天时。

不料事情又有变化,彭定康对港府大动干戈,撤换了一批议员,使李嘉诚在港府数载经营前功尽弃。彭定康这一招,并非针对李嘉诚来的,“一朝君子一朝臣”——新官上任,都喜欢提拔新人。彭定康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围绕他的“政改方案”。

可这一招,给李嘉诚竞投9号码头抹上一层阴影。先前,与李嘉诚关系甚密的行政局议员,公开发表言论,主张宜将码头公开招标,价高者得。这与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竞投先声,口径惊人的一致。如果这样,无人敢与掌握了百亿现金的超人较个你死我活。

与李嘉诚关系最密的议员下台,新一届行政局议员们,不在于9号码头上做李嘉诚的“御用议员团”。结果,9号码头的招标方式不再是公开招标,而是协议招标——不以价高为中标唯一标准,而是看竞投者的综合条件。

综合条件是个软指标,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过,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的综合条件甚佳,李嘉诚亦会像昔日中标中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那样,拿出一锦囊妙计。协议招标消息传出,各大财团蠢蠢欲动。李嘉诚自然跃跃欲试。

结果,超人败北,港府将9号码头的4个泊位,批给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等财团兴建经营。

是彭定康有意与李嘉诚过不去吗?

1991年,彭定康任英国保守党主席期间,李嘉诚曾向保守党捐赠一笔大额竞选资金。彭定康即使不投桃报李,也不至于恩将仇报。因此,李嘉诚能在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庆典日,很顺利地邀请彭督亲校庆典,并视察葵涌。其后不久,彭定康邀请李嘉诚进入“总督商务委员会”,李嘉诚婉谢后,让其子李泽钜进入总督商委会,成为最年轻的委员。此事全港哗然,亦成为臆事者认定超人与彭督关系非同寻常的佐证。

然而,舆论普遍认为,港府确确实实有意削弱李嘉诚在货柜码头的垄断地位。

按国际通则,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五成以上,则可认定处垄断地位;若在七成以上,则是高度垄断。经济学家、法律专家均认为,垄断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亦会令政府管理失控,处垄断地位的厂商可垄断价格,因无竞争对手或对手太弱而不思改革经营与提高技术。

政府对非得实行垄断的行业(供水、供电、供气等)实行专利管理,控制价格,而对其他行业则允许并鼓励自由竞争。香港政府未像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制定反垄断法(该法核心是遏制处垄断地位一方的发展,扶植较弱的一方),香港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

但它在行使有限权利之时,“均衡”是其抉择的因素,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垄断香港市场,遭到欲夺9号码头的各财团的抨击。他们的“利己”观点在工商界、舆论界及港府中很有市场,有议员说:“经验与财力不是首选条件,如是这样,当年选择遮打金钟地铁上盖发展商,就不该是在中区发展物业毫无实绩的小地产公司长江实业。”

港府在选择9号码头发展商时,首先就把李嘉诚排斥在外,另选实力与长江系相当的财团——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这又是一种平衡。

一位财经分析家说:“凯瑟克家族雪洗了当年痛失遮打金钟地铁上盖发展权的耻辱,李嘉诚成了纽璧坚第二。不过,两者失利的缘由不同。置地号称中区地王,实则上拥有的地盘物业,不及一成,纽璧坚是大意失荆州,而李嘉诚控有货柜码头的七成,是真正的擂主。后来超人失利,非本人努力不够,故仍可歌可叹。”

李嘉诚经商语录:

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的民族,过去虽然经历了迂回的道路,但在现今领导人带领下,会稳步发展,繁荣富强。

5.必争之地必有必争之利

有君子之风的李嘉诚素以为人谦和著称,同时也是一个懂得“势”大压人的人。因为,人生在世,一味无原则地退让,只意味着失败,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动摇。“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只有懂得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控制他人,以硬碰硬,长自己胆气,灭对手威风,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彻底地击败对手。

人生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并不因你曾取得过辉煌成绩,就可以对你网开一面。李嘉诚同样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

表面上看,李嘉诚的事业是一帆风顺的,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没有对手了呢?

9号码头发展权的争夺战,李嘉诚大意失荆州,败给了对手李兆基的财团,二李之间的这场“面子”大战随即爆发。其实,商业界最看好的,是李嘉诚财团于80年代后推出的大型屋村计划,步入90年代进入收获旺季。以茶果岭的丽港城为例,第一期工程于1989年3月开工,第一批楼于1990年5月推出,每平方英尺售价为1700港元。而到次年5月底,每平方英尺飚升到2100港元以上。这个大型屋村是长实与和黄共同发展的,地产经纪商估计,发展商在此项大型工程获利润约56亿港元。

1991年财政年度,长实公司盈利48亿多港元;1992年盈利62亿多港元。

1993年8月19日,长实集团宣布上半年盈利45.3亿港元,和黄纯利则为25.2亿港元。长实、和黄两公司主席李嘉诚表示,下半年盈利会优于上半年。

据《资本》杂志1993年11期刊文估计,长实一公司的售楼收益,1994年将达70亿,1995年可达87亿。

又据《资本》杂志1990年2期公布的资料,1979-1989年10年间,长实盈利112.4亿,和黄盈利139.2亿。

香港楼市的涨幅,远远高于物价的平均涨势。香港各业,形成千军万马“攀楼”的汪洋之势。财大气粗的新手加入,使竞争激烈的楼市竞争愈加激烈。

报章杂志、电视广播,各发展商和代理商的广告争奇斗艳,触目皆是,充耳便闻。现在广告又纷纷走出境外,在他国异地大做特做,以招揽境外的买家。

“售楼团”风起云涌,有冷气专车接送,还提供免费饮料午餐。所建的楼宇自然在新界,有不少“闲情者”借此作“一日游”。面对这项“亏本”项目,各商家仍乐此不疲。一位地产经纪商一语道破天机:“只要有一个买家,全团费用就可捞回。”楼市看好,一团岂止一个买家?

李嘉诚的楼宇单位,一部分由公司售房部直接发售,一部分派给多家代理商包销。一处屋村就有若干代理商,李嘉诚多管齐下,售楼风头之劲史无前例。

但是,一切并非顺风顺水。“吉屋白蜡烛”事件,使得楼市大赢家李嘉诚满脸“黑糊糊”。

事情是这样的,李嘉诚在风水颇佳的海怡半岛屋村兴建的住宅楼宇信誉良好,看楼者众,自在常理之中。然而,当买家去参观吉屋(香港称空屋为吉屋,含吉祥之意),突见吉屋里燃有几支白蜡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疑神疑鬼。香港人迷信,联想起死人丧礼之白蜡烛,吉屋何有吉气?乃死屋也。

此事不止发生一次,也并非海怡半岛一处。谁碰着,谁倒霉,传媒一渲染,会吓走一批置业者。是何人所为呢?未查到肇事人。有人说是发展商,有人说是发展商委托的几家代理商。

这至少表明,同行业进入恶性竞争。

1994年10间,一位资历颇深行内人士表示,过去蓝筹发展商(注:均是进入恒指成分股的大地产公司)的竞争阵地在广告宣传,在减价促销,现在他们转移到提供的按揭方式上。他们先对抗银行自办按揭,接下是同行业比拼。你七成,我就八成;你八成,我就来个九成。这样,买家所获的最优按揭,首期只付一成楼款。

这只有长实这一类的地产巨头,具备这般雄厚的实力。有的发展商,按揭比例虽不高,却在供款期限上提供优惠。

9号码头一役失利,李嘉诚心有不甘,于是准备在房地产上与李兆基展开对决。

李嘉诚的长实与李兆基的恒基,在新界马鞍山均有大型商居楼盘,长实的叫海柏花园,恒基的叫新港城,两个楼盘群仅隔一条马路,二李在经过先前的较量后,这番再次比拼。

第一回合始于1994年底,李嘉诚先声夺人,减价推出海柏花园,短时期就卖出800余个单位,致使李兆基的新港城看客锐减。李兆基急忙还招,也来个减价售楼。

1995年夏,恒基兆业将推出第四期最后一座楼宇,李兆基精心策划,秘密筹备,准备打得对手措手不及,闹个满堂红。7月13日,恒基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开售248个单位,售价仅l100元/平方英尺,比二手价还便宜。恒基还推出九成按揭,住户只要交一成的楼价就可以入住。更新鲜的是恒基搞幸运抽奖,1/10的中奖率,中奖者可得十足黄金。

装修示范单位,是效仿长实的一贯做法,但恒基另有创新。聘请著名设计师萧鸿生推出八款装修,可供买家任意选择,最便宜的一款仅4万多元一套单位。八款各具特色,最贵者也不至于贵到离谱,极易为买家接受并心喜。

14日恒基安排看楼。公司安排免费巴士不停往返沙田广场至新港城之间。私车看客,可获3小时免费泊车,看客免费享用早餐晚餐。这又是吸引看客的条件之一。

毋庸置疑,是日必有大批看客涌至新港城。

聪明的李嘉诚,岂会错失马鞍山看客如云的良机?他做了一个非常合算的安排。13日晚,长实从媒介获悉恒基的楼价后,马上将新港城对面的海柏花园定价电传给各传媒,每平方英尺售4040元,较新港城的平均楼价要低许多。

本来,长实还没这么快推出新楼单位,担心欲在马鞍山置业的买家会被恒基抢去大半。故在14日,火速请名师高文安设计监做示范装修单位,好赶到15日向睇客开放。时间太仓促,示范单位非实楼,而是模型。

14日晚,长实董事洪小莲出席一个酒会时向记者表示:“我们的海柏花园比新港城优胜好多好多。”

一般竞争对手在公众场合,尽可避免过激语言,尤不宜直言不讳褒己贬他。一周刊评议道:“这个破天荒的评论,掀开了李嘉诚和李兆基马鞍山之战序幕。”

两强对撼,在售楼现场更呈剑拔弩张之势。

恒基造声势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看客众多。周一起,就有买家提前排队,等周二正式发售。长实见势不妙,又出“新招”——周一晚11时左右,就在排队候新港城发售的人龙前(已有180余人连夜排队),挂出一条醒目的长幅:

“海柏花园每尺仅售3275元起!”

这大概是同业竞争最可怕的情景——顶烂市。一时间,新港城排队的人龙缩了一截,跑掉很多人。后虽有买家加入,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据《二李决战马鞍山》一文报道:“翌日,新港城248个单位开售,恒基只派出寿号(注:凭寿号可购单位十个)过2亿,反应不及嘉湖的楼宇,首天只卖出七八成单位,较预期逊色。”

单位公开发售,本是黄牛党赚钱的好时机,真正的买家须从黄牛党手中购买二手、甚至三手四手的寿号。

如此淡市,黄牛党叫苦不迭,内部认购的代理商怨声载道,李兆基更是有苦难言。记者采访李兆基,李氏尽可扮出轻松状,表示不会再减价与海柏对撼:“我都平了许多啦,对面实际上还只是平几十蚊一尺,只要楼盘好,买家就不会计较这几十蚊。”

李兆基总算沉住气,不再与超人顶烂市。几天后,249个单位好歹推了出去,人们联想起美丽华收购战,李兆基力挫超人,胜券在握。这次马鞍山比拼,长实虽未令恒基铩羽,也总算杀了一杀李兆基处处与超人争锋比肩的气焰。

地产经纪界人士认为,马鞍山一役,标志着李嘉诚在楼市游刃有余、风骚独领的大好光景即将成为历史——这确实有些耸人听闻。

人们记得在1991年,李嘉诚为表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向公众许诺将在6年间,在香港投资400亿港元(注:不包括股票债务类的间接投资)。稳重的李嘉诚不会随便抛出,而是要寻找有利可图、切实可得的项目。

有人担忧,李嘉诚恐难兑现自己的诺言。

这种担忧,并非仅仅指楼市竞争激烈、货柜码头拓展失利,而是整个地产界后院失火。

在这场争战中,双方招数迭出,甚至出现互相诋毁和顶烂市的情况,实在不像两位商界大亨的所为。

李嘉诚一反其不抱买古董心理的经商常态,在这一役,不惜一切代价,志在必胜。

他之所以这么做,这里有一个背景。继9号码头争夺失利后,李嘉诚在对美丽华的收购中,李兆基又半路杀出,令李嘉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超人无往不胜的风头受挫,对其形象及信誉度都有影响。如果马鞍山战役再落败,就难免令人对超人产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其负面影响会立即显示在股市上,并波及其所有事业。

股市的号召力来自于股东及股民的信心。小股东及股民的信心又来自于大股东的形象、信誉及实绩。

所以,李嘉诚誓要挫败李兆基,从商业角度考虑,属精明之举。

李嘉诚经商语录:

一时的经济低谷我并不担心,我是担心社会和谐、政策和结构改变了。

6.多元化发展是商场不败的法宝

香港是一国际化都市,在香港发展企业,如果单一发展,很难立稳脚跟,很难跟上香港的发展,为此,李嘉诚制定了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大力向海外和内地开疆拓土,不断创新,进行多元化经营。对一个商人而言,多元化发展自己的产业是商场不败的法宝。

事实上,李嘉诚在多元化发展方面,早已开始了努力。例如他原来只生产塑胶花,后来则挺进地产业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同时其塑胶花生产并未下马。后来,通过公司收购,跨国投资,他所经营的行业已经遍及股票、房地产、酒店、货运码头、电力、通讯、电视传播等无数领域。然而李嘉诚不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又开始看好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在卫星电视出现之前,香港已有两家电视台,“无线台”和“亚视台”。两台历史悠久,竞争激烈,其间曾冒出个“佳视台”,但开播后第3年,就被两强逐出竞技场。事实证明,在香港弹丸之地,只能容纳两家免费的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实际也是无线台,它们的收入来源于广告)。

鉴于西方有线电视的发展,以及香港电讯的垄断地位,港府计划设立第二电讯网络,并于1988年正式予以批准。第二电讯网络将提供有线电视和其他非专利电讯服务(如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

已经拥有非专利电讯业务的和黄集团,捷足先登,迅速与英国大东电报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团组成新财团,力夺第二电讯网经营权。李嘉诚看好的是有线电视的广阔前景,有线电视实行向用户收费制,与免费的无线台冲突不大。

1988年2月24日,和黄、中信、大东合组的亚洲卫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资发射、操作经营第一枚专为亚洲提供电讯服务的人造卫星,计划利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送入东南亚上空同步轨道。

李嘉诚双管齐下,一手欲夺第二电讯网,一手放卫星覆盖亚洲。1989年初,港府初步选定有实绩的和黄为第二电讯网的经营者。另一个强大竞争对手,是包玉刚的九龙仓与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合组的新财团。

港府要求的投资承担最低线是55亿港元,方可取得有线电视经营牌照。和黄集团的首脑,对是否在港重点投资举棋不定。结果,港府转手把牌照给了九龙仓有线传播公司。

包氏女婿、九龙仓有线董事局主席吴光正,踌躇满志地向新闻界表示,香港市民将可在1991年1月,享有有线电视共20个台的节目服务。到1995年,可提供32个频道。公司最高可提供59个频道。

然而,李嘉诚并未退出角逐。

按亚洲卫星公司与中国航天部的原有协议,“亚洲卫星一号”人造卫星,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发射上天。英国大东电报局香港区执行董事祁敖透露,连同购买卫星、送入轨道以及保险费在内,成本总计1.2亿美元(约折9.3亿港元),三家公司各占1/3股权。

“亚洲卫星一号”的原用途是以电话服务为主,由和黄通讯负责经营。该卫星共24个转发器,全部出租,年租金约2500万美元。而目前的使用率很小,李嘉诚“移花接木”,把未尽其用的卫星改用在刚刚起步的电视计划上。

后来,卫星电视不仅为李嘉诚、李泽楷父子赚了大钱,而且成就了李泽楷出山后第一功。

与一般工商界人士不同,李嘉诚不仅具有超前的商业眼光,而且极为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是一个既具有传统的靠吃苦耐劳打天下的斗志,又善于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的人。他早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并早已悄然着手在欧洲、美洲、亚洲以及非洲扩建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

1989年,李嘉诚在英国和黄电讯注资84亿港元收购了一家英国电讯服务公司,开始涉足英国的电讯市场。然而此番出师不利,新购公司处于长期亏损状态。

1992年和黄在英国推出的GT2的流动电话服务,名为RABBIT(兔子)。由于它只能打出却不能打入,跟这一时期的电讯服务技术比起来,要逊色得多,所以它没能引起更多客户的兴趣。一年之后,“兔子”败下阵来,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留下了巨额负债。

其后,李嘉诚又于1994年将电讯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推出GSM流动电话服务业务。起初也不被商业界看好,唯恐是GT2的翻版,但后来渐渐被接受。此举不仅使和黄获得1130亿港元的巨额收益,而且成为市值7000亿港元的德国最大流动电话公司曼内斯曼的单一股东,同时还可获440亿港元现金。和黄拥有的客户由原来的350万增至逾2500万,并可取得德国和意大利的电讯市场。待两公司合并后,和黄更可直接控制市值7000多亿港元的曼内斯曼,而曼内斯曼亦将成为欧洲最大的跨国电讯巨人,远远领先于第二名的意大利电讯。

和黄财务顾问指出,此交易为全球有史以来的第22大合并收购,香港舆论则称其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国际并购交易。

为了完成这桩交易,李嘉诚亲自指挥和黄,与曼内斯曼公司进行了一周时间的紧张谈判。一周时间虽不长,但也令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大大紧张了一番。为了随时获得最新消息,李嘉诚临睡前特意把手提电话铃声调高,把电话放在自己枕边,以免延误战机。

与曼内斯曼的交易成功之后,李嘉诚终于可以吃一块香甜的饼干慰劳自己了。

记得有则寓言说,有两个孩子从小一块在海边钓鱼,长大成人后,一个买了渔船出海,历经千辛万苦创下富可敌国的产业;另一个却一直留在海边钓鱼,过着知足温饱的生活。几十年后,白发苍苍的富翁和渔夫又在海边一起钓鱼,渔夫忍不住问富翁:“你得到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现在还不是和我一样在这里钓鱼。”

表面看来,渔夫和富翁的结局是一样的,然而因为经历的不同,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他们所得到的和所能理解的人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因此,谁敢说李嘉诚吃的饼干和我们通常所吃的一样呢?

世界评论认为,在出售“橙”的交易中,李嘉诚是属于零成本,但他的回报是1100多亿元的现金和大量的股权!这笔交易轰动全球,也改变了李嘉诚“地产大王”的形象。

此役之后,李嘉诚控制的资产市值暴涨一倍。根据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底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诚的排名由第12位跃升至第10位,成为世界前10位富豪排名榜上的唯一的一位华人。

市场形势一日千变,距李嘉诚的“世纪交易”不足一月,欧洲电讯市场风云再起。一场更大的收购交易又令李嘉诚成为关键人物。

1999年11月13日,英国沃达丰电讯公司(vodaone)声明,将动用超过1万亿港元(129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52.8%的股权,而曼内斯曼高层马上做出回应,坚决抵抗沃达丰的恶意收购行动。于是,作为曼内斯曼最大单一股东的李嘉诚所持有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便成为这宗全球最大收购案中双方极力争取的焦点。

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11月23日晚,英国一个组织给李嘉诚颁发了“杰出人士奖章”。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这一行动是否在为沃达丰拉票?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以沃达丰的出价来算,那么李嘉诚手上的曼斯内斯曼股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额外增值318亿港元。所以说,无论是沃达丰还是曼内斯曼,都不是收购的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当属李嘉诚。

然而,李嘉诚却不为名利所动。就在出席“杰出人士奖章”颁奖仪式的当晚,和黄董事局发表声明,支持曼内斯曼抗拒敌意收购。而李嘉诚对这一声明的解释是:“和黄与曼内斯曼一起发展对和黄股东有利,而且沃达丰提出的收购价不具备吸引力。”

眼看着数百亿白花花的银子被拒之门外,业界对李嘉诚的态度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和黄董事局的这一表态可以理解为是李嘉诚绝不会轻易从欧洲市场撤出的一个信号;也有人说,因为李嘉诚与曼内斯曼早有协议,用“橙”换回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在18个月内不能出售,而李嘉诚只不过是以放弃虚拟的318亿港元换取了日后在曼内斯曼的更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不管外界对李嘉诚的行动有多少解释,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李嘉诚通过入主曼内斯曼而在欧洲电讯市场大展宏图的谋略,绝不仅仅是赚上几百亿港元那么简单。

卖“橙”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交易。这引起了海内外市场的特大轰动,也同时引来无数人的极度羡慕,他们都想知道李嘉诚的成功秘诀在哪里。

李嘉诚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业务发展的重点,他已知道和黄未来五年要做什么。做生意的期限是五年、十年,而不是一年、两年。

可见,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形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嘉诚的长远目光和正确策略为长和(长实、和黄)指明了航向。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事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它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艰难。

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曾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即使是经营“橙”,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

但是不管经历多大的困难,李嘉诚都凭着他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绝不轻言放弃。

就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了市场上有关他的一切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和黄在英国的电讯事业。

果然不出李嘉诚所料,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了惊人的回报。

在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的过程中,李嘉诚的财富像滚雪球一般急速增长,名望不断上升,如日中天。

李嘉诚为什么能使企业得到如此迅猛地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发展机遇及其选择、企业实力的增长、投资策略地制定,等等。但是还有两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是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包容宇内、并吞八荒的胆识。在同等条件下,是否具备这种精神、这种胆识,是企业规模能否不断扩大的关键所在。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徘徊不前。”

第二,紧跟时代的脚步,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当今时代已经不是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才能在企业发展与商业竞争中独领风骚。

李嘉诚经商语录:

一种产业,只能有一时的发展,多种经营,才能使企业不断完善、更新,更好、更快的发展壮大。

7.协助中资,借壳上市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在香港的中资公司或来港资历浅,或会计制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难通过正常途径上市。中资上市,只有打一些资产少或经营差的上市公司主意。有买壳者,就有造壳者——有的集团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变成空壳,待价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买家买的不是肉,而是壳——即上市地位。

在协助中资的过程中,李嘉诚看好“借壳上市”,这和在港一家中资公司董事长荣智健正是英雄所见略同。

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相中了泰富发展。泰富发展前身是香港证券大亨冯景僖的旗下,几经改组,控股权落入毛纺巨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拥有泰富发展50.7%控制性股权。

泰富经营地产及投资,状况良好。曹光彪的大项目是港龙航空,与太古洋行的国泰航空展开激烈的空中争霸战。曹氏不敌对手,财力枯竭,焦头烂额。为摆脱困境,曹氏只有“减磅”。

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百富勤,被任命为中信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元/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

从股权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获取权益。

从1990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最终,李嘉诚选择了首钢为合作伙伴。

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数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首钢,有一个机遇因素。

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香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

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作壳出售。

东荣钢铁与首钢的入港发展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分钢铁销往海外。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9.28角/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首钢51%,长实21%,恰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9.2角/股。

东荣的市价及收购价均低于股票面额,可见东荣当时在股市信誉之低,是一只没有肉的微型空壳。不过,这只小壳并不可限制它的未来主人将其发展成大型中资企业。

1993年,4月2日,首钢、长实、怡东又一次联手,收购联合系的三泰实业67.8%股权,每股作价1.69元,共涉资金3.14亿港元。三泰实业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收购后,三家的股权分配是:首钢46%,长实19%,怡东2.7%。

同月,东荣正式改名为首长国际。大股东仍是首钢、长实、怡东三家,三泰实业则挂在首长国际旗下。

经过多次收购后,首长国际在香港站稳脚跟,实力大增,于是,调头向内地进军。与内地政府及企业合作的投资项目,累计资金达百亿以上。

从1992年起,中资公司在香港股市借壳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风。红筹股成为股市令人瞩目的股种。

由此可见,“借壳上市”的确是一个快速上市的好办法,也可见李嘉诚在协助中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李嘉诚经商语录:

在剧烈的竞争当中多付出一点,更可多赢一点。就像参加奥运会一样,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胜出第二及三就是快了那么一点点,若是跑短程的可能是不够一秒之差,只赢一点,所以快一点就是赢!

8.当进则进 当退必退

对于要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建立统一战线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仅仅建立起统一战线并不够,还必须得到对这个统一战线的绝对控制权。这里的关键是要有号召力,成为真正的群雄的领袖。如今李嘉诚对于香港华资来说,就是一位领导群雄的人物。

曾几何时,以地产骄子为中坚的华资财团,打败了老牌英资。华资大显神威,华人扬眉吐气。

然而,还是这些地产骄子,炒地炒楼,使香港的楼价以火箭速度上升,并且云雾山中,居高不下。

连信誉极佳的长江实业也难逃抨击。

当然,我们不要忘记,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说,商人皆为利,自然也包括李嘉诚。

90年代,民众对地产商炒地炒楼的愤怒情绪达到高潮。

1991年11月6日,新上任的财政司(主管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麦高乐,宣布增加楼宇转让印花税和限制内部认购比例,以杀楼市炒风,平息民怨。

据说李嘉诚虽知悉此事,但因筹备多时,耗费相当财力精力,改期不利,天水围嘉湖山庄第一期仍按期开盘。

是日,炒家买家十分踊跃,排队的长龙浩浩荡荡,3天内竟有3万人登记,相当于发售的1752个单位的20多倍。

据传媒报道:“麦高乐对此大表不满,觉得李嘉诚明知他在当天宣布打击炒楼措施,却偏偏不避风头在同日推出大楼盘,与政府‘对着干’。麦高乐于是使出厉害的招数,11月13日由银行监理处致函各银行,将新旧住宅楼宇按揭贷款,由原来的八九成,降至七成。”

李嘉诚一贯谨慎从事,最忌树大招风。这次却不慎撞到枪口上。地产同仁,都为李嘉诚捏一把汗,原以为咄咄逼人的麦高乐会枪打出头鸟,却不料麦高乐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地产商均挨五十大板。

银行按揭的比例,直接关系到买家与炒家首期现金的承担,进而影响到楼市的兴衰,楼价下滑,地产商与代理商要双双栽进去。

李嘉诚毫不示弱,11月21日,李嘉诚在其“家店”——希尔顿酒店,设宴招待来访的加拿大卑诗省总督,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鹤年、何鸿、罗嘉瑞等地产巨头应邀作陪。

有人认为,这是向港府“示威”,如果逼人太甚,他们将把投资重点移向加拿大等美欧澳国家。

记者询问他们对政府降低按揭成数的反应。一贯在公众场合甚少开腔的李兆基,率先表态,声称会通过自己旗下的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防止楼市下跌。其他地产巨头异口同声附和,口气异常坚决。

李嘉诚在记者的穷追之下,最后也表态说,希望能与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地产同仁都这样,他也会跟随潮流。

麦高乐等一批官员,对地产商的“对台戏”异常恼火。

第二天,麦高乐与汇丰银行大班、恒生银行主席紧急磋商,由两位金融寡头出面还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浦伟士措辞极为激烈,严厉警告地产商,如果一意孤行,日后其他发展计划将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香港首席财主汇丰大班发了话,地产商马上妥协,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招待会,声明接受7成按揭规定,并无意与银行过招,但日后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等地产巨头,只是作策略上的退让。

按照李嘉诚的一贯性格,他是不会自己撞在枪口上的。但是,他这次却吃了秤砣铁了心,硬要向枪口上撞。

李嘉诚敢于与港府“对着干”,显示了华资尤其是地产华商日益强大的实力。此外,李嘉诚也不是故意作对,日期凑巧相同,而改期不利。因为有不怕的心理,李嘉诚便我行我素。

李嘉诚以和软的口气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立法管制固然起一定作用,但管制太多不利楼市的发展。

这恰恰是港府最害怕的。李嘉诚不愧具有超人智慧。

常言道,打蛇要打七寸。李嘉诚言语不多,但一语击中要害。其实,地产商与港府在收益上已是连理共枝,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怪乎李嘉诚有恃无恐,敢与港府唱对台戏。

李嘉诚经商语录:

香港没有什么资源,就是香港人,用其努力、毅力和智慧,养活着这六百万人口的社会。

同类推荐
  • 解密职业操盘手的盈利策略

    解密职业操盘手的盈利策略

    本书详细阐述了职业操盘手选买卖点的技巧,结合实例和图表讲解了买卖股票的好时机,介绍了职业操盘手买卖时点的各种实战策略,并从技术层面分析了如何买卖股票,帮助投资者在股市中成功地实现盈利。
  • 营销圣经大全集

    营销圣经大全集

    《营销圣经大全集》是一部内容全面、道理实用、分类系统、文字优美的营销经典力作。书中攫取了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经典实例,融入了营销行业成功人士多年的营销经验的精华,详细介绍了营销的本质、产品销售、市场营销、建立稳固销售、营销口才、营销细节、营销中的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 做最好的管理者

    做最好的管理者

    不管是拿破仑所说的“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的队伍,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一群狮子的队伍”,还是我们平时总是挂在嘴边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不勇敢的士兵,只有不善战的将军。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敌我双方各有1个将军,10万大兵,都没有外援。在这20万大兵中,尽管个体上会有所差异,但从整体上来看,智商的平均值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那么胜负就由这两个将军决定了,谁的智商高,谁的计谋棒,谁更能团结人心,谁更能鼓舞士气,谁就能克敌制胜。
  • 平衡计分卡导向战略管理

    平衡计分卡导向战略管理

    本书针对企业管理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即BSC的战略管理系统,阐述了结构和研究方法,BSC的讨论和BSC导向战略管理模式和流程的建立等。
  • 性感的公司

    性感的公司

    “性感”和“公司”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字眼,要如何联系在一起?本书阐述了一个崭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即让企业成为人,成为一个兼具美貌、智慧与个性的人,去诱惑它的股东、员工和客户,让他们坠入爱河,魂牵梦萦。怎样做才能让企业具备人的特性呢?
热门推荐
  • 极品厨娘:悍主太矜持

    极品厨娘:悍主太矜持

    她叫薛落蒂,平静的生活被打乱,意外有了黑帮大佬做哥哥。忙的不亦说乎。“殷子延,我是在想不出明天给你做什么菜系了,要不重复一下吧?好不好?”她眨巴着猫眼,看着殷子延,用尽毕生所学也抵不住他一天三顿都在这蹭饭呀。楼下还有那么多客人,厨房怎么能忙的过来。“要不我们商量一下,你吃其他师傅给做的。我陪你去那什么恐怖的精英培训地三天好不好?”薛落蒂揉着身上的淤青,只好使出杀手锏了,体力劳动总比脑力劳动强吧!
  • 天图古秘

    天图古秘

    世间神器,皆为古圣之躯,万古之前,埋藏何等隐秘?
  • 公主入坑记

    公主入坑记

    ”爱我?“”不爱,如果我有机器猫,时光机,我最想改变的事情就是。。。”“没有遇见我?““恩,还算有自知自明,一切安好,我得回去嫁公务员了,事业单位的也嫁,生活清贫,也不至于饿死。又所幸找个胆儿大的男人,受贿点小钱,也能衣食无忧。”“我爱你。”“再见。”会遇见的,不会错过,留给以前那什么红茶广告,而我们之间的遇见,是纠缠,是痛苦的缘起,最适合我们之间的感情是有的放矢,各自安好
  • 华夏全明星

    华夏全明星

    简介一:秦始皇雄踞咸阳,刘秀占领洛阳,大唐割据长安,朱元璋在凤阳仰天长啸,更有女真突厥鞑靼东瀛虎视眈眈,谁才是天下共主。项羽、吕布、冉闵、李存孝、李元霸谁才是举世豪杰。姜子牙,诸葛亮、王猛、赵普、刘伯温谁才是天下智囊。人生薄凉,生死无常,且看小人物李无常一步步成长,与中华五千年精英们斗智斗勇。简介二:潘郎掷果,荀彧留香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杀胡令冉闵白袍将军陈庆之十三太保李存孝西楚霸王项羽火烧赤壁周公瑾兵仙兵圣兵神人屠?或者诗酒剑仙李太白广陵散嵇康一曲胡笳就孤城刘琨?或者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亦或者是姬发,纣王,姜子牙,妇好…………你到底喜欢哪位?这里应有尽有。
  • 轶古流觞

    轶古流觞

    人的一生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世事,不过就如海浪般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的打来,你没有回头观望,自然没有想到当时的情境居然那么巧。偶一回顾之际,也多是感叹。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出身即便再差,做选择的总是自己,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个人。该怎样成长,存乎一心,我们如此,书中主人公亦如此。
  • 心田有多甜

    心田有多甜

    只是偶遇在路口,一个叫五道口的地方,陪你度过青春岁月。
  • 拉结尔之书

    拉结尔之书

    Razielの创意及作品集
  • 白发男妃

    白发男妃

    一朝穿越,成为血海深仇的残暴女帝,后宫美男无数,却个个满腹心机,图谋不轨。不服?想她二十一世纪训男高手,训到你服为止!在这场阴险的诡计里,到底是谁先失了心?元沣璟——残暴女皇的皇夫,美如白玉,肌如凝脂,温尔儒雅,文武双全,是天下少有的美男子。(已许下亲事,后被女皇强行纳入后宫,容宠不衰。)月孤城——元国皇子,因家族被蓝月国所灭,出众的姿色被女皇纳入后宫,饱受欺凌,具以身份原因,受尽折磨。易沐风——一身红衣,一个妖媚的绝色风华美男子,踩着万千尸体,费劲心机手段爬上贵夫头衔,后因背叛,被杀。******倾城妃后宫群:473286396
  • 成人里

    成人里

    她,一个看起来普通的女孩。他说,只有她和他是这个世界上完全相同的人;他说,她天生就让人疼,老天不公平;而他说,她天生就是他的,只为他而生。活生生的柔弱女孩,被一点点地抽空了灵魂,从出生就背上了这场阴谋的主角。一场宿命的玩笑,荒唐的生命。等待着她的,总是那样的残酷……
  • 星际大陆

    星际大陆

    她是精灵族女王,傲视群雄。他是魔族帝皇,天才绝艳……当十万年光阴飞逝,他们的相遇又会给星际大陆带来怎样的变故?当封印之门开启之日,迫害大陆的御魔重新降临,谁会做这场灾难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