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1100000026

第26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种佛,一千个人的修行有一千种福报。近代史上,佛教及其学说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式微。出于种种原因,很少有人能够把佛教的知识、思想精华、修习方法完整地向大众做一番介绍。佛教的养生观之所以受到当代人们的重视,一是其中合理深刻的思想观念,二是其中有益有效的养生方法。学习与运用佛教养生的方法,应当首先对其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以使自己的养生健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天竺有得道者,号日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当遣使迎清以求大法。

——《四十二章经序》

1.佛教在印度的产生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创立者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人物,他创立佛教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在古印度没留下这方面的专史记载,现在学术界主要依靠佛教有关经典对此进行考察。通过现存的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和其他佛典,并参考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可以对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创教事迹做出比较可信的介绍。

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在今尼泊尔国南部的提罗拉科特附近)的释迦族。“释迦牟尼”(Sākyamuni),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Gautama),原名悉达多(Siddhattha)。佛教一般称之为“佛”或“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现在学术界对释迦牟尼在世80岁的见解是一致的,但对释迦牟尼的生死年月有却几种说法。我国学术界一般是根据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十一所载《善见毗婆娑律》译记记载的所谓“众圣点记”的说法,推算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

迦毗罗卫是释迦族建立的城国,是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存在的许多小国之一。释迦牟尼出生于军事贵族种姓(称“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称“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下他七天后去世,他由姨母带大。他从小按照当时流行的婆罗门教的传统习俗,学习字书、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并且练习武艺。17岁时娶妻,后生有一个儿子。此后他经常思考人生问题,感觉到人有生死苦恼,生命无常,逐渐产生离家出走,到山间林下修行的念头。当时在婆罗门教之外,有一些出家修行者,称为“沙门”。释迦牟尼在29岁(有的佛经说是19岁)偷偷离家出走,走入深林剃去头发,从此开始修“苦行”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坐禅。当时印度的修苦行者,或是每日吃饭极少,或是用种种方法折磨自己的肉体,目的是为了摆脱现实的烦恼,祈求升到天上,永远安乐。释迦牟尼修过6年苦行,据说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变得饥瘦如柴。后来逐渐认识到苦行也不能使人达到彻底解脱,便放弃苦行,先到尼连禅河洗浴,上岸接受一位牧女献的乳粥,然后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下坐禅思维,经过七天七夜,达到觉悟。佛教称之为“成道”或“成佛”。

在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其父净饭王特地派五个人(五比丘)前去守护和伺候他。当这五人看见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的时候,认为他已经经不起受苦不再修行,便离开他到别的地方去了。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便起身赶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那西城西北)找到那五位比丘,将自己觉悟的人生解脱的道理——“四谛”、“八正道”等向他们宣说,并收他们为最初的弟子。佛经称这是“初转法轮”,即第一次宣说佛法。

按释迦牟尼29岁出家,苦行6年计算,他成道时是35岁,直到80岁去世,在45年的时间内到处传教说法,在婆罗门教和各种沙门学派之外创立了佛教教团。后来佛教传播的范围逐渐扩大,在释迦牟尼死后又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原始佛教发展为分成许多部派的部派佛教,又从小乘当中产生大乘佛教。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佛教从印度国内传播到国外,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古丝绸之路和佛教传入中国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佛教沿着通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现在的新疆地区,然后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到内地,逐渐传播到中国全国名地,深入到民间。

所谓丝绸之路也称丝路,主要路线是:东端起自陕西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或经今新疆境内的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沿着锡尔河北岸和咸海、里海的北侧,通往西方各地;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车以西越过葱岭,经过大月氏(今阿姆河的中上游)西行,通过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国,一直可达到地中海的东岸,再转至欧洲的罗马等地。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中国的丝、丝织品和其他商品沿着此路运往中亚中东和欧洲。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也以丝绸之路为主要通道。

佛教是伴随来自印度、中亚一带的商人、使者和移民,先传到今新疆地区,然后传到中国内地。

3.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在历史文献中最有影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西汉末期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一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现在学术界一般采取第一种说法。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浮屠,即佛陀;从《魏略》的介绍来看,《浮屠经》不是一般的佛经,当是讲释迦牟尼佛生平传说的经,如后来汉译的《本起经》、《本行经》之类的经。

大月氏(或作大月支)原居中国敦煌、祁连山一带,公元前2世纪因被匈奴战败,被迫西迁,征服大夏,占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大约在公元1世纪建立贵霜王国,并将所占地域扩展到整个印度西北地区。此地及周围地区早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信奉佛教,大月氏在迁徙到原大夏所居地方之后,很快就受当地风俗影响也信奉佛教。从公元前后中国与印度、西域的交通来看,《魏略》所记汉哀帝时大月氏使者向博士弟子口授佛经的说法是可信的。

在此后的《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之注、《魏书·释老志》、《隋书·经籍志》等书中也有这种记载,但受经的博士弟子之名或作“秦景宪”,或作“秦景”。然而在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二则谓:“哀帝世元寿年中景宪使于大月支国,受得《浮屠经》”;唐法琳《辩正论》卷六谓引《魏略》及《西域传》曰:“前汉哀帝时秦景使月氏,国王令太子口授于景,所以浮屠经教,前汉早行。”是说博士弟子景宪或秦景出使大月氏受经而归。这些记载晚出,是在佛、道二教辩论佛道先后与优劣的背景下篡改前引《魏略》的文字而成,情节是不可信的。

当然,从实际情况考虑,也许在公元前2年之前佛教已经随着来自印度、西域的商人、移民传到中国,但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是不足为凭的。

4.东汉楚王刘英祭祀佛陀与黄老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接受佛教信仰的是社会的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据现存资料,东汉楚王刘英是最早信奉佛教者。刘英是汉明帝(58~75年在位)的异母弟,在光武帝建武十七年(41)被封为楚王,第二年到达封国楚(今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交界处),在明帝即位后多次回洛阳朝见皇帝。当时社会上盛行“黄老”(黄帝、老子)、神仙方术,人们把刚传入的佛教也看做是一种方术,将佛当作神仙,依附于黄老进行祭祠。刘英就是这样做的。

《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楚王刘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65)明帝下诏天下有死罪者可以用缣赎罪,刘英派人到国相(中央派驻封国主持政务者)献黄缣白纨赎罪。明帝得知,立即下诏:“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按,男居士)、桑门(按,沙门)之盛馔。”是说刘英既信奉黄老,读诵黄老之言,又祭祠佛陀,并且按照佛教的规定定期持戒吃素,对于他派人上缴黄缣白纨赎罪的做法表示谅解,示意他无罪,勿须心怀不安,并退回缣纨让他作供养居士、僧人之用。

刘英奉佛的例子表明,在东汉初期佛教已经被作为黄老方术的一种在社会上层部分人中流传。

5.东汉明帝派使者到印度求法的传说

过去一般以东汉明帝于永平年间向大月支派遣使者求法,迎请印度僧人来华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汉明帝有没有遣使求法呢?从现存一些史料分析,这是可能的,但却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关于此事的最早的记载是汉译《四十二章经序》。大意是说明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早晨问群臣所梦为何神,傅毅回答说:“天竺有得道者,号日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谓明帝自述夜里梦见一位具有金色身体,后颈带有日光,能够飞翔的神,问群臣此是何神,有人告诉他这就是在印度的佛。明帝于是派使者到大月支抄写佛经《四十二章经》而归。东汉末年的《牟子理惑论》也有类似记载,但情节有所发展。此后受佛、道二教斗争的影响,一些人根据需要将明帝遣使求法进行新的编造,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情节。一是确定求法的时间,西晋王浮伪造《老子化胡经》说明帝在永平七年(64)遣使求法,永平十八年(75)归(《广弘明集》卷九载《笑道论》引);还有其他的说法。然而最有影响的是《历代三宝记》卷二所说永平七年遣使,永平十年(67)归国的说法。二是增加迎请印度僧人迦叶摩腾(或作摄摩腾)来华的情节,说使者用白马驮经及佛像而归。以南齐王琰《冥祥记》(《法苑珠林》卷十三引)、梁慧皎《高僧传》卷一、《历代三宝记》卷二等的记载最有影响。

永平求法说在后赵王度上呈石虎的奏议中,在北魏太武帝取缔佛教的诏书、唐太宗的《三藏圣教序》以及在唐代韩愈上宪宗的《谏迎佛骨表》等重要文献中也被作为历史事实反复引用,以此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这种说法之所以具有巨大影响,可能与所传说的佛教三宝(佛像、佛经、僧人)同时传入有关。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考察,汉明帝求法说的基本情节还是不容轻易否定的,至于汉明帝何年派遣使者,使者是谁以及何年归国等细节,因为史书无证,可以阙疑。但这只是佛教向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而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现在洛阳东十二公里处有一座古老寺院名为白马寺,据传说最初就是明帝时为安置来华的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而建的,他们在此翻译《四十二章经》等。寺院取名“白马”,一种说法是因明帝遣使迎归印度僧人,是用白马驮经而来。现在寺院主要为明清建筑,寺门两旁有传为摄摩腾、竺法兰二僧的墓。白马寺在晋代也是重要的译经场所。

同类推荐
  •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是一本涉及哲学与心理学的普及性佛学读物,由“我”与法师的对话、“你”与法师的对话和“心”与法师的对话三组对话,53个问答组成。觉真法师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或者人生的问题,比如家庭、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一生的研佛心得,给予了积极和智慧的解答,在阐述中贯穿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
  •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本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中国伊斯兰教四大苏非学派之库布忍耶的历史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展开尽量客观公正的评述。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 太阳,我的心

    太阳,我的心

    一本关于提升自我认识,化解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灵成长励志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一不小心就沦为了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奴隶”。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我执”。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观照、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会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实现心灵成长。在书中,一行禅师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他认为净化人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本书主要教大家怎样照顾、处理自己的情绪,摆脱“我执”的惯性思维,化解各种负面情绪,进而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热门推荐
  • 收魂天师

    收魂天师

    天命所归的凡子,现实生活的屌丝,且看二逼青年吴旭如何一步步崛起已逐渐中落的天师神职,站住人间巅峰,笑看凡尘.....
  • 只有我知晓

    只有我知晓

    这是一个女生经过“千难万险”终于抱得美男归的故事
  • 转身遇见EXO

    转身遇见EXO

    女主角萌夏(也就是“我”)在不经意之间遇见了十二个花美男——EXO,她该怎样应对这十二个性格不同的偶像美男?
  • 鬼目手

    鬼目手

    农历七月「鬼月」的到来,零点兀长沉重的钟声响起。一回家,周围发生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恐怖事件。是谁,在作祟?“在十五日地府域门大开,百鬼游行于夜之前,你必须了解这一切!”谁都没有想到,这成为了花婆生命中最后一句话。午夜十二点的窗外,那个用力敲打着窗户的女人。是谁?你是谁?我是谁?我是……你!
  • 幻域

    幻域

    [花雨授权]对于这个冰冷的故事,我想我还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吧。因为我的故事里同样有魔法,神,人,精灵,上帝,撒旦,以及爱情,亲情,友情,和这些情爆发出的强大力量等等……
  • 玉箫引

    玉箫引

    年少时不经意的邂逅,一把玉箫的指引,成就一段宿命姻缘。几经辗转,几多波折,谁才是她最终的归宿……好吧,这是安身立命的大事,是该认真对待。问题是一路寻找,一路行来,不想却卷入了一场莫名的灾难,掀出了十几年前的一桩陈年往事,更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 鸟类要结婚

    鸟类要结婚

    Tale组织?关‘鸟类’什么事,她就应该生活在‘诺亚方舟’,就应该过着平凡地日子。人生就被从天而降的一张招聘广告改变,从小就患有奇怪的病(喝水也会胖)的她进入了FLY集团,当起了梦寐以求的模特,可那是在当模特吗?……被调到设计部当起了秘书,唉,人生的转折就在这里开始……“我是洒大天才。”
  • 正道传

    正道传

    修炼一途,乃修身正道,集万法自然,逆天地轮回,握生死,掌轮回,探长生。
  • 零售创新:基于系统的思想与方法

    零售创新:基于系统的思想与方法

    本书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零售创新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考察,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研究零售创新问题的著作,作者通过对零售创新的主体、客体、环境及其互动协同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零售企业创新的模式和策略。本书不仅为零售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也为致力于零售创新的研究者奠定了很好的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
  • 手刃天下如涅槃:王妃绝色临九天

    手刃天下如涅槃:王妃绝色临九天

    【已完结!】她,本该带着秘密死在现代,却意外穿越。一身杀手功夫,足睥睨天下。他,本该一世清欢无忧和乐,却未离命运。背负一身谜团,信手负天下。他,绝色天下,冷酷之下,却是对她的无限柔情,前尘许他又负他。她和他聪明无双,他和她共许江山,看霸道王妃,绝色皇帝,天真名士,谁得天下,谁许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