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1100000028

第28章 佛教的礼仪

身其德,人必敬。大德仁者,当以贤礼之。

——《维摩经》

1.称谓出家人的礼仪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份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着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佛门礼仪规矩甚多,不论是礼像、进香、举手投足,还是在家修行,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

对较高水平的僧尼称谓:

(1)法师

指通晓佛法、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

(2)经师

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

(3)论师

指精通论藏或论释佛教经义的僧人。

(4)律师

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

(5)三藏法师

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代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

(6)大师

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大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

(7)尊宿

“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

(8)上人

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学的僧人。

(9)讲下

对知名法师的尊称。

(10)高僧

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一般人以为,出了家就是“和尚”,其实和尚者,要在六和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始得成就。一个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称“住持”、“方丈”;和尚退位后,法弟继任住持者,称“退居和尚”,弟子、法子继任者,称“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语,译为中文乃“亲教师”之意。传授三坛大戒时,须有“得戒和尚”、“羯摩阿阇黎”、“教授阿阇黎”等三师及七尊证登坛证盟,以及“开堂和尚”、“引礼法师”等人共成佛事。阿阇黎意即“轨范师”,可以轨范吾人身心,导人正道者,故又称“导师”。

在印度佛教律仪中,男众比丘称“大德僧”;女众比丘尼称“大姐僧”。中国一些朝代中有帝王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玉琳国师、悟达国师等。在寺院中,全心为佛教奉献而未婚的在家女众,称为“师姑”;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的在家男众,称为“净人”或称“道人”、“教士”。在家信徒彼此之间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出家众也可互称“师兄”,或称“道兄”、“戒兄”、“学兄”、“法兄”等。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则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

2.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身具德,人必敬”。佛门要求行、立、坐、卧,一切举止动作都要威仪具足,参访、入殿、礼拜、出堂都应注意行仪。

第一类,四种威仪

包括行、立、坐、卧四种。

行:

[1]走路时,应目视前方七尺,不可左顾右盼,不可低头或仰视。

[2]穿着海青行进时,应该双手当胸。

[3]穿着长衫行进时,应该双手下垂,自然摆动。

[4]行进间,双手不可置放腰后;不可跑步,若要赶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

[5]行进间,见大德迎面而来,应立定合掌,待大德走过,方可前进。

[6]与大德师长同行,应走在左后方,距离一个肩膀的宽度,不可平行,亦不可离太远。

[7]走出房门,衣服、鞋袜必须穿戴整齐,不可赤脚或穿着拖鞋。

[8]有法衣在身,不可大包小包背满全身,僧袋应当背于右肩。

[9]如非诸山方丈,不可挂念珠行走。

[10]行进间持经本,应双手捧持。

立:

[1]站立时,应前八后二,抬头挺胸,姿势端正,不可倚墙靠壁,不可双手叉腰。

[2]与大德同在时,不可站在大德的上首、高处、对面,或与大德并排而站。

坐:

[1]坐下时,要平肩、收额、双眼平视、手放双膝。

[2]与大德同坐,应坐半座,不可坐满,不可跷腿,并依大德指示的位置坐下,若招呼你与其平坐,应该礼貌遵行,不可违意。

卧:

睡眠时,要右胁而卧(吉祥卧),不可四仰八叉。

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礼仪。一个人如果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衣冠不整、谈吐庸俗,这就是缺乏生活的礼仪。因此,佛门中的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就是从行立坐卧来训练威仪的。现代的礼仪规范,范围可扩大为生活六威仪: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理;视听如教,必须受益;思想如水,必须清净。

第二类,参访礼仪

[1]寺院参访,应事先通知,并准时到达。到达时,先到客堂报到,然后向主事者行礼,由知客法师引导至佛殿礼佛。

[2]参访日期、时间一经确定,则勿随意更改,以免造成安排的不便。

[3]离开寺院时,应到大殿向佛菩萨告假。

第三类,佛殿礼仪

[1]入殿时,若从右门入,应右脚先进;若从左门入,则左脚先进。

[2]入殿后要先拜佛,才能拜人,或是瞻仰佛像。

[3]在大殿中不可寒暄讲话,不可相互送礼,有事须退出殿外讲说。

[4]不可随心所欲进出佛殿,更不可衣冠不整。进入佛殿时,应抄手行走。

第四类,礼拜行仪

[1]礼佛时,宜在佛堂、佛殿、佛塔,以免引人侧目。

[2]在佛殿礼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则应在东西两单礼拜。

[3]礼拜大德师长,应至佛殿,如于路上、客堂、饭厅,或大德参禅、打坐、剃头、卧病时,不可礼拜。

[4]礼拜大德不可于高处拜,或于大德背后拜。

第五类,出堂礼仪

[1]出堂是大事,分个人及团体两种。个人出堂必须请假。如系早上出,晚上归,可向直属主管请假;如系长假,必须向纠察、客堂及相关职务人等请假,而且必须搭衣。

[2]请假在外,不可于俗家或信徒家中夜宿,除非当地没有寺院道场。

以上礼仪都是为了保持僧团内部与外部关系的融洽健全,而融洽健全又以“和合”为基础。“六和敬”即是佛陀制定的和合方法。

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僧团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僧团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僧团大众,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须做到意业清净。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著,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3.合掌有什么含义

合掌,也称和南、合十。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合十到底始于何时何地?据记载,当人类还在原始阶段,彼此见面、道别时就以合十为礼。双手合十,可以让对方消除戒备和恐惧,不再疑心你是否将武器藏在身后,所以说合十也有和平的含义。

对佛教徒来说,合十则是表现十界一如的最高境界。我们平常见到的合十有四种:

[1]坚实合掌——将两手手指伸直并拢,两掌贴合。它可以产生庄严肃然的奇妙效应。

[2]虚心合掌——将坚实合掌的掌心虚空。它可以使人瞬间变得心平气和,杂念全无。

[3]莲华合掌——将坚实合掌的中指与食指作“V”形,状如莲花蓓蕾(古代汉语中,“花”与“华”音义均同)。它可以使人忘掉忧愁和痛苦,逐渐变得开朗愉悦起来。

[4]金刚合掌——将两掌并拢,手指插合,拇指交叉。它可以使人增强自信心,抑制住傲气和愤怒。

合掌看似简单,但也表示深广的佛法。

其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表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十指合于一处,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团结。又,十指合于心口,表示诚心诚意,所谓“十指连心”。再者,平时十指散乱,代表散乱的妄心,现合于一处,代表一心。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一心不乱”、“一心皈依”。

其二,供养佛像,以法供养为最虔诚。在圣像前诚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见而行,又是其中的上等供养。所谓“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身体就像一个盘子,而双手合掌就是盘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开结果,即是菩提。

其三,合掌时,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弯,这样,两掌之间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们要悟入空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种,若紧闭掌心而不留空隙,则沦为外道,来生则生于无佛之地,不闻三宝之名。

其四,合掌又称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对,且合于心口,表示十法界归于一心,下至地狱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从心而显。

其五,合掌于心口处,两掌竖直,表示竖穷三际,指时间;而掌背略鼓,向横向发展,表示横遍十方,指空间。这样,宇宙融为一体,万法归于一心。佛菩萨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又能于念顷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说明佛菩萨于时空能运用自如,随心所欲。

其六,十指代表十方,合十于心口,既表众生平等,又表摄取十方众生归于佛道,施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普度,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国,合十于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养十方佛菩萨,并摄取十方佛国的功德,庄严自心,成就善根。

其七,合十于心口,表示我们的心要修十波罗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十种。又华严十玄门、普贤十愿王,都表圆满之义。所以,双手合十,即表示能圆成佛果。

其八,左右相合位于中位(胸口),代表从容中道,不落两边,不住断常,不着空有。

其九,佛陀左面有目犍连,神通第一。神通显示智慧善巧,通达无碍。只有明解世出世法,才能自在,故表“解”。右边有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由戒、定而生,有智慧又能择善而行,故表“行”。左右相合,即表“解行合一”。

其十,左手多静,代表“自觉”。右手多动,代表“觉他”。自觉而不觉他,只证小乘极果。要觉他而不自觉,恐无能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为一,方是菩萨行者,才能趣于觉行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其十一,左右手分别代表愿和行。有大愿而无大行,便成空愿、虚愿。无大愿而行,则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愿启行,以行证愿,才能圆成大愿。

其十二,合二为一,代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净不二,净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质相同,目的相同。

其十三,左右合为一体,代表不二之理。烦恼与菩提不二,自行与化他不二,自佛与他佛不二,性与相不二。

其十四,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缘”。杀、盗、淫、酒皆赖于手。凡夫什么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权,越多越好,这是“贪”。手要伤人坏物,这是“嗔”。还有,手会胡乱地伤人坏物,这是“痴”。现在,双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东西用掌心),代表止住双手的妄动,收敛放逸的身心,就是息灭“贪、嗔、痴”。又掌背为外,代表外境六尘;掌心为内,代表觉心菩提,合掌则代表背尘合觉,为修行解脱之路。而成就佛果,则改合为开,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时,表示放光接引,普度众生。

其十五,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即是分别,以左右手代表。执著即是坚持分别,有我执与法执,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虚妄。合而为一,无有左右,却也左也右,于相离相,平等一如。妄想执著既除,如来德相便显现。

4.对“三宝”的礼仪

遵守对三宝的礼仪不仅是一种礼节,更是对佛教徒的尊重。

(1)对佛像的礼仪

见佛像必须恭敬、礼拜、供养、护持,虽然是木雕、纸印、泥塑,应观做等同真佛;凡“买”或“要”佛像时,一律要说“请”,不能说“买”或“要”;迎请佛像时,无论是铜的、木的、瓷的、纸的,一概恭敬捧迎,不可轻率从事。佛像用双手捧于胸前,切记不可放在腿上,不可像包东西一样,用手一提。请纸像容易犯过失,如把佛像拿着垂向膝下,或夹在腋下,均为种种不敬之过。

有的佛像是纸印的,日久欠净,或有破损,实不能再供,应于佛前言明另请新像再供,此旧纸佛像可恭敬焚化,切不可任意撕毁弃置;木雕泥塑之像,如有损毁失修,佛弟子应护持圣像,发心修补,金漆剥落,当发心再贴金刷漆。

若画佛像,要用好笔、好墨、好纸。若绣佛像,要用好针、好线、好布。若印佛像,要用光泽好的纸,形色要清晰,印制要精美。若雕佛像,以金、银、铜、玉、翡翠及诸般宝石、檀香、沉香等土木、瓷釉上料。印制雕塑诸佛菩萨圣像,应沐浴斋戒,燃香谨制,摄心一处,不令分心,感应道交,可获得不可思议功德。

配身小佛像之挂链及配汽车之挂像,有欠恭谨,然作方便,未尝不可。但需心存恭敬,不可亵渎;还有一种卡片印的佛菩萨圣像,可以带在上衣口袋,有人也兼用为护身平安之用,原无不可,但也必须存恭敬心。

一般不信佛的人,常将佛像当做艺术品做摆设陈列欣赏,或与其他物品杂陈并列,皆非正因,而应恭敬、礼拜、供养。在雕塑的佛像上,千万不要刻印个人名字。

(2)对佛法的礼仪

今人看经,漫不经心,任意放置,尤听经之时,许多人将经本放置腿上,乃大不敬。又请经时应该双手捧回,然今人捧经(双手迎请佛经捧在胸前)者已少,拿者(单手)尚可,但不可过腰下,夹腋下也不可。男居士更不可将佛书卷起放入裤袋中,女居士不可将佛书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杂物太多。小本佛经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则犯失敬意。虽细微小节,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应再犯。

世间任何书不可放佛经书上,陈列书橱中也当佛经放置最上,世间书放下,最后分开放置为宜。佛书如按分类法放置时,大经先放右边,依次顺排;若置上下时,以大经置上。至于何者为大?依三藏言以经为先,律次之,论再次之;就经典言,以《华严》、《法华》、《般若》、《方等》、《涅槃》、《阿含》依序而排。一切佛经书不可携入厕所、夫妇房间及不洁净之处。看佛经书均不得躺卧床上看,看时当洗手翻阅,翻阅佛书不可折角,不可在上涂写钩书,如作札记摘录,也用别纸为之。翻阅时切忌用手醮唾液来翻。看经之时,身应端正,不宜妄动;口应禁语,不宣杂言;意应集中,不可乱想,此为三业清净,自能摄心一处。欲看时,净手洁案,徐徐翻阅,一字一句,不令空过,燃香一支,可令经行,心不外驰。

有破损不堪之佛经当于佛前言明无法再阅,送至寺院焚化炉中火化。凡印佛经书,要慎选版本,要用好纸,装订牢固,设计精美,使令庄严,并严格校对,不令错谬。总之不可马虎行事。

(3)对僧伽的礼仪

要问出家众的尊称法号时,要说:“请问师父(或和尚、或比丘、或沙门)的德号上下?”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所以皆以释为姓,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众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授戒师、传法师可以称呼的,在家弟子不可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外号,称呼外号也不可称某某,依今例,称为某某法师,或某某师。尊敬如法的称呼,应该称为上某下某法师。我们对别的在家同修问起皈依那位法师时,应该说:“请问您皈依师的德号?”答时应称:“我皈依的法师德号上某下某”。这种规矩每一位在家弟子不但要知道,更要将此一礼节养成习惯。

如见出家众犯了某些过失,可当面虚心恳切地加以劝谏,如他不能采纳,或仍我行我素,也当以恭敬心待之。但可远离,不宜毁谤。

在家男众去尼庵,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庵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流连;在家女众去寺院,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寺院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流连。在家男众与比丘尼应保持六尺之距,在家女众与比丘也应保持六尺之距,更不可任意搀扶。

在家众与比丘(或比丘尼)一起行路时,应以戒腊最高者先行,在家弟子居后随行。若三人并肩行时,以比丘(或比丘尼)居中,居士在两边,与比丘只二人并肩行时,以在家众左手边为上首,应让比丘(或比丘尼)先行,在家众在比丘(或比丘尼)的右手方行。

除走路时及比丘卧床不必顶礼外,其他地方见到出家众是应该顶礼的,在任何地方遇见比丘、比丘尼,均应合十问讯,此是在家居士最起码的礼节。

每一寺院都以佛像为尊,一进寺院先往大殿礼佛,礼佛后,当礼拜住持和尚及诸沙门。此外,在比丘说法时、传戒时、法会时、共修时,必须要向主持的法师顶礼。

5.到寺院进香的讲究

进了寺院一般先要进大殿烧香礼佛。一般寺院将供佛之所在称为“大雄宝殿”,简称大殿,大殿上通开三门,进香者不可由正门进入,因为正门为住持大和尚进出之门,进香者应由旁门进入。自右旁门入,右腿先跨入;自左旁门入,左腿先跨入。如大殿只有一门,也应于大门右边门框或左边门框进入,进入时跨腿也如上述,绝不可大摇大摆由大门正中间冲入,此犯轻慢过失。

(1)进寺院的礼仪

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

进殿堂:不可在正中间问讯(即鞠躬),必须到两侧方可。因中间只有方丈及当家才可。

进入殿内,应首先净手。

(2)上香与烧香的礼仪

礼佛时先上香。有人制香,香上有观世音菩萨纹形,焚香时显现菩萨形状,香熄之后,圣相塌毁。又有人以蜡烛做成观世音菩萨形状,上有灯芯,以火燃化,烛燃相毁,以上两则,殊大不敬。商贾之人,被财货所迷,不知所造无边重业。又有用佛像为商标者,众生不察,难免任意丢弃,实非所宜,皆不知佛陀伟大,众生滥用胡为,皆失谦恭,罪报难逃。

烧香的含义: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时,以两手之食指与中指夹香棍,无名指与小指也要互相贴叠,二大拇指顶在香棍之底,徐徐举在两眉之间,成为上香问讯礼。当三支香插入香炉时,以右手执香一支先插中间一支,再插右边一支,然后再插左边一支,均应插正,不令歪斜。随后礼佛时,不应跪在中间的拜垫上。如果大摇大摆在中间拜垫顶礼,也是轻慢及失仪。拜佛最好不用拜垫,行者应择一边,不拣净秽,就地而拜,拜时应自庄重,不苟言笑,旁视无人,也不必管别人对你的讪笑与轻视,甚至说你迷信,这是忍辱与消业障之时。拜佛不可用三拜九叩礼,宜用古印度之五体投地礼。所谓五体是指额、两肘及两膝。外道多用作揖(两手抱拳当胸)、三跪拜、三叩首,不合佛教礼仪。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

礼拜佛菩萨,一般以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炷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

不一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以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其实不一定非要上香。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可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之一均可。至于供品,一般供一些水果类及鲜花就可,这个供品是随你个人所愿的,只要不是酒、肉、葱、蒜类就可以了。其他如有不明处,可到寺院的客堂找“知客法师”,他会给你解答不明处的。

礼佛后,应礼拜住持师,以表示恭敬僧伽及顶礼一切十方僧。顶礼法师时一拜即可;若再遇其他法师时,皆可以问讯礼行之,合掌当胸,合十为礼,此礼等于问好之意。问讯礼,更严谨的则先合当掌当胸(合十)稍弯身,合掌之手顺着向地时,立即将右手之中、无名、小指叠于左手之中、无名、小指上,二手之食指尖相结作半圆形,不可为尖形,二手之拇指尖也相结,直身,此礼举向上至两眉际间,此手印叫毗卢遮那印。

(3)游览寺庙的四大禁忌

一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应尊称为“大师”、“法师”,对住持僧应尊称为“长老”、“方丈”、“禅师”。对喇嘛庙中的僧人应尊称“喇嘛”,即“上师”之意。

二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词、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游览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不可乱动寺庙之物,尤忌乱摸乱刻佛菩萨像、随意拍照。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失礼的事。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伊斯兰教史

    伊斯兰教史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佛教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产生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的广大人口,《伊斯兰教史》对伊斯兰教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将让读者对此教育有个较为全面了解。伊斯兰教是具有国际性、民族性和群众性的宗教,至今影响着世界的广大人口,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的长期和复杂性,加强对它的研究,着重根据它“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伊斯兰教产生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在这斯间,有众多的穆斯林学者,从自身的信仰出发,著书立说,从各方面阐述伊斯兰教。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本书以道教体系为逻辑,以道教神仙、人物、宗派、典籍、名山、道观为点,以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叙述道教的故事,详解道教文化。
  •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是一本涉及哲学与心理学的普及性佛学读物,由“我”与法师的对话、“你”与法师的对话和“心”与法师的对话三组对话,53个问答组成。觉真法师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或者人生的问题,比如家庭、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一生的研佛心得,给予了积极和智慧的解答,在阐述中贯穿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
热门推荐
  • 逆战之逆风狂龙

    逆战之逆风狂龙

    翡翠病毒爆发后,守卫者和突击者联盟,共同对抗丧尸。万飞在追击z博士时身亡,白龙族大长老灵魂进入万飞潜意识,将万飞复活,把毕生心血传授与他。就这样,万飞开启了他的战神之路......
  • 末世之逆袭女主

    末世之逆袭女主

    末世的基本配备,一个不落全都有。末世来了,想找个不变态的优秀男人相夫教子,不是光靠金手指就够的。且看女主在末世中如何找到真命天子,有个可爱宝宝。
  • 霸道总裁的甜妻宝贝

    霸道总裁的甜妻宝贝

    傲娇是她的一面,也是她对自己的保护;调皮,亦是她的一面。十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而丧失记忆,再次相见已经是八年之后,她,墨殇家族少主;他,s国墨月集团总裁,两个人再次相见,却注定了一生的纠缠。
  • 倾国之泪

    倾国之泪

    一朝花颜改,双目泪婆娑;暗自花下殇,难恨水无情!!安南是一位颇有才华的作家,成名后人气一直居高不下,备受粉丝追捧!怎奈何命运作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安南又该如何回到原来的生活?
  • 穷途末路之生存

    穷途末路之生存

    国外是行尸走肉,国内只能穷途末路,面对灾难,不屈的生存
  • 佛说是法非法经

    佛说是法非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痞子天使

    痞子天使

    冥界十二翼堕落天使受罚降临地球,本来想要泡美女的,却在不经意间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为报仇而修炼!各族美女尽收后宫!为朋友而统一世界!在敌人眼中,他是恶魔。在女人眼中,他是色狼,在朋友兄弟眼中,他是个好人。
  • 都市嚣张狂少

    都市嚣张狂少

    低调的林川原本只想默默无闻的过完下半辈子,可是偏偏遇到个极尽装比系统。从今天起你必须装自己的比,打别人的脸!异能,珍宝,美女,权力……统统给你,你只要负责装比就行!美艳房东,娇蛮警花,呆萌萝莉,性感总裁,清纯校花,你们一个个为什么都要缠着我,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啊!
  • 牧师小姐可是很忙的

    牧师小姐可是很忙的

    半年前,网络游戏“剑与魔法与旅途”的部分在线玩家,被传送到了一个与游戏中的世界相似、但是更为广大的异世界,并继承了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样貌、种族、等级、技能、属性等等。于是,我们的主角科洛蒂亚就踏上了成为这个世界的英雄(之一)的旅途……大概。“好想能一直懒洋洋地趴在床上看书啊。反正还是游戏世界,拯救世界之类的小事情随便交给谁都能做啦……”——虽然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我们的牧师小姐到最后却也还是很忙的。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 化身恶狗

    化身恶狗

    姬二因意外附身一条黄毛土狗,从此开始见证影响整个大陆重大变更的历史事件,因宅男时期某些意淫思维作祟,立志在这个穿越的异世界里行梦想中的各种无法无天之事,从此化身恶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