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1100000009

第9章 佛教养生之道对善终的参悟

善终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诸恶莫作;二是众善奉行;三是自净其心。善终不是可以凭侥幸能够获得的,一定要广修善业才能达到。善终与往世的善业有关,但最主要还在于我们今生的好德与宁静的心灵。“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第一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要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好善乐施,又当心境平静。世人奔波一生,心乱如麻,于此应当更加注意。“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因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资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广修众善,救度众生,而且心境安宁的人,因此而获得大善终的事例非常之多。即使普通世人,若向善修善业,心无牵挂,也会得到延年益寿、安祥而终的福报。这在前面也举出了不少例子,这里不再重复举例。

在生死这一关前,许多人仍是穿不透这一关,因而要受无限的痛苦。在这里,要详细地说说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提及:世事无常,人生也是如此。“正如成熟的果子面临掉落的危险,出生的人始终面临死亡的危险。”我们却不能因此而畏死。“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论生,不应怖死。”又有言云:“万物皆变迁,生而复又灭。不为生灭恼,才能有安乐。”可笑的是,有人生于世中,不求正道,却惶惶然逃避死亡。从前,有四大梵志,聚在一起商量道:“当死亡来临时,连豪门贵族也难避免。不过,我们从现在开始躲藏起来躲开死亡的阴影吧。众人一起行动,一人跑到高空中来避死;又一人跑进大海中来躲死;又一人跑进须弥山中来逃死;最后一人隐身闹市中来求生。然而,四人最后都命终而亡。死怎么是可以躲得开的?死其实就是因缘的消散。因缘聚时,就是生;因缘散时,就是死。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无我,一切都是苦。生又何欢,死又何惧。可叹世人看不透因缘聚散,因而摆脱不了苦恼与悲伤。舍卫城中有一个长者,财宝无数,不过却没有儿子,他怕死后家财被官府收没,便皈依三宝,精进修道,祈求得子。夫人怀了孕,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大了,就早早地娶了一个妻子。新婚夫妇结伴在林中行走,当时林中有一种无忧树的花,纯白鲜艳而花瓣却呈现粉红色,妻子请求丈夫去摘这种花。丈夫就爬上树去采花。树枝很细,马上断折,丈夫坠落下来摔死了。父母听说了这一件事,跑进林中,抱着儿子的头使劲摇晃,然而儿子早已死了。父母非常伤心,哭泣不止。人们见了没有不为之叹息的。这时,佛陀与阿难进城,见到长者的儿子摔死了,就对长者说:“人有生死,物有成败。时至命尽,是躲不掉的啊。因而不要有忧念,不要悲伤。这个儿子是从天上来到你家,而今寿尽就由你家去了天上。他其实不是天的儿子,也不是你的儿子,只不过依着他的因缘而生死罢了,就好像住店的旅客一样,行止皆因缘而定啊。死者不可离,去者不可追。请不要悲哀。”

或许有人对自己的死亡存在一种盲目的不在乎,“死去原知万事空”嘛。可是,他们对亲人朋友的死亡却悲伤不已,看不得亲近之人的命终景象。其实,这是很错误的,因为一不利于死者往生净土,二不利于己身健康。《临终正念诀》云:“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敝之衣,得者珍御之眼。放下身心,莫生贪者。才有病患,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是虚华无益之语。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绝。更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虑也。”因而,面临亲友死亡之局面,最好不要惊慌悲伤,要从容镇定,念佛不止。这在佛经里早有开示: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勘破无常,珍惜今生。

同类推荐
  •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阐述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哲学,运用过去较少涉及的儒教经注、佛教北宗材料,把老庄等作为唐代道教的主流。认为安史之乱是导致隋唐哲学发生根本转折的主要事件;转折使儒教哲学趋于建立自己的心性论,使佛教诸宗归禅,使道教丹术理论心性化。分析深入,且揭示三教哲学发展趋势。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这本日记以朝觐为主线,贯穿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思想感悟,以及有关朝觐的教法规定、有关伊斯兰的历史。
  • 金瓶梅里的心经

    金瓶梅里的心经

    本书是文人讲《心经》,借文学人物,用心参悟。作者亲近三宝,生活中有感悟,诵经时能感通,读书时有感应,其用通俗语言讲经,引人颂善,以《金瓶梅》里的芸芸众生为案例,用心良苦。本书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开示。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后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热门推荐
  • 帝王情:繁花似锦一朝落

    帝王情:繁花似锦一朝落

    她,是中央芭蕾舞团的优秀舞者。他,是名垂千古的大清帝王。一场舞台上的意外,让她穿越到大清遇见他。“叫我弘历!”他对她的爱,固执的让她的心微微发痛…“我一定要嫁给四阿哥,不然我傅娅终身不嫁!”女孩坚定的语气,让她茫然失措,她能像她一样,即使是他众多女人中的一个,还要飞蛾扑火么?
  • 黑色傲罗

    黑色傲罗

    圣傲,冥界大陆上一种神圣的职业,长久以来都以毁灭恶魔为荣,以保护人类为责,而就在与恶魔几千年的相持中,圣傲与恶魔慢慢分割了地盘。
  • 诛天戒

    诛天戒

    人之成大事者,不惟有坚韧不拔之志,必有超世之才!天才+努力+机遇=成功!!
  • 或许你曾是我的全世界

    或许你曾是我的全世界

    “浅浅,小心!”林易紧张的脸上下一秒鲜红一片,滴滴鲜红沿着他迷人的脸庞缓缓流下,喉咙似被什么哽住了,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恐惧的潮水似乎下一秒就能淹没我梦,一场无尽想念,却把我推向无尽回忆的深渊自那天后,黑夜对我而言是不平静的,噩梦充斥着我,夜复一夜,可我却每每期待入睡,因为这是我与他唯一共处的机会了……
  • 混沌生死界

    混沌生死界

    生活在酆都的人们其实大多都是在战乱中为避战火不得以栖身于此,只期待在乱世中,得以偏安一隅,苟延残喘而已。但偏偏乱世中不乏阴谋家与嗜杀者,这些人极度渴望力量与全是,为此会不择手段,即使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而阴谋正在渐渐逼近酆都,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展开。
  • 心本善良

    心本善良

    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直遵循规矩,运用规矩,却因规矩失去心之所向。心本善良,却因善良而软弱,决定打破常规!变强!变强!热血沸腾!燃爆鸡皮疙瘩。。。。
  • 情染,歌伤

    情染,歌伤

    她是凌驾于万物之上,不死不灭的天神,那一天,她踏着彼岸花丛救下他,从此相伴相随。她是困于茫茫幻海,沉睡千年的水之元灵,那一天,她破开囚神之鼎伤了他,从此本命相连。三个人,许不了两份请,她从来都知道自己心之所系,但纵使她元力滔天,也左右不了命运的齿轮。当一切尘埃落定,他们……又该情归何处?
  • 弑暗域

    弑暗域

    吾又出现了,不带地狱悯殇,不携天堂垂怜,以神之姿容降临人世间,吾身黑白辗转,应背恒古,永世不朽,八荒六合,乃大道归一的天道,是世间唯一的神祗,吾控轮回,得永生,转六道,操生死,握苍穹,破不朽,变千万,乃万物之信仰,众生之意志,破碎无上神话的得道存在。吾的风姿依旧如风飘逸,恒古长存,不容释读,神的容貌深韵无波,如仙的嫡姿似影梦幻,无声无息,亦让人胆战心惊,化道天地,回归本我。
  • 重生之萌妹大逆袭

    重生之萌妹大逆袭

    新婚当晚被相识七年的爱人背叛,被自己的好闺密害死!重生了?事情的变化渐渐让她跟不上节奏。隐世家族的存在,让她的观念颠覆,外公给予的遗产,随身空间?知道自己的母亲还没在世上,她决心要踏上一条“寻母路”。闯黑道,救流浪汉!各种神奇的事情在她的身边发生,命运改何如何从?
  •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