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相互之间要交流,要沟通,要宣传,要说服,这就需要有一副伶牙俐齿,同时要有高超的演说表达技巧。不善言谈的人是难以赢得人脉并让人了解自己的,尤其是在这个充满竞争、合作与挑战的新时代,口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交际与事业成与败。无论是会议致辞、就职演说、辩论阐述,还是自我介绍,情感表白,都需要你以良好的口才来实现。
一个人,即使才华横溢、聪慧过人,但如果口才不佳,谈吐有障碍,则很容易被不熟悉了解的人低估他的能力,甚至会被扭曲形象。即使你的思想如星星般熠熠生辉,你勤奋得如一头老黄牛,你的知识渊博得像一本百科全书,但若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则成功的机遇会比其他人要少得多,这样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因此,好口才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也是你人生与事业成败的保证。
凡是具有语言能力的人都能说话,然而,要把话说准、说好、说巧,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是不是“会”说话,而且更应关注自己能否把话说好、说活、说准、说圆。在社交中,一个人的魅力,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着高超的口语表达技艺:或在人际交往中谈笑风生,使人一见如故;或在谈判中唇枪舌剑,最大限度地为己方争取利益;或在开会演说中口若悬河,声情并茂,激发听众共鸣等等。优秀的口才艺术,既是个人魅力得到张扬的资本,又是取得人生成功的致胜筹码。
1.抓重点,理思路,说话要有的放矢
说话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应当讲究章法,思路严密。这是提高说话水平的基本要求。
我们平时与人寒暄或作简短的交谈,一般都是比较随便的,谈不上条理清晰。但在正式场合,比如报告会、讲座、演讲等比较重要的讲话,情况就不一样了,这要求说话者对所说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对整个说话过程作出周密的安排。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点要求:
(1)把握中心
说话不是照本宣科,难免带有水分,有时会插一些题外话,有时会发现已讲过的某个问题有点遗漏需要临时补充,这样就容易杂乱。作为一个高明的说话者,应时刻把主题牢记在心,不管怎样加插,不管转了多少个话题,都不偏离说话的中心。
(2)言之有序
说话不能靠材料堆积吸引人,而要靠内在的逻辑力量吸引人,这样才有深度。与写作相比,说话是口耳相传的语言活动,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听众思考,所以逻辑关系要更为清晰、严密。话语的结构要求明了,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点和材料的排列,要便于理解、记忆和思考,所以要较多地采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当然,时间顺序最好按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安排,这样容易被听者记住。
(3)连贯一致
开场白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所讲内容的展开,不能一开口就“噌”地冒出一句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话;多层意思之间过渡要灵活自然;结尾要进行归纳,简明扼要地突出主题,加深听话者的印象。
(4)要言不烦
那种与主题无关的废话,言之无物的空话,装腔作势的假话,听众都极为厌烦。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有一次他去听一位牧师传教,开始很有好感,准备捐献身上所有的钱。过了一小时,他听得厌烦,决定留下整钱,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半小时,他决定分文不给。等到牧师说完了,他不仅不给,还从捐款的盘子中拿出两元钱作为时间的补偿。
这是对说话冗长者的绝妙讽刺。所以说话中应当注意在句式变化的同时,多用短句,少用长句。长句能够表达缜密的思想,委婉的感情,能够造成一定的说话气势,但是其结构比较复杂,如果停顿等处理不好,不但说话者觉得吃力,就是听话者听起来也不易理解。而短句的表达效果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由于活泼明快,就可以干脆地叙述事情;由于简洁有力,就可以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肯定的语气。因此在运用上,易说易听的短句更适合在交谈、辩论、演讲等重要场合的说话中使用。
抓住重点,理清思路,这是说话的基本要求,也是说好话的前提。
2.观点鲜明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
说话首先要观点鲜明。当然,揭示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各种艺术手段,点石成金,达到既一针见血,又使对方悦服之效。
用什么样的语言说服别人,不外乎两种方式: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动之以情;巧妙点化,一针见血,晓之以理。而后一种方法使人豁然开朗,顿时领悟,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叶剑英同志曾以高超的语言艺术,用很短的几句话,就说服了一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战斗部队抽调来的,从炮火纷飞的火线调下来,普遍都不甘心,总觉得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才够劲儿。
叶剑英了解到情况,便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
“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脑袋行不行?”叶剑英追问。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只几句话,说得警卫战士心里亮堂堂的。
孙子兵法指出,和敌人作战,除了正面出击之外,还可以动用使敌人意想不到的、从侧面突然出现的奇兵,以奇取胜。
叶剑英劈头一句“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发语奇特,非同一般。他不是正面解释警卫团有何重要意义,而是以一个精巧的比喻,使对方一愣,紧接着连发几个问题,步步紧逼,把战士们心中的疙瘩一下子铲除了。
卢沟桥事变后,举国上下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此期间,陈毅同志在江西大余与当地国民党代表谈判。他舌战群顽,要求国民党军给北上抗日的南方游击队让开通道,可对方却话中带刺地说他们“兵太多”。
陈毅同志相讥道:“你们兵多不愿北上抗日,还要游击队陪着吗?”
这话说得巧妙,一针见血,使对方无以作答。
1936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民主运动,逮捕了“七君子”。沈钧儒先生在法院受“审判”时,其中有段舌战是这样的:
法官问:“‘抗日救国’不是共产党的口号吗?”
“共产党吃饭,我们也吃饭。难道共产党抗日,我们就不能抗日吗?”沈先生答。
这段话,以“吃饭”作类比,反驳了对方认为凡是共产党做过的事别人就不能做的荒谬主张,驳得法官哑口无言。
要想说得巧妙,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意愿,抓住关键,以巧妙的语言,或者说服别人,或者反驳对方。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不是出于主观臆断,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巧妙适应,在此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发挥。
3.条理清晰,才能渗透进听者的心房
讲话吸引人的人都不是唠叨或虚张声势之辈,他们在讲话中很注意循循善诱,丝丝入扣,像春雨润物渗透进听者的心房。
人类的心理是很微妙的,有时听众并不因为你讲的内容很有道理就完全信服你,他们还要顾及讲话人的表达方式。即使是正式场合的谈论,声音过于激烈也会让人产生“此人强词夺理,所说之言不足为信”的想法,随之,心理上会产生反感或者抵触情绪。
有条不紊的谈话,可给人以稳重之感。一般来说,优秀的推销员几乎都不是快嘴快舌之才。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反应迟钝,不善辞令,而正好相反,他们机警过人,能说善道。但他们清楚地知道,推销商品并不光是能言善辩就可胜任的。比如,一味地吹嘘“这种商品不错”,顾客只会对这种大肆鼓吹报之以疑惑和戒备;相反,当你慢条斯理、一板一眼地陈述商品的性能并动手操作,顾客就会因你所表现出的诚实而对你报以信任。
人际交往也是如此。特别是在语言沟通中,如果只顾快嘴快舌,就无法产生好的效果。有人认为,口齿伶俐,可以在短时间传播大量的信息,但却没有想到信息的价值是由讲话者能否给对方以信赖感所决定的。一味地抢速度,只能使对方感到你的轻浮,进而对你提供的信息产生怀疑。这样,即便你提供的信息再多,也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与人交谈时,应注意纠正语调生硬、语速太快的习惯。
要做到说话有条不紊,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办法:
(1)要有充分的准备
如果你在讲话时对所要讲的内容没有认真考虑过,你肯定会感到无话可说,即使说起来也不会流畅自如。因此,必须在讲话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或者写成提纲,或者默诵、试讲。你对讲话的内容愈熟悉,你就愈能讲得好,愈不会信口开河,无的放矢。
(2)学会对话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口头语言有对话言语(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与独白言语(报告、演讲、讲课等)之分。一般来说,后者的要求更高,并且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对话言语的方法,与别人很好地交流思想,才能在听众较多时有较好的效果。在与别人谈话时,要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可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头,要“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姿势、表情和态度,要分析对方讲话的得失,吸收其优点,舍弃其缺点。同时,自己的讲话要含义明确,态度诚恳,并且当对方显出厌倦或注意力涣散时,就要停止讲话。
(3)勇于勤讲多练
善于言辞的才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实际锻炼逐步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在生人面前或人多的场合,要争取讲话的机会,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开始时不一定会成功,甚至会遭到别人笑话,但不要介意,要认真分析自己讲话失败的原因,勤讲多练,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说话的水平。
4.精心遣词,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思想
同样一句话,良言妙语能叫人笑,能治人心病,能带给人希望;然而若是污言秽语则会使人哭,会刺伤人的心,会带给人失望。其中差别在于话中的字眼用得对还是错。同样的,每句话中所用的“字眼”可以让别人了解讲话人的心迹和愿望。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人们,并唤起民众全心跟随,从而塑造出今天的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振臂一呼,应者集”的效果。的确,用对了字眼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动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美国独立战争时,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极具感召力的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使他们誓要推翻长久以来压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由此诞生。
美国一位伟人演讲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二百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的,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眼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请问谁能忘记美国金博士打动人心的那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正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
当然,遣词准确的话语其影响力并不只限于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民心涣散,经济萧条。这时,有一个人的话激起了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决心,结果他们以无比的勇气挺过了最艰苦的时期,打破了希特勒军队所向无敌的神话。那个人就是已故英国政治家、前首相丘吉尔。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话所写成的,然而却鲜有人知道那些伟人所拥有的语言力量却也能够在我们的身上找到,它能改变我们的情绪,振奋意志,乃至于有胆量面对一切的挑战,使人生过得丰丰富富。
生活中时时选择使用积极性的字眼,最能振奋我们的情绪;反之,若是选择使用了消极的字眼,就必然很快使我们自暴自弃。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留意所用的字眼,以致错失唾手可得的大好机会。因此我们务必重视使用字眼的重要性,这做起来并不难,只要能聪明而用心地选择便行了。
我们在跟别人说话时常常用字十分谨慎,然而却不留意自己习惯用的字眼,殊不知我们所用的字眼会深深影响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掌握怎样用字,如果我们随着以往的习惯继续不加选择地用字,很可能就会扭曲所历经的事实。譬如说当要形容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时,用的字眼是“不错的成就”,那对自己的情绪就很难造成兴奋的感觉。这全是因为用了具有局限性的字眼所致。一个人若是只拥有有限的词汇,那么他就只能体验有限的情绪,反之若是他拥有丰富的词汇,那就有如手中握着一个可以调出多种颜色的调色盘,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人生经验,不仅为别人,更为自己。
5.简洁精练,让对方接受不费力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要精练,字字珠玑,简洁有力,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唠叨口罗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在社交中,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社交的语言要简洁、精练,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时光。语言还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用文绉绉、艰涩难懂的语言,往往既不亲切,又使对方难以接受,结果事与愿违。
当然,人民群众对某些领导部门开长会的不良作风很有看法,还送其一个雅号为“马拉松会议”。开会前议题不明确,开会时中心不突出,议论问题不着边际,仿佛不长篇大论就显示不了水平似的。这样的会议效果极差!
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
最短的总统就职演说,首推1793年华盛顿的演说,仅135个字。
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十个句子,他的演讲重点突出,一气呵成。林肯的演讲辞仅600字,从上台到下台还不到3分钟,却赢得了15000名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轰动了全国。当时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疵,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
上述这些演讲大师驾驭语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
语言除应简洁、精练外,还应通俗易懂,否则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闹成笑话。
一天晚上,某书生被蝎子咬了。他摇头晃脑地喊道:“贤妻,迅燃银灯,尔夫为毒虫所袭!”
连说几遍,他妻子怎么也听不明白。疼痛难忍的书生气急之下只好叫道:“老婆子,快点灯,蝎子咬着我啦!”
这一则笑话是讽喻那些专会咬文嚼字、不注意口语化的人。
下面一则则是讽刺那些谈话文绉绉、酸溜溜的人。
一天,某村中学一教师去家访,正碰上这学生家宾客盈门。他见自己来得不是时候,便连连向家长道歉:“请恕冒昧!请恕冒昧!”学生、家长顿时怔住了。次日,家长专程到学校找校长评理:“昨天是我妹妹大喜的日子,你校某老师不知羞耻地对我说:‘请许胞妹。’要我把妹妹许配给他。我看他是‘花疯’。”校长知道这位老师作风正派,工作负责,觉得奇怪,便立即找他核实并向家长做了解释。家长自责文化水平低,真糊涂。这位老师既羞且恼,哭笑不得。
这场风波就是因为他语言不通俗酿成的。
口头语言通过耳朵传入大脑。因语词有同音异义,一音多义,如用词晦涩难懂的话,势必影响听的效果,而且听众文化素养有很大差别,应该“就低不就高”。所以对广大群众讲话,更应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人在讲话中过多地使用书面语,而不是口语,也使人听了很不舒服。这样的讲话自然是失败的。其失败原因在于,不讲究语言的实际效果,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华美。
社会语言需要用讲话者和听者双方都习惯、共同感兴趣的“大白话”来表达,这样才容易沟通感情,交流思想。若追求华丽新奇,过分雕琢,听者就会认为这是在炫耀文采,从而对讲话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样,话说得再漂亮也不会有什么力量。所以,使用语言要像鲁迅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语言的使用有颇为精妙的见解:“凡文字,少小时须应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及造平溃;其实不是平溃,乃绚丽之极也。”我们应当把追求语言的简洁精练、通俗易懂作为学会讲话的基本功,不断地加强训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