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身自爱就是要善于自我管理。进行正确的自我管理能使自己健康完善地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纵观古今中外,那登上一座座科学高峰的专家学者,那摘取一顶顶桂冠的体育健儿,那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那成就斐然的艺术大师,那些为社会和历史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英才,无不是严于律己,在洁身自爱上下过功夫的。
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大自然有时日的推移和季节的交替,我们的人生境遇也有顺境和逆境的变化,只有做到洁身自爱,严于律己,才能尽可能地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境界,并可使自己处于逆境而不沉沦,从而不断进取,更上一层楼。洁身自爱,贵在自觉。严格而又科学的自我管理,有助于我们赢得处世美誉,开拓金色的人生之路。
1.像爱护生命一样珍惜名誉
成功人生的创造过程,也是学会做人的过程。做人就应该像天鹅爱惜自己洁白的羽毛一样,不让自己的名声沾上污点。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评论就像商品的品牌,声誉不同,人生结局也会不同。曾几何时,“三菱”、“东芝”,这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因“帕杰罗”事件和笔记本电脑事件,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广大客户中间,自毁招牌而声名受损。人的名誉也是一样的啊,把握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把握好“名誉”这个关键。
怎样从个人“品牌”上把握命运呢?
首先是千万不要使你的“品牌”变坏。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使人对你做出不好的评语,例如说你懒惰、喜欢投机、不忠、寡情、好斗、阴险……一旦他人对你做出一项或多项这样的评语,那么他人对你的信赖程度必定降低,虽然你事实上并不是那样的人,而在关键时刻,这些评语就有可能对你造成伤害。这种品牌印象要改变不太容易,就像我们买东西上了当,以后就不信任那个品牌一样。而这些印象也常在无意间造成,人们也常常以“一次印象”来论评你这个人,因此做人做事必须特别小心,有时一有瑕疵,便一辈子也洗刷不清!商品可以换品牌,重新包装,人可不太容易!不过由于刻板印象和个人好恶,可能有一些人特别不欣赏你,并且尽挑你的缺点。有一两个这种人不足挂心,但如果很多人都对你这样,问题恐怕就不小了。
其次,戒除贪欲是珍惜自己名誉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古时候,子罕做宰相时,有一个人送给他一块美玉,子罕不收。送玉的人说:“我拿这块玉石给玉师看,玉师认为这是块宝玉,才敢拿来献给您哪。”子罕说:“你以此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你的玉,那么我们都失去自己的宝了。”子罕因为不贪而留下了千古美名。
现在的一些腐败分子,金钱、财物照单全收,甚至公然索贿,置名誉于不顾,孰不知行贿者必有所图,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时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走入犯罪的深渊,跌入金钱物质的陷阱。
三国时吕布武艺超群,勇猛过人,但他不爱惜自己的名声,没有立场,被人骂作“三姓小儿”,被曹操擒获后表示愿降曹出力,曹操也爱其才,但一位谋士提醒道:“您忘了董卓的下场了吗?”于是曹操命令杀掉吕布。这位曾力战刘、关、张的盖世英雄,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这正是他不爱惜自己名誉应得的下场。
爱惜自己的“羽毛”,创造自己的“品牌”,还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品牌”升值,也就是积极强化你的品牌。通过各种方法,去塑造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就像商品做广告那样。
用专业的语言来说,这就是个人公关策略的应用。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公共关系的解释为全世界所接受:“公共关系的实施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及持久的努力,以建立和维护一个机构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
一个人和一个机构组织一样,特别是名人,一定要重视公关这一缓解矛盾树立形象的艺术,它可使你获益匪浅;反之,将会使你付出惨重的代价。例如香港艺术圈中绯闻不断,但从来没有关于张学友的丑闻,可见,洁身自好使他在公众心中长期保持良好的形象。
2.明于察己,完善自我
世界上如果没有镜子和水,人是看不到自己的全貌的。在中西文化中,我们都能看到人类对于认识自我的渴望。古希腊人早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名言。中国古代佛法中时时闪现出“此系何方,我系何人”的叩问。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非常希望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客观对象,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够明于察己。
当然,在这里说的明于察己的意义没有那么宽泛,主要是指人应当对自身有一个客观明睿的认识,正确地省察自己的优长和不足。这一点在社会生活的立身行事中非常重要。
要明于察己,就应当实事求是、冷静客观地认识自我,正视自我的缺点与不足。《庄子·天意》中记载过东施效颦的故事,说的是丑女东施见美人西施因病捧心过市,别有风韵,吸引许多人频频相顾。于是自己也捧心过市,却招致人们紧闭门户而不出。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在齐王面前承认自己不如徐公美,受到了赞扬。东施和邹忌的区别就在于东施对自己没有一个冷静客观的认识,而邹忌则能够明于察己。
要明于察己,就应当虚怀若谷,胸襟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故事。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便狂傲自大,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事部署,被曹军打败,致使街亭失守。如何看待街亭战役的失败呢?诸葛亮明于察己,认为自己面临大事不能慎重考虑,错误在于自己没正确地认识部将,用人不当。于是他自贬三级,降为左将军。当时诸葛亮在蜀中,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面临街亭失守,他不是推脱责任,更不像马谡那样妄自尊大,而是虚怀若谷,明察己过,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要明于察己,就应当以人为镜,客观地认识他人和自己。
唐朝名相魏征有著名的三镜之说,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者,察也。魏征在《谏太守十里疏》中列举了十种情况下要反复思忖,明察己过,以免偏颇,造成失误,也是明于察己的范例。魏征说的“以人为镜”是正确认识自我的最佳方法,意思是既要深入“此山中”探幽烛微,又要跳出“此山外”饱览全景。也就是说既要探究自己的内心,又要跳出自我,站在他人的角度或从他人身上反观自己。
人们常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站在自身的角度往往看不清自己,若是将心比心,转换视角,把自己置于他人的角度,对自己的认识就比较清楚了。人们认识自己,常常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能力、性情等等,常常是在同别人的对比中发现的。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映,观察别人的言行而形成自我概念,认识自己,并以此为基础,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一个与世隔绝、刚愎自用的人,是不可能正确地发现别人和认识自我的。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能“以人为镜”,从落后者身上看到长处,从先进者身上找到鞭策自己的动力。如此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称得上是有自知之明、明于察己的人。
3.自尊自爱不自轻
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尊严的一种道德感情。己行自尊,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处处体现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这是别林斯基的名言。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它有助于激励人们维护自己的尊严,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缺点,推动人们实现所向往的目标。所以说,自尊心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尊心一旦消失,人格就要变质,人品就要变味。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历史上许多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容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家境十分贫寒。1847年他到美国留学,虽身处异地,却时刻思念着祖国,他说:“常思在此时学习,以为将来效力祖国之预备。”他怀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为继续深造而争取奖学金时,校长说:“如果拿了奖学金,毕业后,必须作传教的教师。”他听后感到自尊心受到强烈的伤害,怎么能让外国人改变自己报效祖国的夙愿呢?于是他毅然拒绝了这一条件。后来在乔治亚州隆伐那妇女会的资助下,才得以继续深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人们称赞他人穷志不短,保持了民族气节和自己的尊严。当时有“容闳虽贫,傲骨殊棱棱”的赞语。
自尊者既不傲慢又不自贱。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常常也是重信义,善交际,不为环境所牵制,不做情欲之奴隶,不轻人,不傲慢,不自轻,不自贱的。他们知道:自狂会妨碍自己的进步;自贱会丢掉自己的人格。因而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能冷静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也决不失去自尊,总是不停顿地向前,再向前。著名政论家邹韬奋有句名言:“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自尊心是在互尊互敬的气氛中形成的。要想人家尊敬你,你必先尊敬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不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尊心。一个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人,不论地位有多高,才华有多少,人们也不会真正尊重他。
人要自尊,必须抛掉自卑。一个人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为取悦于人而不顾自己的人格。
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万万不可丧失理智,要冷静思考。
在史书里有一段描绘张良与圯上老人的交往,说的是张良年轻时,一次出去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桥边。老人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的鞋掉到桥下了,去把鞋给我拾起来吧!”张良愣了一下,见他是位老人,就把鞋捡了起来。这时老人又伸出脚来说:“替我穿上吧!”张良又帮老人把鞋穿好。老人站起来,扬长而去,走了一里多路,又回来。他对张良说:“好小伙子,你真是可以培养教育的啊!过五天,你清早到这里来见我。”之后,这位老人送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叫他好好学习。后来张良努力钻研,兵法大有长进,终于成了刘邦的主要谋臣。
张良对待这位老人的考验,是抱有极大的忍耐与涵养的,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没有怒发冲冠,而是理智占了上风,既恰当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如果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不冷静对待,就可能怒从心头起,祸从天上来,既会招来不可想像的后果,又会降低自己的人品,自尊心反而被自己所践踏。
自尊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个人的自尊心,一种是民族的自尊心。个人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的心理意识,叫做个人的自尊心;一个民族维护自己尊严的群体意识,叫做民族自尊心。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要像先贤那样,发扬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首先维护民族的尊严。
4.洁身自爱,保持身心清净
洁身即是要求自己的行为洁净纯正。自爱,则是自己珍爱自己的身体、人格、声誉,使自己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乐趣,更有意义。
洁身自爱,是做人的意义,是修身养性的根基。
自爱与自尊常常连在一起。只有洁身自爱的人才能做到自尊;只有自尊的人才能洁身自爱。
要洁身自爱,就要谨防被污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宇宙空间,优劣并存。我们既要天天摄取真善美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又要时时注意清洗沾染到身上的污点,以保持身心的清净。宋代名士周敦颐热情地赞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们都应该洁身自爱,培养像莲花那样的品质。
自爱不是自恋。一个人的自爱,只有与关心群众、爱护集体相结合时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自爱与自恋是有区别的,那种过分珍爱自己的人就会变成一个自恋者,从而脱离了大众,孤芳自赏。这种态度违背了道德意义上自爱的要求。道德意义上的自爱是恰如其分地、公正地对待自己,同时又能诚挚地、热情地对待他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自爱。正如古人所云:“未有爱人而不自爱者,此人心也;未有害人而不自害者,此天理也。”我们要做一个既能自爱又能爱人的智者。
自爱不是自私。自爱要求自己要自重,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自轻自贱,超过了这个限度,自爱就会变成自私。在社会利益同切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能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这种自重的道德情感,是自爱境界的道德升华。如果过分看重自己,乃至因此而导致斤斤计较,争名夺利,那就会破坏集体利益,影响人际关系,自爱便会在自私的迷雾中悄然失落。
自爱是有分寸的。过于自爱则会转化为自害。生活的实践告诉人们:人不自爱,易于越轨;过于自爱,易于自毁。那些为社会进步、为民众造福而拼搏的人,似不自爱,却是深层次的自爱。居里夫人因做镭的试验,烧伤了皮肉,炸毁了房屋,看上去太不自爱了,可是她用自身利益的牺牲,换来了科学的进步;她用自身的伤痕,刻画出自爱的历史印记。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更多地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物欲享受,从而容易忽视对道义的追求。洁身自爱也是要求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自觉地追求心灵美,实现完美的人生。
5.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
严于律己,就是严格约束自己,自觉克制自己。这是加强自我修养、攀登道德制高点的阶梯。
律己的原则是“严”。要做到这点,亦非易事,需从多方面加强修养。
要以细行律身。就是说,要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大凡仁人贤士,均循此道修身。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三年间,不取民间一钱一物,政声颇好。当他离任回家,回首往事时,发现自己在杭州做了一件错事,即在游天竺山时带回了两片喜爱的山石。他想,如果游客都这么做,长此下去,那天竺山就“山将不山”了!他觉得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便写了首《韵语秋阳》自省诗,诗云:“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他感到,取这“两片石”,犹似侵吞了不义“千金”,伤了自己的“清白”。白居易这种严于律己、细行律身的精神,着实可敬、可学。
要以公律心。在我国历史上,以公律心的人物灿若星河。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久居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为官廉洁,严以律己。有人劝他多提拔几个亲朋好友,他正色回答:对待宗亲应以金帛相助,不能擅自予以职权而违背法律。他当政期间,从未用过一个私人。他虽然当了30余年丞相,家中却一向清贫。他死后,安葬在北京玉泉山麓。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考虑到他的历史功绩,下谕修缮其墓,供后人景仰。
这一历史故事告诉我们,耶律楚材之所以为后代所怀念,其重要原因是他能以公律心。同时也告诉人们,以公律心、以公克私是严于律己的核心。
要以理律己。古人教导我们,要“以理律己,以情恕人”。“理”可以讲出很多条,其实最主要的是六个字——“利国、利民、利他”。凡是利国之事、利民之事、利他之事就去做,凡是误国、误民之事,凡是损人利己之事坚决不做。当然,也不一定一味过于苛求自己,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君子,这就活得太累了。自宽自慰也是人生课题中的应有之意,它将使人生气勃勃地投入美好的新生活。
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往往是善于解剖自己的人。我国自春秋战国至今,众多的志士仁人都以“克己”、“责己”、“律己”、“正己”作为修身的要义,并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古训。我们应从这些古训中汲取营养,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尤其是当出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自己要在主观方面多找原因,不要强词夺理,推诿责任。如果责任在自己,就要勇于承担。
严于律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每个人在道德修养上都能自律,将有助于全民族道德水准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6.自我监督,慎独为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慎独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要求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实行自我监督,不做不符合道德的事,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去做。
慎独是自我修养的一种道德境界。《咸宁县志》记载的“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故事,表明了故事中主人公严于律己的慎独境界。
清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先后在淮阳、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历时30余载,毫不苟取。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这番情景,便叫随从备好文房四宝,即兴书诗一首,诗云:“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接着,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一般来说,在众目睽睽之下,在领导和群众的监督下,人们比较注意自己的修养。但在“无人之处”则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会干出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他们只“畏人知”,而不“畏己知”,所以一到“独”的时候就不“慎”起来。连一些颇有建树的人物,都由于不能慎独而给自己留下了污点。例如,管仲任齐相后,励精图治,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但他在与鲍叔牙做生意时,却在贪财邪念的驱使下犯了多拿盈利的毛病。又如,刘邦的重臣陈平,同周勃一起平定了吕氏之乱,为汉王朝立下殊功,但此公却有过“盗嫂受金”的污点。可见,慎独标志着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崇高境界。
慎独的关键,是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苟知其理以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就是说,如果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自己就一定要做到。这就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道德意志,时时处处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时代大潮,泥沙俱下;熙攘人群,鱼龙混杂。有人为了牟取个人或集团的私利,往往以名利欲、物欲、色欲等为诱饵,诱人误入歧途。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繁荣,人们社交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交活动越来越多,种种向道德防线冲击或进攻的事时有发生。不过,邪者,总要避人耳目行事,只要自己能够常存慎独之心,保持道德的纯洁性,自尊自强,严以自律,就能一身正气走四方。
7.三省吾身,有过必改
“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应重视自省,用自省的方法,对自己的道德表现作出评价,从而改正过失,鞭策自己。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贤人,便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自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贵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是每天都要自省,有缺点错误就改,没有缺点错误就用以勉励自己。
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是难免的,只要改正,就会进步。但是,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自己对别人的缺点,哪怕很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对自己的毛病却不易看到,甚至有时把自己的短处误认为是自己的长处。一个人的缺点和过失,不仅有害于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除了虚心听取别人的忠告、批评外,三省吾身,也就是经常自省,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中,写了庞统辅佐刘备进军西川时出现的一段小插曲——刘备设宴劳军,酒酣之际,刘、庞言语不和,刘备发怒,责问并驱赶庞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夜半酒醒,刘备想起自己所说的话,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请庞统谢罪曰:“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玄德亦大笑,其乐如初。
本来,酒醉失言,虽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刘备事后却一再自责,这是他自省的结果。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要真正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须以自省为前提。刘备正是通过自省,发现了自己的过失,主动向部属致歉,从而维护了上下团结亲密的关系,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免不了发生矛盾或产生隔阂。如果与邻居、同事或朋友闹了别扭,只去想对方的短处,会越想越觉得自己有理,越想越觉得委屈,因而越想越生气,关系必然越弄越僵;如果“三省吾身”,找一下自己的缺欠,就不难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
工人小张,在给厂长提意见的会上说,他曾看见厂长在禁止吸烟的仓库门口吸烟。与会的人说:“厂长不会吸烟,你看错人了。”出人意料,厂长从座位站起来做了自我批评:“小张看错了人,说明我平时联系群众不够,所以有的工人对我不熟悉。今后我要多下车间,多接触工人,以便听取意见,了解情况。”这位厂长从失实的批评中,自省到自己联系群众不够,并由此找到改进工作的一个途径。工人们看到厂长如此虚心,严于律己,也就更加尊重和信任他了。
三省吾身可以使我们无忧无惧、朝气勃勃地投入新生活。我们自省之后,如果没有过错,心里当然高兴,如果发现了过错,立即改正,心情也是愉快的。三省吾身,不但能使我们的道德水准一天天提高,学习和工作一天天长进,还能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
我们应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勇于省察,不断进步。我们今天讲的三省吾身,比古代讲的应有更高的要求。古代强调的内省功夫偏重于“静”中的修身养性,我们现在不仅仅强调“静”中的修养,而且还强调“动”中的实践。就是说,要把三省吾身与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