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6300000012

第12章 苏联T-72主战坦克

概况

前苏联在1961年开始生产T-62主战坦克,以后研制了T-64主战坦克,由于T-64包含了前苏联太多的先进坦克技术,制造的单价在70年代就达到了300万美元一辆,再加上T-64坦克在很长时间内扮演的是一个技术验证的角色,决定这个坦克只能在苏联使用。

不能用于出口创汇,事实也是这样,所有的T-64车族全部在苏军精锐一线坦克部队服役,没有一辆出口。为了可以大量的装备苏军,并且降低单车成本,苏联利用T-64坦克的某些技术,经T-70试验车,发展成T-72主战坦克。

该坦克1971年投产,1973年大量装备部队,1978年将T-72G的全套生产许可转让南斯拉夫。从1979年起,还装备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及罗马尼亚等华约国部队,同时向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印度等国出口。

该坦克于1977年10月第一次向法国国防部长率领的代表团公开展出,接着又在同年11月的莫斯科红场检阅中公诸于众。1982年黎巴嫩战争期间,参加战斗的T-72坦克曾被以色列的制式105毫米坦克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直升机发射的陶式反坦克导弹、155和203毫米火炮发射的改进型常规炮弹以及美制集束炸弹的反坦克子弹击毁了多辆。

结构特点

总体布置

该坦克的车体用钢板焊接制成,车内分为前前驾驶舱,中部战斗舱,后部动力舱3部分。驾驶椅在车体前部中央位置,驾驶员有1个位于车体顶装甲板上的舱口盖,可从车内开关舱盖。驾驶员开窗驾驶时,首先必须将火炮向一侧转动一定角度并加以固定,关窗驾驶时,昼间借助潜望镜、夜间借助红外或微光潜望镜观察。

车体前上装甲板上有1个“V”型防浪板,并装有前灯,型号为ФГ-125.驾驶员两侧的车首空间存放可防弹的燃油箱。车体前下甲板上装有推土铲,平时有防护作用。车体两侧翼子板上有燃油箱和工具箱,车体后部还可以安装两个各200L柴油的附加油桶。

炮塔系铸造结构,呈半球形,位于车体中部上方,炮塔内有车长和炮长2名乘员。车长在炮塔内右侧,炮长在左侧,他们各有1个炮塔舱口盖。车长指挥塔采取双层活动座圈结构,可相对炮塔作同步反向旋转。

战斗舱中装有转盘式自动装弹机,取消了装填手,战斗舱的布置围绕自动装弹机安排。整个战斗部分连同车体顶甲板前倾1°30′,因此加大了火炮向前时的俯角,可达-6°,而且火炮转向后方时俯角自动抬高3°,避免与后部突起部相碰。

武器系统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2A46式短后坐距离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身管长是口径的48倍,由身管、炮尾、摇架、驻退机、复进机、热护套和抽烟装置等部件组成。火炮相对于炮塔的俯仰角为-4.5°~+14.5°,由于炮塔座圈向前倾斜1.5°,所以,火炮向前时实际俯仰角为-6°~+13°,火炮向后时实际俯仰角为-3°~+16°。热护套用轻合金薄板制成,共4节,抽气装置在炮管中段偏向炮口位置。

125毫米滑膛炮可以发射3种分装式炮弹:БР11式或БМ12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ЗБК14М式尾翼稳定破甲弹和О19式尾翼稳定榴弹。

穿甲弹最大有效射程为2120米,初速1800米/秒,两种穿甲弹的穿甲厚度分别为300毫米/1000米和400毫米/1000米破甲弹初速为900米/秒,最大直射距离为4000米,破甲厚度为475毫米/1000米;榴弹初速为85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9400米。该坦克携有39发炮弹,其配比一般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12发、尾翼稳定榴弹21发和尾翼稳定破甲弹6发。

分装式炮弹采用半可燃药筒;自动装弹机的旋转输弹机中存放22发炮弹,上层为药筒,下层是弹丸;炮塔吊篮后的中组弹架存放9发炮弹;车体前部驾驶员右边的小室存放4发炮弹,旋转底板上立放3发、卧放1发炮弹。

该装弹机由旋转式输弹机、链式提升机、链式推弹机、火炮闭锁器、自动抛壳机、控制盒和操纵台等部件组成。旋转式输弹机中的炮弹按弹丸和装药分别存放在输弹机的下层和上层,呈圆形辐射状盎,由驱动电机将所需弹种转至提升机提升位置,提升机提升弹匣内的弹丸和装药至火炮正后方位置,推弹机分别将弹丸和装药推入膛内,记忆盒记忆所储放弹种。

在装填之前,火炮闭锁器将火炮固定在4°30′仰角位置上,以便进行准确装填。自动抛壳机可将非可燃的短柱形金属药筒底壳自动抛向炮塔外。该炮射速为8发/分钟。自动装弹机出现故障时,可采取半自动方式装填,其过程包括人工选弹、人工提升和人工推弹入膛。

车长指挥塔前面有1具TKH-3双目昼夜合一瞄准镜,它的红外探照灯装在指挥塔上。车长瞄准镜两旁各有1具潜望镜,指挥塔舱盖上有2个朝向左后和右后方向观察的观察镜。

炮长舱盖上有1个潜渡时装潜渡筒的通气孔和2个观察潜望镜,舱盖左前位置有1具昼夜合一的周视瞄准镜,红外探照灯在瞄准镜左前方。炮长瞄准镜通过四连杆与火炮同步动作,左侧是夜间使用的1-49-23红外瞄准镜,其目镜高度与火炮齐平。

早期的T-72坦克装有合像式光学测距仪,基线长为1.5米,放大倍率为8,测距范围为1000~4000米。

瞄准镜右目镜系光学测距仪的目镜,测距时用炮长主瞄准镜粗瞄目标,使目标置于视场中心区,目标图像位于分像线上下,距离不符时目标垂直轮廓线在左右错位,转动操纵台使垂直线在分像线上对齐,此时距离指示线对着的数字即表示目标的实际距离。

改进型T-72坦克在炮长舱盖前下方装有激光测距仪。125毫米火炮配有双向稳定器。

辅助武器在主要武器的右侧,并列安装1挺7.62毫米ПКТ式机枪,配有250发待发射弹。车长指挥塔上装有1挺新设计的HCBT式12.7毫米机枪,它只能由车长将上身露出炮塔进行操作,对地面目标射击的最大瞄准距离为2000米,对空射击时的最大瞄准距离为1500米。

推进系统

该坦克装有1台B-46型4冲程12V60°水冷多种燃料机械增压发动机,结构与B-54发动机基本相同,外形尺寸变化不大。由于该发动机采用机械增压,标定功率比B-54发动机提高50%,达到574千瓦。为了安装增压器,取消了原发动机曲轴的第八主轴承,使发动机长度与B-54发动机基本相同。

该发动机在车内横向布置,可以燃用柴油、煤油和辛烷值为68~78号的汽油以及上述燃油的混合物。燃油供给量因燃料品种不同有差异,通过转动转轮、调节供油杆进行控制。

该坦克采用行星式机械传动装置,由传动箱、双侧变速箱和侧传动装置及手动液压操纵装置组成。传动箱连接发动机、变速箱以及风扇、起动电机和压气机等装置。

在车体两侧各有1个结构相同、用手动液压操纵的3自由度行星式机械变速箱,它有4个行星排、6个操纵件、7个前进档、1个倒档,除变速作用外,还具有转向、制动和切断动力等功能。直线行驶时,两侧变速箱同时换入相同排档,通过刚性联动轴的左右两个操纵阀阀芯保证两侧变速箱同步操作。

一档或倒档转向时,转向侧的变速箱制动,高速侧挂一或倒档;二至七档转向时,转向侧的变速箱档位比高速侧的变速箱低一档,外侧履带保持原速。

传动装置中无主离合器,但具有主离合器功能,需要切断动力时,只要操纵油路使换档制动器和离合器油缸与回油道相连通即可。侧传动装置是单级同轴式行星减速器,太阳齿轮为输入件,齿圈固定、框架输出。

冷却系统由离心式冷却风扇、油散热器和水散热器等部件组成,采用了高温冷却技术。为消除水蒸汽对散热效果的不良影响,系统中增加了1个膨胀水箱,收集气缸排和水散热器中的蒸汽,进行冷凝,返回水泵,部分水蒸汽经调压活门排出水箱。

该坦克采用高强度扭杆悬挂装置,车体每侧有6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3个托带轮、1个前置诱导轮、1个后置主动轮,在第一、二和六负重轮位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

履带为单销式,销耳挂胶,宽580毫米,节距为137毫米。由于使用了难溶于水的ЯНЗ-2润滑脂,行动装置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

潜渡设备由进气管、密封盖、排气阀、导航仪、排水泵等件组成。

进气管分3节,按直径大小依次套装在一起,平时装在炮塔后部或右后部位,使用时盖可防止水大量进入车内;排气阀可将发动机废气顺利排出车外;排水泵可排除进入车体内的积水;导航仪确保潜渡时不迷失航向。

防护系统

该坦克车体除在非重点部位采用均质装甲外,在车体前上部分采用了复合装甲。

前上装甲厚200毫米,由3层组成,外层和内层分别为80毫米和20毫米的均质钢板,中间层是100毫米厚的非金属材料,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2°。炮塔为铸钢件,各部位厚度不等,炮塔正面位置最厚。

早期T-72坦克车体前侧部翼子板外缘各装有4块张开式屏蔽板,第一块较小,其余3块稍大,由较厚的金属板和橡胶板组成,以铰链方式装在翼子板上。铰链上有弹簧,可将屏蔽板向外张开,与车体纵轴线成70~80°夹角。

坦克通过时,车旁障碍可以将屏蔽板压至与车体平行,不影响坦克通过性;平时,屏蔽板用带钩的链条固定在与车体平行的状态。后期的T-72坦克装有整体式侧初板。张开式屏蔽板和整体式侧裙板都具有防破甲弹的屏蔽作用。

该坦克的驾驶舱和战斗舱四壁装有含铅有机材料制成的衬层,厚度为20~30毫米,具有防辐射和防快中子流的能力,同时还能减弱内层装甲破片飞溅造成的二次杀伤效应。

三防装置为集体防护式,由探测装置、控制装置、增压风扇、滤毒罐、关闭机构等部年组成,可对进入车体的空气进行过滤,车上滤毒器可对车内的放射性法埃及化学毒剂进行消毒。

车体前下甲板为均质装甲,与水平面夹角为30°,其上装有推土铲,驾驶员可以从车内操纵推土铲进行构筑工事作业。不使用时,将推土铲收起,置于前下甲板外侧,可增加前下甲板的防护力。在车体前下甲板上还备有安装KMT-4G型扫雷器用的螺栓孔,安装前需要收起推土铲。苏军为每个坦克连配备了3具KMT-4型扫雷器。

该坦克能安装类似于T-80和T-64坦克一样的反应式爆炸装甲。

早期T-72坦克装有与T-62坦克相同的热烟幕施放装置。施放时,驾驶员打开仪表开关接通油路,柴油经喷油雾化器喷入发动机排气管的废气流中,柴油受热蒸妇生成的蒸汽与废气混合后排出车外,过饱和状态柴油蒸汽受冷迅速凝结形成微粒白色烟雾。

后期生产的T-72坦克除装有热烟幕施放装置外,还装有烟幕弹发射器,发射器数量随车型不同而变化,例如T-72M1型制式坦克装有12具烟幕弹发射器,炮塔右边5具,左边7具;1986年型T-72M1坦克装有8具烟幕弹发射器。

灭火装置该坦克上装有自动灭火装置,当探测器感受到存在火灾信号时该装置能自动控制灭火瓶喷出灭火剂进行灭火。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自T-72坦克生产以来主要型号变化为:

T-72坦克

该坦克系T-72的最初车型,装2A26式125毫米火炮,光学测距仪,未装侧裙板,炮长红外探照灯装在火炮左边。

T-72A坦克

该坦克车体侧面装有张开式屏蔽板,探照灯装在2A26式火炮右边。

T-72Б46坦克

该坦克装有2A46式125毫米火炮,探照灯装在火炮右边,其他与T-72A相同。

T-72Б(M)坦克

该坦克前装甲加厚,其他与T-72Б46相同。

T-72Г坦克(早期)

该坦克装有激光测距仪。

T-72Г坦克(标准)

该坦克装有橡胶侧裙板,其他与早期的T-72Г相同。

T-72Г坦克(最后)

坦克装有灭火系统和12具烟幕弹发射器,其他与标准的T-72Г相同。

T-72M坦克

该坦克加强了前装甲,装有灭火系统和激光测距仪,未装烟幕弹发射器。

T-72M1坦克(早期)

坦克有附加的前上装甲,其他与T-72M相同。

T-72M1坦克(标准)

该坦克装有12具烟幕弹发射器,其他与早期的T-72M1相同。该坦克装有12具烟幕弹发射器,其他与早期的T-72M1相同。

T-72M1坦克

该坦克无灭火系统,其他与标准的T-72M1相同。

T-72M1坦克

该坦克装有8具烟幕弹发射器,其他与1984年式相同。

T-74坦克

该坦克是T-72的改进型,主要变化包括整体式侧裙板、烟幕弹发射器、动力舱上方有附加装甲板。

T-72K坦克

此系指挥型坦克,车内有多台通信设备。

БРЗМ-1装甲抢救修理车

此系用T-72坦克论盘发展的变型车,车体左前部装有液压绞盘,缔造盘起吊能力为12吨;25吨主绞盘的牵引拉力可以增加到980千牛车上还装有辅助绞盘;车体前面装有液压操作的推土铲。此外,还装有拖牵设备、全套修理工具和抢救设备。

ИМР战斗工程车

该车以T-72坦克为底盘用以代替用T-55坦克底盘制成的ИМР战斗工程车,备有车前安装的V型或一字型推土铲,车上还有1个液压吊车,配有包括拔树根的铗子等多种吊具。

俄罗斯装备的先进主战坦克。装有1门125毫米滑。膛炮,采用了自动装填机构、复合装甲、防辐射衬层、车体侧屏蔽等,战斗全重。41吨,乘员3人,弹药基数40发。最大时速60千米。最大行程650千米,是目前重量最轻、体积最小的主战坦克。

苏联60年代研制的T-64主战坦克由于单价太高,无法完全替换数量众多的T-54/55坦克。为了保持坦克技术和数量的优势,苏联利用T-64坦克的某些先进技术,经T-70试验车,发展成T-72主战坦克,1971年开始服役。T-72坦克不但有效取代了T-54/55,更弥补了T-64和T-80之类高性能坦克数量的不足,使苏联装甲部队在整个冷战期间维持了绝对的数量优势。

1973年下塔吉尔的T-62生产线改生产T-72,1974年批量装备部队。T-72系列坦克产量在20000辆以上,捷克、波兰、印度、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也有生产。目前至少有15个国家装备了T-72系列。

发展历程

140工程

1954年,下塔吉尔设计局在总设计师卡尔采夫的领导下,开始了代号“140工程”的新型坦克试验样车的研制。这是一种结构新颖的坦克。采用全新设计的行走机构,经过改进的柴油发动机,新设计的车体和炮塔,装备一门新研制的D一54TC线膛坦克炮。还安装有全新的行星机械传动装置。

另外,“140工程”新研制的液压助力操纵系统也有效减轻了驾驶员工作负担。后来“140工程”试验坦克的许多技术成果,包括行走机构在内都被“155工程”试验坦克和“167工程”试验坦克所采用。

因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设计,“140工程”试验坦克跟“430工程”试验坦克一样,可靠性较差,且性能上跟T一54/55主战坦克并没有拉开足够差距。实际上“140工程”比“430工程”还是要保守一些。

经过对两个设计方案和样车进行详细和严格的比较之后,苏军选择了概念更超前、发展潜力更大的“430工程”作为日后新一代坦克的研制基础。

165工程

“140工程”的竞争失败并没有让其设计人员气馁。卡尔采夫决定利用“140工程”的炮塔和已经定型并且准备批量生产的T一55主战坦克的底盘来研制一种新坦克。该方案代号为“165工程”。但在整个设计工作全面展开的时候,设计人员发现,要想把“140工程”的炮塔原封不动安装到T一55底盘上技术难度太大。

比较合理的方案是对T一55底盘进行修改,其好处是不但能把新炮塔装上去,而且能顺便修正一些T一55底盘本已存在的缺陷。为此,设计人员首先加大了底盘炮塔座圈的直径,并适当延长了底盘长度。

相应地,负重轮之间的位置也被做了一定调整。采取这两项措施还带来一个好处——大大增加了战斗室空间。对于习惯了苏式坦克狭窄战斗室的坦克兵来讲该措施无疑受到了广泛欢迎。

“165工程”上还安装了新研制的自动弹壳抛弃装置。当火炮射击完毕之后,该装置能够自动将弹壳通过炮塔后部的一个小窗口抛出车外。采用该装置后火炮进行射击时在战斗室内产生的有害气体大幅度减少了。

到1958年11月,苏联已先后生产了3辆“165工程”样车。严格的测试表明,该型坦克的设计是成功的。虽然“165工程”在当时依然未能引起苏联装甲兵总局的关注,但其基本设计得到了认可,并且坦克样车还曾向政府高层作过展示。

166工程

1958年,一件对“165工程”和后来的“166工程”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发生了——战略火箭兵总部向政府高层展示了新研制成功的T—12型牵引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该炮获得了高层领导的充分肯定,相关部门向装甲兵总局要求研制出装备该型火炮的坦克。

为此,装甲兵总局专门召集专家开了一场特殊会议。在会议上以卡尔采夫为首的总设计师们据理力争,会议最后做出了一个多方妥协的决定——不研制装备T一12型火炮的坦克,而是在T一12火炮基础上研制适合坦克装备的新型滑膛炮。

这次会议之后,卡尔采夫认真总结了会议内容,马上对“165工程”方案进行修改,并将整个项目重新命名为“166工程”。“1663工程”最重要的改进就是通过换装口径更大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来的100毫米线膛炮。该炮的研制就是按照军方提交会议的相关内容和意见,根据《军事工业委员会决定》里相关的研究计划要求的,当中还包括配套的火炮稳定器等相关设备。

1959年,“166工程”的几辆样车先后被制造出来。在随后1960年进行的测试中,“166工程”表现让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其是在成熟方案的设计基础上通过渐进改进而来。

一些当年“140工程”计划采用的新部件现在已相当可靠。但是新研制的火炮双向稳定器故障率仍然较高,这个问题直到“166工程”被正式定型为T一62主战坦克,并且投入批量生产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解决。

然而“166工程”依然未引起重视,当然也就一直未能定型投产。因为这个问题苏军内部也争论不休。但当西方国家装备105毫米主炮的主战坦克已服役的情报传回苏联之后,一切争论结束了。因为苏军检视自己的所有坦克后发现,手头上居然没有一种能与之抗衡的坦克。

“432工程”离成熟和完善还太遥远,完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唯一让军方安慰的就是,他们还握有一个能够立即投产并且能跟西方新坦克抗衡的成熟型号——“166工程”。来自军方高层的强大压力迫使装甲兵总局迅速将“166工程”定型并投入生产,这就是T一62主战坦克。

但是装甲兵总局依然只是将这个型号视为过渡型号,因为在性能上T一62仍然无法对西方取得压倒优势。苏军只是希望它能暂时顶住铁幕另一边的压力,好为划时代的“432工程”——后来的“王者”T一64服役争取时间。

由于大口径滑膛炮是第一次装车,性能是否真的没问题,装甲兵高层对此还不是很放心,作为替补手段,“165工程”也被定型并投入生产,军方代号T一62A。不过这时候的T-62A与原来相比已经做了不少改进,如用性能更好、威力更强的100毫米线膛炮代替了D一54TC坦克炮。

T一62A生产装备数量很少,原因是装甲兵总局发现自己对115毫米滑膛炮的顾虑是多余的,遂向政府申请停产T一62A并获批准,T一62A在苏联庞大的坦克装备体系中就象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167工程

就在“166工程”出现问题的时候,以卡尔采夫为首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泄气。既然“166工程”的设计无法打动装甲兵总局,卡尔采夫索性决定在“166工程”基础上再研制一种新坦克,项目代号“167工程”。1961年夏2辆样车先后被制造出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T一62获得了批量生产资格。

“167工程”的底盘设计方案相对于“166工程”做了进一步修改。新的悬挂系统和行走机构源于“140项目”。也是两边各6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扭杆和减震器等部件得到改进。

四冲程水冷柴油机更换为功率更大的700马力型号。“167工程”的机动性获得提高就是得益于上述两项措施:其最大公路时速从T一62的50公里/小时提高至64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提高至550公里。炮塔则沿用“166工程”的成熟设计,这甚至也包括了115毫米主炮及自动抛壳系统在内的整套武器系统。

研制后期设计人员在炮塔后方加装了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作为辅助武器。并且对火控系统做了相应修改。后来,卡尔采夫设计局又在“167工程”基础上研制出使用燃气轮机的新型试验样车,项目代号“167T工程”。“167T工程”跟“167工程”唯一的不同也就在它的动力系统。

经过一系列测试后,“167工程”的总体性能让人满意。但就象以前的“166工程”一样,整个项目在完成研制和测试工作之后就没有了下文。虽然厂方和总设计师多次向高层反映,希望能用“167工程”代替T-62主战坦克装备部队。

但是装甲兵总局一直不为所动。原因很简单,“167工程”跟后来定型并装备部队的“432工程”相比在技术水平上完全处于下风。当初装甲兵总局决定将T一62投入生产和装备部队完全是被客观现实所逼。

现在“432工程”即将定型服役,而T一62主战坦克已经较好地填补空白,再生产一种性能提升不大的坦克显然不合适。

下塔吉尔人又一次经历了挫折,但是包括总设计师在内的工作人员仍然没有放弃。他们又一次满怀信心和希望投入到新的研制工作中去。日后的事实证明,他们笑到了最后。

在设计局研制“167T工程”的同时,卡尔采夫就开始考虑如何提升T一62主战坦克的性能。他委托卡瓦列夫为首的设计小组为T-62主战坦克研制自动装弹机,并一再强调要注重装弹机的可靠性,不要重蹈“432工程”装弹机可靠性差的覆辙。

最后经过讨论决定研制一种装填分装式115毫米弹药的新型自动装弹机。在对该型自动装弹机进行了严格测试之后,事实证明这种采用弹夹式结构的自动装弹机不仅结构相对简单,而且非常可靠。原来T-62坦克上面采用的自动弹壳抛弃系统被有机地结合进了自动装填系统里。

后来下乌拉尔坦克制造厂又在该型自动装填系统的基础上,研制了装填125毫米弹药的改进型号。其后,下乌拉尔坦克制造厂研制出装备125毫米滑膛炮和安装有该自动装填系统的T一62主战坦克改进型试验样车。

该样车引起了装甲兵总局高层的注意,特别是它性能可靠的自动装弹机。然而这也并不代表他们想要生产并装备部队这种设计上已经“落后”的坦克。

T-72诞生

幸运之神就是喜欢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很快,被T一64主战坦克可靠性搞到焦头烂额的装甲兵总局向卡尔采夫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研制一种性能可靠的T一64简化型坦克”。相关人员还带来了6辆T一64A主战坦克的样车供设计人员了解其结构和进行相关试验。最先被提出的方案代号是172工程。

“172工程”其实就是在T一64主战坦克基础上换装B一45发动机和前面所说的自动装弹机(就是后来T一72的自动装弹机)。然而,“172工程”在经过充分严格的试验之后,实际情况却并不如当初设想的那么顺利。这时候,卡尔采夫果断决定抛弃在T-64基础上研制新坦克的计划。

特别是对送来的T一64主战坦克和“172工程”进行大量试验之后,卡尔采夫不但完全摸透了T一64的设计,而且认识到T一64的许多技术是相当不成熟的。许多超前的设计正是T一64主战坦克可靠性不高的源头,即使能够有效改进部件的可靠性,系统总体可靠性也未必理想。

这些原因不但增加了卡尔采夫对T-64许多设计的厌恶感,而且使身为总设计师的他明白“172工程”方案实际上是失败的,以T一64为基础研制一种性能和可靠性均让人满意的坦克可能比新设计一种坦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要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只有一个方法——另起炉灶。

卡尔采大决定在他所设计的“167工程”基础上,结合一些在“172工程”上经过试验证明成熟的技术来研制一种全新的坦克,该项目代号“172M工程”。

虽然是全新的设计,但是为了获得研制经费,卡尔采夫玩了一个花招,以“172M工程”的名义让装甲兵总局以为该项目只是172工程的改进型号。结果,卡尔采夫顺利地得到拨款,也顺利地把它们花光了,但最关键的是,他确实造出了一辆好坦克。

虽然后来装甲兵总局派人来测试坦克的时候发现“172M工程”根本就与“172工程”没关系,但是新坦克表现出来的良好综合性能最终让事情皆大欢喜。而“172M工程”的试验样车也就是后来T-72主战坦克真正的原型车。

技术特点

“172M工程”的底盘设计基本上源于“167工程”,但修改措施也不少车首上装甲的倾角、驾驶员中置和双侧传动变速箱就是吸收自T一64.

火控系统是在T-64A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动力舱布局也不同于“167工程”。“172M工程”的发动机采用B-45的增大马力改进型B一46.行走装置大部分与“167工程”相同,每侧6个人直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不过扭杆和液压减震器更换成新的型号。

这是因为“172M工程”的战斗全重比“167工程”重了5吨。火力方面,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获得M一60A1主战坦克后,通过实车检测,苏军发现115毫米坦克炮无法跟西方的L一7(105毫米)系列坦克炮抗衡。在这之后,苏联就决定研制125毫米坦克炮以与西方坦克抗衡,并将该口径定为制式口径。

所以,作为新型号的“172工程”和“172M工程”是必须装备新的大口径炮的,这并不是继承T一64主战坦克的设计。事实上T一64也是直到T一64A才装备125毫米炮,之前苏联装备的T一62和T-64坦克装备的仍是115毫米炮。

另外,“172M工程”的炮塔是全新设计的流线卵形炮塔,在纵向剖面上虽然跟T-64A很象,但实际外形跟T一64主战坦克和“172工程”带菱角的炮塔是不一样的。从正面或上方观察很容易通过炮塔区分出两者。

由此可见,所谓外界风传的T一72主战坦克是T一64主战坦克简化型的说法其实并不正确。不过卡尔采夫确实采用了很多简化设计来降低坦克的生产成本和难度。

例如:火控系统采用的是机械弹道计算机。虽然与T一64的机电模拟弹道计算机相比功能单一且性能相对落后,但成本低廉。炮塔装甲采用钢钢复合结构,两层装甲板之间填充的是石英沙粒。结构上比T一64A主战坦克炮塔正面的复合装甲简单。

同样,车首装甲的结构和成分也比T一64A简单。当整个研制工作进入尾声的时候,卡尔采夫从总设计师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享受他幸福的退休生活去了。副总设计师韦涅季托夫继任并接手整个项目。

“172M工程”样车被制造出来之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其中许多测试是十分严酷的。“172M工程”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表现出较好的可靠性,并用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后来在装甲兵总局的安排下,“172M工程”又跟T一64A主战坦克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在可靠性上T一64A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依然不如“172M工程”。

虽然“172MT工程”的总体性能逊色于T一64A,但是其各项设计比T一64A坦克要成熟可靠,结构也相对简单,这样的结果是“172MT工程”比T一64A更加容易生产。

装甲兵总局也因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是选择性能还是选择可靠性。最后的折衷方案是同时列装两种坦克。“172M工程”由此被获准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军方编号T一72.一代名车T一72主战坦克就此诞牛。

同类推荐
  • 炎黄铁旅

    炎黄铁旅

    有些东西只有超脱了极限才能看的到!这就是自己的力量!中国特种兵语录☆要做到心随眼动,枪随心动。你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张开的,你能感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敌人和危险。要有强烈的第六感。☆这个世界上没有弱者,只有懦弱者。☆有些职业一旦选择了,就离不开了,离开都觉得自己是耻辱的,除非有一天你离开了这个世界。比如军人这个职业。☆我们的肩膀上写着四个字——责任、信任。☆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手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信任就像是左手相信右手一样。------------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重现上甘岭战役:血雨

    重现上甘岭战役:血雨

    本书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结束第五次战役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和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不甘失败,调集了六万精锐部队,发动了残酷的“金化攻势”。在仅有四平方公里的战区内,敌我双方共投入十万余人。战斗程度之激烈,在朝鲜战史和世界战史上均属罕见。双方死伤近四万人,战区内几乎无一具完整的尸体。我志愿军付出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即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 抗战烽火之天狼

    抗战烽火之天狼

    不是穿越剧,里面也没有大兵团作战。只有一群怀着拳拳爱国心的青年,用他们的智慧,完成一个接着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他们里面没有兰博,也没有可以预知未来的外挂,他们有的只有中国青年的朴实无华的智慧。亲情、兄弟情、爱情、战友情;团结、努力、奋斗、不怕牺牲!
  • 地球轴心的毁灭之路

    地球轴心的毁灭之路

    第三次世界大战进行第七年,地球满目疮痍,各国为了胜利均拼尽全力,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国际地位。但是,战争的负担让所有参战国都陷入了泥潭之中。太阳国的野心终于有一天显露了出来,一颗核弹从太阳国的航空母舰上出发,由一架飞机搭载,飞往龍国南山市,核弹被抛到了南山市上空,一场大爆炸让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核战争爆发了。随着核战争的爆发,一直对人类不闻不问的死神也终于被激怒了。死神是统治的最后一任神明,死神最后下了一个命令:毁灭人类。地球轴心作为死神的武器,已经开始运转,你不必再逃避,因为接下来,是全人类的死亡。
  • 召唤尸兄

    召唤尸兄

    父亲是一名缉毒警察,在云南密林牺牲,作为单亲家庭的王洋等于失去了一切。为了给父亲报仇,王洋毅然南下,准备去做一名卧底。只是一次意外的登陆游戏,让他得到了召唤尸兄的能力。为父亲报仇,似乎不需要做卧底,缉毒背后引出更大的团队,包装的阴谋公司,杀手佣兵的混乱南海,阴险的多国支援。尸兄在手,只身南下,为父报仇,演绎一段爱恨交织的幻想战争,卧龙的逆袭,龙吟九天!
热门推荐
  • 从零开始你能得多少分

    从零开始你能得多少分

    这部小说有其特定的社会生活背景,是冀成先生的一部力作。人们常说作家的幸运是同时代的轰动,作品的幸运是艺术生命的永恒。这部小说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一种长篇小说的突破和尝试,以后的社会影响究竟会如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囹圄游

    囹圄游

    身处绝境、身陷囹圄的神秘少年机缘巧合结交知己良友,为了改变命运踏上了循环往复的征途,无数次地跌倒无数次的失败,都挡不了他们的决然!他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八方霸主,又为儿女情仇深入虎穴!他在囹圄中踽踽前行,却又不断地成长壮大!
  • 独家总裁:甜甜特种妻

    独家总裁:甜甜特种妻

    年仅二十岁的她,一夜之间对世界感到陌生。来自家人的驱逐和他的羞辱,令她绝望。为了家族,她毅然找上他。五十个亿,她沦为他的新欢。然而,这才是开始…世人都知道不近女色的凝城帝王云莫楷对于新欢宠到骨子里。其他人的出现却打破了一切。他的未婚妻,她的前男友,家族的恩怨,一切出乎意料。他凭借强大的实力,护她周全。困难重重过后,迎来的是承重的一年婚约,她背上墨太太的身份,光明正大出现在世人面前。谁能想到,一年婚约背后,是属于他们的巨大感情危机,他和她一步步用真心修筑他们的爱情,却又一次被真相击得粉碎……她逃离三年,以全新的身份出现在他的面前,还带着一个绝世惊喜。她说他们回不去了,他不信,转身又将她压在身下。
  • 倾爱此生——苏锦

    倾爱此生——苏锦

    穿越到一个架空的朝代,步步为营,步步筹谋,只为让她心爱之人在那朝堂有一席之地。
  • 假面骑士的玻璃城堡

    假面骑士的玻璃城堡

    (本书已出版)在良智高中的路蕊有着和所有高中女生一样的经历,学习,生活,以及心中暗恋的那个白马王子。日子平静而悠然。然而,在一个阳光的明媚的秋日的午后,转校生韩森的到来却将一切颠覆,居然向她表白。高大帅气的韩森,阴沉忧郁的烨允烈,活泼灵动的岚雪童,一个个的闯进她的世界,她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白马王子与骑士的终极PK(倍儿好看的纯爱故事,欢迎收藏,永久阅读)
  • 三国之最吕布

    三国之最吕布

    一个热爱三国的人;一个弑战如命的人;一个熟知三国历史的人;一个三国时期最强的武将,当这两个人成为一个人会怎样?东汉末年,风云色变!
  • 亲骨肉

    亲骨肉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天意剑道

    天意剑道

    一日之内,惨遭灭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风雨无阻,漫漫征程;血雨腥风,逆乱苍穹;复仇路上,泪洒当空;天命之归,却依然无助,独身一人,又创造出怎样的传奇?
  • 新型英雄召唤

    新型英雄召唤

    这是一个召唤的世界,刘易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英雄这个名词可能对于他来说还是太陌生,可是莫名其妙的到了另一个世界后,一切都改变了,培恩有许多非凡的职业,元素师、战武者、炼金术士……召唤师,刘易意外的召唤出了一个生物,而这生物竟是人类!传说达到神级召唤术的人能召唤出英灵,也就是传说中的英雄,他这有点不同啊?他的命运随即偏离,看他如何召唤出各式各样的英雄!令大陆璀璨生辉,令世人侧目!鹦明神鹉书友交流群号:216468712,欢迎大家:)
  • 仙途风雨

    仙途风雨

    人生苦短,日夜劳累只求名利。仙途风雨,正魔缠斗难寻天道。正魔大战后,玉石俱焚,神州灵根被毁,再无人能够飞升;凡人当道,帝王登基,数千年王朝更替,修仙就此成为传说。边陲小城的平凡少年,无意间窥破古老秘密;灵根复苏,却令争斗再起,天下大乱。而在天界之后,那创世之神到底又是何方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