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多言胃气、胃阴,少论胃阳。胃阳为何物?历代各有不同的认识,如《蜉溪医论选》曰:“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全赖胃阳以运之。”程郊倩在《医述》中讲的更为明确:“胃之有阳气,又何气也?曰:阳气之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也。胃气从宣发处见,虽是宣发,只有其体;阳气从包蕴处见,则用无穷。究而言之,阳气即胃中所禀之性,犹夫火之云热也,火性热,故釜底热,则釜中无火之处无不热。火不能化,一切之非火而为火;而火性之热则能化,一切非热而为热。故谷气足则胃气充,尚是后一层事,而阳气充则谷气化,实是先一层事。”从以上可见,胃阳的主要作用是胃的消磨健运功能。如果损伤了胃阳,胃的消磨健运功能减退,邪气内停,胃气郁遏,则胃痛发生。对于胃痛的治疗,清代医家叶天士有精辟的描述:“通之一法,各有不同。胃痛不通,贵在通阳,实则通而削之,虚则通而补之,寒则通而温之,热则通而清之。”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枳壳,以通胃阳,使气血通畅,纳运复常,则痛可止。另外,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胃阳损伤的程度和邪气的性质,如果外邪扰中,胃阳大伤,症见脘痛如刺,泛酸呕吐。治以辛热通阳,泻热开导,反佐苦寒利膈。方用仲景附子泻心汤加减,药用人参、熟附子、干姜、川连、炒半夏、枳实、茯苓等。如浊邪犯络,胃阳衰微,症见早食呕吐酸水浊涎,心口痛引腰胯,治以辛热,方用良附丸,药用良姜、附子、元胡、川楝子、豆蔻、茯苓等。如饮邪停胃,胃阳衰弱,症见脘痞呕恶,吐涎沫,治以化饮和胃,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川连、半夏、枳实、干姜、茯苓等。如病情加重,到了胃虚反胃,症见汤水下咽呕吐,或干呕胁痛,治以大半夏汤加姜汁、桂枝、秦皮,或小半夏汤加檀香、粳米燥湿降逆。如胃阳虚衰,症见形寒脘痞,心痛不食,呕吐洞泄,治以温胃降逆,方用吴茱萸汤或大建中汤加减,药用人参、干姜、茯苓、桂枝、川椒、白蜜。如胃阳乏极,症见早上水饮米粥,至晚吐出不化,治以辛热开浊,方用吴茱萸熟附子方,药用吴茱萸、熟附、良姜、川楝子、茯苓、草果。总之,治疗胃痛应注意邪气的性质,把握胃阳的虚衰程度,权衡轻重,辨证通阳。
同类推荐
中风偏瘫的康复
现今的社会,食品越来越丰富,劳动强度越来越轻。但经济社会激烈的竞争,使人们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患心脑血管疾病者越来越多,中风偏瘫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笔者曾经中风两次,后来经自己钻研中医配合治疗得以完全康复。笔者身历中风偏瘫的痛苦,康复后,每当看到别的中风偏瘫患者艰难行走时,那种同情感油然而生,故下决心攻克治疗中风偏瘫的难关,尽快设法帮助解除中风偏瘫患者的痛苦。经过笔者八九年的广泛调查、潜心研究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了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经验。为对社会做出点微薄的贡献,笔者结合自身的经历编成此书,希望能对中风偏瘫患者、治疗医生及相关护理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作者以讲座的形式,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运用中医辨象的思维模式,紧密结合临床,通过具体的临床病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一气周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病证及相应的治疗方案。《破解中医治病秘码:临证辨象》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明快,讲解深入浅出,非常便于中医初学者入门学习,也可作为临床中医师的参考用书。本草纲目(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该书最早出自于李时珍之手,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共载药1800余种,其中1000余种为植物药,其他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上百幅,方剂万余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主治、发明和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我国古代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对药物进行了相对科学的分类,特别是李时珍对动物药的科学分类,说明他当时已具备了生物学进化思想。
热门推荐
错婚厚爱:男神,拒撩
为了替爸爸的公司聚拢资金,谢雨萱答应了高氏的联姻。“高昊,三年前我什么都没有做,你为什么不肯相信我?”男人不看她一眼,淡然说道。“我只相信证据。”“你为了娶我,弄垮我爸爸的公司,一切都是为了报复?”“是。”“你会后悔的。”“我高昊做事,从不后悔。”她是他的孽,他是她的劫。一辈子,他只后悔过三次。第一次,认错她。第二次,伤害她。第三次,失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