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花儿
一个6岁的小女孩问妈妈:
“花儿会说话吗?”
“噢,孩子,花儿如果不会说话,春天该多么寂寞,谁还对春天左顾右盼?”
小女孩满意地笑了。
小女孩长到16岁,问爸爸:“天上的星星会说话吗?”
“噢,孩子,星星若能说话,天上就会一片嘈杂,谁还向往天堂静穆的乐园?”
小女孩又满意地笑了。
女孩到了26岁,已是个成熟的女性了。一天,她悄悄地问做外交官的丈夫:“昨晚宴会,我的举止言谈合适吗?”
“棒极了,My Darling!”外交官毫无吹捧之意,却不无欣赏和自豪之情,“你说话的时候,像叮咚的泉声、悠扬的乐曲,动人心怡人情,虽千言而不繁;你静处的时候,似浮香的荷、优雅的鹤,美人目爽人神,虽静音而传千言……亲爱的,能告诉我你是怎样修炼的吗?”
妻子笑了:“6岁时,我从当教师的妈妈那儿学会了和自然界的对话。16岁时,我从当作家的爸爸那里学会了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在见到你之前,我从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外交家那里学会了和什么样的人谈什么样的话。亲爱的,我还从你那里得到了思想、智慧、胆量、看法和爱!”
人生感悟:花儿本不会说话,会说话的是母亲。星本无美丽,美丽的是父亲的智慧。点滴的启蒙,塑造了她完美的品格,她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
花儿与少年
我父亲是一名牧师。附近上学的孩子们常常抄近路穿过他的园子,把这些花几乎摘了个精光。一天早晨,当孩子们正路过时,一个男孩问:“我能拿一枝花吗?”
“你想要哪枝?”我父亲问。孩子选了最洁白的一枝郁金香。父亲继续说:“它是你的花了。如果把它留在这里,会开放许多天。如果现在就把它摘下来,那么只能欣赏几个小时。你说该怎么办吧?”
孩子沉思了片刻,说:“我要把它留在这儿,以后再来看它。”
那天下午,父亲又让12个孩子停下来挑选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将他们的花留在花园里直到枯萎。那年春天,他送掉了他的整个花园,没损失一朵花,却交了许多朋友。
人生感悟:喜欢花的人只会摘花,爱花的人会浇花。爱花者不摘花,因为只有留在枝头才能开得长久,因为鲜活所以美丽。
永恒的作品
1919年,一位在欧洲大战中受伤的年轻人搬到了芝加哥的一处公寓,住在离安德森很近的地方。这个年轻人是读了安德森的作品后才感到文学力量的强大的,但当他和安德森接触后,安德森为人处世的观点更深地影响了他。
后来,一个同样受安德森作品影响的年轻人慕名拜访了他,并虚心地向他求教。安德森一样毫无保留地指点他,还帮助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许多年过去了,安德森从未拒绝过每一个向他求教的年轻人,他用他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许许多多读者和著名作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考利称赞安德森是“惟一把他的特色和视野流传到下一代的人”。
第一个年轻人在192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作品的名字是《太阳照样升起》,而年轻人的名字是海明威。
第二位年轻人在安德森帮助他的几年后写出一享誉全美的杰作《喧哗与骚动》,他的名字叫福克纳。
许多人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安德森如此慷慨,愿意把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写作技巧传给年轻人。也许答案在这里:安德森曾受教于另一前辈作家——伟大的德莱塞。
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承给需要它的人,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永恒。
人生感悟: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承给需要它的人,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永恒。
背后的一只眼睛
事情是这样的: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追,煽起学生无比激情,立刻灵感喷发,马上继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一定摄魂勾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继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
作家莞尔,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
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脱颖而出。
当停不止不好,但想像丰富非常重要,两位作家,两种认定方式,各有千秋。
就像倒着走路的小恐龙,有一天也派上了用场,倒着走的脚印会麻痹敌人。转过身来,谁都有大吃一惊的一面,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眼睛寻出金来。
人生感悟:就像倒着走路的小恐龙,有一天也派上了用场,倒着走的脚印会麻痹敌人。转过身来,谁都有大吃一惊的一面,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眼睛寻出金来。
谦虚与自夸
剑桥就是这样,藏龙卧虎,令人惊讶于她每年都人才辈出。
在一次的大学高桌晚餐中,笔者正好坐在一位年轻化学博士研究生旁边。这位小伙子,他的论文提纲得到教授的通过,他表现得甚为得意忘形,大发议论。
笔者对化学认识不深,只见他说这说那,口中一大堆方程式,似乎颇有见地。他更以悲天悯人的神态,去批评科学的误用,为人类前途带来潜在的危机问题等等。
坐在这位小伙子对面的,乃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小伙子每说一句话,他都会细心聆听,不时点头以示附和。
小伙子终于发现这位知心客,视线逐渐转移到他身上。他向老翁详细解释很多化学现象,他恐怕老翁不明白,更不厌其烦地举出例子作解说。
最后,小伙子询问老翁年轻时修读哪一科目,老翁答日化学。小伙子有一点愕然,再问他毕业后干哪一行。老翁说:“我毕业后留在学术界发展,就在剑桥这里,直至五年前退休之前,我所担任的是化学系主任。”
老翁一个又一个字把他个人的背景吐出来,小伙子渐感尴尬,他刚才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难得老师耐心细听,没有点破。
剑桥可爱之处,正在于此。老教授没有半点儿架子,也不会指指点点。他们会让年轻人有时不妨作出自我膨胀的举动。
年轻人的傲气与豪情,教授的谦虚诱导,在剑桥构成一种独特的学术气氛。
人生感悟:在谦虚和自夸之间,要懂得掌握分寸。过分的谦虚等于自夸,过分的自夸离真正的谦虚会越来越远。
食髓知味
尼泊尔一名颇具经验的猎虎专家艾默特里,告诉了我一个有趣而又恐怖的事实:一般活动于丛林中的老虎,喜欢捕食肉质丰厚的动物,如斑马、水牛、鹿儿等等,它们对于人类兴趣不大,狭路相逢时,只要人类不主动采取攻势或是惊慌奔逃而引起误会,老虎通常是不会扑而噬之的。然而,奇怪的是:一旦老虎吃过人肉之后,却会乐此不疲,见人就吃。像这类“食髓知味”的老虎,是危险性最高的。鉴于此,尼泊尔的野生动物如果发生老虎噬人的意外事件,有关当局一定会派遣这位猎虎专家去把这头老虎生擒回来,放到动物园去,关进铁笼子里,以策安全。
我好奇地反问:尼泊尔国家野生动物园里有七八十只老虎,他又如何辨识哪头老虎曾噬人肉。
艾默特里答道:曾噬人肉的老虎,一旦嗅到人气,看东西的眼神和走路的动作,都会起着明显的变化,有经验的猎虎者一看便知,一知便立刻发射麻醉针,百发百中。
瞧,瞧啊,叱咤林中的老虎之所以会沦为可怜兮兮的“笼中客”,全因为那眼神那动作在无意识中出卖了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人生感悟: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不找借口
世界上最容易办到的事,就是找个借口。
狐狸吃不着葡萄,它就找出一个美丽的借口:葡萄是酸的。
我们都讥笑狐狸的可怜,但我们却又不自觉地为自己找借口。
“要是我有机会读大学,我早就成了风云人物。”这是找没受到高等教育的借口。
“我要是身体好,早就下海经商,说不定也成了百万元户。”这是找身体差的借口。
“如果我年轻20岁,我会创办自己的公司,也许早就可以横行天下。”这是找年龄的借口。
“要是我运气好一点,哪里还会是一般员工,总经理位置是我的。”这是找运气的借口。
总之,找借口不费力气,而且可以轻描淡写地为自己找到合理的理由。
于是,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可以安于现状,可以为自己解脱。
然而,借口又不太稳当。
香港亿万富翁李嘉诚的最高学历是初中,且还有一年没读书。
富兰克林·罗斯福患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但他却连任四届美国总统。
“蚊帐大王”杨百万,66岁才开始摆小摊做生意。
盛田昭夫以经营电器做起,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最终把“索尼”推上世界名牌的宝座。
他们不喜欢为自己找借口,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最终他们成了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