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嫉妒心的人,常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怕别人超过了目已,显出自己的落后和平庸。因此他们常常盯着别人的缺点,对别人长处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故意诋毁。其实,这只能说明自己气量狭小。我们要有宽阔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像古人说的:见贤思齐。不是去嫉妒别人,而是虚心向别人学习,争取和别人一样有所建树。克服嫉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跳出自我,与人为善。别人取得成功,别人获得了幸福,别人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为他们高兴。哪怕我自己并不成功,并不幸福,是“逆风行船”,我也衷心地祝贺别人,像一只歌中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诧摩武俊说:“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瓜葛的社会。而且,也意味着现代的人,生活在嫉妒的温床中。”在这个充满竞争、机会和变化的时代,在我们身边,几乎天天都有成功的人、幸运的人、发财的人、创造奇迹的人。他们也许就是你原本瞧不起的同事,或者是你曾领导过的下属,你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宽阔的心态、与人为善的心态而不妒忌吗?这的确是对我们每个人品格修养的考验。
把耻辱当作成功的阶梯
把耻辱当成别人对自己的鞭策,把岩浆般的怒火掐灭于爆发之前,暂时低下你高贵的头,把今日力量悬殊的较量留待于呼风唤雨的明天。
每个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宠”有“辱”。“辱”便是侮辱、耻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落魄的时候,对待“辱”,君子、小人的处境虽然相类似,但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君子坦荡,泰然处之;小人气馁,恹然沉沦,一个人如有君子的胸怀——受辱心不惊,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正直的品行,遇到挫折、受到打击也会心境开阔,沉着冷静。
人世多磨难,并不可怕。有志之士决不会在困恶忍辱中忧心忡忡、动摇信心。他们深深懂得,环境愈艰苦、条件越恶劣,越能磨练人的忍耐心,造就战胜困难的强者。正像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都知道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忍辱发愤的动人事迹:司马迁触怒帝王,受刑下狱,他几次想死,但三思之后,想到那些逆境中成就伟业的先贤圣哲,他决心忍辱发愤,终于经过十八年的奋发进取,完成了巨著《史记》。由此可见,受辱之时不改志,那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最终会创造辉煌,要做到这样,首先要有一种“眼底无穷世界宽”的博大胸怀,只要看清了,想通了,才实现了主观上的自我解放,自我超脱,才能显示出人生的真正意义。
受辱心不惊,是一种“知耻”后的行事原则,然而有“知耻”,便有“不知耻”者。这样就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知耻、忍耻到雪耻,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也有人受辱却不知耻,即是人们常说的厚颜无耻或恬不知耻“乐不思蜀”的故事就给我们展示了蜀后主刘禅这个“无耻之徒”,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这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以无廉耻之心,不知道耻辱的耻辱,才是真正的耻辱。
耻辱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小而轻的耻辱,如与人争吵,白白挨骂、遭人批评、受人议论,对于这些应吸取教训,决心改正,努力做出成绩,但是如果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穷得讨饭,靠漂母(注:洗衣服的老妇人)施舍饭吃;有力不敢使,从少年的胯下钻过去,一般人是经受不起这种奇耻大辱的,特别是青年人又有何面目见人?但是《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经受住了这严峻的考验,并且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奠定了忍辱负重的思想基础,正应了那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
“知耻近乎勇”,把自己所受的耻辱变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韩信正是能知耻而后勇,同样,卧薪尝胆对后世之人所以能具有教育和鼓舞作用,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知耻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从知耻到雪耻,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境遇处于劣势,在与人斗争中,或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天时地利不和,致使自己被人打败或欺凌,不能立即雪耻,只要能做到“受辱心不惊”,将耻辱强忍吞下,铭记在心;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洗雪旧耻,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仇”或“耻”都非“报”不可。
我只想说,身受耻辱,意志坚强、胸怀宽广、志向高远者,必得胜利。
以琴作秀,出名有术
经营你的人生,其实也是经营你的智慧。摆脱困境,需要实力,也缺不了炒作。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首好诗,但古时候,传媒业极不发达,好诗如何出名也是一大难事,在这方面不妨学一学陈子昂。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是四川射洪县人,当时一直默默无闻。为了能出人头地,他爬山涉水来到京都长安,可一住十年依然没人赏识。
一次长安东市来了一个卖胡琴的,胡琴通体晶莹玉润,琴音优美,可称绕梁三日。此琴开价100万钱,每天都有不少富商显贵前来观看,但却无人购买。长安城把此事已经嚷嚷得沸沸扬扬。
有一天,陈子昂从人群中出来,对卖琴人说:“此琴我买了。”
围观的人都非常惊讶。“这是谁呀?好大的口气!”“你买它干什么呀?”
陈子昂冲众人施礼一笑:“在下四川陈子昂,擅长拉胡琴。”
“好啊,那你就当众给我们拉一曲吧。”众人说。“明天吧。我住在宣阳里,明天备好酒菜,恭候长安的各界名流前来指教!”
第二天,陈子昂住处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一百多位长安名流贤士聚集一堂。
待大家酒足饭饱之后,陈子昂抄起桌上的胡琴,猛地扔出很远,摔了个粉碎。众人大惊忙问何故。陈子昂起身对大家说:“我陈子昂著文赋诗已有累年,积有作品一百多件。远道来京,没料到一直未被人赏识,非常郁闷,怎么会热衷拉胡琴呢?”然后拿出自己的作品分送大家。一天之内,陈子昂在长安城名声大噪。
当然,陈子昂这种挖空心思提高自己知名度的思想未必值得肯定,但他用别出心裁的迂回策略,达到了目的的做法,却值得我们借鉴。
一马平川的坦途是人们所希望和企求的。然而世上又哪有那么多省时省力的阳关大道任我们驰骋?一位曾靠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说的很对,他说,我小时候是个搬运工,拉货上坡时,看一口气上不去我就走“之”字型,在换方向时,松口气,等力气稍恢复后再往上走,最终也能上去。这就是聪明人之路啊!告别自负,该闭口时就闭口如果你感觉你的上司无能,那是因为你太聪明了;如果你看上去比较愚笨,那上司自然就显得聪明了。如果你还没到做领导的份上,那么请别太自负,这点做人的起码道理要懂。
嘴是用来吃饭,说话的,除此之外别无它用,但偏偏有许多不该发生的事都是出自于这里……每个人都喜欢别人认为自己聪明,有才华能干。因此,很多人言谈举止之间,总是有意无意显示一下自己某方面的优势。如果是同事,朋友之间这样做,应无大碍,若是在领导面前蓄意显能,往往会给自己带来霉运。因为你太聪明了,什么事都瞒不过你的眼睛,他就会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早晚要铲除掉才安心。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思维敏捷,甚有才名。由于为人恃才自负,屡犯曹操之忌。曹操曾营造一所花园。竣工后,曹操观看,不置可否,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手下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大喜,问是谁解此意,左右回答是杨修,曹操嘴上虽赞美几句,心里却很不舒服。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说话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而食之。曹操问是何故,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个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听了,虽然面带笑容,可心里十分厌恶。曹操性格多疑,深怕有人暗中谋害自己,谎称自己在梦中好杀人,告诫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并因此而故意杀死了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可是当埋葬这个侍者时,杨修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了之后,心里愈加厌恶杨修,便想找机会除之。曹操率大军迎战刘备打汉中时,在汉水一带对峙很久,曹操由于长时屯兵,到了进退两难的处境。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这时夏侯淳入帐内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到:“鸡肋!鸡肋!”于是人们便把这句话当做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军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淳见了便惊恐万分,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何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淳听了非常佩服他说的话,营中各位将士便都打点起行装。曹操得知这种情况,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罪,把他杀了。俗话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应该肯定,杨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问题在于他被聪明所误。处处都要露一手,所谓“恃才放狂”,不顾及别人受不受得了,不考虑别人讨厌不讨厌,而这个别人,却是曹操这个恃才傲物的顶头上司。于是,针尖儿对麦芒,杨修终于送掉了自己的小命。
这里,杨修智慧超人,却因过于自负,不给曹操留一点面子,而丧了性命,这是每一个想以“聪明”博得上司欢心的下属应该吸取的一条教训,曹操的“鸡肋”、“一盒酥”及门中的“活”字等,都是一种普通的智力测验,是一种文字游戏。他的出发点并不是真为了给大家出题测试,而是为了卖弄自己的超人才智,因此,他主观上猜着了,也只能含而不露,甚至还要以某种意义上的“愚笨”去衬托上司的“才智”。但是,杨修却毫不隐讳地屡屡点破了曹操的迷局。虽然说杨修锋芒外露,好逞才能,因此而赔上了自己的性命,未免太可惜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告诉我们:欲利用上司的下属,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素养,处处想到表现自己,放任自己,无视上司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必然会招来上司的忌恨,引火烧身。
由此看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倒真是处世之道的至理明言了。面对上司,想必每个人都有“伴君如伴虎”之感。因此,我们要学会降虎之术,那就是让自己显得笨一点、愚一点,让上司显得英明一些,高大一些,这样我们这些“笨头呆脑”的家伙,在他眼里也就会可爱许多了。
是凡大智者,无不是“愚”人。只有不失时机的说话,恰到好处地闭口,才能在与上司的周旋中,明哲保身。
坚韧,像蟑螂一样坚韧
不要做恐龙横行一时,要学蟑螂生存无数年。在北京每年都搞一次全市的灭蟑螂运动。没有人喜欢蟑螂,因为它长相奇丑,生命力极强,到处都有,打了一只,待会又出来一只,有缝就钻,有洞就躲,一般的杀虫剂它们也不太在乎。
最近在阅读了一本有关昆虫的书之后,我对蟑螂的印象有了一些改变。
据研究,蟑螂是和恐龙同时期的,可是恐龙早已死光了,蟑螂却仍在地球上存活,并且大量繁衍。那篇文章还说,蟑螂可以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只要有那么一小滴水,它就可以活下来。
蟑螂的这种生存能力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但自从我读了那本书后,对蟑螂却有了一些“尊敬”,虽然我看到蟑螂还是要追它打它。
我常想,人如果也有蟑螂的韧性,还有什么日子不能过,还有什么样的苦不能吃呢?
在人的一生当中绝对会碰上不如意的时候,这些不如意有很多种,例如:生意失败、失恋、人事斗争落败、被羞辱、工作不顺、家道中落……等等,而依各人承受程度的不同,这些不如意也会对各人形成不同的压力与打击,有人根本不在乎,认为这只是人生中必然会碰到的事;有人则很快就可以挣脱沮丧,重新出发;但有些人只要被轻轻一击就倒地不起。
不管你遭到的不如意程度如何,只要你在主观感受上已到了沮丧、消极、痛苦,几乎要毁灭的地步,那么我要告诉你的就是:像蟑螂一样地活着。
蟑螂是墙缝里可活、壁橱里可活、阴沟里也可活的昆虫,当你遇到不如意事,无论是客观环境造成的,还是人为的,不就有如在墙缝里、壁橱里、阴沟里一样吗?如果你因为过着这样阴暗、充满脏臭与羞辱的日子而灰心丧志,失去活下去的勇气,那么你连一只蟑螂都不如。恐龙已经绝迹,蟑螂却仍在世上猖狂,只因它活下来了,所以你也要在最黑暗的时刻,最卑贱的时刻,最痛苦的时刻,屈辱地活下来,像一只蟑螂那般活下来。
也就是说,在这种时候,你不要去计较面子、身份、地位,也不要急着出头,这种日子很容易让人沉不住气,但只要沉得住气,只要“存在”就有希望,就有机会。这不是安慰你,而是事实本就如此——你看看,恐龙如今安在?
如果人能像蟑螂一样地活下来,必然会有一些收获:重新出头的那一天,你会得到更多的尊敬,因为人虽然屈服于强者之下,但打不死的勇者却有更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有过蟑螂般的生活经验,便不怕他日横逆之来;换句话说,对不如意事更能悠然面对,能屈能伸;阴暗的日子能过,风雨的日子能过,人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事能为难他呢?
所以,不要做恐龙横行一时,要学蟑螂生存无数年。
失意时泰然处之
厄运是一副催化剂,使人步坚。
厄运是一面透视镜,使人心明。
厄运是一方“清洁魔巾”,使人眼高。
人生在世,谁没个三难六难,当不幸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笑临厄运。厄运当前,相迎已经够费解的了,为什么我们这条格言反倒要您笑迎厄运呢?
下面我们就一一道来。
首先,厄运难免,犹病魔之难逃,与其知“厄”而退,倒不如迎“厄”前进——这实在是无可奈何之策。黄河尚有九曲十拐,天气也有风云变幻,何况高等动物生涯!人生这条路上,你如果不愿吃“白相”饭,又“难得”糊涂,想“认真”一番,致力于做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人,就总会出现阴阴晴晴,风风雨雨,叫你走起来弯弯曲曲、坎坎坷坷。苏东坡算是看透了这一点,曾做诗抒臆: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老先生本来豁达大度,按理,这只能是愤世嫉俗的反话。如果他当真后悔“被聪明误一生”,转而懦弱起来,还告诫子孙学个谦谦君子,权当愚且鲁型的混世奴才、庸才,那就不是原来的苏东坡了。其实,“树欲静而风不止”,谦谦君子又岂能是无灾无难的避风港!那个“林教头”落草之前,为保乌纱,逆来顺受,够阿弥陀佛的了,结果祸不单行,还是逼上梁山。所以厄运当前,积极的态度不是学个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病魔难逃,“既来之,则安之”;厄运难免,“用笑脸来迎接”。贝多芬说得好:在困厄颠沛的时候坚定不移,这就是真正令人钦佩的人的不平凡之处。
其次,厄运之于人,固然难受,但古人说得好,“祸兮,福所倚”——这一条,倒是基于有所作为了。厄运是一副催化剂,使人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