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拆桥”是生意场上的畸形心态,其出发点是:反正河我已经过来了,桥也就没用了,没用的东西要它做甚?这种从目的到行为上的个人利益极端至上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掉进河里淹死”。
所以,“过河拆桥”并不是生意场上的妙计,至少不是长久之计。拆了桥,你可能暂时得了利,但是你却用自己名声作为代价。为了挽回声誉,你又得花气力向人们解释,为自己辩护,结果得不偿失。
在商务交际中,还是要养成“过河不拆桥”的习惯。其实,诚实、知恩图报、利益共享在生意场上是相互联系的。人人都趋于利,但是人人都在选择人。因为这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发展更有保障。
过河不拆桥,还要过桥修桥,这样生意才能越做越大。众多成功者,人们只看到他们的生意到处扩展,而往往忽视了他们同时在到处架桥铺路。对于帮助过自己,曾经给自己架桥铺路的人,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回报。他们不断提到这些人的名字,给这些人树碑立传。正是因为他们“过河不拆桥”,而且还要“修桥立碑”,所以才在生意场上越走路越宽,越走路越多,处处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其实,做生意的最高境界就是“架桥铺路”。既然别人为你这样做了,你就更应该以此回报社会,最后形成一个大网络,使金钱和智慧能够到处流通,四通八达。
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中国儒家思想中有“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其意非常容易理解:要想得到别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就要先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一面。
李嘉诚从小便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教育,如“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后来的李嘉诚始终信奉“以和为贵”、“积德行善”的做人准则,这也为他的事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李嘉诚曾在五金厂做过推销员,离开五金厂后,仍十分感激五金厂老板的知遇之恩。尽管他为该老板立了不少功,但要走的时候,他依然是心怀愧疚之情。
李嘉诚知恩图报,临走的时候,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了自己关于改进经营的想法。他认为,办企业重要的是审时度势,五金厂要取得发展,有两条路可选择。第一,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第二,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占领塑胶制品不能替代的空当。
但是,五金厂老板在李嘉诚走后,并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仍然坚持生产铁桶。结果,不久后危机果然降临,五金厂很快便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了。李嘉诚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当他获知此不幸后,马上赶往五金厂找到老板,劝老板立即停止生产镀锌铁桶,而转为生产系列铁锁。
原来,李嘉诚一直在关注着五金厂的前途。一来他要证实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二来他深知五金厂对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老板对自己也很宽容,心中总有一股歉疚之情,总想找机会报答。因此,他经常抽空了解五金制品的市场行情。经过一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发现还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门生产铁锁,不存在其他行业的竞争。
李嘉诚坚信:生产铁锁稳保红火。李嘉诚进一步指出,为了保证稳步领先,还应制订计划,开发系列铁锁。否则,只要一发现有利可图,其他五金厂就会跟风而上,竞争会很激烈。只有永远先人一步推出新产品,才能稳操胜券。
这一次,五金厂老板对李嘉诚言听计从,马上根据李嘉诚的建议组织人员开发系列铁锁。一年后,危机重重的五金厂果然焕发了勃勃生机,盈利丰厚。
这虽然与整个行业的变化形势有关,但李嘉诚的一番忠告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五金厂老板再次见到李嘉诚后,欣喜地说:“阿诚,你在我厂子时,我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后生,你将来准会干出大事业!”
五、从“饭碗危机”中学会感激
我们每个人都要怀着感恩的心生活,因为生活中帮助过我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还是来讲一个李嘉诚的故事。李嘉诚常常提起小时候在茶馆当堂倌的一件事。那时的李嘉诚把茶馆当做他了解社会、体察人情世故的好地方。有一次,李嘉诚因为过于用心专注而走神,结果造成了他终生难忘的“饭碗危机”。
那一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谈,大谈生意经,那些生意场上的斗智斗力,尔虞我诈,令李嘉诚大开眼界。他觉得做生意很神奇也很刺激。李嘉诚一时听得入了迷,竟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及时给客人冲水。
这时,有一位伙计,看着李嘉诚如痴如醉的样子,而客人的杯子早空了,便大声叫他。李嘉诚这才回过神来,慌里慌张地拿起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由于动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开水淋到茶客的裤腿上了。李嘉诚吓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脸煞白,不知该如何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
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爷。若遇上蛮横的茶客,必会甩耳光,而且会找老板闹个不体。李嘉诚已作好了受罚的准备。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对李嘉诚责骂,想不到的是只听见这位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为李嘉诚开脱,老板当然乐得顺水推舟,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连声道歉。
回到家,李嘉诚把这件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感叹不已,觉得儿子确实很幸运。她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其实,李嘉诚逃过这一劫,并非侥幸,也是他勤勉机灵,又善于学习的结果。由于他平时真诚待人,吃苦耐劳,客户和老板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不愿为难他。如果是一个懒惰不负责任的伙计,客人早就看他不顺眼,老板早就对他心怀不满,那么,即使没事,饭碗也很危险。若是闹出点事来,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但是,李嘉诚后来依然对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多年以后,他曾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这一次“饭碗危机”,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也使他此后始终信奉以和为贵、宽以待人的做人准则,并以此为他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六、以诚意感人
要想成功,就必须有一个好的人际圈子,要知道仅凭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完成自己的事业的。只有有人愿意帮你,不断地给你提供各种资源,你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但是,人脉关系的圈子是需要你来培养的,只有用真诚和爱心才能巩固起你的人脉关系。
每个人都不能没有朋友,人本身就是一种群居性动物,离不开社会性活动,不能形影相吊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朋友,是我们生命中看不见的财脉。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么他将会失去很多人生中的乐趣;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他将会失去很多个机会。朋友,是我们精神上的鼓舞、心灵上的安慰。是我们生活中的助手与参谋。
当然,朋友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为你提供帮助,只有当你成为一个他们所欣赏和赞美的人,他们才能热情地、无私地对你进行帮助,使你摆脱困境。有的人号称其朋友无数,可是,一到大难临头,朋友便各自飞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人不受朋友真心欢迎,只是表面的,而不是从内心被人所赞美。
因为他没有用诚意的态度去打动人,而是过于注重形式主义,给别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而那些能够抓住朋友的心,赢得别人尊重的人,都是一些以人格的力量、诚挚的态度对待朋友的人。
常听到一些人这样抱怨:“哼,他不关心我,我还关心他呀?!”也常听到一些人感叹“人情冷漠,世事艰难,不被人们关心和理解”云云。这些人,大多数都将责任推卸在他人头上,责怪他人,从不从自己这里找问题。孰不知,你对别人不真诚,见到人不理睬,冷冰冰地对人,不关心他人的痛痒,却又想要他人真诚、关心、理解、热情地对你,毕竟有悖情理。
“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诚,在两个月内就能比一个要别人对他真诚的人在两年之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这是戴尔·卡耐基讲的一种交友的秘诀。是的,如果我们只对自己真诚,而对别人不真诚,是不会交到朋友的,这个道理很简单、明白。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阿德勒说:“对别人不真诚的人,他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这种人。”因为这种人没有朋友,他不能给人以关心和帮助,别人也不会关心和帮助他。
世界著名魔术师斯瑟顿,在40年时间里共有600万人次观看过他的表演,赚了数百万美元的钱。他取得成功的经验在哪里呢?斯瑟顿深有感触地说,除了他在舞台上表演出个性之外,就是对别人真诚。有不少魔术师在表演时,都把台下的观众当成“傻瓜”、“笨蛋”、“乡巴佬”,因此声名狼藉,一事无成。而他胜于其他魔术师一筹的秘诀是他在演出中时时想着观众,把观众当做衣食父母,每次都对自己重复着说:“我爱我的观众。”从而使自己始终感激不已,尽心效力表演,博得了人们的爱戴。
一个人若老是对人冷淡,只打自己的算盘,他一辈子都很难交到朋友,也没有人愿意请教他;但假使他能够常常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就能获得别人对他的回报。
破除以自我为中心
人是最容易被自我束缚的。哪个人不自我欣赏呢?可是如果变成了自我陶醉,以自我为中心,别人的意见都听不进去了,处处都要求别人符合自己的标准,不承认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这样的人是很难有大成就的。只有破除掉了自我中心主义,才能够以正常健康的心态与人交往,才能够建立起广泛的人脉。
一、抛弃单打独斗的习惯
刘伯温在《说虎》中曾这样说道:“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类也。”意即讽刺那些只是用自己的力量而不善于用别人的力量的人,如同老虎一样头脑简单,最终会被人击败。事实的确如此,只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而不去借周围的人或物为我所用者,很难成就大的功业。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似乎一提借便是借某人的势力,其实这是片面的误解。实际上,凡是能让我们为人做事增光添彩的人、物、事、情,都是借光的范围,比如祖宗、衣服、籍贯、才智、言论等等,不一而足。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借人借力借势之中。我们看书读报是在借作者的文字中的思想来充实自己;我们吃饭穿衣是在借用生产者的劳动成果;投资股票是借别人公司的经营发展谋利……不会借外物,人就无法生存。
从谋略学的角度看,借外界之力,为我所用,乃是人生大智慧,不借外力难成大事。只有善借才能善得。借什么?自然是借势发挥,成全己事。借势发挥为聪明人的谋胜之术。如果一个人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够把握彼此之间进退的尺度,在必要的时候借势发挥,平衡一下各个方面的力量,自然会更利于事情的进展。这种平衡实际离不开借势。
借势而起之计,指靠外力而成事。我们知道,不是每一件事都是你想做就能做成的,有时你越想做成反而越做不成。原因之一是你还没有足以控制它的能力,二是你还不能摸清它的特点。聪明人能够在“借”字上下工夫,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跳板”,力图凭此跃起,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在实际生活中,一个善于借势的人,总能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
一个善借者,总能在没有条件的时候,创造条件,在有条件的时候利用条件——这是本事。对于这些人来讲,做任何事情,都应当巧借他人之力,缓己燃眉之急。这是成功的关键。
跳板的作用是让人跳得更高更远。有人问,没有跳板可否?答案是当然可以,但你永远得不了第一名。善于借势发挥者,总是力求找到脚下的跳板,让自己的人生目标更高更远。聪明人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抓住转折点。
借他人之力来补充自己的实力,是生存竞争的第一法则!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奇怪现象,常令人思考,有人虽然出力不大,但却能成事;有些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收获甚小。道理何在?莫过于借力与出力之别。
在现实生活中,“借人之势”被普遍运用,其意是借同行或朋友之力战胜对方,以保存自己实力。这是“损下益上”求胜之法,即自己退避起来,借自己以外的人、物和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倚梯登高步上青云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填过一首《柳絮词》,其中有一句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从中我们也可得到一个启示: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平步青云或扶摇直上。“好风凭借力”这句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用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就可以称它为“借梯登高”之计。
对于准备求职就业的人来说,这里的“梯”指的是他人之力,如名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地位、名望、财富或权力等;而“高”则是指求职就业者将要获得的某种较为理想的社会职业。他人有时是你接近成功或走向成功的桥梁与阶梯。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名人,他们的力量更能帮你寻到走向成功的捷径。
我们的民族历来看重宗族亲情,以至于在今天仍然盛行“走后门”之风。这种“后门”其实就是一种看不见的裙带关系网,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梯”。利用“后门”去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当然是不足取的;但如果你想要充分发挥你的才智,有所成就,在某些时候借助“梯子”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刚走出校门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要想在社会中谋得一份理想的职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就必须靠熟人或名人的引荐。
一般来说,无论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处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力就能对你有用处。一般人除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崇拜感和信任感之外,对熟识的人同样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求职者被录用,继而步步高升。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屏障面前,互相利用是人性的弱点,但它也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心理倾向,而这正是“借梯登高”之计的实质所在。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力量,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里是很难大有作为的。
在施行“借梯登高”之计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找“梯”,即要与有影响力的人做朋友
对于一般人来说,在求职或就业的过程中,应该随时留心周围的人品格、能力及其影响力,要用真心去交朋友。为了赢得他人的真诚相助,你必须先付出某些东西,如真心或物质。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天长日久的付出总会有所回报。所以平时与人交往时,要盯得准有能力的人帮助你。当然,与任何人相处都要以友善、真诚为本。
第二、借“梯”,即求得朋友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