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野生鸬鹚加以驯化,用来捕鱼,以中国为最早。由于这种鸟十分容易驯化,所以在中国南方渔户多驯养此鸟,驱使捕鱼。汉代的《尔雅》及东汉杨孚撰写的《异物志》,均载有鸬鹚能入深水捕鱼,湖沼近旁之居民多养之捕鱼。又据《古农书简介》所载:“驯养鸬鹚捕鱼,大概起源于秦岭以南河源地区。三国以后,开始推广。这要比日本公元5世纪始用鸬鹚捕鱼的记载要早得多。据《随书·倭国传》所载:“倭国土地膏腴,水多陆少,以小环挂鸬鹚项,令入水捕鱼,日得百余头”。说明鸬鹚的驯养在日本也是较早的。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有:“家家养鸟鬼(鸬鹚的别名),顿顿食黄鱼”。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描述了饲养鸬鹚的盛况。驯养鸬鹚的方法是把鸬鹚捉到后,饲养几天,让它驯服。训练的时候,先用很长的绳子缚住鸬鹚的脚,绳的另一端缚在河港的岸边。就这样把它赶到水里,叫它入水捕鱼。等到捉到了鱼,训练的人,口里发出特别的叫声,将鸬鹚叫回岸上来,再用小鱼喂给它吃。吃过以后,再赶到水里去捉鱼。这样天天训练,大约经过一个月,便可用一只小船,让鸬鹚站在两边船舷上,再把船摇到一定的地方,把它赶下水去捉鱼。先把脚上所缚的绳子解掉,再在头颈上套上一个环子使鸬鹚的项颈,只能吞下小鱼,不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大鸬鹚驯服以后,小鸬鹚就可以跟着大鸬鹚学习。鸬鹚嗜吃鱼类,对养鱼业有害,故现在已不养它捕鱼。在鱼池更禁止养鸬鹚。但在一些河网地区,由于河面狭窄,不便于实行大规模捕捞作业时,多养鸬鹚帮助捉捕鱼类。一只鸬鹚每天能捕鱼10公斤左右。据渔家估算,一只鸬鹚每只每天只吃1斤半的鱼腥,然而它捕获的鲜鱼,却远远超过它们的消费量。所以渔民对鸬鹚就好像农民对耕牛那样爱护,把它称作“渔家宝”。
同类推荐
探究式科普丛书-显微镜下的微世界:微生物
本书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发现过程、微生物的特征、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知识平台,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它将带领大家进入神奇美妙的微生物世界。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中国民间环保组织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是一套科普类图书,旨在通过介绍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来向大众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大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这本《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由刘芳主编,为其中之一。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行·环保小事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除了为满足生存这类硬性需求而进行生产之外,还对于一些不必要的软性需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资源,比如包装消费,这一点在饮料工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飞向宇宙
古往今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全人类的梦想。在中国古代流传着“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西方有关于飞毯的种种奇谈,人类用他们富有激情和超凡的想象力,描绘着那瑰丽绚烂的飞天梦。
热门推荐
卿本凉薄:公主不下朝
她蒋映君自出生之时便被寄予厚望,完美的成长之路,可又有谁知道蒋映君到底有多么的累,多么的苦呢受尽天下人之敬仰:“这公主殿下就是那个帮我们治好水患的人呢”蒋映君的坐撵自街上走过,下面的一位路人甲悄悄地说。“那我们可得好好谢谢她啊。”旁边的路人乙点点头,瞳孔微微睁大,语气中满满的感激。别人看不见的苦累:是夜,公主的房门外一位面容清丽,穿着素雅却不失端庄的女子掌着灯,房内灯火通明,上好的楠木桌上摆放着一叠宣纸,一位穿着里衣,未着粉黛的女子正在磨着墨,手微微一顿,左手掩嘴,微微打着呵欠。而蒋映君穿着整齐,一张又一张地写字。冰淇淋的眼泪:感恩篇
本书是微型小说集。本套书精选了3000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为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让读者读其文,闻其声,脑海中萦绕这些故事的人物和画面。适合改编成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内容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对他们往正面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