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山西编号:Ⅱ-64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文水县
文水鈲子是流传在山西省文水县岳村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打击乐器合奏形式。因其源于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带,故又称岳村鈲子。文水县岳村位于吕梁山下的古官道旁,太原盆地西缘。当地人之所以将这种民间乐种称为“鈲子”,产生于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500年历史。起初它是岳村人用来祭祀、祈雨的一种神鼓。由于祈雨仪式在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鈲子”音乐一方面随着祈雨文化代代传承,并被当地百姓作为祭祀音乐,而保持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庄严性;另一方面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结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的仪仗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岳村人逢年过节、闹社火、喜庆丰收等不可缺少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嘉靖年间,文水县18个村的村民发起一场规模宏大的祈雨活动。即“接麻衣仙姑”。传说,“麻衣仙姑”娘家是县城东北二里外的桑村,因继母娘虐待,她便跑到汾阳黄芦山石室洞修练成仙。成仙后的仙姑广施甘霖造福百姓,文水人便想请仙姑回乡。不知何时定规之盛典,请仙姑回乡需选拔18村民间艺术精品组成迎神队伍,如能进入18家迎神队伍,便是文水各乡村民的荣耀。在这一活动中,岳村人自制了“鈲子”乐器,创造了最简便的舞蹈动作,打出了鈲子雏形,演出了以“雷公闪电”为题材的一组鈲子表演,一举夺魁。从此,历代接仙姑回乡都离不开文水鈲子。文水鈲子的出现会使整个活动场面掀起高潮。多年来,岳村人把祖传下来的鈲子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大人小孩等都会拍鈲子。只要村里一召唤,不论男女老幼,不论春夏秋冬都会跑到一起参加活动。
鈲子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小钹、大钹、大铙、大鼓(雷公鼓),因其乐器的不同组合、独特的敲击方法和演奏姿势等呈现出独特的音响效果。经挖掘整理,“鈲子”音乐现有《雷公闪电》、《乌云翻滚》、《普降甘霖》、《喜庆丰收》等曲目。当地人以“阵”指称子音乐演奏时的队形变化,有“双龙出水”、“二龙戏珠”等流动队形和“方阵”、“菱形阵”等固定阵形,与祈雨内容极为契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村鈲子被广泛运用,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当地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影响逐渐从岳村扩大到了整个文水县,成了“文水鈲子”。文水鈲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