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利用以柔克刚之法,将责任揽到自己头上,话语幽默风趣,又透出真诚,从而化解了矛盾,也算是求助对方获得对方的谅解从而避免一场麻烦。
拒绝“碰壁”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谁也无法孤家寡人包打天下,或与世隔绝自得其乐。即使能亲自办一些事,也不能什么都会干,都干得了,因此无论是公事私情,总难免要去求人,但是,求人办事不容易,有求于人,就免不了有时在人前低人一等,矮人半截,或者要看人脸色,听人数落,更有甚者,因事情紧急受人敲诈,被人要挟,而最怕的莫过于满怀希望去求人帮助,却不料碰壁而归,碰了一鼻子灰,碰得面红耳赤、头破血流。这时的求人者,交际出现障碍,不仅事被耽搁,而且心里也灰溜溜的。
那么,求人不犯难,办事不碰壁的办法何在?人生千百事,凡事在人为,这里介绍几条看似平常无奇,实则每每奏效的“诀窍”,供读者借鉴。
明确事情该不该办
求人办事之前,先需扪心自问,反复权衡这事到底该不该办。倘若事情合情不合理、不合法、违背政策和原则,就绝不要办,更不能去难为别人。为了自己或小团体方便,把所求之人逼上错路、罪路、绝路,是不道德的,而且,凡事知其不可而为之,或不顾客观条件,站在个人立场上,异想天开,自作多情地为难别人,其遭遇“碰壁”恐怕也在所难免了。
求人要交心
要想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对人一定要以诚相见,道清事情原委、症结所在,以唤起人家的同情、热情,以助你一臂之力,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反之,去求人时又不说明怎么回事,对人虚晃一枪,连藏带掖,使人觉得你不信任他,只是一种利用,心中会平添反感和不快,弄不好,你得到的便是“婉言拒绝”。
态度是关键
索取与给予,求人与助人,总是前者羞于开口,没有后者来得舒坦、潇洒,因此,求人办事,态度很重要。一般说来,求人时的态度都是恭敬有礼、恳切真诚的。这可以从与“求”相关的词语中看出,如“请求”“哀求”“祈求”“恳求”“央求”“追求”,哪个态度不好?讲态度,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对人生硬死板,不善周旋,特别是地位高者,财力厚者,或手持熟人“字条”者,给人一种居高临下,非办不可的威压;二是过于卑下,毫无骨气,为达到目的,丧失尊严,乞哀告怜,任人奚落、耍弄,事情虽然办了,但人格丢失殆尽,给人落下话柄。
广交真朋友
遇事能有亲朋好友为你分忧解难,真心鼎力相助,乃人生幸运。患难方知朋友可贵,这是无数人品味苦涩之后的肺腑之言,所以平日里要广交真朋友,善结好人缘,也就是交人要交心。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正直高尚的品格、助人为乐的精神,这样才会有凝聚力、吸引力,才会结交与你患难与共的诤友、挚友。那种酒肉为媒、吃喝为乐、虚与应付、互相利用的所谓昵友、挚交,一旦你遇到点儿坎坷艰难,早已逃之夭夭,不见踪影,哪里肯真心帮你?
选择最佳路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办事求人,也不妨眼界开阔,多选择几条路线。要考虑是自己直接办,还是间接请人办?一事求甲求乙均可,甲与你关系密切,能力不济,但会尽心尽力;乙与你尚无深交,不过他做此事驾轻就熟,只是举手之劳。两相比较,到底求谁?某事已求人关照,但进展艰难,是一条道走到黑,还是另辟蹊径,另请高明?这些都须深思熟虑,确定办事的最佳角度和途径。
有点儿忍耐力
求助于人,无疑会使被求者劳心伤神,平添麻烦。人家因此而有面露难色、态度冷淡、犹豫思考、细询原委、诉说甘苦等情形都很正常。这种情境下,有人觉得自己丢面子,没了志气,甚至感到是被人侮辱,遭受嘲弄,于是或拂袖而去,或口吐怒言,或耿耿于怀,事没办成,反倒造成隔阂。其实,人家很可能是诚心实意要帮你,有的人不过是有点儿认真、古板,或不善应酬,或心直口快,或唠叨絮烦,并非拿“壁”让你碰,你应有很好的修养心和忍耐力。自尊心固然重要,但神经过敏就不好了。求人者急于办事的焦灼可以想见,被求者进退两难的苦衷也应理解。不能人家还没拒绝,自己倒已沉不住气了。
眼光要长远
真挚的友情是长期培育建立起来的,也能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考验。人们羡慕那种患难之时众手相助之人的福气,但须知这绝不是现用现交的结果,渴了挖井岂能奏效?平日里自己对人冷若冰霜,与伙伴邻里形同陌路,有事相求时,套近乎,攀交情,对人异乎寻常地热情起来;求之于人时,一好百好,事成之后,一了百了,连声谢谢都不说。过河拆桥,一锤子买卖,友谊哪能长久?如此寡情少义的人,关键时刻,又怎能奢望别人的真诚援助?
增强自主性
我们提倡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风气,但更主张增强自主自立的精神。能自己做的事,尽量不应给别人带来麻烦。但凡自己不容易办,但经过一番努力,付出辛劳能奏效的事;今天看起来无能为力,过一段时间就有条件实现的事;虽然不能全部自己完成,但其中一部分可以自己解决的事,就不要轻易去烦劳别人,这样碰壁的次数自然就减少了。
“借鸡生蛋”办事法
借鸡生蛋是求人办事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用到。愚蠢的人都是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而聪明的人则善于养鸡生蛋,乃至借鸡生蛋。
犹太人的成功绝招之一就是“借鸡生蛋”。人们都知道,某个时期内,做生意的基本形态是单人独家,是个体户,这种形态有诸多的好处,但也有其弱势。怎样克服其弱势的一面呢?这一问题对于犹太人而言并非难事。他们的做法是:在自己的个体生意没有做下去的把握时,便采取合作的方式,与别人共同发展,通过分成来进行原始积累,等有了资本,有了能力之后再复归原态,拉出去独干。为了借人之力,他们非常重视结交关系。因此,生意场上的犹太人个个都是建立良好关系的能手。
“借鸡生蛋”不仅可以借助外人之力,还可以借助亲朋好友之力。每个人都有三亲六故,与亲戚来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种亲情,使亲人的求助更具特殊性。求助亲人有时可能很简单,因为你们之间有血脉相连,所以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为你办事情;有时很难,亲情在时间和利益面前有时变得很脆弱,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策略了。
借“亲”巧办事
称霸东北的军阀张作霖对于共产党一向仇视,他曾经秘密杀害了大量的共产党员,这一点与后来的蒋介石、汪精卫没什么区别。
一天,张作霖接到下面的报告,说从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想要求见他。他一听家乡来人了,连忙叫门卫官请他进来。
门外进来一个人,仔细一看,正是自己的表弟。说起这个表弟,年龄只比张作霖小一岁,是他小时候最要好的一个亲戚,也是一个最好的玩伴。只见表弟走了过来,行了一礼说:“表哥目前可谓是春风得意,只怕连我这个表弟你也认不得了吧!”
张作霖一听此言,知道这位表弟必有什么事要责备于他。仔细问清缘由后,果然不出所料,原来张作霖在大肆拘捕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时,把这位表弟的一个好友也抓了进去。张作霖一听是这件事,不由暗暗为难,他离开老家十几年了,表弟现在情况,他不太了解。而表弟这位朋友究竟何许人也,他就更不知道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表弟放人的要求。
表弟一见这种情况,就知道今天若来硬的,肯定不会达到求张作霖放人的目的。于是,他用悲伤的语气对张作霖说:“看来表哥确实变成了另一个人,姑奶奶当时对我说的话我还不信,现在看来是不会错了。”接着,他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那时表兄弟在一起时是多么的开心,感情是多么的深厚,那动情的言语不由得令张作霖也为之暗暗感到悲伤。说完这些话,这位表弟一抹眼泪,起身就要告辞,这时,张作霖一挥手说:“好吧,表弟,看在你我幼时的感情的分上,我答应你放人!”
就这样,一番亲情感动了杀人如麻、心如铁石的张作霖。可见亲情是人世间所有人都会引起重视的一种感情,真正那种“七情六欲皆无”的境界看来是极少的人能达得到的。
所以在利用亲人办事时,言语、眼泪、真诚等这些都是武器,都可以唤起对方的亲情意识,从而达到给我们办事的目的。
借“光”巧办事
据传说,蒋介石去世那年,蒋纬国的军衔是中将,这已是他当上中将的第14个年头。根据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规定,当了14年中将若还未晋升为上将,则应强制退役,军衔也随之取消;上将则是终身制。时任总统的蒋经国并不打算给蒋纬国晋衔,为此蒋纬国想了个办法。
其时蒋介石的丧事已经结束,宋美龄准备赴美国安居。临动身那天,蒋氏兄弟都要前往送行。蒋纬国特地提早赶到官邸。他一改往日穿西装的习惯,穿了一套军服,还佩戴了全套勋章勋标,一进门就向宋美龄行军礼。以前,蒋府每逢蒋介石、宋美龄的生日,除夕吃团圆饭,端午节和中秋节都要聚会,所有的人都穿便服。因此,宋美龄对蒋纬国的举动觉得奇怪。
蒋纬国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因为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再穿军装了,所以今天给妈送行,特地让妈看看我穿军装的模样。”宋美龄追问道:“为什么?”蒋纬国就简单地说了一下,军中强制限龄退役的制度。
宋美龄在大陆时,就不问军中之事,到了台湾更是不闻不问,限龄退役这种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问道:“那何敬之(何应钦)为什么可以继续穿?”
蒋纬国说:“他是上将,终身制。”
宋美龄终于明白了。这时,蒋经国也到了。蒋纬国一见他,也站起来行了个军礼。
蒋经国皱皱眉头道:“在家里干什么穿军装?”
蒋纬国还未回答,宋美龄已经开腔了:“纬国做军人还可以吗?”
蒋经国不知前面已有文章,随口说:“他本来就是军人,干军人很出色!”
宋美龄问道:“既然他干军人很出色,为什么要办报请退役手续?”
蒋经国这才知道是为这档子事,只好说:“纬国中将龄到了,不过我准备马上交代给他办升上将的事情。”就这样,蒋纬国总算从中将升为上将。
在求人办事之前就应该多往亲戚家跑跑,过来拎点东西,聊聊天,做些家务,和亲戚一家搞好关系,还可以加深感情,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说出自己的请求,这样不显山不露水,才自然得体,否则临时抱佛脚,谁也不会轻易地答应你的请求。与亲人常来常往,多多联系,是保持良好关系的正确途径,这样在我们有困难求助于他们的时候,才会得到他们的大力相助。
抓住事情的关键点
如果说繁杂的事情是一把锁,那么关键点就是解开它的钥匙;如果把求人办事比作一张网,关键人物便是网上的结点。俗话说“纲举目张”,要想办成事或尽快办好事,就要针对关键人物下工夫。突破关键人物这道关卡,就找到了办事的关键点,事情就会好办得多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称:一名优秀的数学家的作用可以超过10个师的兵力。你知道这句话的由来吗?
1943年以前,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经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军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这使得德军气焰更加嚣张,袭击更加猛烈。而英美只能望洋兴叹,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因此,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使英美盟军焦头烂额。英美盟军不得不重新思考别的办法,以便与德军对抗。
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思考。最后终于发现,舰队与敌人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定数量的船,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会越大,这样就很不利于英美盟军的运输。
这就说明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要尽量减少编次,来避免德军的袭击,降低运输船只的损失。
英美海军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接受了数学家的这种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的海域内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的海域,不能分头行驶,然后再各自驶向预定的港口。一切都在按原计划进行,结果奇迹出现了:英美盟军舰队在经过最危险的区域时,遭受德军袭击后被击沉的概率竟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正是这批物资的及时到来,大大增加了英美盟军的作战能力,使战争的局势很快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正因此,数学家受到了美国军方的高度赞扬。
数学家本不懂军事,却能够解决这个复杂的军事问题,就是因为他们用独特的眼光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在求人办事的时候,最怕摸不到关键点,而找到关键点,就是要找到在事情中起关键作用的关键人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辨别哪些是关键人物呢?
找具体负责的人
有时候,即使是领导同意解决的问题,也会由于下属某一环节作梗而搁置下来。负责这一环节的人不论职位大小,都会变成解决问题所必须疏通的“关键人物”,所以在办事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具体负责的关键人物。
关键问题与问题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抓住事情的主要方面来办事。善于观察和领悟的人往往能抓住事情的关键点,寻找关键人物,找到事情的解决办法。
找那些起关键作用的权威人物
小李想到某公司应聘技术人员,但递上简历一个星期后,仍然没有一点消息,他打电话询问,公司文员告诉他被淘汰的结果。小李很不甘心,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技术,如果有缺点的话,那肯定是简历做得不够好。
第二天,小李以探讨技术为由,约到了技术部主任,结果相谈之下,技术部对其相当认同,小李随后又提及应聘未果的事情。结果技术部主任亲自到人力资源部点名要他,于是他被顺利录取。
适时着眼于主要领导
某公司有一批货急需卖出,公司的销售主管任娟决定到一家超市寻求合作。任娟此时忧心如焚,因为再有两个月时间,这批货物就要过保质期了,如果再卖不出去,就会造成一大笔损失。经过仔细权衡后,她没有去找超市的主管,而是找到其公司的董事长,由于让利幅度较大,很快就达成了协议。事后,任娟说:“我本来是想找超市主管的,但又害怕其做不了这么大的主,耽误时间,所以就直接找了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