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临床表现极为错综复杂,致病因素也非常复杂,但无论何因、何病,都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反应,其失调的性质则不外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无论采用何种辨证方法,都离不开这八纲。因此,在刮痧治疗时,必须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理论,通过“四诊”所得进行分析、归纳,采用八纲脏腑辨证方法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才能决定刮痧治病的治疗原则,选择相应的操作手法,同时确定治疗方案(即配方),选准相应刺激部位或穴位,有针对性地采用或泻或补的刮痧手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般来说,病在表、在腑、属实、属热者归阳,病在里、在腑、属虚、属寒者为阴,临床上阳症用泻法,阴症用补法,这是刮痧治病的基本准则。在表(在经络,在皮肤)者刮之宜浅,在里(在脏腑,在筋骨)者刮之宜深。寒症用平刮或用补刮,热症用泻法,虚症用补法,实症用泻法。至于虚实兼夹者,又当根据虚实的轻重,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补泻兼施,予以适当的处理。
刮痧操作时力度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作用点的深浅,选择刺激点的不同及多少等,都可直接影响刮痧的补泻作用和治疗效果,而上述动作的完成都是依靠手法的技巧来实现的。
要具体掌握刮痧的补泻手法,其基本要求是:①操作时间较短,力量渗透表浅,作用范围比较局限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的手法称为“补法”;反之,凡操作时间较长,力量渗透较深厚,作用范围比较广泛,对皮肤肌肉组织有抑制作用的手法称为“泻法”;②操作的方向顺经脉运行方向者为“补法”,逆经脉运行方向者为“泻法”;③选择痧痕点个数少者为“补法”;个数多者为“泻法”;④介于“补法”与“泻法”二者之间的称为“平补平泻法”;⑤刮痧后加温灸法为“补法”;加拔罐者为“泻法”。
由此可见,在刮痧治疗中,若能根据辨证,恰当地采用“补法”或“泻法”,必能充分发挥刮痧的治疗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二、刺激的部位和刺激点
除上述手法外,还必须根据诊断、辨证和具体病情来研究刮痧治病所取的常用刺激部位和穴位(刺激点)的基本原则。
组织器官之功能,无一不是神经之作用,亦无一不受其中枢之大脑指挥,而为有规律之行动。假如某部器官受外来之袭击,或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为其自卫或维持生活需要之作用失去平衡,即发生疾病。因发生部位不同,则病症亦不同,但不外乎太过与不及,此谓之脏腑经络功能失去平衡或协调所致。
所谓太过是组织受中枢之指挥发生亢进现象,如体温升高、充血发炎、疼痛、痉挛等诸症候。
所谓不及即是神经衰弱现象,如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气促、麻痹等诸症候。
中医认为,所谓太过与不及都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邪盛(太过)或正虚(不及)的结果。所以疾病种类虽多,且千变万化,但总不外乎“邪盛”和“正虚”之范围。
刮痧治疗即从症候上寻取其有关之神经线或相应部位,或经络穴位,予以适当手法进行刮治刺激,使其引起调整作用,对紧张者(太过)为抑制之,用泻法(重刮);对衰弱者(不及)为兴奋之,用补法(轻刮),以达到产生疗效之结果。
各系统疾病的治疗取穴原则,一般可分为按“部位取穴”和“作用刺激点取穴”2种。现分述如下:
1.按部位取穴的一般要求
(1)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主要取上肢肘关节以下的手掌桡侧线和手背桡侧线及正中线的穴位,以及口鼻区、颈前区的穴位。肺部疾病主要取背部第1~5胸椎间各线和胸部乳房以上的穴位,以及上肢桡侧线的穴位。本系统疾病亦可取风门、肺俞、脾俞、中府、膻中等穴。
(2)消化系统疾病:在腹部取穴。对于胃病取脐以上各线的穴位;对于肠病取平脐和脐以下各线的穴位;对于食管的病,可配合取胸部正中线的穴位;对于肝脏的病取背部、上腹部和右侧乳以下胸部的穴位。本系统疾病亦可取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胆俞、中脘、上脘、天枢、关元、至阳、期门、足三里等穴。
(3)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取上肢肘部和肘以下掌面正中线、尺侧线和背面尺侧线的穴位,也取后颈部和下肢前正中线和前外侧线的穴位,以及上肢肘部以下掌面和背面正中线的穴位、下肢膝部以下前正中线和后正中线的穴位。本系统疾病亦可取心俞、厥阴俞、督俞、肝俞、脾俞、神道、灵台、巨阙等穴。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取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以及下肢内侧面的穴位。泌尿系统疾病亦可取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八谬、关元、中极。内分泌系统疾病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等穴。
(5)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取头部、颅顶部和后颈部以及四肢远端的穴位。本系统疾病亦可取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肾俞、神道、灵台等穴。
(6)脑血管疾病:主要取胸椎两侧的穴位,如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神道、灵台等穴。
(7)运动系统疾病:主要取第11胸椎至腰骶椎两侧及肩部、臀部大腿的穴位,如肾俞、脾俞、肩髁、肩贞、肩中俞、肩外俞、八谬、秩边、环跳、殷门、伏兔、风市、命门、阳关等穴。
(8)眼病:主要取眼部、后颈部、头部和背部第7~11胸椎间的穴位,上肢肘关节以下手背面尺侧的穴位,下肢膝部以下前外侧线的穴位。
(9)耳病:主要取耳、颞和头后区耳郭附近的穴位,上肢肘关节以下手背面桡侧和正中线的穴位。
(10)其他:对于增强抵抗力,主要取背上部和肘、膝关节附近的穴位。治疗神经衰弱也可应用这些部位的穴位。对于止痛,主要取远隔的穴位;肌肉或关节痛,则配合患部或其附近的穴位;对于瘫痪,则需取患部的穴位;对于内脏活动表现功能亢进者,可取远隔的穴位;表现为功能衰退者则需取患部附近的穴位;对于虚脱者,则取全身的穴位,如头面部的上星、人中穴,躯干部的中脘、鸠尾穴,手上的合谷穴,手指末端的十宣穴,脚上的内庭、隐白穴等;对于因新陈代谢障碍引起的痛风,全身和局部穴位并用;对于症状的发作,在趾踮关节,如冻疮等,局部穴位取行间、太冲和中封;全身穴位用足三里、大肠俞和大杼,收效往往很快;对于扭伤发生的局部瘀血和疼痛,仅用局部性穴位等。
2.按作用取主要刺激点
因症状不同,刺激点亦随之不一,在其他章节中会详细列举,但综合刮痧刺激之目的,不外乎强壮、镇静、调整3种作用,在此分别作一些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