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罐疗法的发展简史
拔罐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治病方法。俗话说:“针灸拔罐,病好一半。”可见拔罐疗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是以各种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附于人体一定部位以调节经络功能、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有着悠久的历史。
拔罐疗法早期被称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记载于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公元281~361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中也有角法治疗的论述。角法是用兽角为工具(如牛角、羊角等),因将兽角磨成有孔的筒状而得名。书中有用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以治疗疮脓肿的记载。公元755年,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刺血拔罐等疗法治疗痈疮。其后,宋代的苏轼和沈括所著《苏沈良方》,描述了火筒法治疗久咳的方法。《太平圣惠方》中明确记载了关于角法治疗痈疽的方法,并且阐明了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到了明清,拔罐疗法有了更大的发展。明代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有煮拔筒方;刘渊然著《济急仙方》有竹筒吸毒法。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陶罐治疗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等的详尽记载,并介绍了火罐的出处、形状、适应证、操作方法等。吴谦的《医宗金鉴》则记载了火罐配合中药、针刺治疗痈疽等,并首次提出把辨证用药和罐法紧密结合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以后,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在罐具、拔罐方法上有了发展,而且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并与针灸、刺血、针挑等方法配合应用,使拔罐这一传统疗法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至今,拔罐疗法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成为中医学的一门独立学科。
2.拔罐疗法的治疗原理
一、中医对拔罐疗法的认识
拔罐疗法是一种对机体产生温热性、机械性、较温和的刺激的治疗方法。虽然只是在局部或经络穴位上给予刺激,然而会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反应,以此来调整机体的功能,因而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开达抑遏,宣通气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除湿逐寒,扶正祛邪,强壮身体的作用。
1.平衡阴阳,扶正祛邪。
中医运用阴阳失调来阐述疾病的发生机制,就是人在正常情况下,各种组织、脏器的功能活动都保持着有机的协调,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协调关系如果因某种因素而遭到破坏时,阴阳就会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发生疾病,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以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各种病理变化。可见阴阳失调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平衡,就成为治疗的关键。拔罐疗法通过吸拔经络穴位来调整某些脏器的功能作用,使机体的阴阳之偏盛、偏衰得以纠正,从而扶正祛邪以达到阴阳平衡。
2.疏通经络,宣通气血。
人体的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借以运行气血,濡养脏腑。如果人体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疾病随之而产生。拔罐疗法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负压吸引作用在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引导营卫之气复来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衰弱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祛除病邪之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疾病得以祛除。
3.开达抑遏,活血散淤。
拔罐作用于肌表,通达于肌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催气促血,使之气血流畅,促进气血循环。人体内的脏腑等器官组织,都是通过经络系统来联系的,由于有了经络的联系,才使人体构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整体功能的维持,是通过五脏为中心来联系相关的脏腑、经络、气血并进行调节的。人体气血的流动也是以经络为联系渠道的。所以,疏通经络,实际上就是疏通气血。血活气通,则淤血化散,壅塞凝滞得以消除。对局部来说,可以消肿止痛,对全身来说,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拔罐疗法不但能使局部毛细血管与经络通畅,也能使远端受到一定影响。
4.消肿止痛,除湿逐寒。
拔罐疗法有祛风散寒,祛湿除邪,温通经络,疏通血脉的作用。“通则不痛”,所以又有消肿止痛作用。疼痛消失,进而导致关节通利。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称为火气罐,用以治疗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腰痛等症而不必服药。利用罐内的吸引力,将充斥于体表的病灶,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痰湿、淤血、热毒、脓血等,经皮毛吸引出来。可见拔罐疗法有驱散风寒,消肿止痛,通利关节的作用。
5.消散淤阻,拔毒排脓。
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吸力很强,可使毒气郁结,恶血淤滞之症,在未化脓时,施以拔罐疗法,尤其是针刺之后拔罐,可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淤阻消散。已经化脓时,可拔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
6.健脾和胃,宽胸宣肺。
拔罐疗法通过其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和消肿止痛作用,能调和脾胃,温中散寒,以治疗因脾胃虚寒、脾胃不和引起的胃痛、腹痛、泄泻及呕吐。还能宣发肺气,调节气机升降,以宽胸宣肺,止咳平喘,清肺排痰。
总之,拔罐疗法可调节机体功能使之正常运转;当脏腑功能低下时,可增强其功能;当脏腑功能亢进时,可抑制其功能。
二、现代医学对拔罐疗法的认识
拔罐疗法是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吸住皮肤而得到治疗效果的,对人体作用是多方面的,现分述于下。
1.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时,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吸力强,这种负压吸拔力,可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出现自家溶血现象。拔罐内负压吸拔力愈大,这种自溶现象愈严重,吸拔力愈小,这种现象愈轻。负压吸拔力是属于一种负压机械刺激作用,负压吸拔力的大小,就意味着刺激量或刺激强度的大小。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皮肤感受器、血管感受器,感受其刺激,经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质,反射性的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使整个神经系统趋于平衡。临床实践证明,轻而缓的拔罐手法,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强而急的拔罐手法,可使神经兴奋。将火罐吸拔在胃俞穴、脾俞穴时,则胃的蠕动增强;当火罐吸拔在足三里穴时,则胃的蠕动减缓。由此可见吸拔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拔罐的治疗效果。通过调整吸拔力大小的机械刺激作用,可调节机体脏腑功能趋于平衡。
2.温热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在拔罐过程中因采用火罐法、煮罐法(竹罐)、药罐法及温水罐法,其温热刺激能使局部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因而增强了组织的活力。血管壁的通透性,白细胞及网状细胞的吞噬力,局部的耐受性及机体的抵抗力,都足以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3.负压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由于有很强的负压吸附力量,所以能使拔罐部位毛细血管破裂,局部淤血,引起自家溶血现象,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刺激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质,再由大脑皮质产生反射作用,使机体增加抗病能力。
4.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拔罐疗法的吸拔刺激能激发吞噬细胞作用。拔罐前后比较,拔罐后白细胞总数略有增加,其吞噬细菌指数(反应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及血清补体效能都有明显的提高。而且白细胞数量并无明显增多,而吞噬细胞的功能却明显地提高了。这充分说明了拔罐疗法,可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5.对神经的调节作用。
拔罐疗法对神经系统的良性刺激,可经神经系统的末梢感受器传导至大脑皮质;对皮肤的良性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因而加强了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位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促进病灶部位组织代谢增强,使疾病痊愈。
6.促进血液循环。
拔罐疗法调节人体微循环,促进人体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调节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节淋巴循环功能,使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恢复人体正常功能。
7.抗炎作用。
吸拔火罐后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可反射性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的恢复和再生。吸拔之后引起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迅速带走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消除肿胀和疼痛。吸拔之后,局部白细胞数量可轻微增多,使吞噬功能增强,细菌和病毒被迅速吞噬,所以有消炎作用。
8.不同罐法的不同作用。
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循经走罐还能改善各经络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
再如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据用药不同,发挥的药效各异。如对于皮肤病,其药罐法的局部治疗作用就更为明显。
另外,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刺络拔罐法以逐淤化滞、解闭通结为主;针罐结合则因选用的针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
3.经络——拔罐的亲密伙伴
一、经络的概念
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纵行主干部分。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纵横交错,网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部分。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在于主干纵行分布在较深层的为经脉,以分支横行分布较浅表的为络脉。经与络虽有区别,但其循行分布则相互联系紧密,彼此衔接如环。经络内连接脏腑,外布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特点。临床上的辨经络、分虚实、取腧穴,运用刺法,调理气血,均是以经络理论为依据的。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经的总称。
(1)手三阴经,
①手太阴——肺经。
②手厥阴——心包经。
③手少阴——心经(由胸走手)。
(2)手三阳经
①手阳明——大肠经。
②手少阳——三焦经。
③手太阳——小肠经(由手走头)。
(3)足三阳经
①足阳明——胃经。
②足少阳——胆经。
③足太阳——膀胱经(由头走足)。
(4)足三阴经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由足走胸)。
以上十二经脉分布于全身,主要分内行路线和外行路线两个部分。阳经经脉各内属于六腑中的一腑,外行的都分布于四肢外侧;阴经经脉各内属于五脏中的一脏,外行的都分布于四肢内侧。在躯干上的分布:阳明、太阴行身之前;少阳、厥阴行身之侧;太阳行身之后;少阴行身之前。即手三阴分布于胸部和上肢内侧,手三阳分布于头面和上肢外侧,足三阳分布于头面和下肢外侧,足三阴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十二经脉分布于胸背、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共计24条。其中,每一条阴经都与另一条阳经在体内脏腑相互属络;在体表内侧和外侧表里相配。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阳跷脉、阴跷脉的总称。这八条经脉的分布,不同于十二经脉,而各自别道奇行,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故称为“奇经”。奇经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另外,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还具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它又可予以渗灌。
3.十五络。
十五络是十四条经脉每一条另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别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支脉,称为孙络;络脉浮现于体表的,称为浮络;络脉在皮肤上暴露出的细小血管为血络。其有以下分布特点:凡是从属表的阳经分出的,则走向相合的里经;从属里的阴经分出的,则走向相合的表经。任脉的络脉联系各条阴经,督脉的络脉联系各条阳经,脾之大络,其分支细脉,网罗全身,是十五络脉的统属。
4.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的分布,都从十二经脉中在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分出,以后延展散布,进入体腔内部同各经所属络的脏腑相联系,然后再浅出体表。其循行特点是,先由浅入深,再由深出浅。经别的分布有离合现象,即自十二经脉中分出的现象称为离,最后再并入本经经脉的现象称为合。十二经别依表里分成六组,称为六合,六合进一步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趋周密,从而扩大了经穴的主统范围。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不入内脏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分布于四肢末端、腕、踝、肘、膝,以及躯干和头项等很多部位,一般不入内脏,并有结聚特点,其结聚一般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骨骼的附近。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内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它居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三、十二经脉循行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不仅各自有其一定的循行通路,而且经与络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联系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四条。
1.阴经与阳经交接。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经自腕后与手阳明经交接,手少阴经在小指与手太阳经交接,手厥阴经在掌中与手少阳经交接,足阳明经从跗上与足太阴经交接,足太阳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经交接,足少阳经从跗上与足厥阴经交接。
2.阳经与阳经交接。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相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旁,手足太阳经均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3.阴经与阴经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