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是以腹泻为主症的小儿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好发于夏秋季,多因气候变化、喂养不当、饮食过度、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急性者病程较急,腹痛即泻,急迫暴注,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如蛋花水样,或呈黄色稀便,气味臭秽,伴有身热、口渴等症,一般无剧烈腹痛,无便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慢性者病程较长,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缺乏。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足三里、天枢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先用中指按揉穴位后,以闪火法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伤湿型,表现为泻下如水,黏滞不爽,寒湿者泻下清稀如水、腹痛肠鸣,湿热者肛门灼热。
治法二
取穴:中脘、气海、脾俞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脾虚型,表现为久泻不愈,或时溏时泻,大便稀薄,常夹有乳瓣或食物残渣,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治法三
取穴:神阙、气海、天枢、长强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仰卧位,采用闪火法将火罐依次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分钟,长强穴连用4次,每次间隔5~10分钟,每天早晨拔罐1次,拔后用手掌按摩。
治法四
取穴: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脾肾阳虚型,表现为久泻不止,食入即泻,形体消瘦,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
治法五
取穴:中脘、关元、脾俞、大肠俞、小肠俞、章门穴。
配穴:急性泄泻者加天枢、上巨虚、下巨虚穴;慢性泄泻者加命门、足三里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闪火法将适当大小的火罐吸拔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法六
取穴:①组脾俞、胃俞、大肠俞穴;②组中脘、天枢、足三里穴。
操作:每次选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小巧的火罐轻轻地吸拔在穴位上,留罐约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为度,每周各3次,1周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伤食型,表现为腹痛,腹胀,肠鸣,大便腐臭如败卵,嗝气,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舌苔厚腻。
治法七
取穴:神阙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拔吸在患儿肚脐上,轻微揉动,拉提火罐,约2分钟。
治法八
取穴:肺俞、脾俞、膻中、建里、神阙穴。
操作:背俞穴采用闪罐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反复吸拔10次;任脉三穴采用留罐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风寒型,表现为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味,腹痛,肠鸣,伴有鼻塞,流涕,咳嗽,舌苔白腻。
治法九
取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至大肠俞。
操作:采用走罐法,患儿取俯卧位,在背部涂抹适量的润滑油,用闪火法将适当大小的火罐吸拔在脾俞穴上,然后沿经络走向推拉罐,至皮肤出现红色瘀血为止,约10~15分钟后起罐,擦净皮肤上的油迹。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法十
取穴:①组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穴;②组气海、关元、天枢、章门穴。
操作:①组穴位采用走罐法,在背部穴位处涂抹适量的润滑油,用闪火法将小口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从上至下走罐,直至皮肤发红;②组穴采用闪罐法,每穴吸拔5次。本法适用于虚泄,表现为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食少,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治法十一
取穴:①组天枢、气海、足三里穴;②组大肠俞、脾俞、肾俞穴。
操作:每次选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药罐法,取大、小茴香各20克,木香、母丁香、当归、白芷、乌药各10克,肉桂、沉香各25克,加水0.5千克浸泡,然后将药煮沸5分钟左右,取适中口径的罐,将药液倒入,闪火法将罐扣在穴位上,留罐5分钟。
治法十二
取穴: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穴。
操作:天枢、上巨虚穴采用刺络拔罐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然后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大肠俞穴采用留罐法,患者取俯卧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湿热型,表现为泻下急迫,或滞下不爽,腹痛,粪便黄臭或有黏液,肛门灼热,口渴,小便黄,舌红,苔黄腻。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脊柱部位及大肠俞、胃俞、肾俞、龟尾、足三里穴。
操作:常规捏脊,捏提脊椎部位皮肤,自下而上,捏提4~6遍,并重提大肠俞、胃俞、大椎。捏脊后,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按肾俞、大肠俞6~8次,其次再用大拇指揉按龟尾穴100次、足三里50次。
治法二
取穴:分2组:一为身柱、大肠俞和足三里;二为中脘、天枢、气海。并随症配穴:伤食泄泻配中脘、天枢、内关、里内庭和四缝穴;风寒泄泻配风池、合谷、大椎、水分;湿热泄泻配合谷、中脘、上巨虚;脾虚泄泻配脾俞、中脘、三阴交、阳陵泉;脾肾阳虚配脾俞、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
操作:先刮第1组穴,再点揉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症加刮配穴:伤食、风寒、湿热3型的手法力度较重,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四缝穴以针点刺不利;脾虚、脾肾阳虚2型的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局限。
注意事项
要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小儿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泄泻的儿童,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更快,从而加重病情。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营养,定时定量。注意饮食卫生,忌食不干净、生冷的食物。腹泻期间少食或不食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禁食6~12小时,并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严重泄泻并出现明显脱水现象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症是指3周岁以上的儿童,膀胱的排尿功能已能由大脑皮质控制,却在睡眠中小便经常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本病发病与精神因素、大脑发育不全、脊柱裂、蛲虫病等有关。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睡中遗尿,多在半夜熟睡时或清晨,轻者数夜一次,重者每夜一次甚至数次,白天排尿正常。病程久者精神敏感紧张,日间尿频,面色苍白或萎黄,全身乏力。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神阙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吸拔在患儿肚脐上,可轻微揉动,拉提火罐,起到蠕动腹部的作用,不应拔吸过久,以2分钟左右为宜。
治法二
取穴:肺俞、脾俞、气海、足三里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型,表现为睡中遗尿,尿频量少,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自汗,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
治法三
取穴:关元、中极、阴陵泉、肺俞、脾俞、肾俞、膀胱俞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先取仰卧位,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闪火法将玻璃火罐吸拔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患者改仰卧位,用同样的方法在背部俞穴上拔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四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三阴交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下元虚寒型,表现为睡中遗尿,醒后方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肢冷畏寒,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
治法五
取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至膀胱俞,督脉的至阳至腰俞。
操作:采用走罐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腰背部,在穴位局部涂抹适量的润滑油,用闪火法将适当大小的火罐吸拔在肺俞穴上,然后向下沿膀胱经依次推拉罐,至皮肤局部出现瘀血为止,一般15~20分钟,用同样的方法在督脉走罐,每日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六
取穴:中极、关元、脾俞、肾俞、肺俞穴。
操作:采用药罐法,取党参、白术、薏苡仁、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桑寄生各30克,用布包好,放入药锅中加水3000毫升,熬30分钟后,取出药包,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煮10分钟,用镊子夹出,甩去药液,迅速扣在穴位上,使竹罐吸牢于皮肤上即可,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腰骶椎及其两侧、上下腹部,脐侧区,膝眼下。
操作: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于崾骶椎及其两侧轻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上、下腹部,脐侧区及膝眼下(诱导),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法二
取穴:大椎、大抒、膏肓俞、神堂。配穴:气海、三阴交、命门、关元、足三里、肾俞、次谬。
操作: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配穴。每日1次,继用补法刮配穴。
治法三
取穴:分2组:一为肾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二为气海、关元、中极。并随症配穴:下元虚寒配腰阳关、中极;脾肺气虚配脾俞、肺俞、气海;肝经湿热配肝俞、章门和太冲穴(以针点刺不刮)。
操作: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并随症加刮配穴。手法力度均较轻,操作范围较局限。
注意事项
遗尿的孩子应从下午4点以后就不再吃流质饮食,菜里面少放些盐,让孩子少喝水。临睡前尽可能排空膀胱内的尿液。3周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大脑的发育还不健全,或未养成正常的排尿习惯,或者学龄前儿童白天贪玩过于疲劳,偶尔出现的尿床,是不属于病态的,不需要治疗。平时还要多锻炼,以增强体质。
小儿高热
小儿高热指小儿体温超过28.5°C而言。引起小儿高热的原因很多,而且比较复杂,但以感受外邪所致者为多。由于照顾不周,冷热调节不当,小儿着凉感受风寒。四季均可发病。主要表现发热、寒战,或伴有感冒症状,有时体温可达40°C以上,甚至引起抽风。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大椎、曲池穴。
操作:取上穴施以刺络罐法,先用三棱针在穴位上点刺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采用小号罐),留罐5分钟。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3组:一为风池、大椎;二为大杼、曲池、风门;三为膻中、复溜和印堂、太阳。并随症配穴:外感风寒配列缺、风门、外关;外感风湿配尺泽、鱼际和少商;外感暑邪配委中、曲泽、天枢和十宣穴;里热内炽配百会、内关、曲池、大椎、十宣穴;食滞发热配中脘、足三里、内庭、公孙;疳积虚热配脾俞、胃俞、三焦俞、膏肓俞、中脘和四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