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在某一次战斗胜利后,有人问他,是否等待机会来临,再去进攻另一个城市,亚历山大听了这话,竟大发雷霆,他说:“机会是要靠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机会,便于工作是亚历山大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因此,惟有去创造机会的人,才能建立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要等待机会,那是极危险的。一切努力和热望,都可能因等待机会而付诸东流,而机会最终也不可得。
智者创造时机,强者抓住时机;弱者等待时机,愚者错过时机。没有一位伟人曾抱怨说:“没有机会。”成功人士常说:“我总有机会!”失败者的借口是:“我没有机会!”失败者常常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机会,是因为没有成功者垂青,好位置就只好让别人捷足先登,等不到他去竞争。
可是聪明的人决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等待机会,也不向亲友们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机会。他们深知,惟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
有人认为,机会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一旦有了机会,就能稳操胜券,走向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即使有了机会,也需要不懈的努力,这样才有成功的希望。
练就一双识别机遇的慧眼
当机遇不在时寻找机遇,机遇到来时发现机遇,发现机遇后抓住机遇,这是那些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本领。
抓住机遇对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它可以促进一个人快速地走向成功。而成功来自于见识与胆略,只有具备一双慧眼,才能在风险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在变化中预见其发展规律,才能大胆地开辟未来。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什么叫“有准备”?它包括众多的内容,而有一双识别机遇的慧眼是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当你拥有一双识别机遇的慧眼时,你才会抓住机遇,否则即使机遇频频向你招手,你也会视而不见。
美国一家公司对世界上100位成功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素质,这就是识别机遇的慧眼。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只身一人前往宾州的石油产地考察石油的生产情况和行情时,宾州的石油刚开采出一年多。当时石油的用途还不像现在这样广泛,只把它当作照明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但敏感的洛克菲勒凭直觉意识到,石油这个新玩意儿将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途,他决定投入到这新兴的产业中去。
不过,洛克菲勒并不盲目蛮干,他几次去产油区实地勘察,密切注视着石油的涨落行情。最后,他对老伙伴克拉克说:
“现在动手为时尚早。”
“为什么?”克拉克不服气地问。
“挖出那么多的油,行情只会往下跌。”洛克菲勒平静地说,“看样子还得跌。”他冷冷一笑,又说:“挖油的人全是笨蛋,不看行情,只顾疯狂地挖。”
“你不是说石油很有潜力吗?”
“那当然了,但现在时机还没到,行情还会向下跌,还不到涨的时候,所以现在不能动手搞。”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虽然油市不再暴跌,但稍一回升就会再跌。正像他当时分析的:人们对石油的需求尚有限,加之往外运输不利,毫无控制地盲目开采造成了生产过剩。
不久后,南北战争爆发了,洛克菲勒暂时放下了石油,依旧向欧洲贩卖中西部的食品。这时,单是华盛顿政府对这些食品的购买就远大于供给。这时,长洛克菲勒8岁的佛拉格勒伙同他一起经营贩卖北军需要的食盐,于是洛克菲勒便同佛拉格勒因贩盐而暴富,成了南北战争时期显赫一时的人物。
而此时,石油行情继续暴跌,由每加仑0.22美元的最低价跌至每加仑0.13美元。没有多久又跌到1加仑,连10美分都不到,简直同水一样便宜。
油井的所有人为阻止这疯狂的下跌,挽回损失,相约把每桶油售价定为不得低于4美元。这是生产者的自卫本能,我们现在称之为“产地卡特尔”。生产过剩和行情暴跌,使卡特尔方面不得不减产,否则价格没有维持多久,油价又开始下跌,最后一桶油才卖0.35美元,而运费却要花3美元。运输也成了石油滞销的症结所在。
而这时洛克菲勒了解到产油地正计划修筑铁路,他觉得时机到了,便找合伙人克拉克商量:“我们赚了那么多钱,现在拿来投资原油吧,怎么样?”
“想投资暴跌的泰塔斯维原油,你疯了?”
洛克菲勒磨破嘴皮,克拉克依旧无动于衷。
在洛克菲勒的人生道路上,他的爱妻罗拉和英国化学家安德鲁斯是他的两尊幸运之神。南北战争结束前的1864年9月,洛克菲勒与斯皮尔曼的女儿罗拉结婚,因岳父的原因,克利夫兰财界对洛克菲勒刮目相看。
安德鲁斯是从英国移民来的化学家,和克拉克一样来自威尔士。他曾在大不列颠帝国大学作过油母岩研究,现在决意要从宾州石油这个宝库中搞出精炼油来。这位美国最早从事石油精炼实验的先驱者十分自信,他找到了同乡的克拉克说:“让我们一起发展精炼石油事业吧,凭我们俩的资金实力,一定会成功的。”
“现在行市不行,我们搞这个有什么用呢?”克拉克还是不感兴趣。
当安得鲁斯得知洛克菲勒才时真正掌握公司的权柄人之后,就通过克拉克和他的两个弟弟与洛克菲勒联系。洛克菲勒当即答应拿出4000美元,但他名义上并未加入新公司,因为他的目标是独家包揽石油的精炼和销售过程,这将是“卡特尔”还要卡特尔的方法。他正运作多方面的准备,经营自己早就看准的石油业。
以安德鲁斯·克拉克命名的公司所属石油精炼厂,坐落在克利夫兰市西南2.4公里的古亚和加河支流堤岸的下方。厂子毗邻伊利湖,不仅水路十分方便,而且能利用铁路运输。新公司所有权表面上归毫无贡献的克拉克掌握,洛克菲勒则担任公司的会计和推销工作,克拉克主管原油采购。但由于克拉克缺乏眼光与胆识,洛克菲勒经常和他发生矛盾,最后两人终于闹翻,克拉克退出后,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洛克菲勒此时扩大了他的石油设备,日产量增至500桶。
克利夫兰大小炼油厂共有50家,唯独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规模最大,它仅仅雇用37人,1865年销售总额却有120万美元之巨。这一年洛克菲勒刚满26岁。洛克菲勒成为全球石油大王后,许多人认为是他的运气好,机遇佳——卖食品,食品赚钱;搞石油,石油发财。但如果你看了上面的这段故事,相信你会领悟到,洛克菲勒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机遇。
石油不是洛克菲勒发现的,也不是他开采的,在许多人忙于开采和生产石油的时候,他却在卖当时更需要的食品;南北战争后石油价格暴跌,在许多人对石油失去信心而离开石油行业的时候,他却全力投入,终成大业。显然,他没有特别的机遇,更没有特别的运气,但他有发现机遇的慧眼,有把握机遇的能力。
其实,机遇在大多数时候是同时降临在许多人身上的,问题是有的人能够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以至与机遇擦肩而过。
许多人总是长吁短叹,认为自己没有成就大事业的机遇。其实,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那些成功者,你就可以发现,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机遇,而是发现机遇的眼光。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略特曾说过:“生命巨流中的黄金时刻稍纵即逝,除了砂石之外,我们别无所见,天使前来探访,我们却当面不识,失之交臂。”美国人也有一句俗语:“走上失败之路的,往往是错失了机会的人。”机遇降临时,它的身上并没有贴着机遇的标签,相反,它还乔妆打扮,扮成不幸、挫折和困难的模样。目光短浅的人看不到,反应迟钝的人抓不住。只有少数眼光独特的人才有可能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因此,你要想获得成就事业的机遇,首先就得练出一双善于发现机遇和辨别机遇的慧眼。
把握机遇就要学会随机应变
机遇稍纵即逝,当我们面对机遇时,应做出准确判断,迅速灵活地应对,而不应被常规所缚,特别不能犹豫不决,贻误时机。
1967年,埃及和以色列战争爆发后,一位商船船主打电话给英国的石油总部,询问公司是否租用他的商船,接电话的是英国石油公司总部董事长彼德·沃尔特。然而当时,他不过是一位副总裁,按照惯例,沃尔特无权给对方答复。但是这位船主只给他一个小时的时间考虑,若在一个小时内得不到肯定答复,他将出租全部商船。
于是,沃尔特当机立断,给了对方明确的答复,因为当时他找不到一位更高一级的决策人。埃及与以色列开战后,油船价格涨了数倍,就在沃尔特果断处理了这个电话的两天后,油船价格涨了数倍,这意味着沃尔特为公司节省了一笔巨额开支。
随机应变是一项综合素质,一旦对它使用自如,就能在各个领域驾驭风云,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享有“万能博士”美誉的哈默出生于美国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经商天赋,他18岁时接管了父亲经营的濒临破产的制药厂,通过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其扭亏为盈,因而名声大嘈。当时,他正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成为全美惟一的百万富翁大学生。
1921年,哈默获悉当时世界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流行瘟疫,饥荒严重,便毅然放弃当医生的机会,赴苏联做一位人道主义者。他带领一所流动医院,包括一辆救护车和大批药品,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抵达莫斯科,将带去的价值10万美元的医疗设备无偿赠与苏联人民。
而在一次考察时,他发现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使他从人道主义者变为沟通东西方的商人。他来到乌拉尔山地区时,看到饿殍遍野,令人毛骨悚然;然而,白金、绿宝石厂应有尽有,各种矿产和毛皮堆积如山。“为什么不出口这些东西去换粮食呢?当时的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大跌。”善于理财的哈默突发奇想,他马上向当地的苏维埃政府提出了这条建议,愿意以赊销的方式提供给苏联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
消息传到莫斯科,列宁一方面对哈默的胆识表示尝识,另一方面果断改变了过去对待西方国家的贸易态度,并顶住了当时党内“宁可饿死也不卖国”的“左”倾思潮的压力,很快发出指示让外贸部门确认这笔贸易。哈默立即发电报给他在美国的哥哥哈里,让他带来100万蒲耳小麦,并从苏联拉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一吨西方早已绝迹的上等鱼子酱,粮食解决了苏联的饥荒,哈默也因此得利,从此打开了苏联对美国贸易开放的先河。此后,他就在苏联搞起经营,并经营了苏联紧缺的货源,大发其财。但世事总要变化,1929年,苏联实行企业国有化,取消租让制,哈默的企业为政府收购。哈默只好带着无限遗憾携妻离开苏联,回到美国。
回到纽约后,正赶上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他的生意很不景气,真可谓生不逢时,但是哈默总能随机应变地搞经营。正像他自己所说:“我并不常常回忆过去的好事,而总想着现在和将来要干些什么。”正是因为他能面对现实,才能不断抓住机遇,创造机会。此次,他又灵机一动,将他在苏联收购的古董和艺术品拿到各大商场展览。在路易斯一家公司展销的第一个星期,展厅平均每天接待2000人,收入高达几十万美元。
接着,哈默又在各大城市举办了23次展销,他的艺术品买卖就像旅行的马戏团一样令人眼花缭乱,而又刻不容缓,掀起一次又一次艺术品拍卖的高潮。他还先后在纽约和洛杉矶办起艺术馆,一面展览一面从事艺术品买卖。由于这些艺术品非常名贵,他的艺术馆轰动一时,这样,在短短的3年时间,哈默又成了一个古董商。他还专门撰写了一本书,题为《罗曼诺夫王朝珍宝寻觅记》,因而成了杰出的文物专家。
此后,哈默还当过牧场主、企业家,而且非常成功,哈默随机应变的招术令全美国人目瞪口呆。从哈默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根据时势随机应变,寻找商机,从而就能获得成功。
困难面前不抱怨
每个人在追逐财富和成功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成为阻碍成功的绊脚石。在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时,是放弃还是坚持,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态度,态度不同,取得的结果亦不同。
挫折与困难是一部深奥的人生教科书,既能造就毅力超群的成功者,又能吞没意志薄弱的失败者,而成功的人生必定是属于那些逆风飞扬,笑看挫折,不断进取,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人。困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只有不畏困难,从挫折中提炼成功,才能攀上人生的顶峰。
在前进的旅途中,没有谁能够幸免于失败与挫折,有的人还一生中会跟它们打多次交道,而只有那些不畏挫败,勇敢与挫败交锋的勇士,才能最终迈进成功的大门,实现人生的价值。
吴应荣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78年,年仅15岁的他被父亲送去当了木匠学徒。在勤学苦练下,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学会了师傅真传,于是,他便开始了起早贪黑,为人做木匠活的生活。几年时间下来,他的双手磨起的血泡周而复始成了厚皮老茧。
木匠活虽然辛苦,吴应荣倒也乐此不疲,给人做好一套家具后,聪明善良的他利用剩下的木料精工细活做成个小木柜一并送人,他的好手艺和善良赢得了众多的顾客。那时候,虽然生意不错,但一月再怎么辛苦地干,顶破天也只有60元。
随着时光的流逝,20岁的吴应荣不再甘于每个月只赚取几十元钱,他有了更长远和更大胆的打算,决定自己创业,他认为,既然自己能用一套家具的剩余木料做个小木柜,10套不就是个大木柜……有了创业想法的吴应荣雷厉风行,他攥着还带着汗味的1000元辛苦钱,张罗起了自己的“应荣家具小工场”。开张前一天,他掰着指头仔细算了一回账:“成批进木料比进单套省钱,自己带的几个徒弟就是免费的人工;对还没有接受成品家具的顾客实行‘上门服务、量身定做’,再加上原来的小木柜口碑效应,自己这回赚定了。”事实证明吴应荣算了个明白账。开张第二天,厚厚的一叠定单看得他眉开眼笑。
在经营过程中,吴应荣的家具以木料上乘、做工优良、款式新颖吸引了众多的顾客。不久,工场就变成了工厂,让人代销也改成开店专卖。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既然北京人做烤鸭成了百年老字号,那么自己也可以做一个百年家具品牌。
为了将家具店做大做强,打出自己的品牌,1995年2月,吴应荣卖了工厂和专卖店,拿着钱在离家乡千里之外的重庆市开办了一个名叫“温易宝”的家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