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74300000046

第46章 倡导正义平等(4)

而货币的使用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流行起来的——这是一种人们可以保存而不至于损坏的能耐久的东西,他们基于相互同意,用它来交换真正有用但易于败坏的生活必需品。

虽然不同程度的勤劳会给人们不同数量的财产,同样的,货币的这一发明给了他们以继续积累和扩大他们的财产的机会。假设有这么一个海岛,它和世界其余地区的一切可能的商业相隔绝,在岛上只有一百户人家,但拥有羊、马、奶牛和其他有用的动物,营养丰富的水果,以及能够生产足供千百倍那样多人吃的粮食的土地。但是岛上所有的东西,不是由于平凡就是由于脆弱易损,没有一样可以适合用作货币。在这种情况下,那里的任何人在家庭用途和供其消费的丰富供应之外,不论在他们勤劳所生产的东西方面或者和他人交换同样易于毁坏而有用的物品方面,还有什么理由要扩大他的财产呢?在任何地方,只要那里没有既耐久又稀少、同时还很贵重的东西值得积聚起来,人们就不见得会扩大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尽管土地是那样肥沃,他们又可以那样自由地取得土地。试问,如果一个人在美洲内地的中部拥有一万英亩或十万英亩的上好土地,他耕种得很好,也有很多牛羊,但他无法和世界的其他部分进行贸易,通过出卖产品换取货币,他将对这块土地作什么评价呢?圈用这种土地不会合算;我们会看到他只保留一块能够供应他自己和他家属以生活用品的土地,而把多余的部分重新放弃给自然的旷野。

所以,全世界的初期都像美洲,而且是像以前的美洲,因为那时候任何地方都不知道有货币这种东西。只要一个人在他邻人中间发现可以用作货币和具有货币价值的某种东西,你将看到这同一个人立即开始扩大他的地产。

但是,虽然金银与衣食车马相比,对于人类生活的用处不大,其价值只是从人们的同意而来,而且大部分还取决于劳动的尺度,这就很明显,人们已经同意对于土地可以有不平均和不相等的占有。他们通过默许和自愿的同意找到一种方法,使一个人完全可以占有其产量超过他个人消费量的更多的土地,那个方法就是把剩余产品去交换可以窖藏而不致损害任何人的金银;这些金属在占有人手中不会损毁或败坏。人们之所以能够超出社会的范围,不必通过社会契约,而这样地把物品分成不平等的私有财产,只是由于他们赋予金银以一种价值并默认货币的使用。而政府则以法律规定财产权,土地的占有是由成文宪法加以确定的。

因此,我以为可以很容易而没有任何困难地看出,劳动最初如何能在自然的共有物中开始确立财产权,以及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而消费财产这一点又如何限制了财产权;因此对于财产权就不会有发生争执的理由,对于财产权容许占有多少也不能有任何怀疑。权利和生活需要是并行不悖的;因为一个人有权享受所有那些他能施加劳动的东西,同时他也不愿为他所享用不了的东西花费劳力。这就不会让人对财产权有何争论,也不容发生侵及他人权利的事情。一个人据为己有的那部分是容易看到的,过多地割据归己,或取得多于他所需要的东西,这是既无用处,也不诚实的。

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社会美德

亚当·斯密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现代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著有《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书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被认为是对“道德人”和“经济人”最经典的理论刻画。

核心智慧

虽然造物主利用人们想得到报答这一令人愉快的意识,劝诫人们多行善事,但他并不以为在这种善举被忽略的情况下,有必要利用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来保障和强制人们行善。

这就像在不放弃相互伤害的人中间,不可能发生社会交往那样,只有较好地遵守正义法则,社会才能存在。所以对这一正义法则必要性的考虑,就被认为是我们赞成通过惩罚违反正义法律的那些人来严格执行它的根据。

阅读提示

下文节选自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文章通过正义与仁慈两种美德的比较分析,提出正义只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社会美德,而仁慈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社会美德。

精彩美文

一、论证正义、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不算别人对我们造成的不幸而引起的正当的愤怒之外,不可能有合适的动机使我们去伤害邻人,也不可能有任何刺激使我们对别人造成会得到人们同意的不幸。仅仅因为别人的幸福妨碍了我们自己的幸福而去破坏这种幸福,仅仅因为别人真正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可能同样有用或更加有用而夺走这些东西,同样,或者以牺牲别人来满足人皆有之的、使自己的幸福超过别人的天生偏爱,都不能得到公正的旁观者的赞同。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因此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另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使我们有所挂虑,但其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的影响远比落在自己身上的小灾小难小得多。不过,虽然邻居的破产对我们的影响或许远比我们自己遭到的微小不幸小,但我们绝不可以邻居破产来防止我们的微小不幸发生,甚或以此来防止自己的破产。

在这里,同在其他一切场合一样,我们应当用自己自然地用来看待别人的眼光,而不用自己自然地会用来看待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俗话说,虽然对他自己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但对其他人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虽然对他来说,自己的幸福可能比世界上所有其他人的幸福重要,但对其他任何一个人来说并不比别人的幸福重要。因此,虽然每个人心里确实必然宁爱自己而不爱别人,但是他不敢在人们面前采取这种态度,公开承认自己是按这一原则行事的。他会发觉,其他人绝不会赞成他的这种偏爱,无论这对他来说如何自然,对别人来说总是显得过分和放肆。当他以自己所意识到的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时,他明白对他们来说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之中的一员,没有哪一方面比别人高明。如果他愿意按公正的旁观者能够同情自己的行为——这是全部事情中他渴望做的——的原则行事,那么,在这种场合,同在其他一切场合一样,他一定会收敛起这种自爱的傲慢之心,并把它压抑到别人能够赞同的程度。他们会迁就这种自爱的傲慢之心,以致允许他比关心别人的幸福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幸福,更加热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至此,每当他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他的处境的时候,他们就会欣然地对他表示赞同。在追求财富、名誉和显赫职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以尽其所能和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他们不允许做出不光明正大的行为。对他们来说,这个人在各方面同他们相差无几:他们不会同情那种自爱之心,这种自爱之心使他热爱自己远胜于热爱别人;并且也不赞成他伤害某个对手的动机。因此,他们乐于同情被伤害者自然产生的愤恨,伤人者也就成为他们憎恨和愤怒的对象。他意识到自己会成为这样一个人,并感到上述那些情感随时从四面八方迸发出来反对自己。

这就像犯下的罪恶越大和越是不可挽回的错误,受难者的愤怒越是自然地增强一般,旁观者因同情而产生的愤慨以及行为者对自己罪行的感觉也越是加深。杀害人命是一个人所能使另一个人遭受的最大不幸,它会在同死者有直接关系的人中间激起极为强烈的愤怒。因此,在人们和罪犯的心目中,谋杀都是一种侵犯个人的最残忍的罪行。剥夺我们已经占有的东西,比使我们对只是希望得到的东西感到失望更坏。因此,侵犯财产,偷窃和抢劫我们拥有的东西,比仅仅使我们对所期望的东西感到失望的撕毁契约行为罪恶更大。所以,那些违法者似乎要受到最严厉的报复和惩罚。最神圣的正义法律就是那些保护我们邻居的生活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其次是那些保护个人财产和所有权的法律;最后是那些保护所谓个人权利或别人允诺归还他的东西的法律。

违反正义法律的人,从来不考虑别人对他怀有的情感,因为他感觉不到羞耻、害怕和惊恐所引起的一切痛苦。当他的激情得到满足并开始冷静地考虑自己过去行为的时候,他不能再谅解那些影响自己行为的动机。这些动机现在对他来说,就像别人常常感到的那样,显得极为可厌。由于对别人对他必然怀有的嫌恶和憎恨产生同感,他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自我嫌恶和憎恨的对象。那个由于他的不义行为而受害的人的处境,现在唤起了他的怜悯之心。想到这一点,他就会感到伤心;为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不幸后果而悔恨,同时感到他已经变为人们愤恨和声讨的合宜对象,变为承担愤恨、复仇和惩罚的必然后果的合宜对象。这种念头不断地萦绕在他的心头,使他充满了恐惧和惊骇。他不敢再同社会对抗,而想象自己已为一切人类感情所摈斥和抛弃。在这种巨大和最可怕的痛苦之中,他不能指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对他罪行的回忆,使他的同胞从心坎里拒绝对他表示任何同情。人们对他所怀有的情感,正是他最害怕的东西。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怀有敌意,因而他乐意逃到某一荒凉的沙漠中去,在那里,他可以不再见到一张人脸,也不再从人们的面部表情中觉察到对他罪行的责难。但是,孤独比社会更可怕。他自己的顾虑只能给他带来黑暗、不幸和灾难,忧郁预示着不可想象的折磨和毁灭。对孤独的恐惧迫使他回到社会中去,他又来到人们面前,令人惊讶地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羞愧万分、深受恐惧折磨的样子,以便从那些真正的法官那里求得一点保护,他知道这些法官早已一致作出对他的判决。这就是被称为悔恨的那种天生的情感,也是能够使人们产生畏惧心理的一切情感。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行为不合宜而产生的羞耻心,意识到行为的后果而产生的悲痛心情,对受到自己行为的损害的那些人怀有的怜悯之情,以及由于意识到每个有理性的人正当地激起的愤恨而产生的对惩罚的畏惧和害怕,所有这一切构成了那种天生的情感。

而相悖的两种行为必然要产生相反的情感。那不是个根据无聊的空想,而是根据正确的动机作出了某一慷慨行为的人,当他对那些自己曾经为之效劳的人有所期待时,感到自己必然成为他们爱戴和感激的对象,并由于对他们表示同情,感到自己必然成为所有的人尊敬和赞同的对象。当他回顾他据以作为行为的动机、并用公正的旁观者会用来检查它的目光来检查它时,他还会进一步理解它,并以得到这个想象中的公正的法官的赞同自夸。在所有这些看法中,他自己的行为在各方面似乎都令人喜欢。想到这一点,他心里就充满了快乐、安详和镇静。他和所有的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并带着自信和称心如意的心情看待他们,确信自己已成为最值得同胞尊敬的人物。这些感情的结合,构成了对优点的意识或应该得到报答的意识。

二、论正义天性构成的作用

事实就是如此:人要存在于社会之中,人的天性使人适应他由以生长的那种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这种必要帮助的地方,社会兴旺发达并令人愉快。所有不同的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好像被带到一个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

不过,虽然这种必要的帮助不是基于慷慨和无私的动机产生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之中缺乏相互之间的爱和感情,就连这一社会并不带来较多的幸福和愉快,但是它必定不会消失。凭借公众对其作用的认识,社会可以在人们相互之间缺乏爱或感情的情况下,像它存在于不同的商人中间那样存在于不同的人中间;并且,虽然在这一社会中,没有人负有任何义务,或者一定要对别人表示感激,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通过完全着眼于实利的互惠行为而被维持下去。

但是,社会不可能存在于那些老是相互损伤和伤害的人中间。每当那种伤害开始的时候,每当相互之间产生愤恨和敌意的时候,一切社会纽带就被扯断,它所维系的不同成员似乎由于他们之间的感情极不和谐甚至对立而变得疏远。根据一般的见解,如果强盗和凶手之间存在某种交往的话,他们至少一定不会去抢劫和杀害对方。因此,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肯定会彻底毁掉它。

因此说,虽然造物主利用人们想得到报答这一令人愉快的意识,劝诫人们多行善事,但他并不以为在这种善举被忽略的情况下,有必要利用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来保障和强制人们行善。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作出劝诫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相反,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建造和维护这一大厦似乎受到造物主特别而宝贵的关注。所以,为了强迫人们尊奉正义,造物主在人们心中培植起那种恶有恶报的意识以及害怕违反正义就会受到惩罚的心理,它们就像人类联合的伟大卫士一样,保护弱者,抑制强暴和惩罚罪犯。虽然人天生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同自己相比,他们对同自己没有特殊关系的人几乎不抱有同情;一个只是作为其同胞的人的不幸同他们自己的、哪怕是微小的便利相比,竟不重要;他们很想恃强伤害一个人,并且也许有很多东西诱惑他们这样做,因而,如果在被害者自卫的过程中没有在他们中间确立这一正义的原则,并且没有使他们慑服从而对被害者的清白无辜感到某种敬畏的话,他们就会像野兽一样随时准备向他发起攻击;一个人参加原始人的集会犹如进入狮子的洞穴。

同类推荐
  •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本书选取了众多国学典籍里面最具知名度,也最具永恒生命启示意义的20部哲学经典,对之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品读。
  • 儒家智慧一点通

    儒家智慧一点通

    一位圣者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语言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关于儒家智慧的人生课,希望能以孔孟之道指点迷茫人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审美才能的途径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审美才能的途径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弗洛伊德的智慧

    弗洛伊德的智慧

    本书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弗洛伊德思想之大成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大量实例阐释了其理论,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了解病态精神及其起源的相关知识,了解人类的性爱问题,还可以了解精神与梦的关系。当然,原著亦有不足之处,比如书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并且书中的某些内容由于缺乏连贯性和用词晦涩难懂,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对原著的用词和段落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和改动,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弗氏的理论。读弗氏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热门推荐
  • 奇玺封神录

    奇玺封神录

    奇艺大陆。灵玺现世,神位空缺。四玺合并,神座降临。怀玺之人,登临神境。
  • 十里孤岛囚谁终老

    十里孤岛囚谁终老

    31岁的苏乔,常年混迹时尚圈,当朋友和未婚夫背叛,她放弃了一切,一无所有前往一个小岛,遇到了一个比自己小8岁的小鲜肉,他们之间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却被年龄分割开。当苏乔下定决心,接受这份感情,意想不到的结局,匪夷所思……
  • 爆萌猫妃:腹黑皇叔你别跑

    爆萌猫妃:腹黑皇叔你别跑

    啊?一场车祸之后竟然来到异时空变成了一只猫?!还有那什么该死的使命,完成了才能救我的小伙伴?竟然还被那人人避之不及的七皇叔看上了??“皇叔我要这个,那个,我全都要!”某女大言不惭的说着。“都是你的!”冰冷男神化身温情暖男,只为你的回眸一笑。修灵气、赚大钱、入皇宫、步步为营。看小猫儿如何在这世间霸气反转!
  • 人员培训与开发

    人员培训与开发

    本书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人员培训与开发概述、战略性人员培训与开发、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与培训效果转化等。
  • 哈佛教授的心理咨询课

    哈佛教授的心理咨询课

    本书是哈佛大学多位著名的心理专家针对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而开展的咨询课,能为每个身处逆境的人打开另一扇窗户,找到希望和阳光。对于每个人来说,学生时期都是奠定人生基础和储存成长所需养料的重要时期,而处于这个时期的人却很容易被自我击败。人们在确立是非标准和重新自我定位的时候,对于从前所接受的理论和观念会重新审视,这个时候学会自我调试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时代是自信与困惑并存的时期,针对很多人在心态上出现的盲点和误区,本书给予指向标一样的牵引。例如对于青少年的学习问题、交友问题、早恋问题、追星问题等,给予良性的、循循善诱的开导。
  • 杰出人士常用的成功方法

    杰出人士常用的成功方法

    成功和精彩,不是某些特定人士的独享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拥有的,只要你拥有了成功的方法,成功就触手可及。本书讲述播种梦想、树立目标、把握机遇、发掘优点、打造形象、借助外力、练就口才、正确思考、充实才学、挑战失败等操作性极强的方法,为我们步入成就的殿堂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 关于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活

    虚虚实实的写一段关于我大学里面的生活吧。围绕几个关键词如军训考试作弊网吧游戏等等来写的一些东西。为了高大一下自己虚构虚构好多东西。
  • 兰州路45号

    兰州路45号

    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段异地恋的真实爱情故事,他为了爱情能够长久保鲜,经常坐10几个小时火车去往那个城市看她,这样的生活他们坚持了快一年,这个冬天她突然提出了分手,无理由的分手,让他不知所措,曾经试图挽回过这段长途爱情,但是还是没有结果,后来一个来自上海陌生的电话点醒了他,这个电话让他彻底的走出来,让他彻底的忘记她,甚至不想看到她,是谁的电话呢??
  • 安然心动

    安然心动

    心跳的感觉,恋爱味道如同香草冰激凌,甜腻而又温馨。我们对于爱情有着不同的想法与感受,3秒钟的对视,不知不觉的炙热。当你对一个人的心动,换来一次柏拉图的爱恋。普罗旺斯的浪漫之巅,久久不能忘怀,我真想永远拉着你的手,永远都不放开。
  • 异界大话西游之封佛榜

    异界大话西游之封佛榜

    一个到外星球传教的佛教弟子,遭遇一家独大的异界宗教,两个宗教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两个理念完全不同的宗教,如何在大陆上争锋相对!宗教没有错,错的只是人!本书QQ群(93055562)感谢L提供!有兴趣的可加,欢迎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