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子从小就帮母亲扣衣服扣,除了练习手的动作外,还培养了他帮助他人的观念。后来,卡尔母亲还教儿子自己穿鞋、穿衣服。即使很忙,她也要花时间教儿子自己穿脱衣服,因为这是对孩子的教育。
有一些父母为了叫孩子听话,就用可怕的故事吓唬孩子。用恶魔和幽灵等吓唬孩子是非常有害的。这样会使孩子满脑子充满恐怖的故事,当他们承受不起之时有可能会精神错乱。应当使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由于孩子信任父母,父母说的话他们都信以为真。所以,只要父母注意引导,孩子就不会怕黑暗等。
当今的孩子,物质享受大都不缺,文化生活也比先前丰富了许多,所缺的恐怕要数吃苦精神。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年轻时吃点苦,能增长许多见识,受益是无穷的。一个人一生若不曾尝过吃苦的滋味,才是一件悲哀的事。君不见,在中国数百位帝王组成的皇帝群中,除了那些艰苦创业的开国皇帝外,有所作为的能有几个?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无忧无虑的帝王生活使然。
再看当今的一些孩子,不也同样享受着“帝王”般的待遇吗?把他们戏称为“小皇帝”,倒是极为确切的。做父母的,甘心为子女当“保姆”甚至是“孝子”,这种环境能培养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父母的这种做法,决非好事。因为,孩子总有长大的那一天,总有离开父母之时。总是在父母编织的网中生存,等到该自己编网了,就无从下手。民间有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苦难中,环境逼着他们自强不息,也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因此,当今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的“享乐意识”,是放任不得的。面对子女过高的物欲,应该有勇气说:“孩子,这东西太贵了,咱们买不起!”让孩子的幼小心灵产生震动,晓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不能满足的欲望!甚至,做父母的还可以为子女创造一个能够培养吃苦精神的外部环境。
当今的父母,一般都是从贫困中过来的,但也常以“时代不同了”为借口,不再用“吃苦”精神来激励孩子。长此下去,一代人骄娇成习,不思进取,那就可悲而危险了。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也就等于在对他们说:“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气。”
如此一来孩子会感到危险,不安全。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问题的基础上的。如果孩子不自信,哪来安全感呢?
我们知道,孩子在感到不安和无能的时候,会本能地到父母那里寻求慰藉,他们知道父母的爱会给自己以温暖与支持。因此有些孩子一直依赖父母。
一些在此方面有心理障碍的孩子,通常高度依赖别人。因为他们没有自信,自己不能为自己创造心理上的满足。为了支持自我,他们在思想、价值和行为上都依靠别人。他们按照父母或其他权威者的样式思考和行动。由于他们精神世界的寄生性,当他们依赖的权威体系一旦坍塌,他们通常会陷入一种绝望而危险的境地。
有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倍加疼爱他。当孩子4岁时,母亲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当他长得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仍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衣服上的纽扣,也不会穿鞋。而和他同龄的孩子这些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有人告诉他的母亲,应该让他学习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学会穿鞋戴帽。可是他的母亲却说:“我爱我的儿子,他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宁愿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
这位好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实际上,她对儿子的爱是对儿子的可怜。她认为她是一个好母亲,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孩子,却不知道她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告诉儿子:你是无能的,没用的,不行的。这种超常或过分的爱引起的负效必然很多。
母亲这样的无私行为实际上是自私的,因为她忽略了儿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等孩子长大之后,这位母亲还是一如既往,不断地替他做这做那。而孩子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没有勇气和同学们在一起。
这样的孩子,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毫无准备。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曾花费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的表现。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比从小不爱劳动的孩子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更美满充实,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做
台湾神童王乃庆有摆弄录音机的爱好,结果,弄坏了好几台。有朋友劝其父母:“老王!你们并不是经济环境很好的人家,像你这样拿录音机给他玩,两三岁的孩子当然很快就会玩坏,你有多少录音机让他玩呢?”
王父马上驳斥:“老张!我要改变你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买一台录音机是2100块钱,他玩坏了三台,不过6000多块钱,这6000多块钱只是有形的损失,可是王乃庆从机器上得到的无形的好处,我们却无法估计。”
对王父的解释,朋友当时还摇摇头,表示不可理喻。
在尊重孩子的自由方面,老王夫妇做得很彻底。他们为他买书,都是先征询他的意见,说得更直接一点,其实给他买的书都是他自己挑的。老王夫妇从来不曾告诉孩子:
“王乃庆!这本书很好,你要看!”
“王乃庆!这本书对你很有帮助,你必须看!”
事实上,小孩对他自己选的书接受度都很高——可能高达80%,而对父母选给他看的书,接受度就差多了。老王夫妇曾经尝试过一次,帮他买了一本书,结果他连看都不看。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个体差异的因素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热情最高!
王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王父回忆自己念小学的时候,对画画很有两下子,那时报上的三叔公、牛小妹等人物,他都能够不用看报纸就画得很像。当时还参加过好几次图画比赛,觉得画画蛮有意思的。
可是他的父母亲却常骂他:“不好好读书,画这些东西做什么?”他们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完全忽略了小孩子的兴趣,那时老王也不晓得什么是兴趣,只是觉得自己好像有特殊的灵感,拿起笔就能够画,父母则完全不相信这回事,只知道要他拼命读书,偏偏他就是对书本不太感兴趣,所以一天到晚挨骂。
老王有时候会想,假如当时父母亲有他现在的想法——小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好好地培养他——或许他在绘画方面会有所发展的。
所以老王常告诉自己,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想法来左右儿女的想法。他从来不给王乃庆任何约束,凡事都按照他的性格,让他自由发展。
我们应该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善的过程。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难免不受到限制。父母要引导孩子,让他发现错误,承认错误,避免挫折。
父母要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及少儿所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有些事情,并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理想;有些事情,并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样棘手。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尝试,尝试之后才会明白,才会解决问题。
父母自己能勇敢地尝试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却惟恐孩子吃得太苦、太辣……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其结果却未必如意。父母要让孩子尝试着去做自己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的担惊受怕是大可不必的,孩子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的。
要让孩子能够干净利索地做事,首先要让他们去尝试,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父母。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做事,他们就会得到锻炼,同时也会有所收获,并树立起自信。
“你能行!”父母要对孩子如此说。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哪怕他做得一塌糊涂,也要让他大胆地做。孩子有时会有许多想法,但他们真正去做的却很少很少。孩子可能不知道怎么做,可能有畏难情绪,也可能懒于去动手。这时父母要积极鼓励他们去做。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从孩子的生活、学习、做事等多方面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责任心。自立而又有责任心之后,他会较容易产生自信心。
让孩子自己去走路!这样,孩子在跌打滚爬之后,会走得更自信、更有力。
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有时是无知者无畏。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者出现差错时,可能会迷茫、困惑,失去信心和勇气。因为孩子年龄小,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要差一些,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弱;他们容易具备勇气,又容易失去勇气,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
孩子出错或失败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错。父母耐心、认真地去分析,会有利于孩子总结教训,改掉错误。父母有时也可以分析自己的失误,让孩子明白生活、学习中出现差错是可以理解的;出了差错之后,再认真去改,会获得成功。
父母要用宽容的心、热情的态度,使孩子拥有信心,走向成功。
一般来讲,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即使孩子做得不当,家长也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要让他自己去做、去想,或者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孩子碰了壁吃了苦,有了心理体验,下一次就会有长进。
一个中国人带着5岁大的儿子在公园玩,一会儿,儿子带着一辆做工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回来,他大吃一惊,儿子很自豪地说:用纸飞机跟朋友交换来的。他不敢相信,疑心儿子说谎,因为两者的价值差40倍。于是,他带着儿子去找那个“小慈善家”。不远处,一个外国小孩正兴高采烈地玩纸飞机,年轻的母亲坐在身边。交谈中得知孩子的交易是在母亲的眼皮底下进行的。
他问这位母亲为何不干预,她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应由他做主。他大惑不解地又问道:“这不是明摆着吃大亏的买卖吗?”
而这位母亲坦然地说:“不要紧,既然你孩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你儿子了,过一会儿,我会领着儿子上玩具店,让他知道这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蠢事了……”
另一方面,家长要善于跟孩子讲道理,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对于不能做的事情要坚持原则决不迁就。另外要通过具体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还很小,就告诉他“你要听什么,告诉爸爸妈妈,爸爸会帮你放”,“你要看哪个?爸爸妈妈帮你调”,一切爸爸妈妈帮你代劳……如果是这样子,孩子会感觉到不愉快或是不能接受。因为每个人都喜欢照自己的意思做,不管做什么,只要能成功就会有成就感,哪怕只是折架纸飞机或做个小卡片。
以己心度彼心,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孩子看得太愚昧,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便事事代劳,动辄约束他的行为,限制他的行动。一位专攻儿童心理的老教授曾说:“行为的约束,会约束其求知欲。”
逆境是造就天才的最好环境
从一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砺意志,早出人才。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勇气。
要想让孩子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磨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时候,那些高门望族的子弟依赖祖荫,过着优裕闲暇的寄生生活。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坐吃山空,倾家荡产;有的昏庸到老,游手好闲,大都没有什么出息。人生在世,理应是幼则仰食父母,长则反哺双亲,这样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身依赖关系是封建土壤上的产物,是以丧失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为代价的。随着封建关系的解体,随着时代浪潮的冲击,依赖的观念和性格也越来越没有市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鄙视。况且,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一个缺乏自我独立精神的人,将无立足之地。时代呼唤着独立精神,社会将越来越崇尚独立人格。
父母不必事事包办,许多事情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放心地让孩子做自己的事,让孩子认识到“我能行”,就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不用做,所以事事都会阻止他们自己干,都要替他们代劳。殊不知,这样一来孩子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
其实,孩子有时也很反感父母过分的保护。有个孩子曾说:“我期望父母不要总是事无巨细地过问,总是过于细致地表现出关心,这样会使我在伙伴面前没面子,好像我是个无能儿。其他小朋友能做的,我却不能做,这是多么不公平!”
不难看出,父母越是怕孩子冒险,越是阻止孩子做事,孩子越是反感,内心越感到失衡,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执拗地去做父母不让他做的一切事情。
某些成年人看来是危险的,认为不适合孩子们做的事情,实际上孩子是可以胜任的,但父母出于爱心或因为对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阻止孩子去探索新的事物,去熟悉新环境,剥夺了孩子锻炼自身的机会。
勇气,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应该让孩子懂得:勇敢和坚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胆小是被人瞧不起的。
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是每一个做父母的经常虑及的事。但如果过分地强调危险性,为防万一而牺牲了孩子接受锻炼的机会,也是不明智的。
父母这样做甚至可以说是自私的表现。他们当然担心自己的孩子受伤害,而深层次上的思虑是万一孩子受到伤害,自己的感情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实际上是父母的一种自我保护。可以这样说,要锻炼孩子的勇气,实际上是对父母自身勇气的一个考验。
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是随时随地存在的,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有些时候应该不逃避各种危险,要学会去面对、去忍受,因为长大之后的生活环境需要忍受的东西更多。所以从小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和勇敢的精神是为了他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
在锻炼孩子勇气方面,英国人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英国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险组织建立的河流探险训练中心,专门为孩子们提供进行探险活动的机会,以训练他们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