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是你的第一任教师,在亲人的熏陶感染下,能够激发你的兴趣和潜能,为你今后的求学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亲人还能给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支持,是你成才路上的强大后盾。
依靠亲人长大成人
亲人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会影响你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你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和人生准则,让你一步步走向成熟与成功。
郑善果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为官勤谨公正,以清廉节俭著称。郑善果的这些优良品德与他寡母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郑善果的母亲是清河(今山东临清县)崔家的女儿,13岁时,嫁给郑善果的父亲郑诚。七年后,郑诚在与尉迟迥的叛军交战时战死在沙场。郑善果的母亲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母子二人相依为命。郑诚因为是为国而死,朝廷对他的家属非常照顾。郑善果刚刚成年,朝廷就任命他为鲁郡太守,负责一郡的事务。
郑善果的母亲贤淑开明,有节操,从小涉猎经史,通晓治国方略。每当郑善果出堂处理事务时,其母总是在后堂探听察看。郑善果如果处理得当,母亲非常高兴,儿子回来后母子二人相对谈笑一番;如果郑善果处理不当,或无故对属下任性使气,母亲就会非常生气,在家里蒙着被子哭泣,连饭也不吃。每到这时,郑善果总是伏在母亲床前侍候,跪在那里不敢起来。母亲对他说:“我并不是对你生气,而是为你们郑家感到惭愧。你父亲是何等忠诚勤勉之人,在职任官时公正廉洁、认真负责,后来为国捐躯。我一直期待着你能继承父亲遗志,不辜负他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我一直担心的是,你幼年丧父,我又是一个妇道之人,对你的教育慈爱有余而威严不足,致使你妄自尊大,任性使气,以骄纵为乐,处事失去公正。如果你老是这样,不思悔改,不仅会遗失家风,还会有损于朝廷法度。要是你因此丢官弃爵,自取罪责,我死之日,有何面目去见你父亲?”郑善果听了,痛哭流涕,发誓再也不敢了。
郑善果的母亲常常自己纺线织布,日夜操劳,每天到午夜时分才睡。郑善果对母亲说:“儿子的官职虽然不高,所得的俸禄孝敬母亲已经足够,母亲为什么还要这样操劳呢?”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叹着气说:“唉!我还以为你已长大成人,能懂得事情了,听你这么说,你还是不懂。你从朝廷得到的俸禄,怎么能让家里人使用呢?这些俸禄,是朝廷用来报答你父亲为国捐躯的。你应该把它们散发给那些穷苦百姓,以此布施你父亲的恩惠,家里人怎么能贪图享用呢?我纺线织布,这是尽一个妇人的职责。上自王后,下至百官之妻,都有自己劳动的义务。如果什么事都不干,只顾享受,就是骄纵安逸之人。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人呢?”郑善果听了,赶紧向母亲道歉。以后所得的俸禄,都用来赈济穷苦人,自己做事也更加勤勉用心。
郑善果的母亲平时生活极其节俭,并以此教导儿子,自从守寡以后,便不再擦用脂粉,穿的也都是粗布衣服。家里只有在祭礼或来客人时才喝酒吃肉,日常吃用的东西要么是自己做的,要么是自家庄园里收获的东西,亲戚朋友送的东西一概不收。郑善果在官府里任职时,都是从自己家里带饭,省下来的饭费或者用来修理衙门屋宇,或者分给手下差役们。郑善果因此获得好名声,被人称为清官。隋炀帝曾派御史大夫张衡考察百官政绩,郑善果以清俭名列天下第一。因此受到朝廷的奖赏,官职也提升为光禄卿。
郑善果依靠母亲的言传身教,树立了良好的品德和作风,终于成为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清廉节俭的清官。
一个人的良好品格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亲人的培养和教诲,在亲人的影响之下,你能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明神宗在位期间,政绩显著,国富民强,出现了明朝后期短暂的“中兴”局面。神宗之所以能够取得不凡的政绩,成为一名称职的国君,主要依赖于他从小就受到母亲李太后的教诲,让他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孝定李太后,是明神宗的生母。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三月,被封为贵妃,生下神宗。等到神宗继皇帝位,便尊号为慈圣皇太后,居慈宁宫。当时张居正辅政,对幼主放心不下,就提议请皇太后搬到乾清宫去住,以便看护皇帝的起居。这样,李太后就直接承担起了教育皇子的责任。
太后教帝非常严格,从不溺爱放纵他。她深知家与国、教子与帝业,是紧密相关的,皇帝虽然年幼,但已是一国之主,如果不从小造就,将来怎能去治理天下?既然“子不教,父(母)之过”,那理所当然就应严教了。
皇帝比较贪玩,有时不愿意读书,一旦使起性子来,谁也无法加以管束。
太后得知后,常把神宗召到面前,严厉训斥,还罚他跪在地上反省,一跪就是几个时辰。为了检查皇帝的读书效果,太后曾不厌其烦地让他一遍遍地背书,并令他学着伴读讲解的样子,当着自己的面宣讲,直到满意为止。遇到早朝的时候,太后半夜就起身,到了五更时分,便亲自走到皇帝的寝所,大声呼唤:“皇儿快起!皇儿快起!”不叫醒就不罢休。然后让左右拉着皇帝坐起来,取水洗脸,等皇帝完全清醒过来,才搀着他登辇而出,一直送到大殿。这样不管寒暑,几年如一日,使神宗养成了不贪睡的习惯。
太后不仅自己严加管束,教诸位内臣也效法其样,对皇帝该说就说,该管就管,不能认为这是犯上之举,她常对内臣说:“皇上尚年幼,需要各位勤服侍,但服侍而不教诲,又怎能算恪尽职守呢?你们只要忠心对皇上,就算有些得罪的地方,将来皇上也不会怪罪你们的,反而觉得是各位的功劳。”又对张居正说:“我不能朝夕侍皇帝左右了,先生亲受先帝遗命,一定要小心看护皇帝,加以谆谆教诲,不负先帝与老身的重托。”张居正将此言谨记在心,竭诚尽忠地辅佐神宗皇帝。
古人云:“至安无如教子。”说的是要想家宁国安,就应该教育好下一代。
李太后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怀,懂得育人与帝业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因此对年幼的皇帝,不是施之以简单的“母爱”,而是采用严教的方式和近乎苛责的手段。她从生活小节抓起,培养皇帝的勤政意识和自律精神,言传身教,既明事理又辅之以罚,教育效果明显,尤其对皇帝的劣行,更不放过,不惜以辅政大臣代书“罪己诏”的形式,逼其改过从新。严母为师,教帝有方,此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内臣们也打消了顾虑,放手去管教了。有时挟持太过,太后也毫不介意,还要开导皇帝明辨是非,有容人之大量。神宗倾耳聆听太后的教诲,从中受益匪浅。母亲的教诲,能够让神宗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带动了朝廷各位大臣的积极性,使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最终成了为世人所称道的一代名君。
可见,依靠亲人的教诲,能够帮助你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你立身明理,从而有所作为。
依靠亲人走向成功
亲人不但能够为你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更能为你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在亲人的期待与鼓舞下,你会树立更加高远的志向,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他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诸方面都有不少超前的新观点,是我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够走出父亲的荫蔽,成就自己的事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父亲对他的鼓舞和教导。
父亲注重引导他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的个性和志愿,仔细地考虑并安排他的前途,同时又注意照顾他的想法。
父亲对他说过,做学问不但要专精,还要广博。当梁思成在国外求学时,父亲在给他的信中说:“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又说:“凡做学问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炖的功夫,不独于你身子有益,即为你的学业计,亦非如此不能得益,你务要听爹爹苦口良言。”
他的父亲还指导他战胜学业上的困难,重视培养他的实践能力,具体指导他加强外围知识。信中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躬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当梁思成在美国取得建筑硕士学位之后,又在1927年12月18日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美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容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天。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景,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能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父亲对他的事业发展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并常常把自己读书、治学的经验和总结传授给他,帮他分析前进的道路,指明发展的方向。
另外,父亲对他的生活也是关怀备至。在给他的信中说:“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使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趣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的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了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职有成者也在于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当学成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旭于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我虽不愿你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同时,梁思成还受到了父亲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他在海外求学的时候,虽然已经成了本行业的专家,完全可以在国外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他还是带着满腔的热忱将自己的才学报效给了祖国。
亲人就是这样,他会关心你的生活,影响你的思想,促进你的事业,有了亲人的教诲,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完整,你的能力和个性才会得到更好的体现,走出平庸,创造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