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机表现为需求的产生与满足的方式上在各种条件下的不平衡状态。新的商机会伴随着旧的商机的消失而出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你还在困惑如何获得成功,如何开创未来的时候,不妨低头看看脚下的路,看看您脚下的商机,不要让商机由于您的疏忽而溜走。
捕捉市场上的需求
资金不多、没有经验与技术的人,走在创业的十字路口,也许会感到彷徨,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市场需求中蕴藏着许多商机,只要用你的勇气、用你善于捕捉机会的眼光,就能找到赚钱机会,开辟一片新天地。
米勒啤酒公司就是通过市场细分,开发新型啤酒,从而使这一家创业时的小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啤酒公司之一的。
米勒公司在作出营销决策之前,对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们按饮用者的用率,把啤酒饮用者分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两大类。他们发现,重度使用者大都是蓝领阶层,年龄多在30岁左右,每天看电视3个小时以上,爱好体育活动。而轻度使用者人数虽然多,但其总饮用量却只是重度使用者的1/8。
米勒公司决定将目标市场定位在重度使用者身上,并果断决定对米勒公司的“旗舰”啤酒——“海雷夫”牌啤酒重新进行定位。“海雷夫”牌啤酒一向有“啤酒中的香槟”之称,在很多消费者心中是一种价高质优的“精品啤酒”,十分受妇女与社会中的高收入者欢迎,但这些人多是一些轻度使用者。
米勒公司决心将“海雷夫”献给一些“真正爱喝啤酒之人”。
重新定位从广告开始,他们针对目标顾客的心理、年龄、职业、习惯等特征,在广告信息、广告目标、媒体选择方面做了许多变化。他们精心设计出令人兴奋的广告场面:船员们专一地在迷雾中驾驶轮船;钻井工人奋力止住井喷;消防队员在紧张灭火;年轻人骑着摩托冲下了陡坡。他们甚至请来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篮球明星来为啤酒广告客串助兴。
接着,他们又在电视台设立了一个“米勒天地”的栏目,广告主题变成“你有多少时间,我们就有多少啤酒”。为了很好地配合广告攻势,米勒公司又推出一种容量较小的瓶装“海雷夫”,以满足一部分轻度使用者,尤其是老人与妇女,他们喝完一杯,不多不少正合适。
“海雷夫”的重新定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了1978年,这种牌子的啤酒年销售量达到2000万箱,仅次于AB公司的百威啤酒。“海雷夫”的成功,可以说完全是因为米勒公司善于研究市场,善于在市场中发现机会的结果。米勒公司决定充分发挥自己在市场分析方面的优势,乘胜追击进入另一个细分市场中——低热量啤酒市场。
那年美国各地的“保护健康运动”方兴未艾,米勒公司注意到对食物十分敏感的顾客群也在日益扩大,即便那些很喜欢啤酒的人也在关心喝酒会使人发胖的问题。当时,美国已经有低热啤酒出现,但销售情况不理想。米勒公司断定这种情形的出现并不是由于人们不能接受低热啤酒的概念,而是不当的定位所致。以前他们错误地将这种啤酒向一些注重节食但并不喜欢喝啤酒的人销售。
米勒公司看准这一市场后,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来寻觅一个新配方,这种配方能够使啤酒的热量降低,但其口感和酒精度与一般的啤酒无异。米勒公司的这种低热啤酒——“莱特”牌啤酒最终问世了。米勒公司经过市场细分,制造出了重度使用者啤酒市场、轻度使用者啤酒市场、低热量啤酒市场等,并开发出了衍生型啤酒占据这些市场,从而填补了市场空白,取得了巨大成功。
可以说,米勒公司的成功,就是在市场中寻找商机的结果。事实上,很多成功的小老板的经验已经表明,小本经营要想做强、做大,只能将自己抛到市场中去锤炼。市场竞争是激烈的,如何巧妙地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采取柔性竞争策略,就是要在买方市场中做出卖方市场的买卖来。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就是通过市场调查,有针对性地做生意。
小本经营如想发展壮大,必定要经受市场的锤炼。经营者不能畏惧市场,相反,要更积极地投入到市场中去,在市场中不懈地努力寻求各种各样的商机,因为商机就蕴藏在市场里。只有直面市场,才能最终使自己发展壮大起来。
马先生起初是一个小县城沙锅厂的推销员。一次,他要出差到上海,朋友托他买一本家电维修方面的书。
马先生到了上海去了一家著名的书店,书店二楼是专卖科技图书的。马先生发现二楼顾客十分多。他心想:现在喜欢技术、对科技图书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找了一阵子,马先生找到了朋友需要的那本书。
后来,马先生下岗了,一次偶然遇到那位修理电器的朋友。那位朋友说:“你不如开个书店,你不是说现在市场需求科技书吗?”
马先生知道,县城中除了一家新华书店之外,还有好几家个体书店,这些书店专卖一些大学生读的时尚杂志。为何不开设一家实用性比较强的科技书店呢?没过多久,马先生便筹措了少量资金,开设了一家小小的书店。除了进购少数文艺读物之外,大多数都是科技类的书。马先生所在的县城不大,人口也不多,对科技类图书的需求量不大,因此,他的书店生意不太好。
正当他愁苦不堪之时,有一天,他忽然看见一个农民模样的人走进书店,左挑右选,最后失望地摇了摇头。马先生看到来人唉声叹气的样子,便问:“先生,我这书店没有你需要的书吗?”那人回答:“我需要一些农业技术方面的书,可你这里没有呀!现在我们县城的农民富了起来,都想多学习农业推广技术,在农业方面获得大成就。我们最需要一些农业技术方面的书。”
从买书人的一番话中,马先生了解到县城中的市场需求就是这些农业方面的书籍。于是,他进货时特意进了许多农业方面的书籍。有防病虫害的、有大棚种植技术的、有防治家禽疾病的……
进购到这些图书后,马先生特意搞了一次促销活动,吸引了全县城的农民纷至沓来。仅仅一个下午,马先生书店中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便销售了2000册。尝到了这个甜头后,马先生在书店特辟了一个农业书籍展销专柜,生意蒸蒸日上地发展了起来。
马先生经商的成功,就在于他抓住了市场需求的商机,投入小额资金,从而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财富。由此可见,致富的机会时常存在于我们周围,就需要你独具慧眼去把握。
商机躲在市场中而不在想象中。因此,小老板想要找到商机,就只能到市场中去寻找,学会细分市场,窥测商机。成功的小老板往往会抓住这条规律,获得利润。只要你有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需求,就能顺利找到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不放过任何一次机遇
商场如战场,往往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看准机会并把握它,将它变成现实的财富,这是每一个梦想成功者最明智的选择。
1984年的一天,瑞士发明家乔治·德·曼斯塔尔带着他的狗去郊外打猎,乔治·德·曼斯塔尔一直想发明一种能轻易地扣住、又能方便地脱开的尼龙扣,但是一直没有结果。当他和狗从牛蒡丛边擦过时,狗毛和曼斯塔尔的毛料裤上都粘了许多刺果,这引起了乔治·德·曼斯塔尔的极大兴趣。
回到家里,曼斯塔尔立即用显微镜仔细观察粘在皮毛上的刺果。他发现刺果上的千百个细小的钩包住了毛呢和狗毛。
这使他顿然发现:如果用刺果做扣件,真是再好不过了。受此启发,他发明了以一丛细小钩子啮合另一丛细小圈环的新型扣件——凡尔克罗,这是一种能轻易地扣住的尼龙扣,不仅能方便地脱开,而且可以水洗。它的用途很广,包括服装、窗帘、椅套、医疗器材、飞机汽车制造业。最终,曼斯塔尔成功了。
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机遇,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机遇不是命中注定的,上天也不会安排。能不能抓住,就看你是否能把握好关键的时机。可见,机遇完全就在你手中,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成功,抓住了财富。
我们的一生中,机会像流星一样极易逝去。它燃烧的时间虽然很短,却往往能带来巨大的能量。尤其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也许只有那么一次小小的机会,就能让我们大发其财,成为巨富。犹太人总是这样相互鼓励说:“试着去做一件自己早就想做但却始终没有勇气去做的事,你会拥有焕然一新的人生。”
仅仅花了6年时间,美国人马克·奥·哈德林先生就由一名穷困潦倒的失业青年变成一个小有名气的百万富翁。
哈德林先生描述说,在他25岁的时候,看了一本名叫《我是怎样在业余时间把1000美元变成300万的》的书,这本书使他看到了一个辉煌的世界。于是,他尽可能地了解有关投资和不动产的知识,一有机会便和从事房地产的朋友、亲戚聊天,暗暗为自己定下目标:在30岁时成为百万富翁。
有一天,一个房地产中间商激动地告诉他一个投资少、收益惊人的买卖:一所坐落在中产阶级住宅区的现代式房子,维护良好,房况极佳,数一流建筑。房主出价14500美元,由于某些原因,她必须在一个月之内把房子卖掉。哈德林听后很是动心。经过还价,买卖双方把价格定为10000美元。尽管哈德林当时银行存款不足500美元,但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即使万一筹不到这笔钱,也不过要付给中间商100美元酬金而已。他毫不迟疑地和房主签了约,返身直奔城里最大的银行,以借款的形式得到了10000美元,付给了房主。他又来到另一家银行,以新购的房产作抵押,贷款10000美元还清了第一家银行的借款。没几年,他的住户又帮他还清了第二家银行的贷款。就这样,马克·奥·哈德林先生很快成为了百万富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大多数人看来,所谓机遇是那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其实不然。机遇随时都有,机遇无处不在。只是看我们善不善于发现,能不能把握罢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突发的事件,往往都能产生出无数的机遇。所以,要想成为富翁,就得把握机遇,千万别放过身边每一个可能发财的细节。
阿曼德·哈曼就是一个善于寻求机遇,利用机遇,并不断进取发家致富的典型。他自己就常说,是机遇使他一本万利的。那么,时机是如何引导他一步步走向富豪之路的呢?
在美国禁酒法令实施期间,哈曼了解到姜汁啤酒受到大众的欢迎。于是,他派人到印度、尼日利亚等生产生姜的大国,大量收购生姜,并由此垄断了生姜市场,此举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而在罗斯福总统即将上台时,哈曼敏感地意识到禁酒令即将被解除,公众对酒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而此时的美国不仅没有造酒厂,甚至连装酒的酒桶也十分缺乏。于是,哈曼抢先一步垄断了制造酒桶用的木板,同时建立大规模的现代化酒桶工厂。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工厂利润就高达100多万美元。
酿酒业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是阿曼德·哈曼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这一成功表明,实施禁酒令、解除禁酒令,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平等的机遇,而只有阿曼德·哈曼抓住了,努力利用机遇,让自己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否则,光说不做,机遇永远不会变成财富。
不要慨叹没有机遇,也不要在机遇面前彷徨无助。因为机遇就在你身边,就在等你发掘。不要白白地浪费了发财的机会,也不要在机遇面前麻木不仁。
当机遇出现时,立刻抓住它,也就抓住了本钱。此时,机遇已不再是机遇,而是一种创业的资本。创业的本身,可以是前途,也可以是“钱”途,无论走哪条路,机遇必然伴随。
独具慧眼,发现商机
日本“绳索大王”岛村起初在一家包装公司做店员时,由于薪水不多,家庭负担过重,因此他时常囊中空空。
有一天,他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走着,看到许多花枝招展的小姐、女士们,除了手中拿着自己的皮包外,还拎着一个纸袋。这些纸袋是她们在买东西时,商店给她们用来装东西用的。用这种纸袋装东西既方便又实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用纸袋的人愈来愈多,由此推断纸袋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东西。
于是,他又参观了一家造纸袋的工厂,果然,工人忙得团团转,参观后,他断言:将来纸袋定会风行一时,那么,提纸袋用的绳索也会有大量需求的。于是,他投入少量资金去生产绳索,几年之后,他成为日本的“绳索大王”。
渴望致富的小老板,大脑中那根生意之弦应该时时绷紧,时时想着赚钱。只有这样,才能够敏锐地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商机,做到捷足先登。
有位失业在家的人,一天下午,正当他在家中暗自发愁的时候,随便翻看了一下报纸,顿时一条消息跃入眼中:西欧十分流行魔方玩具,许多儿童乐此不疲。他马上预料到这是一个发财的商机,因为这种魔方将来肯定会作为舶来品备受中国儿童的钟爱。因此,他将手中的报纸放下,快速乘飞机到西欧购置了一个样品,便返回香港快速赶制加工,利用很少的资金将产品投入市场,此时正好赶上魔方流行,生意做得很好。仅凭这一次,这位商人就没少赚钱。
有些人经常抱怨,说自己没有赚钱的信息,没有致富的门路,其实,商机在于发现,致富门路需要自己去找寻。
许多人对于寄存行李物品已经司空见惯,可你听说过寄存大活人的吗?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如今,在广州就有这么一个行当——“候妻吧”。而且干这行的老板,竟然是一个收入低微的“打工妹”,3年不到,她就成了有车有房的“富姐”了。
她怎么想起靠这招致富呢?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原来她从一句偶尔听到的话里边,发现了致富商机,并很好地利用它,最终拥有了财富。
当年,“打工妹”无意中听见有个男人说:“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陪老婆逛商厦。你看看,都快一个钟头了,她还不出来!”旁边的那位男士也说:“唉,这地方坐没处坐,站没处站……美其名日逛商场,其实是折磨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位“打工妹”看着商场的寄存处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开一问寄存男人的地方呢?
不久,她向亲朋好友借了一小笔钱,在一家美食城中开设了一家时尚的“候妻吧”。原来,这家美食城的下面有十几个楼层是百货商场。
“候妻吧”就设在三楼的环形走廊上。“打工妹”摇身一变成为“候妻吧”的老板。
这可不是简单地寄存老公。男人到此有茶水、饮料供他们解渴消乏,喜欢看电视的就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尽情欣赏;也能满足“网虫”的需求,联网电脑让你好好过把瘾;爱下棋的在这里找到棋友太容易啦,还有陪练的呢!保准让你忘了回家……
由于女老板服务周到,她的生意迅速发展了起来。不但男士常来,不少女士也喜欢来这里坐坐。因此,女老板又专为女士开辟了一间温馨小吧,里面有女士喜欢的美容时尚杂志、香水和梳妆用的镜子。
这样热情周到的服务能不赢利吗?客人花钱都觉得舒服。随着“候妻吧”的业务越来越多,女老板获得的利润也在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