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的领导者,对于下属的一些小是小非的问题最感兴趣,最爱打听,也最爱处理。他们不知道,下属在领导者面前,普遍存在着一种压抑感和被动感。他们的缺点错误,他们身上发生不光彩的事情,最怕领导者知道。他们的一些问题被领导知道了,本来是小事,但他们不知道领导者做不做小事看,上不上纲,老担着心。所以,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运用一个“懒”字,懒得去听,懒得去看,就是请你也不要去。不去听,就能耳不听,心不烦。如果听见了就装作耳聋,没听见;看见了,就装眼瞎,没看见。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当作一点不知道那样泰然处之,在嘴巴上真正当作一点不知道那样从不谈及。有个工厂的一位省劳动模范与本单位一个关系很好的同事,在私人交往中有2万元人民币的往来,发生了麻烦事,省劳模说是亲手交他的,同事说根本没有这回事。两人都说了些不好听的话,这事恰恰被厂长助理知道了。厂长助理知道了,不就等于厂长知道了吗?要是厂长公开出面来处理,多难为情,两人都很紧张。那位省劳模很爱面子,生怕张扬出去有失自己的身份;那位同事也很爱面子,张扬出去,肯定大家都会相信省劳模而不相信自己。的确,厂长助理很快就汇报了,并认为要认真处理,若是省劳模的问题,应该教育他,这是对他的爱护;若是那位同事的问题,更要教育,不能往省劳模脸上抹黑。但厂长认为,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不需要厂长出面处理,况且情况还不清楚,不好去教育谁。因此,他装作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与这两人会面、布置工作时都从不提及这件事,同过去一样表示信任。后来,这件事两人慢慢弄清楚了,原来是一场误会:省劳模并没有把钱亲手交给那位同事,而是交给同事的儿子,他记错了;那位同事已收到儿子转交的2万元钱,但他错听为是另一个朋友还来的钱。厂长要是急于处理这件事,肯定会要生出许多波折来。
2、装不懂
对于那些因风俗习惯引起的一些问题,或者妇女们、青年们、老年们之间发生的一些无伤大雅、无关大局的问题,领导者最好不去过问,知道了也应装着不知道。如果下属已经发现你知道了,不能采用“装不知”的办法了,则可以采取“装不懂”的办法来应付,摇摇手,说声:“这个我不懂。”并不再追问。装不知,运用的是一个“懒”字,装不懂,则要运用一个“傻”字。七十二行,行行有“行话”,许多人中间互相有“暗话”,某些“行话”、“暗话”,下属最忌领导者知道,因为这些是用来互相取笑、互相俏骂的。对于这样的“行话”、“暗话”,就是你听到了,又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也要装不懂,即使自己被骂上两句也要装傻,甚至还傻笑几声。这样彼此间会出现一种热闹而有趣的气氛。如果认真去分析,严肃去教育,倒会使大家索然,一点好处也没有。在这类问题上,装聋卖傻,并不失声望。
糊涂的技巧是一种成功之道,当然这是指小事情的小糊涂。如果一切皆明白于心,恐怕会心生烦乱,干扰工作。
把握好糊涂与聪明的界线
人人都渴望聪明,但聪明过了头,则适得其反。假如你能把握好糊涂与聪明的界线,则可能大不一样了。我们知道,超凡的才华加上非凡的承担责任的勇气换来的不一定就是成功!人生如戏,演绎着变化无穷的各种偶然情况,稍有懈怠就会有闪失,因此必须学会在糊涂与聪明之间划清楚只有自己知晓的界线。
纪晓岚是个智者,而且他是个由“聪明到糊涂”的智者,这种经过人生幻化的智者就不是普通的智者。他的智慧帮助他渡过了许多劫难,直到晚年,机智仍与他相伴,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同时,纪晓岚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朋友中能赢得很好的评价,除了他具有超人的才华,还因为他有勇担责任的勇气,决不诿过于人,敢做敢当。
清代笔记小说中记载有这样一件事情:嘉庆七年(1802年),纪晓岚这位已79岁高龄的老臣,再次出任会试考官。在此之前,他已有两次充任会试正考官,两次乡试主考官,还曾被任命为武科会试正考官。每次主考,他都谨慎从事,严防出错。
可天不遂人愿,偏偏在他最后的一次主考、特别谨慎从事的时候,却出了一点不大不小的麻烦。
原来,等试后不久,按照规定的程序,经过斟酌,确定了前几名的名单和次序,并对试卷加有详细评语。当时尚未发榜,属绝密信息。谁知这些情况都一一透露了出去。举子之中,连纪晓岚的评语也一清二楚。这下子可捅了大漏子。
举子们免不了议论纷纷:“试卷诗未等提榜,怎么漏了出来?”
“前几名莫非有考官的亲戚?”有人推测地说。
“说不定啊,钱能通神,营私舞弊者多矣!”又有人附和道。这些话传到纪晓岚耳朵里,他觉得此事非同小可。按照当时科考纪律,泄密之人不仅丢官、蹲监狱,甚至还要杀头。有关人员也要牵连进去,正考官和副考官负全责,自然脱不了干系。大清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牵连之广,处罚之严厉,可是触目惊心。此次科场风波如不妥善处理,势必将引发一场灾难。
考虑到此,纪晓岚把另一名正考官左都御史熊枚和副考官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找来,商讨此事。
熊枚说道:“被取之人与诸考官并无任何关联,系秉公取录。即使有私情,也只有保密,绝不会泄密的。”“泄漏此事看不出目的,可能事出偶然。”戴均元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纪晓岚也觉得此事奇怪,泄漏此事无非把水搅浑而已,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可能是无意中出错。他反复权衡,最后决定把事情揽在自己头上。于是他坦然地对他们说道:“此事待我去面见圣上。”
嘉庆帝这时早已得到禀报,虽然很恼火,但也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他下令追查,又把纪晓岚召来问话:“老爱卿,此事系何人所为?”
“启禀圣上,臣即是泄漏之人。”纪晓岚慢条斯理地说。
“你——”嘉庆皇帝听后很吃惊。他知道纪晓岚向来办事谨慎,这种事决不会出在他身上,可能另有隐情,于是接着问道:“卿又何故泄漏呢?”
纪晓岚非常平静地说道:“为臣书生意气,每有佳作,反复吟咏,难免在朋友谈论中漏出几句。此事实出无意,如圣上动怒,纪晓岚甘愿领罪。惟求圣上开恩,不要株连他人。”
嘉庆皇帝自然明白纪晓岚的用意,无非是要消解此事。现见事情仅仅是偶然出错,也就怒气消了一半,于是下令撤回追查此案的大臣。一场将要掀起的大风波,就在纪晓岚巧为周旋下而平息下去。那些参与此科会试的大小官员个个感谢纪晓岚,至于那真正泄密的人,虽不敢明言,他的感激更是至诚至深的。
此事并不见于正史,只见于野史的零星记载,但嘉庆七年的会试确有一些波折,纪晓岚也曾将情况做过解释:“臣等竭二十余昼夜之力,往来商榷,务核其真,虽识见梼昧,不敢自保其无讹,然黜伪崇真之念,则协力矢之,均未尝逾越尺寸也。”但不管什么原因,嘉庆皇帝并没有怎么追查此事,纪晓岚也没有受到什么处分,这其中或有纪晓岚与嘉庆关系密切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查无实据。然而,此事确实反映了纪晓岚勇担责任的勇气和魄力。
做人必须在糊涂与聪明之间划清界限,不能盲目越出,既要让对方明白己意,还要让对方能接受。这就是一门学问。
面子与成就成正比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面子也是如此。
打个比方,我们在学物理时,老师曾讲到了弹性:任何具有弹性的物体,都要有一个弹性区间,无论伸张或是压缩,都要在此区间之内,否则我们看到的只会是变形吧!汉代名臣张良年轻时,一次在过石桥时见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丢进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张良捡回,张良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拾回了鞋。
不料,当他刚把鞋递与老人时,老人却又顺手将鞋丢进了河里,并再次让张良去捡。于是,张良忍住怒气,又一次下桥去拾草鞋。
这样,一连三次,最后张良终于将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脚上。
老人满意地会心一笑,通过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张良“脸皮”比较厚,孺子可教,遂将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
后来,张良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最后一统天下。“脸皮”是做人做事的一大法宝。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脸皮”极厚之人也就不太爱面子的人。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刘备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出一大把类似的成功人物。
韩信在投奔项羽的楚军之前是个穷小子,经常背着宝剑在街上闲逛。一天,一个无赖少年突然拦住他的去路,对他趾高气扬地说道:“你经常背着宝剑,又长得人高马大,其实是个怕死鬼。不信,你敢杀死我吗?如果不敢,那就乖乖地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
面对这种的挑衅,韩信非常生气,但很快就冷静下来,弯下腰来从那无赖的胯间爬了过去,惹得满街围观的人都哄堂大笑起来。韩信却若无其事地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慢慢地走开了。
后来韩信追随刘邦南征北战,成就了一代功业,被封为楚王,又回到了家乡。
如果脸皮没有弹性,韩信能在人胯下钻过而面不变色?如果脸皮没有弹性,越王勾践败在夫差手下后能让自己的妻子到吴宫内去做妾?
要从别人设下的冷落困局中逃脱,就需要自己弹着脸皮装傻。当你不顺着设局者的逻辑思考时,你才能出自己的招,去破解对手的招数。
不管你说我是阿Q也好,说是王八也好,我却是完全自我的主宰者。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正如《圣经》所说:“怀着爱心吃菜,也会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有时,对手的目的就是羞辱你,如果他知道这种羞辱使你筋疲力竭、受到伤害、得心脏病,甚至可能使你短命的时候,你如果真是这样而不是正中下怀吗?
“厚”起脸皮来,让对手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外表。是爱我们自己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
一个朋友刚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做基金研究员时,不知怎地,主管老是看他不顺眼,比如邀请大家下班后到他家吃火锅,总是不小心漏了他。
朋友给自己打气的方式是,去吃高级火锅,“比他还享受!”主管要给他难堪,哪知他更得意!
而主管分配给他的基金,老是冷门商品,很难有业绩上的表现,他也不气。现在,朋友说:“还好他这样对我,否则我现在只能做研究分析。”
主管的态度逼使他走出另一条路来,现在他在另一家公司的行销企划部如鱼得水。
每次提起来,这位朋友都“无耻”地说:“我很感谢他的培养造就,我要请他吃火锅。”那位主管听到以后,不知道会气成什么样?
人的脸皮有多“厚”,胸襟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争一时不如争千秋,更何况你怎么知道,老天爷的布局不是要让你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呢?
忍一时之气,退一步海阔天空,反倒处处是出路,别把精神能量虚掷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总之,人生在世,只要把自己脸皮的弹性锻炼好运用好,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超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关键时刻,做事情一定要有胆量。“胆大飘洋过海,胆小寸步难行”,没有一点胆量,做人将一事无成。有些人一想到有事求人,便恐惧万分,未曾开口心里就哆嗦开了,最终还是把事情烂在肚子里。细心回味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种心理已经不是一朝一夕了,不光有事要求人时如此,在平日的人际交往中,一定也犯同样的毛病。
有关专家把这叫做“社交恐惧症”。
有些朋友害怕社交。比如音乐茶座、舞厅、咖啡馆等,甚至亲朋好友的喜庆宴请,凡到了人多的地方,他都感到不自在,有时遇到熟人也避得远远的,唯恐交谈应酬。
社交恐惧症的成因很复杂,根据最一般的心理分析,自卑和害羞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患有这种症状的人,很难自然地与人交往,因而常常处于某种孤独状态,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