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联合统一战线,为在西北设立革命的大本营以及在西北首先实现抗日力量的大联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政策基础并作了相当的实际安排。会后,又成立了专门由张浩任书记的做苏区周围地区统战工作的白区工作委员会,并派出刘少奇到一二·九运动的策源地(北)平、(天)津一带开展工作并担任北方局书记,以开辟白区工作新局面。中共中央还决定派出主力红军东征人晋,争取与日军直接作战的前线阵地。
环顾西北国共两军的战略态势,分析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的政治态度,中国共产党决定把统战重点锁定于节制陕甘宁青四省军政并支持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中共瓦窑堡会议专门决策为开展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设立党的白军工委,其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党对争取西北张学良、杨虎城共同抗日的重视,尤其对身为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且节制陕、甘、宁、青四省军政事宜的张学良更是格外看重。
中共为何选定重点突破张学良呢?
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战略视野里,首先看到的是,西北各路国民党“围剿”大军对相对数量较少的工农红军所构成的巨大威胁,又针对西北剿共军队是以国民党非中央系军队为主的实际情况。显然消除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国民党围剿军尤其是非中央系部队,化敌为友,联合起来,一致抗日。此时,蒋介石在西北部署的“剿共”大军有30多万人。其中,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有20万人,分别是:于学忠的51军,驻扎于兰州、临洮、陇西一带;王以哲的67军,驻扎于洛川、富县、延安一带;董英斌的57军,驻扎于甘肃庆阳、合水一带;何柱国的骑兵军,驻扎于陕西邠县、长武和甘肃平凉、西峰镇一带;东北军总部直属部队3个独立师,驻扎于西安、礼泉一带;万福麟的53军驻扎于河北省。
此外,杨虎城的17路军有3万人,驻扎于西安一带;马鸿逵的15路军有2万人,驻扎于宁夏;马步芳部有1万人,驻扎于青海;“中央军”胡宗南部有3万人,驻扎于甘肃。山西虽然不在这四省之列,但也派来孙楚部队进陕“助剿”。
在以上诸路大军中,张学良的东北军势力最大,并且对红军的威胁也最大,且大都驻于陕甘。张学良又节制着四省军政,争取张学良对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可以说首当其冲最为重要。与此同时,杨虎城的态度也举足轻重,他统率的17路军虽然只有3万人,但集中驻于陕西,对红军构成现实的直接威胁。至于驻守于甘肃的胡宗南部,不仅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且不归张学良节制,争取的可能性不大。
这只是从军事战略角度的考虑。从现实可能性来看又是如何呢?让我们走近张学良,看一看他是怎样履职军界、步入仕途,又是持何样的政治主张的。
张学良在少年时期,在身心方面受到父母双方的影响。张作霖给他的影响是一种马上英雄的教育。行侠仗义的江湖好汉的形象,对张学良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很大影响。主政东北军之后,他多次讲过乃父早年的一则故事:
一次,股匪“海沙子”欲夺占张作霖的保护区,张作霖便对海沙子说,咱们两支队伍别打,一打就把村庄给打烂了,咱两人“对决”。于是,两个人依照讲妥的距离(一百步),面对面地站好,两方的部众则分列两侧站立观战。然后,两人同时开枪。枪声响后,海沙子中弹死了,张作霖只是受了轻微的枪伤。海沙子的部下汤玉麟等20多个土匪,便归服了张作霖。
海沙子为什么不先开枪呢?如果他先开枪,不就把张作霖打死了嘛!谁都不能先开枪,这是当时的江湖规矩。如果海沙子先开枪,即使打死了张作霖,站在两旁观战的两支队伍,人人都会看不起海沙子,他在绿林中就再也混不下去了。
张作霖对张学良的影响,不光是豪侠仗义这一方面。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张作霖对他也产生了影响。张作霖的口头禅是:“当军人,就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他还在军刀上刻下一句箴言:“事到临头须放胆”!张学良非常欣赏乃父的这种豪气。
而张学良的母亲则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一生处在惊险动荡之中,她把下一代的生活安定、美满幸福看成是毕生的期望,这种价值观对张学良的影响也很大。以至张学良及其弟张学铭成人后在职业选择上,都不愿意继承父业,做职业军人,而希望受到普通的教育,学习一项普通的职业,甚至还萌发了攻读社会学或学医的想法。这应当说是受到其母亲影响的结果。
有史料显示,张学良的爱国思想在15岁时就有所表现。那是1915年,袁世凯为了推行帝制寻求日本支持,与日本政府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激愤,纷纷成立反日爱国团体,发表反对通电。在反对《二十一条》运动中,张学良勇敢地出现在“爱国储蓄”运动的前列,这是他以一个爱国者的姿态步入社会的开始。
1916年,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在奉天作了题为《中国之希望》的讲演,提出面对内忧外患,中国的希望“在每一个中国人之发奋图强,誓力救国”。风流倜傥的少年张学良正处在对人生道路和国家前途的求索之中。他听完演讲,意气为之大振,从此立志报国。执政之后,张学良常以这次演讲教育部属,真正负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后来,他在南开大学视察,与学生们谈及自己的思想追求时,一再提起张伯苓对他的启示,说:“予有今日,张先生一言之力也。”(5)曾被张学良罢免了东北大学秘书长、代理校长职务的王卓然博士,在其自费公开出版的《张学良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小册子中也曾剖析张学良的人生,其中多处肯定张学良的爱国情怀。王博士写道:
他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也有奇特的地方。他存心待人,非常忠厚,但别人有错误的地方,他说他永不会忘。他很好卖弄聪明,使人捉摸不到;他也善能容忍,肚皮非常广大,经过剧变,好像行所无事。他的兴味非常广泛,会开汽车,能驶飞机,好各种运动,如棒球、网球、高尔夫球之类皆优为之。从前最喜读书报及富于趣味的杂志小说;近来喜读汉书、史记及政治哲学、经济思想及国际问题等书。他的理想非常之高,其济世救人之怀抱,有似佛门弟子;其牺牲自我服从他人的心愿,竟是一个真正耶稣信徒;其有时谦逊达观,看破世事人情,对一切名利毫不在意的态度。又极像老庄之流:其信心之坚定,爱国家情绪高涨至类似疯狂,则可比复兴法国女杰圣贞黛克(即圣女贞德)。可惜他自幼未尝受“穷”的陶冶与“苦”的锻炼,所以他的崇高思想,可使他有一飞冲天之志,他的天才,也可使他有一鸣惊人之行,但是若要求他像骆驼似的任重致远,在人生沙漠中一步一步地慢慢长征,他觉得太迟缓,太没兴味,太不习惯。他做事同走路一样,觉得有轨道的火车,不如无轨道的飞机来得迅速而便当。(6)1921年,张学良出任东北三省巡阅使署卫队第三混成旅少将旅长,与张作相一起应日本军方的邀请访问日本,并观看秋操表演。在参观中,日本人处处炫耀军事实力,这使张学良非常反感。几十年后谈起这次访问,他仍然记忆忧新,他说:“日本人虽然亲切而有礼貌,但我对日本人很不满。因为他们对中国人常常要用权力来制服,喜欢炫耀日本有这样那样强大的势力……目睹仓库里一大排的炮身时,我这样想到:你们为什么要我看这些玩意呢?我知道日本的军事势力非常强大,何必这样特意炫耀?”(7)但日本的雄厚势力也确实令张学良震撼。由此使张学良想到,为什么中国没有国际地位,在先进国家面前,总是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一个原因是列强的侵略,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缺乏自强的观念。他又一次联想起张伯苓先生的激情演说:“只要每个人都负起责任来,中国是会强大的”。张学良准备以东北为阵地,实践自己的爱国情结。
还没等张学良的计划付诸行动,1922年4月26日,第一次直奉战争就不宣而至,这场战事以奉军的惨败而结束。好在张学良指挥的第三旅和郭松龄指挥的第8旅在北京附近成功地阻止了吴佩孚部的进攻,才保证了张作霖的安全撤退。
1930年2月,也就是张学良主政东北不到两年。国民党内部以蒋介石为一派别,阎锡山、冯玉祥为另一派的中原大战爆发。在这场混战中,关内各主要军事集团几乎都卷入了中原逐鹿之争。双方互有胜负,势均力敌的战场态势,使雄居关外并握有几十万重兵的张学良显得举足轻重。有预言家说,谁能赢得少帅的支持,谁将赢得这场战争。因此,双方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张学良身上。阎锡山和冯玉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向张学良许以有名无实的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职位,希望少帅能率东北劲旅入关支持,若不能人关,则要求少帅不要介入中原大战,而严守中立。蒋介石则发誓一定要把张学良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他不仅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要职为诱饵,还派张群携带委任状专程到奉天,向少帅表示诚意。
张学良在战事之初,奉行的是中立观望的立场。因为,他不相信国民党,害怕南京国民政府有朝一日会剥夺他在东北的最高权力;同时,他也不愿意和父亲的老对手冯玉祥之辈结盟。在同苏联的关系上,刚刚过去的“中东铁路事件”,使他心有余悸,倘若加入中原大战,他担心苏俄会乘机侵人东北;更可怕的是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少帅很珍惜父亲为自己遗下的这份基业,不想以贸然参加中原大战冒以小失大之险。
张学良认为,他的坐壁观望立场有益无害,更有利于加强他的地位,因而,3月1日,张学良对中原大战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向双方发表通电,各打五十大板。张学良指出:尽管蒋、冯二人在关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问题上政见不同,但双方都应认识到,武装冲突、国家分裂是绝对不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恳请双方珍惜国家统一局面,各自退让,罢兵息争。在另一封电报中,张学良又说:目前,东西列强环伺中国,在这个紧要关头重燃内战之火,可能会招致外敌入侵。
但是,张学良的天平从8月份以后开始向蒋介石倾斜。这里面当然有蒋介石所拥有的中央资源的优势因素,比如,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颁发勋章,就给了东北军张学良以下将领25人,并派代表吴铁城前来沈阳授勋;又如,千方百计安排东北军方面的人士去南京国民政府做官,让胡若愚当了青岛市长,让张学良的外交秘书王家桢当了外交部常务次长,让于学忠当了平津总指挥,让王树常当了河北省主席;再如,拨给东北军人关开拔费2500万元。还通过外交途径请求英法驻华使节影响张学良。特别是张学良的澳大利亚顾问端纳认为“阎、冯属于旧军阀,反动保守,而蒋介石打败他们后能够在中国实行开明自由的政策”的劝告,最终起了作用。这些资源及举措,都是阎、冯所不具备和无法施行的。
但张学良不顾其他将领的反对,执意作出入关武装调停的决定,也是有自己的政治考虑的。他认为:
一是东北需要中央的支持。“防俄”战争遭到惨败,日本帝国主义又时刻阴谋掠夺东北主权。东北军的实力实不抵俄、日两国。只有中国统一,反对外来侵略才有周旋的余地。二是中原大战双方打了半年,力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消耗,都有些支持不下去了。所以,双方都在迫切地要求东北军参加自己一方,挽救危局。如果再坚持中立,则会造成国家民族更大的损失,人民也会遭受更大灾难,而东北军也会孤立。三是从1928年易帜后,东北地方休养生息,已经初见成效,财政收支平衡,民族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军队经过整训,从军容、军纪到火力配备和战斗力,都有了新的面貌。张学良自问有能力收拾残局。(8)9月20日,张学良令东北军于学忠部入关以后,阎、冯势力很快瓦解,中原大战以张学良助蒋胜利而结束。
此时的张学良成了蒋介石的“红人”。11月8日,张学良应蒋介石的邀请,在夫人于凤至、弟张学铭的陪同下,由100名卫兵护送前往南京商议国是。在途经天津时,蒋介石派来国府参军长贺耀祖、上海市长张群一行亲抵天津表示欢迎。在张学良所经之津浦沿线车站,到处张贴着欢迎张学良的标语,称赞张学良“促进统一,拥护中央,有功于党国”。12日,张学良和夫人抵达南京后,蒋介石命令文官简任以上,武官少将以上,一律着制服正装,渡江到浦口站恭迎张学良。当张学良下火车转乘轮船渡江时,狮子山炮台鸣炮19响,军舰上奏起《迎上将》军乐,外国军舰均悬挂中国国旗欢迎。张学良一行上岸后,国府卫队分段为其警戒,装甲汽车开路前进。宋子文将铁汤池财长官邸腾出来作为张学良的行馆,所有随行人员均下榻于南京的豪华中央饭店。这样的欢迎盛况,对张学良还是第一次。在随后召开的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张学良虽非委员,也被“特邀”参加,受到隆重欢迎,并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此后,张学良坐镇北平,成为蒋介石在北方的得力支柱,而蒋介石则驻扎南昌,集中力量“围剿”工农红军。1931年7月,石友三在河北邢台起兵反蒋,张学良遵蒋之命,派东北军于学忠部和蒋之中央系刘峙部南北夹击,不到半月就使石友三全军覆没。这时,张学良的统治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热河、察哈尔等六省以及平、津两大城市,地位和势力仅次于蒋介石。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侵华驻军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一手“导演”之下,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张学良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九一八事变发生了。
当夜,日本工兵中尉河本末守以巡查南满铁路为名,带领七八名士兵来到位于奉天(今沈阳市)北郊的柳条湖附近。这位日军中尉亲手把军用小型炸药装置在铁路轨接口处,然后拉动了引火……22时20分,一声爆炸轰然响起,路轨被掀开。河本末守爆破成功,而后他一面命令部下向距离炸点8公里左右的中国驻军驻地北大营开火,一面派人通知埋伏在3公里以外的川岛大尉。而川岛大尉则通过无线电将爆破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日军驻沈阳的代理司令官板垣征四郎那里,这就使板垣征四郎找到借口下令早已整装待令的日军,向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
令人意外的是,事件发生时,东北军首脑人物竟然无一人坐镇奉天总部。张学良已去了北平治病,驻吉林的副司令长官张作相因奔父丧回到了原籍锦州,驻黑龙江的另一位副司令长官随张学良进了北平,于是,东三省群龙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