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年轮进入21世纪的时候,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平稳快速增长,到2005年年底GDP总量已跨入世界前4名,中国的发展模式及成就举世瞩目,世人惊羡。
这期间,中共对于西安事变有着重要影响的3个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于1976年逝世。
作为西安事变首要角色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退居台湾后也于1975年逝于台北。
而作为西安事变两发动者之一的杨虎城将军则以身殉道,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被蒋介石杀害,因而他虽曾感受过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即将浴火重生的喜悦,却无法亲眼目睹新中国的诞生,亲身感受中国怎样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腾飞……西安事变的核心人物张学良将军却虽历经磨难而终享长寿,活到101岁,于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走完了他漫长的人生旅程。因而,他有机会看到抗战的胜利,看到新中国的成立,看到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一步步迎来盛世。
看到祖国大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强大的中国人民正逐步奔向小康,张学良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从未后悔自己半个多世纪前作出的与共产党结成“三位一体”、发动西安事变这一历史选择。他虽然在西安事变后长期失去自由达54年,但爱国情怀却始终如一、坚如当初。
张学良将军在恢复自由前夕,终于打破沉默,接受了日本NHK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当回答记者就西安事变和两岸关系的提问时,他坦承: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那样做。接着,他应台湾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凌峰的邀请,为祖国大陆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题写了“神州风采”亲笔手书;还为祝贺他90岁寿辰写来贺信、拍来贺电的杨虎城长子、全国政协常委杨拯民,辽宁大学教授、“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会长张德良及副会长周毅等亲笔题写了“爱人如己”的题词,并为国民党元老邵力子的孙女邵黎黎书写了亲笔复信。
1991年6月,曾任国家铁道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吕正操,前往美国探望自己东北军时的老上级张学良,在探望时张学良再次重申自己愿意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力。他说:“在我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是必然的,两岸不能这样长期下去,台湾与大陆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张学良还说:“我过去就是做这件事的,我愿保存我这个身份,到那一天会用得上的,我虽然90多岁了,但是天假之年,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为中国出力。”(5)1992年9月10日下午,张学良愉快地接受了祖国大陆4家新闻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考消息报》的联合采访。在海基会有关人士的陪同下,来自祖国内地的记者们走进位于台北阳明山北投复兴3路的张学良公馆。记者开宗明义地表示:祖国大陆最关心张学良的两件事,一是身体情况如何,二是对祖国统一的看法。张学良回答说,他的生活很简单,没有什么大病,就是脚有些疼,是骨刺,一碰就疼。他与夫人赵一荻“平时散散步,活动活动,有时外出兜兜风,玩玩,偶尔看看电视”。当谈到对和平统一祖国的前景时,张学良说:“我看时机到了就一定会统一。历史上我是从来都赞成统一的一个人,国家当然要统一。我为统一奔走得也很多了,现在老了,没有这个力量了。”
当记者询问他对国共两党有无可能实现第三次合作的看法时,张学良表示:我祝合作成功。“现在老了,在政治上也没什么了。我能帮忙,我很愿意尽我的力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愿意中国统一,年轻时到现在,我这个人过去的事都摆着呢,凡是为国家、为人民的事情,我都很愿意帮忙”。
张学良还谈到了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他说:“对于两岸的关系,我觉得头一个要把敌意取消了,这是最要紧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我也不愿意谈政治敏感问题,慢慢来,我想还是往好的方面发展。我看乐观方面多。”(6)1993年四五月间,适逢中国花卉协会在北京联合主办第3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时任世界兰蕙交流协会荣誉会长的张学良,在台北为该博览会撰写了贺词,托率团赴大陆的世界兰蕙交流协会会长黄秀球先生带到北京。张学良还将自己培育了20多年的一盆名叫“爱国号”的兰花,一并带回北京,送给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他在贺信中还写道:
兰艺自中国渡海,传至东瀛,进而又扩及世界园艺之林,国人应如何发扬它的幽光,以为复兴中华文化之一助,当有赖有心人士之共同努力。(7)人们终于明白,张学良以兰花回赠祖国,其意殷殷涵蕴着他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期盼之情。
对于张学良、杨虎城两位为中华民族做出如此巨大历史贡献的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
全国解放前,中共曾多次做出营救他们的努力。1946年1月,国共两党刚一达成协议,宣布停战、和平建国,周恩来即代表中共中央向蒋介石提出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要求,蒋表面表示同意,但却给张学良开出了一个恢复自由的三个条件:一是承认西安事变是上了共产党的当;二是要交出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给张下的不抵抗电报;三是释放后必须出洋。张学良没有同意这些条件,因而张之恢复自由也就自然作罢。至于杨虎城将军所受到的迫害更甚,诚如他对蒋之“睚眦必报”的判断。蒋对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使其“丧失”所谓领袖尊严始终耿耿于怀,甚至将发动反人民内战终致失败的“原因”也记在张、杨两将军账上。而因杨虎城较张学良年长,蒋便认为张学良是受了中共与杨虎城的“蛊惑”。因而对杨将军恨之入骨,对回国请缨抗日的杨将军报以长期羁押,且待遇更恶,更不肯让杨将军重获自由而“放虎归山”。
1949年1月,蒋介石再次宣布“引退”,由李宗仁执行总统权力,与中共进行和谈,寄希望于“划江而治”。中国共产党抓住这一机会,再次做了营救张学良、杨虎城的努力。李宗仁当即同意,并下令立即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但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对李宗仁的命令根本置之不理,旨在恢复两将军自由的努力再度落空。而8个月后,杨虎城将军即被蒋介石下令秘密杀害。此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已陷入穷途末路的形势下,中共加快了营救张学良的步伐,此时,蒋介石的嫡系张群在昆明被扣,毛泽东、周恩来遂决定用张群换回张学良。遗憾的是这一命令还未传到昆明,张群已被卢汉“义释”离滇,毛、周只能为失去这一营救张学良的天赐良机而仰天长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依然失去自由的张学良,中共中央仍通过各种管道与张学良建立联系。1961年年底,一封由周恩来亲笔书写的密信,几经周折被送到张学良手中,张学良展念此信,上面赫然写着16个大字:“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有期。”这封密信虽然只有短短数语,但却寄托着中共对张学良这位“老朋友”的关心与期待。
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在离世前十几天,又专门找来时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的罗青长,再三嘱托他:“不要忘了台湾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