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员工大多由于背景特殊的缘故,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对此,管理者要妥善加以利用。如果对方本身能力出众,则可以让其肩负重任;如果对方十分平庸、无能,则要交付其一些简单的工作,但切记不能让他们无所事事。管理者要多动动脑筋思考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导他们才能让他们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受他们摆布。
而在与这类员工接触时,管理者也要十分谨慎、小心,既不可过于亲密,以免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也要避免排斥或得罪他们,最好是有技巧地保持双方不近不远的关系。
在与这类特殊员工接触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自动解除顶在自己头上的特殊光环,让他们能真正走到员工中间来。若即若离是对待这类员工的好方法,表扬要适度,批评要公正,既要让他们感觉你对他们很亲切,似乎你对他们给予了额外的关照,又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对每个员工都是如此。
第22天拍马屁者得看清
【管理箴言】
不要被善拍马屁者拍晕。
【实务操作】
通常,企业中也会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善于溜须拍马,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使用各种手段,对管理者大灌迷魂汤,大有不把对方拍晕绝不罢休之势。这种人具有相当的溜须拍马的技巧,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他们的当。
有些管理者就被这类善拍马屁者奉承得昏了头,对他们恩宠有加,大加赞赏和关爱。这类管理者以为谁对自己毕恭毕敬、阿谀奉承,就等于佩服自己、尊敬自己。而明智的管理者不会这样做,他们是不会中这个圈套的,他们不仅不被马屁精所迷惑,反而对喜欢拍马屁奉承的人十分鄙视和厌恶。
管理者要做到不被马屁精迷惑,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区分出哪些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哪些是溜须拍马之词,哪些是出于真心而过分的赞美,哪些又是企图通过奉承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的阿谀奉承,哪些是略微夸张的真实,哪些又是凭空捏造、子虚乌有的虚假。
对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奉承话可以听之,但绝不要往心里去,管理者该怎么做就还怎么做,对这些溜须拍马的人也不予以特殊关照。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这些人就不会再做这种自讨没趣的事了。
第23天员工分类好方法
【管理箴言】
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分类可以发挥每类员工的潜能。
【实务操作】
管理者最好学会给员工分分类,这样就可以在更小的范围内抓典型,对不同类型的员工以不同的策略用之,发挥每类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利润。
(1)情绪不稳定型员工。
这类员工工作情绪不稳定,对工作的态度总是忽冷忽热。对这类员工,管理者不能不用,但也不宜重用。尽管这类人有才能,但他们情绪不稳,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导致了他们在关键时刻不能当机立断,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束手无策、怨天尤人。
(2)刚毅型员工。
这类员工通常有很强的个性,不轻易接受失败。他们往往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性格直爽、坦诚,说话也从不拐弯抹角。但往往这种人并不受管理者喜欢,因为他们总是当面指责管理者,批评一点也不含蓄、不避讳,常使管理者感到难堪。虽然他们的优点很多,但日子却并不好过。
(3)循规蹈矩型员工。
这类员工可能天生缺乏创意,大多在做一些模仿他人的工作,管理者对这类员工不宜委以重任。但是,可以给予他们一般性的工作,让他们按照管理者的指示和意图进行处理,通常都会使管理者得到满意的结果。
根据员工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态度,并不是教你简单省事、一劳永逸地管人。这是一种特有的、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管人策略。
第24天人才流失要防范
【管理箴言】
管理者一定要留住企业核心员工。
【实务操作】
人才流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也会给管理者增加不少麻烦。在这个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如何保持企业人才储备的相对稳定性,怎样留住那些你不想失去的人,如同怎样招来优秀的人才一样,也是一门学问。
作为一名管理者,最怕听到的情况也许就是:你相当器重的员工突然决定不干了。管理者如果不想失去这位人才,就必须当机立断,迅速采取措施,阻止人才流失事件发生。
对于核心人才,管理者要提高薪金待遇,稳定核心团队,同时管理者应当为员工及时办理各项社会保障福利,比如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失业保险及社会养老保险等,这样可以使员工对团队产生好感和信赖。
同时,还要规范管理制度。员工跳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在跳槽之后带走团队的技术和客户资源。如果公司或企业规范了岗位职责、作业流程、工作汇报等相关制度,加强技术资料和客户资料的管理和备份,就可以将员工跳槽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加强平等沟通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工作中,员工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时会产生一些怨气。如果这时管理者能够察觉出这种怨气并及时地与员工沟通,将矛盾消灭于萌芽状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力资源的流失。
第25天木匠手中无烂木
【管理箴言】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实务操作】
识人的目的是用人,因此,着眼点就应放在一个人的长处上,注意力应集中在一个人的优点上。事实上,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木匠手中无烂木。在某种意义上说,会用人的人可以使任何人都派上用场,“智者不用其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也”。
唐朝大臣韩混一天接待了一位经别人推荐来求官的年轻人。韩混在置酒招待他时,发现此人脾气古怪、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耿直不阿。这时候,如果换成别的官员,这个年轻人恐怕不会有被录用的希望了。可是韩混却从他不通人情世故之短,看到他有铁面无私、不曲不阿之长,于是便命他“监库门”,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让他当仓库主任。果然,自他上任之后,库亏之事极少发生,他确是个称职的守库官员。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有些领导也并非不想用人才,但因为不善于短中见长,一见到缺点多的人才就摇头叹气,认为“朽木不可雕也”,这样就难以发现其人的可用之处,往往埋没了可用之才。
第26天激活局面有方法
【管理箴言】
企业内部也需要活力。
【实务操作】
为了诱发内部建设性冲突,引入一定的外部刺激是有必要的。许多管理者都非常注意从外部引进各种新生力量,一方面可以调整内部人员结构,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内部人员施加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奋发向上。有人将这种做法称为“鲶鱼效应”。
挪威渔民出海捕捞沙丁鱼,如果抵港时鱼仍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倍。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想办法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而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鱼回到港内,船长因此收入丰厚,其原因一直未明,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这艘渔船捕了沙丁鱼,在每次返港之前,都要在鱼舱里放一条鲶鱼。放鲶鱼有什么用呢?原来鲶鱼进入鱼舱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并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运回了渔港。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一个企业如果人员长期固定不变,就会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容易养成惰性,缺乏竞争力,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企业,制造一种紧张气氛,只有外有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进取心才会被激发,企业自然就生机勃勃了。
第27天巧用知识型员工
【管理箴言】
用好知识型员工,企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实务操作】
企业要成为知识型公司,必须拥有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并不是单纯指学习了很多知识的人,而是指能通过知识进行创新的人。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在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是一种创新型的贡献,可能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或管理创新。
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他们不仅不愿意受制于人,甚至无法忍受远处管理者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
赫德利·多诺万曾是《时代》杂志的总编辑,他花了近30年的时间研究如何管理这些“难以管理的人”。多诺万认为,管理知识分子的压力源于:管理者迫切需要有创造性而且能独立思考的人,同时又需要用一定的纪律约束他们;另外,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不易作出明确的界定,同时衡量的标准又极富主观性。
第28天心中有杆人才秤
【管理箴言】
企业的管理者要知人善任、量才施用。
【实务操作】
人才通常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没有固定的定义。对于企业来讲,人才是那些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一个清洁工人,能够长期地把地扫成世界一流,就是人才。一个员工能够安心本职工作,持续不懈地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人才。以此标准衡量,企业中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我国企业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培育与牵引人成才的机制与制度。有猎头专家认为:人才就是有能力完成某件事的人,企业的功利性决定了人才必须是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而学历、职称、经验等与一个人的价值创造没有直接的联系。
企业的管理者心中都有一杆人才秤。每个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相同。但无论怎样,企业的管理者都要知人善任,量才施用。
第29天有错之人亦可用
【管理箴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实务操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没有谁能保证一辈子都不做错事。管理者对待有过错的员工要有宽容的胸襟,不要因为对他们的期望高而求全责备。
其实,你放手让优秀人才去做的事情都是比较重要的,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出现闪失。因此,你就应当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有可能出现的过错。针对那些过错,你应当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和包容员工。你应当明白,优秀人才都会犯的过错,别的人,包括自己恐怕也难以避免。因此,就算是对方个人的原因导致犯错,你也要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不能因为一次过错就否定整个人。
“使功不如使过”,对有过错的员工大胆地使用,常会收到一石三鸟的用人效果:一能使其更加感激领导的尊重和信任;二能使其痛悔自己的过错;三能使其拼命工作,以便将功补过。而且,实践表明,有过错的人往往比有功劳的人更容易接受困难的工作。使用有过错的人实际上就是对他的一种强大的激励,可以使其一跃而起,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