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章里讲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杜鹃意象的审美传统。
2.领悟作者有别于传统的独到观点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3.熟悉本文在“东拉西扯”中,自由随意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杜鹃意象的审美传统以及形成原因。
2.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见解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不长,字面难度不大,但要真正体味出文章的悠远意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抓住重难点,师生共同讨论,然后精要概括理解。要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切实受到一次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陶冶。
本文需要补充一些课外图片、文字等资料以辅助教学,因此考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题解
1.播放民乐古曲、杜鹃花和杜鹃鸟的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介绍郭沫若的有关杜鹃鸟的文学地位的几句话。
3.介绍有关杜鹃鸟的自然常识。
二、通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古人写杜鹃的文字,并分析其共同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讨论,分析,归纳
话题(一):课文中古人写杜鹃的文字,并分析其共同特点及形成原因。
明确:
古人写杜鹃的文字——(见书)
共同特点——中国几千年里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甚至,连李时珍也不例外,尽管他对杜鹃鸟不乏科学的介绍。用课文中作者的话说,就是“从前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
形成原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历经磨难的人民,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而杜鹃鸟身上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负载着千百年来来沉重的民族心态,同时还反映着中国人的个性和世代传承的审美趣味等。
话题(二):作者对杜鹃鸟的感受和认识是始终如一的还是有变化的?试分析。
明确:
作者年轻时受传统文化中杜鹃意象的熏染,杜鹃悲啼,“我”诉哀情,二者何其相似,何其切合,笔名虽是偶得,却有必然的情愫。
年老后,作者饱经世事沧桑,超然达观了许多,对外界事物进入了冷静的审视阶段,在对杜鹃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审视之后,作者得出了“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的结论。(作者用欧洲人认为“杜鹃”声是欢快的,为其佐证)
但是,尽管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意象的某些寓意不很赞同,但并不妨碍他对杜鹃的钟爱,也不影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他只是在文章中抒发了一点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而已。
四、概况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属散文中的小品文,作者不刻意为文,不矫情,不做作。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信手写来,自由洒脱而又意蕴悠远。这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情深。文章能够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也体现了新时期语文改革中推崇自由、个性的理念和导向。
五、布置课外练笔
在大自然中找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来写,要求把自己的观察、体验和认识真实、自由、个性化地表现出来。
写好作文,要有自由、个性的概念。
自由:1.写作范围、题材的自由;2.感情思想上的自由;3.形式上的自由。
个性:1.个性的发展;2.个性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