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面所述,每个人自身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是未被激发或受到压抑。如果对否定或批评反应过了头,则可能偏离正轨,使前进受阻。如果你见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惧怕新的陌生环境,如果你经常觉得不适应和担忧、焦虑和神经过敏,如果你感觉紧张、有自我意识感,如果你有类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颤抖、难以入眠等“紧张症状”,如果你畏缩不前、甘居下游,那么,说明你受到的压抑太重,你对事情过于谨慎和“考虑”得太多,限制了个性的发挥和表现。假如你是由于潜能受压抑而遭到不幸和失败,就必须有意识地练习解除抑制的方法,让生活中的你不那么拘谨,不那么担心,不那么过于认真。学会在思考之前讲话,戒除行动之前“过于仔细”的思考。
每一个人,即使是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巨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自己大脑的潜能也不过1/10。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别看它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其中却包含着100多亿个神经元;在这些神经元的周围还有1000多亿个胶质细胞。人脑的存储量大得惊人,在从出生到老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大脑足以记录每秒钟1000个信息单位。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只用了自己大脑的1/10的功能,绝大部分脑细胞仍处于待业状态。而人脑不同于机器,使用久了会有磨损,而是越用越好用,就像有人学外语,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第三门外语就会容易许多。人在一生中,仅仅运用了头脑能力的1/10;也就是说,还有9/10的头脑潜能白白浪费了。而最新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以前人们对头脑的潜能估计太低,我们根本没有运用头脑能力的1/10,甚至连1/100也不到。
有个男孩,从小就是一个讲究平衡发展的学生。他每一科成绩都维持中上,运动也在行,但称不上明星球员;颇有创作天分,但若要做个真正的艺术家,却不怎么热衷;在考大学时,语文成绩几乎与数学成绩不相上下。在他大一时,所选的全是科学课程,还打算主修理论物理。(他那望子成龙的父亲是个很实际的人,他说,学物理可以,但是理论两个字得去掉)。一年后,做儿子的发现,物理学动人之处在于抽象的部分——公式、比例与理想概念。所以真正令他动心的其实是物理中的数学,于是他改为主修数学。(务实的老爹丝毫不兴奋,学数学将会有什么出息?作统计学家?教授?)父亲的忧虑没维持多久,儿子到了三年级又有了新想法。他虽喜欢数学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冷冰的感觉。于是又决定改攻艺术。(这时,素来忠实的父亲禁不住自问:“我们到底是哪里错了?”)好不容易,钱也花了,时间也付出了(整整七学期),这位年轻人终于到达目标,做了建筑师,从此再也未改变过志向,而且做得有声有色。虽然他父亲曾一度绝望,认为这个儿子怎么都不成材,但事实上,这个孩子行动大胆而明智,他好不容易发现自己真正的性格与才华,然后选定一个行业,从一而终。物理学使他了解物体结合的原理,数学给他度量与秩序感,艺术则造就他的眼光与灵巧的双手。每当学生们忧虑地问:如果16岁尚未决定将来是否要学法律,或者在大一未修完企管研究所必备的学分,这一生就是不是没指望了?就请看看上面这个故事,这些忧虑事实上是杞人忧天,因为根本没人能在16、17岁作好决定,为自己的一生定好方向,即便勉强而为之,也是弊多利少。
成功人士孩子的书本可以说是世界一最,是他们的父母将蜂蜜涂抹在书上,因此成功人士的孩子们从小就认为书是一种圣物,他们甚至长大之后也没有忘记小时的感觉,始终不放弃学习,从来不承认自己比别人差,在成功人士的字典中只有现在,没有永远的差距,他们相信自己现在的能力能够使自己提升到新的层次。人活到老,学到老,挖掘个人潜能,才是终生事业。
二、打开宝藏的钥匙
要真正地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必须明确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坚持不懈的学习,不论你是在工作还是学习都要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那你可以问问自己是否达到了下面建议中提到的要求:
1、小处着眼,绝不马虎
在生活上或工作中击出漂亮的全垒打——无论是创办广受欢迎的杂志,或运筹帷幄完成企业购并——使个人才华得以大大发挥的机会,其实都不多;反倒是生活上需要随时全力以赴的小事,比比皆是。这其中我们重视的是:一通与业务有关的简单电话,是否能处理得干净利落、技巧圆熟;一封公文是否能写来流利顺畅、言简意赅;在社交场合是否能左右逢源、自然而不做作?这些状况都应付自如,才称得上达到成功。完成一件大笔交易或成就大事业,其实均非难事,但小节之处同样一丝不苟,才是获得最后成功的关键。
2、不能缺乏冲刺的决心
以色列有一位聪明干练的女编辑,她任职某杂志社,精通各种编辑技巧,构思源源不断,与撰稿人员默契良好,也知道读者群在哪里、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可惜的是她始终屈就较低的职位,好几次晋升的机会都轮不到她。在这一行,胜利的意义就是文章被刊出,在杂志中占有应得的篇幅,因此一位好编辑可能必须在编辑会议上据理力争,或是软硬兼施地说服别人,甚至有时候还得大声嚷嚷。可是这位编辑小姐却裹足不前。或许因为她向来不愿与人争辩,或许出于对自己被分派的报导主题无法完全认同,也可能是对自己的判断力缺乏足够的信心。结果是,她完成了95%的工作,却在最后阶段——通往潜能的大门前败下阵来。
有位一流商学院毕业的男士,英俊潇洒,风采迷人。自从应聘到一家大证券公司任职,就以一副明星经纪人的姿态出现。名牌装束,看起来就身价不凡。尤其是态度谦和,颇能博得别人好感;拥有不凡的学历却不愿大事声张,以免别人消受不了。然而,尽管有种种优越的条件,他的表现却只是普普通通,因为他忘了迈向成功是一段持续不断的过程。虽有骄人的学历、突出的衣着与得体的态度,但自此之后就顺其自然是行不通的。此人觉得只要外表看来“像个”成功者即于愿已足,不再对“作个”成功者有强烈的欲望。在网球俱乐部里,这种人就是身穿雪白网球装,打球姿态优雅,且风度绝佳的那一类。以4∶6输了球,也只当作是打着玩的游戏,毫不在意。
再有一例:有一位50出头的富商突然换工作,由一家大公司的第三把交椅转至一家小公司的第二高职位。这位仁兄已有多年工作经验,子女均已大学毕业,房屋贷款也已付清,经济基础相当稳固。所以对他而言,成功主要的意义不在于金钱。他希望将这家死气沉沉的小公司带入现代化的道路,也希望在退休前能当上董事长。于是他跳到这家公司,使这家公司完成电脑化,推动营业部门员工素质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不但如此,他还筹款改善资本结构,弥补以往之不足。结果公司当然是突飞猛进,他也理所当然想争取晋升为董事长。只可惜这家公司是家族企业,已传了数代;老板的侄子就在公司上班,尽管此人年已四十好几又是个庸才,可是毕竟是老板的近亲,后来情势愈来愈明显,跳槽来的这位商人绝不可能成为公司的经营者。公司情愿付出极高的待遇留住他,但钱对他而言已不是成功与否的标准。公司可以让他长久位居第二,但是人生到这种阶段,工作保障已不是问题。所以,在现有的状况下他已经是做得不错,但就个人的成功标准而言,却谈不上是成功。有人或许会问:“此人也是个商场老将,难道不知道替家族企业做事的下场如何?”他应该很清楚,人类自欺欺人的本事也很惊人;跟别人打交道懂得精明理智,不一定就保证不会被自己所愚弄。这也是为什么某些人一蹶不振,而某些人却往往能东山再起,关键在于你自己心中是否对自己的潜能有信心,以及随后不懈的努力,但是在很多时候,方向感比连续性更重要,选好方向就去做吧。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古往今来,许多失败者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缺乏信心。没有信心,使可能变成不可能,实际上是由于放弃了争取实现可能性的努力。一分信心,一分努力,一分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一、没有信心,便没有成功
一个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人,首先是因为他有信心。有人说,信心是成功的一半;还有人说,信心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
信心可以让人从平凡走向辉煌。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成功。这时,收获的季节已不太遥远了。
信心,能使人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
人的潜能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像宇宙一样,无边无际,那么为什么会有些人在事业上贡献突出,而另一些人则碌碌无为呢?原因是多数人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总认为自己的见解无足轻重,自己注定没出息,自己的命运不好,自己注定了是无所作为的。这种自卑或自暴自弃心理,正是消极的丧失信心的表现。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并非个个都是“天才”,而是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和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产生了信心。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心,使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自身处于一种最佳状态,把全部的能量都发挥在自己的行动上。
我们与天才们的差距实际上就在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客体和认识自己,并且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仰慕、崇拜天才或偶像,重要的是珍视你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它,你就是一个人才。
哲人告诉我们:相信可以成功的人,最终一定可以成功;自认为不会成功的人,即使开始侥幸成功,最终必会失败。
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获得成功。
信心使我们变得勤劳,因为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必须不懈地、顽强地追求,从而走向成功。
信心能使你在人生的各种竞争中把握方向,竭尽努力,获得成功。
某小国与邻邦的强国交恶,双方的冲突与日俱增,威逼使小国的大使与强国首相坐上谈判桌。
双方剑拔弩张,小国大使不惜以开战来威胁强国。
小国大使:“我国拥有军车30辆,飞机80架,足以攻击贵国。”
强国首相轻蔑地笑道:“我们军车和飞机数量,要多过你们100倍。”
小国大使也不示弱,继续恐吓对方:“我国有25000人的精良部队,能够占领贵国。”
强国首相大笑:“我们拥有的军队,人数多过你们100倍。”
谈判至此,小国大使显露慌张神色,表示必须向国内请示之后,方能再继续下去。
当双方再度展开谈判时,小国大使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趋向妥协,转向大国求和。
强国首相诧异对方的改变,以为小国为己方国力强盛所震撼,故而细问小国大使求和的原因。
小国大使神色自若地回答:“不是我们惧怕你们的兵力,而是我们的国土太小,实在容纳不下250万名战俘。”
从小国大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比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