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必须承认他人的存在价值,必须用善良的心对待别人,使之能充分发挥特质,而达到最有效的运用。这是顺应自然理法的生存方式,我们必须从团体生活的各方面去思考、去运用、去实践,这样可以带来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的团体生活,是各种事物集体创作而成的,当自己能正确认知这一切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对所有事物涌现感谢和报恩的念头,并显露出尊敬的态度,这才是所谓的人类。这一点和宗教家所说的“慈悲”和“爱”、“谦虚”和“宽容”是相通的,必须谨记在心。
大多成功人士是习于群居的,尽管他们也许曾经过着流浪的生活。由于过着团体生活,就会彼此配合运用智慧和力量,而使今日社会逐渐进步发展。其中每个人也在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之下,得以过上相当和平富裕的生活。当我们想到这些事情,就应该怀着感谢的心,爱我们的邻人并与之和睦相处,这是支撑人生之道、并推进人生之道的力量。
现在的社会,还称不上是处于好的状态,很多时候还充满混乱和对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不能很清楚地活用祖先优异的人类本性及其丰功伟绩呢?
不只是批判过去的人物和历史而已,在价值观多样化的今日,每个人对于什么样的人是优秀的指导者,什么样的政治、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经营是好的,也各有各的评价。因为在政治、经济、教育及其他一切人类的活动上,没有明确的指针,故不能正确地判断及实行。更进一步地说,今后人类的团体生活,应该如何进行下去比较好,对将来的看法,对未来社会的想法,还有应如何步上人生旅程等问题,都因各自没有明确的理念而产生相当的差异。
成功商人常说,“交朋友的惟一途径应当认为自己是朋友。”但几乎没有人对这个基本要求考虑过,你不会抛下钓饵而不期望把它收回,你也不会做件好事而不希望得到回报。不管那些以主观善良愿望看待事物的人对人们怎么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发挥你的积极主动精神。坚持为你的同事做些有益的事,你会惊讶地看到,这些事实际上有利于你自己,别人会为你做许多令你愉快的事情。
你不妨在你和狗之间做个实验。你去抚摸它,对它很和气地说话,它就会感激地摆动尾巴。你允许的话,它还会试着舔你的手和脸。假如你喝斥它或是打它,它会畏缩、咆哮,甚至想咬你。人的反应也如此。不管是什么动机,出于好心的冲动或是对因果规律的认识促使你为别人做了某件事,结果同样是善有善报。
美国黑人杰西克?库思是当时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记者。因为种族歧视,在那家报社中他感到四面楚歌,受人排挤。与别人交往更成了他最头疼的事。
那时,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已蜚声世界,报社总编希望几位记者能够采访到哈默,以提高报纸的声誉与卖点。
杰西克便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独立完成稿子,以便让他们不敢轻视自己。
有一天深夜,杰西克终于在一家大酒店门口拦住哈默,并诚恳地希望哈默能回答他的几个问题。
对杰西克的软磨硬缠,哈默没有动怒,只是和颜悦色地说:“改天吧,我有要事在身。”
最后迫于无奈,哈默同意只回答他一个问题。杰西克想了想,问了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前一阵子阁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你最大的竞争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略有增加。这似乎与你的石油大腕身份不符。”
哈默依旧不愠不火,平静地回答道:“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而那些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最好的一条道路。”
哈默离去后,杰西克怅然若失地站在街头。他以为哈默只是故弄玄虚,敷衍自己。采访当然也很不成功,他一直耿耿于怀,对哈默的那一番话更是迷惑不解。
直到10年后,他看到有关哈默的报道上的一篇故事——
哈默成为石油大王前,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逃亡到美国南加州的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上,在那里,他结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
可以说杰克逊对哈默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的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沼。于是行人就从花圃中穿过,踩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也替镇长心痛,便不顾寒雨加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沼中穿行。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盈盈的挑着一担炉渣铺在泥沼里。
结果,再也没有人从花圃中穿过了,最后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
从这个故事中,杰西克终于领悟到,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花圃,每个人的人生之旅都是花圃前的小路。而生活的天空并不总是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雪雨。那些在雨中前行的人们如果能有一条可以顺利通过的路,谁还愿意去践踏美丽的花圃,伤害善良的心呢?
从那以后,杰西克与报社的其他同事坦诚相待,他知道,理解和大度最容易缩短两颗敌视的心之间的距离,而关照就是两颗心之间的最美丽的桥梁。
同事们不再排挤他了,亲切地称呼他为“黑蛋”。而直到多年之后,他卸下报社主编的重担,一个人隐居在乡间安享晚年的时候,围着他周围蹦蹦跳跳的各种肤色的孩子依然叫他“黑蛋”,因为,他的邻居们已经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了。
宽容地对待他人
宽容,是一种风度。学会宽容,将使你活得更加美好,人生更有意义。你尽管不必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烦恼忧伤。学会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气质,使你拥有了别人不能拥有的。学会宽容,你将拥有一份胜利的喜悦,你将永远充实。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宽容。
宽容自己,宽容朋友,甚至宽容对手,这是一种至高至纯的境界,这是一种无比至上的精神,它能使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它能让你振奋。宽容别人则处处显示着你的纯朴、你的坚实、你的大度、你的风采。如果能够常常宽容他人,那么,在这块土地上,你将永远是胜利者。
宽容就是洞察。世界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情不会尽善尽美。无论是“患难之交”、“亲朋好友”,还是“金玉良缘”、“模范丈夫”,都是相对而言。他们的矛盾、苦恼常被掩饰在成功的光环下,而掩盖的工具恰恰是宽容。不必羡慕人家,不要苛求自己,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事业、家庭和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
宽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或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爱人曾经有过的一段浪漫,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责难他人就好比是朝天空吐唾沫,早晚会回到自己身上。
与人相处,须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非常理性,而是有感情、自尊而又虚荣的动物。
批评是无用的,因为批评使一个人采取守势,而且常会使他竭力为自己辩护起来。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它伤害了一个人的宝贵自尊,毁损了他的重要感,也激起了他的反抗。
不要批评也不要责难,更不要抱怨。不要评议别人,别人才不评议你。
一位老妈妈在她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条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的漫漫旅程中,不会总是艳阳高照、鲜花盛开,也同样有夏暑冬寒、风霜雪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如果能像那位老妈妈一样,学会宽容和忍让,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你的身边。
互相宽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互相宽容的夫妻一定千年共枕;互相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于是,宽容有一个度的概念。你在多大程度上学会宽容,你就在多大程度掌握人生。
一、宽容是一种智慧
以宽容的态度处世,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智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环境中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我们不可能仅凭自己的观念或喜好去从事社会的活动。这时,宽容就不仅是人际情感交流的润滑剂,更是人生这颗树上滴翠的绿叶和吐艳的花朵,灿烂着迷人的魅力和神韵。
宽容呈现的是一种人生的高度。将军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者定然是善良睿智而又胸怀大气之人。所以,宽容当是有为人生的态度,是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宽容者大多具有内省的品德,总在不断审视自我,从而营造出人与人之间那份美好的情愫,那份真切的爱意。这便有了“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有了“时时勤抚拭,莫使惹尘埃”的品味和感悟。
宽容还有利于身心健康。一个不懂得宽容的人,会显得阴郁、粗暴,心胸窄则肝火躁旺,而导致血脉失调毁标损本的后果。反之,宽容者总能拥有泰然自若的心情和云水襟怀的气度,总能跨越“山重水复”的困境,去品味“柳暗花明”的喜悦,从而保持身心和谐的境界,获得祛病消疾的效果。
“小不忍,致大灾”;“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古往今来,人世间多少憾事、多少不幸、多少悲剧、多少恐怖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争强斗逞、不能相互宽容而发生。
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因人际关系矛盾激化,情绪偏激,不能容忍,而致恶性行凶者,占全部凶杀的60%。而作案者大多是血气方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有理由认为,人们如果变得冷静了、明智了、宽容了,世间就不会发生太多的悲剧,不会出现太多的恐怖。“和为贵,忍为高”。聪明的人懂得退让,因为忍耐能带来幸福。很多时候,两强相遇,狭路相逢,双方如果能够明智地各退一步,那么,大家都有条生路。
宽容需要了解他人。
成功人士对经常见面的人的习惯了如指掌,你往往会听到某个精明的商人和很多人竞争,但是他赢得了生意,而玄机仅仅在于他比竞争对手更了解合作伙伴的个人习惯。因为了解,所以明白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懂得哪些地方需要谅解,甚至需要容忍和迎合。
其实你也能做到,你可以想想你如何培养了解别人的习惯?你肯定未真的下过功夫。对我们而言,去了解别人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一个人不可能完全了解或体会另一个人经历过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做,别人怎么可能了解你呢?实际上,我们的行为都是感情用事,不够理智,这也是最无法解释的。
毫无疑问,宽容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之一,而且是那种最基础的美德。因为没有宽容,其他的美德几乎都是空中楼阁,成为无趣的标榜而已。10年前的“理解万岁”,曾经让无数人潸然泪下,但是和宽容的境界相比,“理解”的确不算什么。有的时候理解和嘲讽、落井下石没有任何的矛盾,而宽容则和忍让、尊重、悲悯、毫不张扬等美德同生。而且宽容应该是人们的归宿,是储存一定的生命和阅历后,理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如果一个老年人雍容洒脱,虚怀若谷,我们会觉得是很自然很可亲的;但是一个人到了老年还是斤斤计较、心胸狭隘,上帝也会厌烦他。
宽容的人,永远是心态平和的人。他看世界的万物,就像是祖母看着调皮的孙子一样,眼神不禁流露出一种慈爱、关切;也像是你看着踩了你的脚、歉意地说着“对不起”的人那样,充满着理解和体谅。但是很可惜,要是超过了这个限度,一般的人们就开始叫苦不迭,甚至咒骂起来了。虽然,宽容的境界要比“理解”高很多,但是理解却是宽容不可少的一部分,理解未必宽容,但是宽容却一定包含着相互理解。所以在没有宽容氛围的环境下,人们彼此看着都不顺眼,自己的所作所为怎么想怎么有理,而别人的行为简直就是无头苍蝇。于是乎,大家就冷眼相见,如果在其中加点利益的冲突,其结果更不可想象,甭指望会有什么斯文,没有刀光剑影已属万幸。
宽容作为一种修养,是非经过艰苦的修身养性而不可得的。因为要做到宽容,那就应该既包容善美,也包容污垢。但是后者对很多人来说不可想象,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污垢只能是被消灭掉。但是,如果世界是善恶分明的话,那就根本不会有这么多是非了。正所谓“阴在阳之对内,不在阳之对”,不仅仅是说善恶力量的对比往往不遂人愿,也是因为一说到“善恶”,本身就带有人们的好恶,以及强加于万物的主观意愿。但是造物主是根本不会考虑人们对善恶的要求,而是把它们像可乐和冰块那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宽容的最高境界,不是压抑内心的厌烦勉强忍耐,而是做到无欲无我。宽容,是那种真智慧的心灵自然而然地显现,没有半点做作和强加,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如果一个人能像水那样,含污而不失本色,甘愿居卑地而处,那大概就是圣人了吧。
如果说人与人的宽容,都是如此难得的话,那么社会对人、社会对社会的宽容就更是异想天开。社会对人,好像只能是管制,而社会对社会,又好像只能是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以独裁不断,战争不绝。为什么民主是有价值的?不是说人们有了投票的机会和权力,而是说民主的社会,是人类迄今为止最能做到宽容的社会,在这里个人的行为不仅合法,而且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事实上,民主的真正意义,正是宽容,——集体对个人的宽容。个人的意愿为集体所理解,即使是违背了集体的意志,也不会遭到孤立,乃至屠杀,这就是民主起码的要求。出于某种用心或自己的主观判断,便对社会其他成员诬蔑、诽谤、谩骂,更是不可想象。
宽容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宽容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宽容是宽松气氛的刻意营造,是不同主张的彼此交融。宽容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其实,有很多心灵的创伤在宽容中弥合,有很多无谓的纷争在宽容中消弭。
宽容他人、宽容自己,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宽容缺点、宽容优点,宽容缺点就是宽容优点;宽容家庭、宽容社会,宽容家庭就是宽容社会;宽容个性、宽容共性,宽容个性就是宽容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