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帝国主义的“严守中立”;“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帝国主义的“严守中立”及“南北议和”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严守中立”是帝国主义的伪装;而“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制造的一个包藏祸心的骗局。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破坏的态度,而从未实行过什么“中立”政策。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2.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难点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是难点。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得十分软弱。尽管如此,由于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临时政府仍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不失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的上述对外政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典型表现,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课堂教学实录】
师: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由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下面,我们看一看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又耍出了怎样的花招。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
师:同对待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一样,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策划并开始了武装干涉的活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帝国主义策划、干涉中国革命的史实)
生:(阅读、归纳)
师: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清政府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帝国主义列强担心,辛亥革命会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威胁自己的在华利益,因此,便积极准备以各种方式干涉中国革命:武昌江面聚集着列强兵舰达十余艘;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武器供应合同,准备帮助清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各国公使团也截留中国海关税收以免落入革命派手中,等等。但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加之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复杂尖锐,即使同一集团的列强之间在对华问题上也很难采取一致的行动。于是,他们静观时变,采取了所谓“严守中立”的政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真的是要“严守中立”吗?(启发学生思考)
生:(思考并试分析)
师:实际上,在“严守中立”的背后,隐藏着帝国主义更大、更险恶的政治阴谋。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简要分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辛亥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感到清政府已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武力扶植未必奏效。于是,他们便以“严守中立”作伪装,寻找新的代理人。结果,帝国主义看中了既有军事实力,又有政治手腕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认为袁世凯能够维护其在华利益。
因此,他们制造舆论,声称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要求清政府赶快起用袁世凯。一位美国人曾说:“他(指袁世凯)立即成为这个国家的实际独裁者。”对于他的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地表示欣慰”。通过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这才是帝国主义“严守中立”政策的实质和真正目的所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小字和历史材料:“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言论”)
生:(阅读)
师:由于帝国主义的干预和支持,袁世凯重新被清朝起用。他担任了比以前的权力大得多的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掌握了清朝政府的实权。
2.“南北议和”
师:袁世凯上台后,对革命派和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让学生阅读课文)
生:(阅读)
师:袁世凯上台后,出现了“南北议和”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
生:(思考)
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干预、操纵下,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共同生产的一个怪胎。首先,“南北议和”是南、北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压的结果。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对革命军进行武力镇压;在革命阵营内部,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十分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其次,“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下进行的。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陈兵舰于武汉江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威胁。而且,他们直接参与并操纵中国的“南北和谈”。在谈判桌旁,除了有南北双方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外,还有英、日、德、美、法、俄等国的代表参加。
帝国主义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袁世凯趁机夺权,迫使南方革命党人就范。再次,“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妥协性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经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革命党的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是大功告成。孙中山也曾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这虽是他迫于当时形势的无奈之举,但也说明了资产阶级目光短浅、政治软弱的一面。面对内外、南北的多方压力,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最终接受了“议和”的要求。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师: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远在美国。1911年底,他从海外回到上海,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最后,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什么要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简要说明)虽然孙中山没有亲自领导和参加武昌起义,但这次起义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影响下进行的。武昌起义不久出版的《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0月)中曾以“中华民国军政府总统孙”的名义向各省发出布告。(运用电脑教学软件展现布告及各省纷纷响应的场景和动态化的地图)这说明自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到1905年组成中国同盟会,以及他组织和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已使其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是众望所归。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上海南京路上悬挂五色国旗,庆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并对插图作简要说明,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
生:(阅读)
师: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不断暴露出革命性和软弱性的政治特征。(引导学生阅读《大总统誓词》,找出孙中山提出的辞职条件,并思考:孙中山作出“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的承诺,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说明)孙中山承诺解职,说明了面对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然而,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提出在“倾覆专制政府,拥护共和政体,使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的条件下,才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这又体现了其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师:中华民国成立时,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出示自制《五色旗》教学投影片,简要解释)五色旗的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象征所谓“五族共和”。临时政府还决定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教给学生民国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并举数例让学习练习)
生:(练习民国、公历两种纪年的换算方法)
2.中华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
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个什么性质的政权?如何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阅读,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分析)判断一个政权的阶级属性,首先应看其主要是由什么人组成的。而更重要的,是看其采取的政策、措施对哪个阶级最为有利。下面,我们首先看看其人员的组成: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核心人物。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也握有重权。此外,外交、教育、法制等部、局的总长、局长均为同盟会的会员。其他六部的实际工作也都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在拥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43名议员,其中同盟会员就占了33人。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权,是“革命时代之政府也”。接着,我们再看一看临时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让一名学生朗读《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表格中的内容)
生:(朗读课文)
师:南京临时政府的这些法令和措施,对哪个阶级最为有利呢?
生:(学生分析并回答)
师: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以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然而,我们从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中不难发现,它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缺陷表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参考有关课文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缺陷突出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临时政府为求得到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在其《告各友邦书》中,竟然宣布: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这种态度,使辛亥革命的光辉失色不少。那么,辛亥革命是否具有反帝的性质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可选择两名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
生:(思考、回答问题、辩论)
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上,确实表现出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这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然而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奋斗不息。目的是要“推翻洋人的朝廷”。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仍具有反帝的性质。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师: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其中有关参议院权力和内阁制的规定有哪些?
这些规定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书影及历史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析、回答问题)
生:(阅读、分析,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讲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它带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其中,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的规定,内阁制中内阁总理对于临时大总统权力的制约规定等等,均明显具有维护共和制度的色彩和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的目的。但是,这部宪法后来没有发挥制定者设想的那种作用,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统治,两年以后便废除了这部宪法。
(小结)
师:(让学生思考、归纳本课内容)
生:(思考、归纳)
师:(在学生归纳基础上,小结本课内容)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帝国主义感到清政府已无力继续充当自己的代理人。因此,便打着“严守中立”的幌子,积极扶植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它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