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01800000025

第25章 大明官场乱斗之严嵩死磕徐阶(1)

1548年,时为嘉靖二十七年,张居正进京为官的第二年。

这一年,朝廷发生了一连串重大事件,扑朔迷离地发展到最后,以内阁首辅夏言被杀而告终。这是大明帝国自朱元璋之后,一百多年间,第一位相当于宰相级别的人物被杀。朝野内外为之震撼。

这应该是帝国官场给青年张居正上的第一课。

夏言被杀之前,曾经在帝国内阁首席大学士——相当于今天内阁首相的位置上四上四下。

今天人们时常谈到的所谓内阁制度,在我国,其形成时间,大体上是始于大明帝国初期,成型于大明帝国的中期。最后,应该是在张居正走上帝国官场时的嘉靖一朝,方告最终完成。在此之前,似乎并没有内阁这个制度与概念。其演变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帝国创立者朱元璋时代的洪武十三年。

这一年,是为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奸党一案,杀宰相胡惟庸,前后牵连至死者,凡两万余人。与此同时,朱元璋对帝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在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中,我们大体可以了解到此次改组的内容:“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

从此,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朱元璋基本按照宋代“三权分立”和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理念管理军队。将原来相当于今天国防部的一个大都督府,拆分成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互不统属,各自负责一部分地区和部队的管理,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他们只有对军队的日常管理权,没有调兵与指挥权;该权限由六部之一的兵部,经皇帝核准后行使;统兵权则在军事任务发生时,由皇帝临时任命官员担纲;战事结束后,统兵官交出兵权,返回各自职司,士兵则各回各自的营地。这种纵横交错的管理体制,应该是帝国二百多年间,只在天顺年间发生过一次不成功的兵变,基本无需担心军事政变的原因。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其最高首长尚书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由以往中书省的下属机构和对宰相负责,改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均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

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监察究劾,直接对皇帝负责。其所有御史均可直接上书皇帝。

通政司是负责帝国各种文书接收传递的机关。

大理寺则类似今天的最高法院,负责复审司法案件,与刑部、都察院共同负责司法审判之责任,习惯上统称“三法司”。

由此,与以往世代比较起来,帝国政治制度与机构设置均变得极其简单明了,其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力最终毋庸置疑地全部归到了皇帝手上,即所谓“大权一归朝廷”。此后,该举措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闪展腾挪,演变得面目全非,大明帝国所有特异景象、重大事件和乱象,几乎全部或与此干系甚深,或在此时埋下了意味深长的伏笔。其影响,堪称至深且巨,令人一言难尽。

而其直接后果,则是一目了然,皇帝的威权变得空前之巨大。同时,其负担当然也变得空前巨大。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五中记载说: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中,全国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各种文书报告送到朱元璋案头,其中涉及各类事项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计算,该人每天需要批阅文件字数约二十万字,处理事务四百二十三件。就是说,即便此人二十四小时不吃不睡,一个小时也要阅读八千字以上,并在二十多件国家事务上作出决断。这种情形称得上令人畏惧。就算我们的皇帝是真龙天子,就算他的体力、精力、智力、能力都超群绝伦,就算他无限热爱此种工作,这样的工作量应该也是形同苦役。

为此,朱元璋曾经从民间征召过几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来做自己的国事顾问,称春、夏、秋、冬四辅官。其间效果如何,记载相当委婉而暧昧。推想起来,这些来自乡村的老学究,若真能做到不是越帮越忙,真能顾好这个问,倒确实是政治史上的奇观。

于是,朱元璋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等大学士,挑选那些品级较低、年纪较大、政绩平平的文史官充任,帮助自己处理文书报告,以备顾问,但并不能参与政事。

到永乐年间,燕王朱棣夺了自家侄子的皇位之后,开始让这些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置。虽然其官阶仍然只有五品,没有部下,没有统辖机构,甚至没有自己专门的办公场所,既无宰相之名,又无宰相之实,但这些人全部是皇帝的亲信近臣,每日侍奉于皇帝身边,奔走于殿阁之下,特别是可以参与机务,看起来很像宰相。为了避开宰相这个已经变得不祥的字眼,加之其名称为“入值文渊阁”,在内廷办事,于是人们含混地称之为“内阁”,算是有了内阁制的大模样。

此后近百年间,大学士们开始兼任各部尚书、侍郎之职——就是兼任六部中的部长、副部长职位,有的还具有了正一品的太傅、太保或从一品的少师、少傅、少保等崇高荣衔,权力地位不断提高。他们虽然不能到兼职的各自部门里去实地任职,也不能干预各部事务,名义上仍然只是皇帝身边的侍从顾问之臣,但在重大事务的决策上,他们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权威。如人事推荐与任免建议、内政外交政策制定等等。而他们真正的权威,则来自宣德年间所逐渐发展起来的所谓“票拟”之权。

这位以生产了宣德炉和酷爱斗蟋蟀闻名于我国历史的皇帝,也是一位丹青辞文造诣很高的皇帝。票拟之发明权当属此人。

票拟,又叫票旨、条旨,里面暗含了帝国官场运作的大部分奥秘。

这里涉及帝国国家机器运转的方式与程序——

通常情况下,全国各地、各部门的报告文书先汇集到通政司,通政司登记在案,录下副本,然后将所有文书象征性地报告给皇帝,随后转到内阁,由大学士将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后,分别贴在这些报告的封面上,送呈给皇帝最后批示核准,这就是票拟。实际上,等于是为皇帝草拟御批的底稿。皇帝的御批使用朱笔,所以,又叫“批红”。经过批红的文书,再登记备案,录下副本,然后,分发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由此可知,全国各地、各部门,包括中央六部,已经很难不在掌握了票拟之权的大学士面前俯首帖耳。

而且,包括了票拟和批红在内的这种国家机器运转方式与程序,还给帝国官场政治留下了两个绝大的漏洞。

其一,当最受皇帝信任的大学士正式成为首席大学士时,“首辅”之称谓便随之产生,而且得到了皇帝的认同。这种情形大约是在宪宗皇帝时期发生的,就是以成化窑瓷器著名的那位皇帝。首辅没有宰相之名,也没有宰相行政号令、任免官吏之实。但当他深受皇帝信任时,却可以垄断票拟之权,并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从而将属于皇帝的生杀予夺大权,相当大程度地转移到自己手上。此时,其令人畏惧的威力,甚至远远超过了以往真正的宰相,这可能是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其二,可能会令朱元璋更加沮丧和苦闷的是,当他的子孙们不像他那么酷爱这些行政事务,或者由于精力、体力、智力、爱好等因素丧失了处理这些事务的能力和兴趣,或者那些朝夕相处地陪伴着皇帝的太监们更加令皇帝喜爱和信任时,那专属皇帝的“批红”大权,便会落到这些曾经深受朱元璋蔑视的宦官们手中,使他们变成真正的皇帝。届时,首辅手中的票拟之权将同时失去效用。于是,既失去宰相之名、又失去宰相之实的满朝文武,便在宦官们的拨弄下,死去活来,痛苦万状。

事实上,到张居正看到首辅夏言被杀的时刻,这两大漏洞,早已经全部变成帝国的现实。

夏言出任帝国首辅之时,我国的内阁制度才最终完善形成。这种情形,可能确实和嘉靖皇帝的身体不太好有关。

从湖广安陆州兴王府,即今天的湖北省钟祥县来到北京的嘉靖皇帝,相当长时间都不能适应北京的气候水土,因此,患有“咳疫”和“痰疾”,曾经发作后连绵数月不能治愈,且发病次数相当频繁而猛烈。从症状上判断,可能是西医所说的严重慢性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导致皇帝无法临朝面见群臣并处理国政。至少,嘉靖皇帝是这样多次解释自己的作为的。于是,忧虑中的皇帝采取了两个措施,希望改善此种局面。

一个是在宫中大力崇道修玄,斋醮祈福;另一个则是推动内阁制度的迅速完善。前者是希望道教的神灵上帝保佑自己养生长寿,后者则是为了帮助自己控制政局。

在此之前,大学士们虽然具有了较高地位和通过票拟建立的威权,却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内阁制度。比如,内阁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办事机构,没有正式的办公场地,曾经一直与翰林院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内合署办公。到正统十年,即公元1442年,翰林院有了自己的衙署,文渊阁才成为内阁专用的办公处所。又过了不到十年,即景泰中期,内阁有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即由中书舍人——机要秘书们组成的诰敕房,内阁制度方告初具规模。

到嘉靖皇帝时,大体采取了三个步骤,使内阁制度最终形成。

一是将大学士全部换成顺从自己的人,并令他们部分地开始干预六部事务,导致《明史》卷一百九十记载说:此后,皇帝身边之臣“无进逆耳之言者矣”。

二是明确大学士为文臣之首,如《明史》“职官志”所记载:阁臣们在“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其三,则是将文渊阁正式修缮改建为内阁的办公地点,地点在午门之内的东面,文华殿南边的一排十间砖房。阁内一间恭设御座,其余为阁臣治公之所。阁东的诰敕房里加装为小楼,仍为储藏图书的皇家图书馆;阁西制敕房旁添造三间各官书办——就是秘书兼随从人员的写字间。从此,《明史》“职官志”记载说,人们在谈到内阁时,才不再含混地与翰林院和文渊阁搅在一起。

这件事情在嘉靖十六年完成,标志着帝国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已经具有宰相之实。夏言则在次年,嘉靖十七年十二月成为帝国内阁首辅。此后,龙争虎斗,直到嘉靖二十七年被杀。

夏言曾是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在嘉靖皇帝即位初年的岁月里,这位机敏干练、锐意进取的官员曾经在裁汰冗员、清理皇庄等相当棘手的政务中,表现不凡,脱颖而出。此后,嘉靖皇帝在改革帝国礼乐祭祀制度上倾注了极大心血。将天、地、日、月分开祭祀就是在此时开始的,从此,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四方才有了天、地、日、月四坛。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当时的人们何以要在礼仪祭祀上投入如此巨大的努力。但在那个时代,诚如典籍所载,国家最大的事情是两个,一个是祭祀天地祖先神灵,一个就是动刀兵打仗。以是之故,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大礼议”会成为真正的轩然大波,嘉靖皇帝非要乱棍打死十几位大臣才行。如今,皇帝对礼仪祭祀的变革,虽没有形成大风波,却也引起了官场不小的骚动。此时,夏言坚定地支持皇帝,又没有引起反对派的过多恶感,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或许是在官场太过一帆风顺的缘故,进入晚年的夏言少了许多理智,多了不少随意,终于,死在他可能帮过大忙的同乡严嵩手中,以悲惨的结局告终。

严嵩和夏言一样,都是江西人。论年龄,严嵩比夏言大两岁;论科第资历,严嵩比夏言早了十二年;论书法文才,严嵩应该也在夏言之上。但是,若论起权位来,严嵩与夏言却根本无法同日而语。部分原因是,严嵩曾经长期离职,在江西分宜老家养病,时间长达八年多。人走茶凉,这么长的时间,应该是足够被官场彻底遗忘了。然而,在此期间,严嵩饱读诗书,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诗词文名和书法造诣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说,他的书法作品以柔美妩媚见长,其诗词则清丽婉约,深得风人之致。一时间,史书形容他“颇著清誉”,就是说有很高的文名雅望。

严嵩身材高大清瘦,眉目疏淡,嗓音洪亮。于三十六岁重返官场,二十年后,官居南京吏部尚书。我们知道,帝国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之后,南京便号称“留都”,保留了全套的中央政府机构和编制、官员。只是,那里的官员权限小,且远离以皇帝为核心的帝国中心,时常用来安置一些类似“鸡肋”的官员。比如,酷皇帝朱厚照,当身边的大臣劝谏得令他心烦时,他就喜欢把这种人的官职提升后,送到南京去。是故,那里的官员常自嘲或被形容成是独守空房的弃妇。因此,严嵩虽然升迁得不算缓慢,但心情难免郁闷。

嘉靖十五年,即公元1536年,严嵩以为皇帝祝寿之名来到北京,就此,以五十六岁高龄,走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留在京师。由偏房侍妾,一变而为正室夫人。

在严嵩的诗文集里,可以看到他献给夏言的数首诗。《寿呈桂公少傅》一诗曰:“少傅知予久,交承分愈亲。”全然是后进晚辈的姿态,其谦恭柔媚,套近乎拍马屁的味道颇重。其他大致类似。当时,夏言已经官居内阁大学士,是为次辅。但由于精明干练,深受皇帝信任,权力影响均已超过首辅。由此判断,说夏言在老乡严嵩这次意味深长的命运转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大约是可信的。

同类推荐
  • 地窖下的时空通道

    地窖下的时空通道

    本来想挖一个地窖,避避夏日的淫威,可是没想到一挖挖出了一个神奇的光幕。光幕后面就是一个改变历史的平行空间。没想到这个平行空间里,汉族正在跟宋朝一样经受异族的统治,如果没有李浩,那个世界的汉族就会在异族的铁蹄下哀嚎,但是李浩来了,凭着自己地窖下的时空通道,看李浩如何拯救天下苍生。
  • 战国策

    战国策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 汪直奋斗记

    汪直奋斗记

    现代普通宅男意外穿越到了明朝成化年间,在没有任何金手指的情况之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了明朝史上最年轻有权有势的——西厂督主!呃……这个太监的名字叫汪直!传说中,汪直长得极其妖孽,靠魅惑皇贵妃与皇帝才有的今天。汪直表示很冤枉,自己这张脸是好看没错,可真没这回事儿啊!你们这些人就是嫉妒我娶了媳妇,成家立业,事业有成!
  • 传世藏书-史记(下)

    传世藏书-史记(下)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日本战国恶来记

    日本战国恶来记

    一个用作军事用途的人造人,一段日本历史中最起伏多变的战国乱世。由于身为人造人,没有过于复杂的头脑和深沉的思想,刚刚接触到人世的他没办法对信长说出其他如别的时空的人那般圆滑取巧的回答,甚至更多的时候显得有些莽撞和莽直。这样一个经历诸般痛苦才慢慢成熟的人,将在那下克上、英雄辈出的战国画卷上,抹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门推荐
  • 重生之蜕变灰姑娘

    重生之蜕变灰姑娘

    她,木沫,本应该是全天下的女神,却因为他,甘愿做灰姑娘,可,她的付出,换来的只有他的背叛!她说:“如果一切回到原点,我一定不会爱上他!”时光转换,她真的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大学时代,初遇他的时刻,她为他改变自己命格的那一年!看她如何扭转命运,找到属于她的真名天子!
  • 琥珀恋情

    琥珀恋情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琥珀代表永恒,透明,纯洁,象征着爱情的永恒.因为女主从小就带有一条琥珀项链而得名.
  • 初恋爱情史录

    初恋爱情史录

    即使爱错了也能够重来,暗恋居然还能恋错了!!(本文只限一章,短篇小说)
  • 无敌剑人

    无敌剑人

    仗剑天涯,问道修真;善恶是非,怨恨情仇;正邪在心,心存本性;不怕天地,不信宿命,我狂我无敌,只为问心无愧,随心所意...
  • 都市腾龙

    都市腾龙

    六开门弟子林子毅,带着师门任务下山闯荡都市。一身侠肝义胆,一双铁拳铮铮。一份属于现代男儿的神话。一曲谱满沸腾热血的传说。向不公呐喊,向不平挥拳,真正的热血男儿,不曾屈膝,不会低头。
  • 第七灵域

    第七灵域

    一场突如其来的白雾席卷全球,所有身上流淌着血液的生物,开始变得疯狂和嗜血!这是一个灭世的阴谋,这是一个无力破解的谜团。这里,胆小懦弱的人都将永远生活在襁褓里,而眼前这个少年,将邪恶踩在脚下,狠狠……
  • 小道士的生涯

    小道士的生涯

    刚刚出生便是紫薇命格,以后的事情可能更加难以想象
  • 女厂长的神医

    女厂长的神医

    一纸婚约,大山里的少年来到都市履行婚约。命运捉弄,刚见面,就给未婚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直接被发配到了工厂。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各种才能逐渐展现出来,各方美女相继涌来。“哎!哥已经有未婚妻了,你们还是撤吧!”看着眼前各种类型的美人,李天南一脸无奈的说道。
  • 邪王专宠狂傲六公主

    邪王专宠狂傲六公主

    她因情被杀,发誓来生再不相信爱。但上天似乎偏爱她,她竟然重生了,重生的她抛渣男,收神宠,斗刁女,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但谁来告诉她,这位人前高冷的邻国皇叔怎么会是个无赖,天天缠着她,还想着怎么把她娶回家。
  • 苏酥不苏

    苏酥不苏

    摄影师苏酥去看自家偶像逸逸的演唱会,却没想到遇到了一个精神病。一整晚死死盯着她不说,还死乞白赖地要介绍逸逸给她认识。什么?我的逸逸?那、、、好吧。激动地见到了偶像后,可是某个西大哥却是突然全方位入侵了她的小生活。成了邻居不说,还成了苏酥的公司领导。什么?还要陪我去非洲草原拍照??而且,还有一个重磅消息,逸逸竟然是。。。西大哥你放开,放开我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