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04300000093

第93章 民间文化(2)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夕”是夜晚的意思,七夕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本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觉得天上没有自由就来到了人间,爱上了人间的放牛青年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他俩相爱婚配,生有一男一女,美满幸福。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把织女捉走,并用她头上的玉簪子在织女和牛郎之间一划,成了银河。这条银河又长又宽,牛郎携着儿女追上去,却被银河阻拦,不得相会。他们就这样被分开了。后来,王母娘娘又看了觉得可怜,就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见一次面。规定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由喜鹊搭桥,让他们相会—次。七月初七夜里,成群的喜鹊都飞来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桥上见面,这就是七夕节的来历。

在民间还有这样一种风俗,就是每到七月初七这一天,把新出嫁的闺女接回娘家。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强迫他们分开,人们用暂时分离的办法,避开王母娘娘,以求长久的团圆,所以这一天又叫避节。因为七月正是多雨的季节,所以七月初七也常下雨,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会面时流下来的眼泪。还传说这一天如果有人坐在葡萄架下,就能偷看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和听到他们的谈话。

牛郎织女的传说,引出后世七夕种种的风俗。每年七夕,各地的少女少妇们往往结伙祭拜牛郎织女星。她们用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和瓜子作供品,还有化妆用的花粉。这种仪式叫“贺双星”。焚香礼拜以后,把所供花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到屋顶上献给织女,余下的自己用。

“吃醋”有何来历

在爱情生活中常常会听见“吃醋”的说法。关于“吃醋”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房玄龄为建立唐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封他为梁公,并且想送给他几名美女为妾。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反对,就婉言谢绝了。唐太宗问明原因后,让皇后去房府劝说,可是房夫人不同意。于是唐太宗带了一壶“酒”向房夫人传话,如果她不同意的话,就要她吃毒酒自杀。房夫人听罢毫无惧色,端过毒酒一饮而尽。可是她并没有死,因为壶里装的并不是毒酒而是浓醋。房夫人为了维护一夫一妻和家庭生活的和睦,而舍命吃醋,留下了一段佳话。但是“吃醋“一词后来却演变成了男女间“嫉妒心”的代名词。

婴儿满月有哪些礼俗

婴儿满月的礼俗,唐代已经流行。南宋时官宦和富有的人家要办“洗儿会”。这天至好亲朋携带礼品向婴儿祝福。亲朋到齐,浴盆中倒入洗儿用的香汤,放进果子、彩线和葱蒜等。用几丈长的彩色绸绢或布环绕,叫做“捆盆”。用妇女的首饰——金钗搅水,称为“搅盆”。围观洗儿的亲友们撒钱到水中,这叫“添盆”。婴儿浴完,婴儿父母或亲属向客人致谢,并抱婴儿到别的房间,称为“移窠”。到了近代,满月时外婆要送一份丰盛礼物,包括面条、粽子、馒头及活鸡一只,还有婴儿用的帽、鞋、袜、衣服等,俗称“拿满月”。主人家要发请帖宴请亲友,这就是历代相沿的“满月酒”。

有些少数民族不是在自家庆贺“满月”,而是走出去,称为“走月”或“出月”。走月一般是到外婆家或其他亲友家,产妇和婴儿在走月后才能解除产期的禁忌。广西壮族流行“满月逛街”。当满月那天,外婆和亲友携带壮锦背带、衣帽鞋袜等物来祝贺,主人家以糕点款待,在场的人都得吃一些汤圆,表示家庭和睦,生活甜美。然后由一位少女,用崭新的背带背婴儿“逛街”。出门前,少女持一把雨伞,预贺婴儿长大后有胆有识,走南闯北,能经风雨;又将几张纸或几页书放在婴儿怀内,祝愿其长大后读书明理。逛街后还请宾客同贺一番。

婴儿满百日礼也要行祝福仪式,宋朝时叫“百晬”,明朝时称“百岁”,近代北京等地称为“百禄”。在这天,亲友携礼祝贺,主人家设宴招待。

我国各民族有何饯别、接风礼俗

中国很看重朋友或亲人的来临或离别。由此出现饯别、接风等种种礼俗。

亲友远行总要办宴席为他送行,一般要备酒,所以饯别又称饮饯。这一风俗上古就已流行。饯别有多种方式。有的人被迫离乡,亲友邻居就在他出走前捧杯酒表示惜别。出门的人或者先以手指蘸酒少许洒向四方,然后端着喝了;或者轻轻把酒洒在地上,这叫杯酒壮别。有的在临别之际,捧汤圆一碗,劝远行人吃了,表示“吃了汤圆好团圆”的祝愿。也有以鸡蛋之类团状的食物来代替。

“折柳赠别”始于汉朝而盛行在唐朝。人们在京城城外的桥上告别,往往折取柳树枝条赠送远行的亲友。穷苦农民另有一种“赠元宝”的习俗。有人要远行了,亲戚邻里大多送八个或十个煮鸡蛋,叫做“元宝”;八谐音“发”,十是整数,取十全十美的意思,祝福行人一路顺风。

“接风”也叫洗尘,就是设宴款待来客,意思是为客人洗去一路风尘。兄弟民族招待远来客人的礼节很隆重。如彝族根据客人的地位,用牛或猪或羊或鸡招待,宰杀前一定先将活的家畜、家禽拿到客人面前请他过目,叫做“领牲”。意思是所烧的东西既不是死的,也不是偷来的,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敬意。

水族人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家家户户都来宴请。有时,客人急着要告别,无法出席每户的宴请,只好采取“见面席”礼。客人到这户人家喝一口酒,到那户人家尝一筷子菜,表示已领受了大家的深厚情谊。有时一天要走七八家甚至串遍全寨。

西北土族的“三杯酒”习俗,贯穿了接风和饯别。这个礼俗就是客人必须三次各饮主人三杯敬酒:刚到时,要饮“临门三杯酒”;上炕后,要饮“吉祥如意三杯酒”;辞别时,还要饮“上马三杯酒”,也叫“送门酒”。一般都必须干杯;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可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以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和谢意。

兄弟民族有哪些美俗

路不拾遗。瑶族人向来以拿别人的东西为耻辱。人们要到市镇赶集或者上山劳动,就把衣帽、头巾、竹筒、饭盒这些暂时不用的东西往路旁一堆,或在树上一挂就走,只要打个草结作为记号,称为“打标”。有了标记的东西,别人绝不会拿去。

助人为乐。景颇族有一家建房百家相助的习惯。主人把造房材料筹备得差不多时,通知全寨和邻近的亲友,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来帮忙,而且还会带上竹子、木料或粮食、米酒。天明动工,当天完成。晚上,大家围坐在新建的房内,嚼着槟榔,听老人说唱景颇族的历史。青年人则大都在屋外围着火堆,敲着铓锣跳舞。

重礼敬老。鄂伦春族很注重敬老,行礼有请安问候、下马致敬、叩首参拜三种。长辈外出归来,晚辈要屈膝请安问候;老年人进屋休息,青年人要起立、迎接、让座。路遇老人,必须下马立在路边,口称“您好”致敬。叩头参拜礼主要用于祭祀、婚丧等隆重场合。

热心公益。侗族人爱做好事。在广西千里侗乡,逢水必有桥,上山必有路,山腰、山顶总造着歇息的凉亭,十字路口有路牌指道,这些都是大家自动出工、捐款修建的。有些侗家做了凳子,安放在井边和凉亭里,供过路人坐。还常常有人把草鞋挂在凉亭上供行人穿。在凉亭、鼓楼里,秋冬有人生火供人取暖,夏天则摆上茶、泉水供人解渴。有的人在自己过生日或逢年过节时,总喜欢到鼓楼、凉亭、风雨桥上打扫卫生,在寨子里修整道路,或在小溪上架设木桥。

敬友好客。哈萨克人待客热情,即便是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如遇天黑、下雨或其他困难,总要留宿并供膳食,不拿任何报酬。好朋友和远路亲戚到家,都要宰羊待客。烧好的羊肉捧上时,要把熟羊头放在肉盆之上,羊头的嘴朝着客人一边,表示尊敬。这时候主人邀请客人用小刀先割去和吃掉羊头上两腮的肉,并遍尝羊的各个部位的肉,如心、肝、胸等,然后在座的人们才能动手吃肉。按照习惯,羊的眼睛要给老人吃,羊的耳朵割给孩子们吃。

各民族有哪些独特的丧葬方式

一个人的生命走到终点,亲戚朋友要哀悼、纪念、评介亡人,寄托哀思,这一整套的仪礼曾是中国古代礼俗的重要内容。丧葬仪礼民间俗称“送终”、“办丧事”,一般包括停尸、报丧、吊唁、入殓、出殡、安葬等程序。关于丧服、超度亡灵、哭丧、送葬都有许多惯例和规定。在中国各民族中,死者的安葬方式一般分为火葬、土葬、天葬、塔葬、水葬等多种,过去还有悬棺葬、岩石葬等。信仰佛教的民族,僧侣多用火葬,彝族、拉祜族传统上也实行火葬。土葬曾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安葬方式,原始社会已开始。天葬也是信奉佛教民族的古老葬式,据说能送死者的灵魂上天堂,主要流行于印度、缅甸、柬埔寨及中国的西藏等地。塔葬一般用于僧侣阶层。有名望的僧侣、喇嘛死后,将尸体用药物处理风干后置于塔内。

现代丧葬一般采用火葬。人们通过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开追悼会、在报纸上刊登讣告等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何谓哈达,献受哈达必须注意哪些规矩

哈达是藏族和部分蒙古族表示敬意和诚心的礼品。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迎来送往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

哈达用生丝或棉纱织成,棉纱织品最普通,称“素希”;中级的丝织品,称“阿希”;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士使用的高级丝织品,称“浪翠”。哈达长短不一,长的1—2丈,短的3—5尺。它的宽度为5—6寸。哈达一般是白色,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为江河,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的,这是最隆重的贽物,只在特定的时候和场合使用。

献受哈达有规矩。两人社会地位相等,就得互相赠送。若是地位低的向地位高的献哈达,地位高的可坐着不动接受,并且无须回赠。普通藏民拜谒喇嘛、活佛时,也献哈达,多用白色,表示尊敬。但不能直接递到对方手里,只能放在活佛面前的桌子上。

哈达是在元朝时从蒙古族传入西藏的。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

涉外交往禁忌知多少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吸引的外国留学生、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大型运动会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出国留学、旅游、参加会议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与外国人打交道,需要学习一些涉外交往的礼仪知识,避免出现涉外交往禁忌。涉外交往禁忌是指在和外国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符合对方国家、民族的交往礼仪错误。

在国外,要入乡随俗。比如在中国行人靠右,把左边的通道留给要快速通过的人,但在日本则恰恰相反,行人靠左;日本人不习惯握手,多是鞠躬,除非他们出于礼节主动找你握手。要特别注意的两点:一是中国人的礼仪知识与一些国家和民族在同一交往礼节上,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国对人赞赏时伸大拇指,但在一些国家中,伸大拇指是一种侮辱人格的举动。二是要保持国格。中国也有礼仪禁忌,不能为了迎合外国人,做一些媚俗的举动。除了平时要多学一点涉外礼仪常识外,当提前得知要和外国人打交道时,要有针对性地去了解这个国家的礼仪知识,避免出现交往中不知所措或不愉快的情况。

同类推荐
  • 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新乡土中国是什么样的呢?浙江省武义县县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闯入了笔者的眼帘,刻入了笔者的脑中。笔者在为武义的惊人变化感到震撼之时,认定这就是笔者心中的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经验提升为武义模式,其结构大而分之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关联在协调中平衡,人与人的关联在沟通中和谐两大基本元素。
  • 新国学(第九卷)

    新国学(第九卷)

    《新国学(第九卷)》,本书收录了国内外学者论文18篇,内容涉及文学、文化学、哲学、史学及文献学、各篇文章均具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 寻找失落的世界宝藏

    寻找失落的世界宝藏

    踏上世界寻宝之旅,叩开世界宝藏之门。世界文化宝藏的终极指南,踏足复活岛,飞到秘鲁上空,研究神秘的纳斯卡图案,展开一段紧凑的寻宝旅程现在开始阅读这些埋藏在山野、溪流、幽涧深处的宝藏,和它们背后曲折离奇的传说吧,感受他们神奇的魔力……
  •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进而形成一个民族标志性的性格与思想,而不同的文化与风情催生了博大深远、风格迥异的民间风俗。《中华民俗全知道》堪称中华民俗文化的大百科,容纳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画卷。
  •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

    本书选取了《孔子》和《孟子》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生活,阐述了领导的智慧。
热门推荐
  • 异界逍遥之主

    异界逍遥之主

    一位从小就跟着师傅修炼的少年16岁时终于走出山林,见识世界的各种新奇事情。路上认识了红颜和一帮情义好友,也见识了很多表面温和而心里只装着权势的人。本文主要讲诉主角如何拢得红颜芳心,得到朋友的情义,看透权势之人的阴谋,与敌人战斗。走遍大陆,遇人无数,遭遇种种困难,经过努力,最后成为自由自在的巅峰人物。
  • 月狼天使之天使学院

    月狼天使之天使学院

    月狼天使之天使学院篇是月狼天使系列的第二部,故事发生在七子岛篇之后,讲述的是故事主人公独孤冷在天使学院学习时的故事,爱情的折磨,友情的牵挂让这个原本单纯幼稚的高中毕业生渐渐成熟起来,曲折的经历让他从一名学员天使成长为真正的极地苍狼。故事的创作背景是作者的大学生活,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这份经历始终都是作者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主角的身上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能否实现那曾经的理想,属于他的爱情又在哪里,更多精彩尽在月狼天使之天使学院篇……
  • 少年寻仙

    少年寻仙

    荒野深处,几个接连进入地下,随后不知从那跑来的另一个人偷偷摸摸的也跟了下去。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 恶魔魂曲

    恶魔魂曲

    天堂与地狱只有一墙之隔。正义神圣不过是虚伪的面具。与恶魔签订契约,成恶魔血脉;受亡灵所托,修亡魂功法。恶魔魂曲奏响的同时,那是你看这世界的最后一眼。
  • 极限强者路

    极限强者路

    林辰,家族被灭,父母子三人相依为命,看他如何踏平大陆顶尖宗派。。。奇形异兽,万般武学,未知领域,远古地藏,灵宝出世,各方强者云集,尽在极限强者路。。。。
  • 活到2016年

    活到2016年

    那年今日,你的一次回眸,温暖我心。那年今日,你的一次回眸,泪洒九州。那年今日,你的一次回眸。。。。。。
  • 王爷,别碰我:王妃有毒

    王爷,别碰我:王妃有毒

    她穿越而来,身中奇毒,是名副其实的毒女子!她嬉笑示人,胸藏万象,为这异时空的一朵奇葩!爱我?不怕毒,只管来!
  • 终离暮今兮

    终离暮今兮

    穿越言情小说现代18岁大学校花女主机遇穿越古代屡遭陷害种种并缔结契约与萌宠神兽一步步强大最终当上帝王妃母仪天下的故事当冰山遇到火岩两个小无猜会有咋样的爱情故事出现呢?敬请期待。
  •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

    本书以诗传的形式描写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并对坊间流传的仓央嘉措诗歌进行了解读。作品文笔优美,流畅动人。
  • 坚守心灵

    坚守心灵

    本书是广元市公安局人员的散文集,是对公安工作的讴歌和对自然的热爱。内容健康向上,是公安警营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