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当你想通过他人得到自己想要取得的利益的时候,就必须同时满足他人获取利益的需求。如果你想要与他人合作,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就必须首先满足他人的利益需求,这样对方才可能满足你的利益需求。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最终赢得双赢的结果,是成就大事的必由之路。
1只有先让别人满意,才能开通自己的财路
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打算,想要和别人搞好关系,就必须弄明白别人在想些什么,然后尽己所能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意愿,双方的关系自然也就好了。有了良好的关系,财路自然也就宽泛得多了。做生意做的不仅仅是生意,还有人情。如果我们不懂得圆通,处处挡别人的道,别人自然也就会挡我们的道,这样的话,生意就很难做下去了。
胡雪岩是近代最成功的商人之一,他当然深知其中的道理。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和人际关系,胡雪岩从容不迫地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并且达到了顶峰,这是常人所不能的。他的一生与其说是在经营生意,不如说是在经营人际关系,圆融就是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法则。他处事圆融,既让别人都满意,也让他自己的目标非常顺利地达到。
胡雪岩并非是个读书人,他虽然不懂得那么多的大道理,但是从小在钱庄里磨炼,让他从小就明白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作为一个钱庄的学徒,想要有出路,就必须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他曾经这样说过他在当学徒的时候的做法:“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人心,顺遂人意,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胡雪岩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他认为体察人心是首要的。所谓体察人心,也就是要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知道了这个,就可以按照别人所想的去做,这也就顺了别人的意。顺了别人的意,别人自然就很高兴。
“圆融”这个词虽然听起来好像有点儿世故、耍滑头的意思,但是这却是必要的生存手段。如果一个人太过耿直,就会得罪很多人,这样的话就很难有机会成功,因为那些被得罪的人都会来挡他的路。圆融不同于圆滑,圆滑的人总是想让自己占便宜,这样的人也是难以成功的。圆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胡雪岩的一段话充分地解释了圆融的意思,“一个人如果过分地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就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就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应该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所以,圆融讲的是做人应该有灵活性,该圆的时候要圆,该方的时候要方,这样才能更适合生存。方正之人,虽然品格让人钦佩,但是往往会让人敬而远之。生意人绝对不能这样,生意人要让大家都愿意亲近自己才行。
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如果你不懂得做人情,那么你就必然是没有出路的。做人情就是要满足别人的心愿,只要对方得到了满足,你的事情对方也就会帮助你完成。所以,想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先遂了他人的心愿。
胡雪岩有一个朋友名叫嵇鹤龄,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为人耿直,也许是书读多了,他恃才傲物。胡雪岩欣赏他的才能,于是推荐他到王有龄那里做事。在王有龄那里,嵇鹤龄帮助王有龄平息了老百姓闹事,王有龄将他的功绩上报给了巡抚黄宗汉,结果却没有得到奖赏。原来黄宗汉手下有一个文官想向嵇鹤龄索取好处费,结果被嵇鹤龄严词拒绝,这人就在这件事情上做了手脚。
胡雪岩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用自己的办法帮助嵇鹤龄解决了这件事。事后,胡雪岩对嵇鹤龄说:“我们生意人就是这样办事的。虽然你们读书人可能觉得这样做事情的手段不正大光明,但是这个世道就是这样,你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先让人家满意。”
当然,圆融并非是为了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不是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把圆融看成是洪水猛兽。在生意场上,想要生存,就必须圆融一点儿,因为做生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要和很多人合作。如果太过刚正,就很容易让大家远离自己。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有些原则不是死的,只有灵活变通应对生意上的事,才能更好地处理生意上的事情。在利益面前,只有退一步,让别人满意,别人也才会给自己一条路。
当胡雪岩运送一批货物到浙江的时候,被一个人给盯上了。这个人和太平军有联系的,而胡雪岩是给官府办事的,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眼看事情没有办法解决。可是胡雪岩的好朋友魏五和对方又有联系,魏五表示,如果对方非要截下这批货,那他就和对方绝交。胡雪岩始终觉得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经过一番思考,胡雪岩决定去找那人的母亲。那人的母亲也是一个极厉害的角色,她对胡雪岩的到来丝毫不感到惊奇。胡雪岩将魏五的关系搬出,又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析了一遍,表示如果对方肯放行,胡雪岩必将对这件事情保守秘密。那老婆婆终于心动了,但是还是没有松口。胡雪岩从她的口气里听出,她是想让自己出一笔银子。胡雪岩很大方地留下了一笔银子,事情就这样顺利地解决。
生意场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谁也不愿意把事情搞僵,这对谁也没有好处。只要你能够满足对方的心愿,他们也就不会太较真,很多事情也就可以顺利地解决了。不要认为满足别人的心愿是自己吃亏,满足了别人的意愿,自己的生意也就变得好做很多,这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2人情远比银子贵,亏银子也要赚人情
俗话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一个固定的法则,都是可以还清的。唯独人情债是还不清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背上了人情债,那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聪明的人都知道什么债都能欠,就是不能欠人情债;同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让别人欠自己的人情债,会获得最大的回报。胡雪岩就非常懂得利用这一点,他把人情看得比银子要重要得多,只要是别人需要,即使是冒着亏银子的风险,他也愿意去做这个人情。这也是他能够结交那么多朋友的原因。人情给胡雪岩的生意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去捐官,这件事是胡雪岩打人情牌的第一步。这一步棋改变了他的人生。等他有钱之后,他还是没有忘记为自己攒人情。
胡雪岩成立阜康钱庄不久,就接到了浙江藩司麟桂的一封信,信里麟桂向胡雪岩借银子25000两,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也没有说明什么时候还。这种没头没尾的借钱胡雪岩还是首次遇到,如果是王有龄借钱,胡雪岩自然是二话没有,但是他和麟桂只是点头之交,并没有什么私交,再说这25000两银子也不是小数目,所以胡雪岩并没有马上答应,但是也没有拒绝。
胡雪岩派人打听之后知道麟桂即将调离浙江,有人向胡雪岩说麟桂借这笔钱是为了填补财政亏空,填完亏空,他一走,这笔钱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这让胡雪岩做了难。阜康钱庄刚刚建立,并没有多少资本。本来胡雪岩打算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生意进行投资,壮大阜康钱庄,现在却遇到了这件事情。如果把钱借给对方,胡雪岩的计划就要搁浅;如果对方不能及时归还,很有可能会让阜康钱庄元气大伤。再说,麟桂是一个即将离任的人,他走了以后,阜康钱庄恐怕也就借不上他什么力了。那么,这个人情到底要不要做呢?
如果胡雪岩不愿做这个人情的话,他可以找种种借口推掉。胡雪岩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要做这个人情。他认为麟桂没有告诉他借钱的缘由自然有他的难言之隐,自己也没有必要过问。再说,他虽然离任了,但是到底还是朝廷的官员,也并不一定将来就用不到他,拿这25000两银子去做这个人情还是值得的。再说,即使对方不能还这25000两银子,自己的人情已经送过去了,只要对方是一个讲人情的人,就不会忘了自己的阜康钱庄。就这样,胡雪岩在别人的一片劝阻声和质疑声中把这笔钱借了出去。
银子借出去没多久,麟桂就接到了调任。麟桂在调走之前送给了胡雪岩几件礼物。第一件礼物,就是麟桂上书户部,请户部嘉奖阜康钱庄。这就等于是给阜康钱庄找了户部这个大后台,将来户部和浙江之间的银钱往来必然都由阜康钱庄来打理;再者有了户部的嘉奖,阜康钱庄的声誉大增,给阜康钱庄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第二件礼物,就是浙江的额外增收,以及支援江苏的剿灭太平军的“协饷”都由阜康钱庄来打理。第三件礼物,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公款往来也由阜康钱庄来打理。
胡雪岩25000两银子的人情换来了一大笔业务和钱庄声誉的大增,这对于刚刚成立的阜康钱庄来说是有莫大的帮助的。世人大都只是锦上添花,很少人能雪中送炭,胡雪岩恰恰就是雪中送炭的。麟桂那么着急地借银子必然是有急用,胡雪岩大方地将钱借给他,就等于是帮了他一个大忙,只要他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必然会投桃报李。事实也证明胡雪岩的雪中送炭没有白费。
胡雪岩做生意看的是长远,而不是眼前利益的得失,虽然25000两银子并不是小数,但是和人情比起来,这确实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对方还是一个朝廷官员,只要对方回馈自己,自己得到的比这25000两银子要多得多。之所以世上锦上添花的事情谁都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却少人愿意做,是因为锦上添花可以获得现实的利益,而雪中送炭是一种风险极大的人情投资。如果投资成功,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如果一旦投资失败,就亏损极大。胡雪岩敢于去冒这个风险,他的事业成功和他的人情投资有极大的联系。
人情投资之所以风险大,是因为人心叵测,我们难以把握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即使是能够把握,也不能保证对方不会変。即使如此,人情投资还是不能不做,因为如果不做人情投资,将会失去朋友,生意一定难以做下去。人情投资虽然要承担风险,但是起码可以保证自己少一些敌人,即使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也能让自己的生意好做。
胡雪岩有一个贫贱之交,叫少棠,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后来,少棠投资失败,而自尊心很强的他又不愿意去找胡雪岩资助。胡雪岩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主动地去帮助他。胡雪岩在浙江藩司衙门里为他谋得了一个粮书的职位。后来胡雪岩的钱庄倒闭的时候,很多储户纷纷前来汇兑,把整个钱庄给围得水泄不通。这个时候少棠挺身而出,帮助钱庄化解了这次危机。
人情的价值是没有办法衡量的,虽然看起来它很虚无缥缈,但是一旦发生作用,它比多少金钱都有用。一个精明的商人绝对不能眼睛只看着钱,不能忽略人情的投资,否则金钱很快就会化为乌有。相反,如果能够牺牲金钱去换取人情,在将来的某一天,人情就会转化为大量的银钱。
3想让马儿跑,就不能不让马儿吃草
不管做什么生意,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对于人才来说,最能体现他们价值的就是金钱。作为一个商人,如果想让自己手下的人都能倾尽全力地帮助自己,那么就必须“喂饱”他们,满足他们在金钱上的需求。这就是“想让马儿跑,就不能不让马儿吃草。”如果你什么都不愿意给别人,别人怎么会真心相助呢!
一个成功的商人很懂得招揽人才,不仅懂得招揽人才,而且能留住人才,能够建立一个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队伍。现在有些老板总是想着盘剥员工,让员工干最多的活,给最少的工资,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岂会认真地做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再有才华的人,如果你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也不会用自己的才华为你办事。事实上用人就是一个交换,人才出卖的是自己的才华,老板想要拥有这份才华,就必须给予适当的价格。胡雪岩曾经说:“对于有势力的人,应该用心来交往。而对于没有钱的人,应该给他们一点儿利益来结交。如果对方是贫困、窘迫、困难的人,那就应该凡事扶助支持他,为他着想,给他好处,那么他必然会感念我们的恩情,这对于事业的发展未必没有帮助。”
用钱招揽人才是胡雪岩常用的办法。阜康钱庄成立之初,胡雪岩打算找一个得力的助手。经过一番考察,他决定聘用刘庆生。刘庆生原是大源钱庄的一个站柜台的伙计,在钱庄里地位低下,自然也没有多少薪水。刘庆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熟知钱庄业务,这正是胡雪岩急需的。为了招揽刘庆生,胡雪岩开出了每年200两银子的薪水,这还不包括年终的“花红”,并且表示可以预支一年的薪水。
在杭州城里,一个小康之家的生活,一年的花费也不过是十几两银子。刘庆生当时做伙计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不过2两银子。200两银子对于刘庆生来说绝对可以算得上是高薪。当胡雪岩将200两银子交到刘庆生的手中的时候,刘庆生激动地说:“胡先生,您这样子待人,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过。铜钱银子用得完,大家是一颗心。胡先生,您吩咐好了,怎么说怎么好!”刘庆生有了这么高的薪水,可以将自己的家人全部都接到杭州城里来居住,这样就免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地为胡雪岩打理钱庄的事情。
阜康钱庄做大之后,在大衢设立了分号,胡雪岩在雇工的时候,总是先问清楚每一个人的家中情况、日常用度,据此给予他们一年的工资,保证他们可以安心地为自己工作。为了激励员工,胡雪岩还采取分红和入股的办法。所谓分红,就是根据钱庄的生意,年底的时候给每个员工分一笔钱;所谓入股,就是让有条件的员工合资入股,按照钱庄所得和每个人入股的多少分钱。这样,每个员工就等于是在为自己工作,他们的得失与胡雪岩的得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会更加用心地去工作了。
只要老板能够给予员工合理的薪水,员工自然愿意全力地付出,在员工的全力付出下,老板将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每个员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都是为了换取一定的钱财,如果员工所得的钱财不足以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他们自然难以全心地工作。作为一个商人不能吝惜金钱,克扣员工等于是克扣自己,当员工都不愿意卖力工作的时候,老板的收益自然也就减少。
胡雪岩对待自己的伙计从来都是不惜金钱的。他的胡庆余堂设有“养俸”、“阴俸”两种规矩。所谓“养俸”就相当于今天的退休金,只要是胡雪岩的员工,没有中途辞职的,将来的养老问题由胡雪岩全权负责。所谓“阴俸”就相当于今天的抚恤金,只要是为胡雪岩的生意作出过大贡献的员工,故去之后,他的亲属依然可以从胡雪岩那里领到薪水。胡雪岩用不惜金钱的做法,为自己招揽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聚集在胡雪岩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他们的辛勤付出是成就胡雪岩生意的重要原因。